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

2021-05-13 03:49: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

  《乡土中国》是一本由费孝通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页数:1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乡土中国》读后感(一):读后感

  久闻费孝通先生大名,读罢此书,爱不释手,立马上当当把他的书都买下。 《乡土中国》一书虽成文于1940年代后期,但今天读起来依然丝毫没觉得过时。对于中国社会根子里的一些习惯、观点、思维方式都做了深彻的思考,足见作者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细致入微的洞察力。 今天的我们,虽然已远离原来的乡土社会,号称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但有很多思考、做事的方式方法却还遗留着先辈的痕迹,直到读完本书才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关于乡土社会发展的论述,很多与《人类简史》中不谋而合,我甚至在想是否其作者是受了费孝通先生的启发。 学了几组新词:团体格局(西洋社会)VS 差序格局(中国乡土社会);个人主义 VS 自我主义;法治 VS 礼治;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

  《乡土中国》读后感(二):读乡土中国

  读书时间3.8-3.20 这本书开始看了四十多页,总是静不下心来仔细观看,之间又十分繁忙,没有时间看。在最近这一两天才认认真真的看完了。 以前看书的时候总喜欢听歌,可是看这种学术类的文章,听歌是怎么也看不进去的。 看完这本书后,有了很多的收获,对乡土性质的中国有了更多的认识。结合书中的认识,想想自己的经历,还真是这么一回事。 乡土社会是稳定的,是熟悉的,是“静止的”。在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熟悉的,以至他们能熟悉的分辨每一个人的声音,他们之间不再需要除语言外的其他表达方式。他们的生活是变化的很慢的,因此只需要靠经验就能过好生活,他们对传统有敬畏之心,照做了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就如文章中所说的“一个在乡土社会中种田的老农所遇到只是四季的变换,而不是时代的变更”他所需要做的就是到了该播种的时候就播种,该丰收的时候就丰收,他们不需要过多的思考。 乡土社会有许多它特有的特点:男女有别,差序格局,礼治社会,长老教化等等我。这些特点,其实有许多在现代社会中还是存在。

  《乡土中国》读后感(三):彷佛被解剖了

  看完此书有这种感觉——被解剖了。 真希望我是多年前就看过此书,这样更加能早点认识我自己。

  作者在云南农村调研观察以及放宽到整个中国的结构视角,我想应该是剖析了很多中国人,此书经久不衰的原因估计是我们这个“乡土中国”的变迁还没有特别迅速。它还适应着这个社会的需要 — 一部分人的。

  现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估计往前数两三代,基本上也都是在农村,毕竟历史如此。而现在很多00后的视角估计会更加远离了这个’乡土中国’的社会吧,农村的礼、老死不相往来的‘无为而治’,目前也在慢慢改变,基层政治也正在慢慢的渗入到农村,越来越变得法治化,规范化(比如想在自家田上建房子的难度越来越高且手续越来越复杂,村干部也变得更加归上面管理而权利更小了等等。) 文化的东西是一直在延续着的,是传统,是经验的累积。 合式,中国人的私.男女有别.. 同意权力,长老统治.. 很多类似这些文化方面都写得太到点子上,感觉也还有很多可发挥的余地,但是感觉作者已经很了不起的写出了很大一部分。 而现在看完后,比较期待中国人怎样在这个高速转型现代化生活中改变自己,我们的文化又将进行什么样的转变,或者说‘教化’?

  《乡土中国》读后感(四):社会的底色

  费先生以“文字下乡”为切入点,带领读者从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开始架构中国的“权利”体系,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统治、时势权力,这些社会权利形式,大多都是从土里“长”出来的,在民国时期变化尤为迅速,社会的变革由上至下,开始动摇了传承千年的乡土格局。 费先生多次引了《论语》里孔子的言论,修齐治平、克己复礼,在某些方面,确实让我看到了儒道两家殊途同归的地方:孔丘希望通过教化达到大同,人人从心所欲不逾矩,李耳宣扬的无为而治则抛开了“礼治”的外衣,小国寡民,听着逍遥自在,可深埋在其下的血缘统治的规则却也没有比“礼”简单多少,只是这套规则比孔丘订立的更隐蔽也更原始。其实这世上哪来真正的逍遥,就连“逍遥”这两个字,也只是人类美好的幻想罢了。在人类扎根土地之后,个体采集者逐渐形成了社群,随之而来的便是一套社会生存法则,社会的范围越大,这套法则便越稳固,那些玄幻修仙小说那么多人爱看,可能也有一部分渴望“摆脱束缚”的心思在吧,但只要生于斯,便注定要受社会钳制,不甘心的粉身碎骨,肯认命的出人头地,我想起来我的马哲老师曾说过,她写了一篇《孩子,我为什么要你做家务》挺火的,我觉得我写一篇《老铁,我为什么劝你别看修仙小说》应该也有市场。一笑。

  《乡土中国》读后感(五):《乡土中国》,探究中国本土的社会学。

  记得我看的第一本社会学书籍是郑也夫的三部曲(《文明的副产品》、《信任论》、《代价论》)。那时候就发现了自己对社会学的兴趣。

  因为兴趣的加持,这本《乡土中国》自然是看的津津有味。中国的社会,从熟人社会(乡土社会)到生人社会(现代社会)早就已经过渡的七七八八了。可这本书却是在建国前就已经做成的,这就不得不佩服费孝通老大爷的先见之明了。

  作为新中国社会学的鼻祖,费孝通经历了浩劫时期,又最终恢复名誉,最终于零五年结束了他起伏跌宕的一生。也是长寿。

  这本书一看完,我就立刻百度了下老爷子。看百度百科里老爷子的照片,隆鼻大耳,天满地圓,福相的很。实话实说,比老舍看的亲切多了,自从知道老舍抛弃过原配后,怎么看其面相都觉得其不像好人,虽说他的书我当真十分喜欢。

  这本《乡土中国》和郑也夫的三部曲一样,都是从后半部分开始才精彩起来,尤其临近结尾之处。可能社会学家都持有“大菜最后上”的书写传统吧。也可能是有些敏感的东西放在最后最不容易被发现。总而言之,目前接触的两位社会学家的书质量都很高。作者面相也很讨喜(郑也夫很像洒家日本留学时期的剑道老师石川慎一)。以后可能还会接触到更多的社会学领域的书籍,希望质量都能如此二人作品一般。

  2018.10.21

  《乡土中国》读后感(六):传统和文化塑造着每个人

  “乡土社会”是以每一个人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根据婚姻生育关系,一圈圈向外推的,是谓“差序格局”。人们也就在这些结构上开展社会活动,是“熟人社会”,虽则也有律条规矩,然终归是讲“人情”的。在变化很慢的“乡土社会”里,任何人只需按部就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严格遵守先人们留下的规矩,按照年长者的经验,一辈辈轮替即可。“孝”就是“不违”,年长者一定是正确的,经验是不允许改变的,“服从”是必须的,这就是“长老统治”。但变化也是客观存在的,再缓慢也是要变化的,这就出现了阳奉阴违,里外不一的情形……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从小学习的是知识而不是人情世故,但几千年的传统与文化仍无孔不入地塑造着我们,免不了各种疑惑与冲突,每每问自己为什么而没有答案,想追溯却找不到方向。看《乡土中国》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它帮助我穿透了名为“封建糟粕”的迷雾,向后看到了统治这片土地的“秩序”。 《乡土中国》的作者费孝通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大家,文中很多东西方对比,我之前刚好看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读后感中的一部分对比起来颇有意思,摘抄如下: 本书(《社会契约论》)的开头作者用家庭做对比引出了政治权利,我认为对教育也很有裨益。父子关系并不是要求孩子一定要一直服从父亲,那样只能证明孩子还不是一个独立的人,是不完整的。当孩子长大,就应该把权利交还给他。感觉在我们的教育中,一直要求小孩要“服从”,父母对孩子管的太多,而对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意识非常少,从而造成和加剧了家庭关系的紧张,也造就了许许多多过于服从而缺乏“自我”的大多数。

  《乡土中国》读后感(七):浅尝。

  出版72年后,对于了解中国社会此书仍是很有价值。在当时写出此书,真的很有前瞻性。

  从时间空间两个纬度谈文字在乡土社会实行的缓慢性。在空间上,中国乡土社会的稳定性熟悉性使得人际交往不需要依靠外界即文字来记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时间上,文字用来记录过去,在乡土社会熟悉的环境中,‘昨天’‘今天’‘明天’的变化不大,一套生活作息靠记忆便可完成。

  「无讼」这一概念。书中有句话「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在本书发行72年后的今天,这个副作用仍然没有根除,我们的法律最开始是从发达国家借鉴学习得来,里面有些法则难免与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出现冲突,这便出现了有人转法律空子,在乡间胡作非为,而法律还要保护它。「无讼」是无力的,无法的。所以,在乡村实行普法教育在今天都是很有必要的。

  书中提出了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几个概念。横暴权力,由霸权,暴力统治产生的权力。同意权力,因为权力与义务而产生,要想得到某个利益,就要同意某个做法,践行某项义务。长老权力,在乡土社会,人的成长会经历的,年龄大的人会有话语权,因为相比起来他们拥有更多的经验,此时,他便被赋予权力。时势权力,叫做知识就是权力,从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人们已从欲望到需要,不再拘泥于满足自身生存,更多的是计划,是需要,是要求,是依靠自己知道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去计划行为。此时,知识便是了解或创造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有了知识,人们就会依靠它去计划,而生出「知识」的人,再次被赋予权力。

  《乡土中国》读后感(八):真实社会与我们看到的社会

  社会现象我们都看得见,但是我们都看不清,哪些属于个人因素,哪些表面上是个人选择实质上由社会决定。

  这本书打开了我这一方面的视角,社会中人际关系、男女关系、家族关系构成了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现在痛斥的男女不平等其实也是基于传统乡土社会中单系亲属原则,其实现在在讨论的姓氏也是基于此,我们户口簿上的籍贯也是如此,都是跟随着父亲。这种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分析,因为这些矛盾是产生于社会结构、文化变动中,并不是单一群体的错误。

  读这本书前我也有许多类似的偏见,这本书中也有提到,农村的教育问题以及农村、上一辈人的男女关系问题,他们没有我们现在的教育需求,此前都是依靠经验传承,社会变动的缓慢使得经验也不常更新,并不需要用文字进行记录,也不需要大规模的教育活动;男女关系的淡漠,对相敬如宾的推崇也是我们现代人所排斥的特征,并不是他们没有爱的能力,而是乡土社会中家庭功能没有我们现在的家庭应具备的多,他们只需要具备生育功能,其他的心理需求都是在同一社群内同性别中进行,同性别沟通同时也有助于维持社群的稳定,而现代社会群体松散,因此许多功能都转移至家庭内部,就要求男女双方相互倾听相互理解了。

  现在大家对AA制的讨论没有前几年那么激烈了,其实这也是社会结构变动导致人与人相关模式的变化,所到来的观念的冲突,冲突减少也说明这一部分的变动已经趋于稳定了。所以,我们看待观点冲突不能只辨对错,许多仅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经之路吧。

  本书主体虽著于40年代,但许多论证过程可以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变动,现在比较热点的同性恋话题、婚姻话题、父母子女关系的话题,其实都可以借鉴这种分析过程。

  《乡土中国》读后感(九):夹在“乡土魂”与时势变迁中的第一代人

  

费老大名,是在大学时候留在脑海中的。选修课有一门《社会学》,老师讲得极有意思,言辞犀利,引人入胜,对我的三观重塑有极大的影响,至今很是感恩得遇这样一位引路人,也使我对这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今日偶然翻到手边的书,也不知是什么缘由,总之就是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囫囵吞枣,却也突然解了近年的惑。

原来,这“乡土”的根让我们这代人在社会变迁中遇到的无所适从是必然的;原来,德治、法治和礼教背后的本质远比生活本身更加冷酷;原来,秩序背后的统治力量变更博弈才是拉扯不同群体的根源……

第一代人从乡土社会脱胎而来,后来分了乡下人和城里人,“乡”的根都融在血脉里,而“乡”却成为了永远回不去的故里,只剩下“籍贯”与祖辈有形式上的相连。被“现代社会”文而化之,逐渐适应不同的体系和规则。但是“文化”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共同经验的结晶,从过去演变到现在,在或记或忆的过程中完成了教化。

对比看来,乡土中国的秩序稳定而纯粹,根源也在于“血缘”本身,撇开这些,外界环境和关系变迁速率的加快,很多颠覆也是必然的。生于斯,却没有一贯长于斯,逐渐长大的子女就在求学过程中与“乡土”渐行渐远,也离血缘关系下的“长老统治”渐行渐远。后来的阶段,接触的几乎都是“时势权利”,而“乡土”的魂依旧融在三观的根基里,许多不适应和困惑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这样的作品,值得数次研读,那个时代的研究精神,更是值得躬耕践行。

  《乡土中国》读后感(十):22 思考一下中国社会的样貌

  整本书内容不多,由14篇文章串连起来,从浅到深为我们一点点勾勒出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样貌和结构,让我们可以用一种理性解构的目光来看待我们生活的环境,了解社会的发展变迁对于传统习俗的冲击与改变。

  在这里,我并不打算重现复述文章里讲了些什么内容,不会像对教科书一样一点一点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因为我是把这本书当成娱乐的东西在阅读,获取知识并不是我的主要目的。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作者讲的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与普通西方社会的“捆柴”模型不同,后者的团体间是有明显界限的,而前者的范围则具有伸缩性,根据在圈子中心人物影响力大小的不同而不同。西方人所说的家庭,更多时候指的是夫妻(加一个小一点的孩子),而中国人所说的家庭,其包含的范围就比较暧昧了。

  (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既有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民主的同意权力,还有一种长辈对晚辈的教化权力。)

  乡土社会是稳定的,因为它相对来说千百年来得农业自给自足的经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封闭性,后辈完全可以靠前人留下的经验,甚至都不需要文字,就可以继续在这边土地上生存。而外界的快速发展对于这种社会无疑是有巨大的破坏作用的,因为老的一套不再适应社会需要之后,新的东西的就必会孕育而生。

  这是一部上世纪40年代的著作,有点难以相信那个时候就有人对中国乡土的社会结构看得如此透彻,更有些吃惊的是,书里描述的内容放到今天的农村依然很适用,不得不感叹文化的巨大力量。

  总之,这是一本好书,非常非常好的值得一读再读的书。读这本书的时候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排除杂念,边阅读边思考,一定会有所收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