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变化中的中国人》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变化中的中国人》读后感摘抄

2021-05-14 04:54: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变化中的中国人》读后感摘抄

  《变化中的中国人》是一本由〔美国〕E.A.罗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变化中的中国人》精选点评:

  ●学术性强,这在百年前的讲中国著作中很少见。看书评

  ●他们墨守成规,不注重客观存在,所以他们做事情的结果往往与心中所想有很大的出入。

  ●国民劣根,旁观者清

  ●作者以基督教、外来人、西方看东方等视角看帝制末期的中国,外来人的角度或许给我们一些参考,其他视角,以及其泛文化归因,且多为见闻偶述,颇多商榷之处。环保、女性、阶层的部分,可以一窥中国变与不变。

  ●书名尤其好,“变化中的”,作为他者,跳出stereotype已经不易,用变化的眼光看中国更为难得。恐怕很多中国人都做不到吧。很喜欢的小书。

  ●科学行事,讲究实际和效率。

  ●作者似乎对中华文化了解的还不够深入,所以很多现象的成因把握的比较肤浅,不过此书中对于现象的描述值得一看

  ●100年前的书,今天来看,除了个别细节,基本没有太大变化。

  ●举例颇丰,援引信手拈来,对中国人的看法也诚恳,但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方面都太过抒情,导致一些误读和大惊小怪的联想,批评部分倒更实在,写辛亥革命前存在几千年的国民劣根性,得过且过,鼠目寸光,贪小便宜,愚昧自私,顽固自大,凡此种种都给出了缺陷产生的客观条件,无奈取样具特殊性,凡论证往基督徒方向跑的,得出的结论必雾里也要看出朵看花来

  ●真知灼见心怀善意,虽有误解瑕不掩瑜

  《变化中的中国人》读后感(一):盲目生育是传统中国的病根

  杰作。

  1911年写的,居然在第12页就谈到了中国的环境问题,是中国生态环境糟糕,没有办法保护森林和渔场猎场。已经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这将是一场耗时不短的持久战。但是野生动物数量却挺大。

  读此书的一种领悟是,你会发现,西方人评价中国缺乏公共设施也好,公共卫生差也好,42旅馆脏兮兮的,都是中国人在观念和物质积累的方面,比国外乃至日本都要低的原因。在乾隆年间的评价就要好得多,因为中国那时候和西方还是平齐的,但这时候经过100多年已经落后了。

  这些描述,其实就是数字的具体化而已。这位罗斯先生是一个美国社会学的教授,在威斯康星大学任教,和传教士绝对不同,他的学术思维相当缜密。这是这本书很值得读的原因。

  48页说,纽扣匠、大理石匠,弹棉花的,轿夫和黄包车夫,他们的劳动无异于慢性自杀,生命不会超过50岁,这我也是第1次看别人说。

  50页到57页有一段高论说中国人为什么会贫穷?说中国地大物博,也不缺资源,中国人又不懒惰,政府压榨和掠夺也不至于,阶级剥削也不是根本原因,那到底是什么呢?

  我觉得罗斯教授从中国的家庭和经济结构上来分析,简直是太有道理了,他说中国人盲目的生育后代,就是丧失经济发展的前景的原因。马尔萨斯式的人口增长,却不能够使生命的质量有所提高,因为所有的追求都不在这个上面,而是要害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变化中的中国人》读后感(二):一次新鲜的观察视角

  本书作者美国社会学家E.A.罗斯来中国是在1910年,此时正是清政府覆灭前夕,中国这个古老帝国,正在酝酿着一种巨大的爆发能量,而这也从书中的很多片段中能够感受得到:新式学堂办起来了,女生开始放足不再裹脚了,女子学校开始出现了,包办婚姻也开始出现了松动的迹象……种种进步的表现也让作者感到了欣慰。当然,依然令人无法接受的错愕之处也有甚多,作者用学者特有的火眼金睛,几乎没有漏掉任何蛛丝马迹,他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的,他所观察到的此时的中国。

  提到中华民族,即使到现在,隐忍,乐观,坚强,吃苦耐劳等,也依然是显著的标签,作者在他做访问的途中显然也观察到了这些,我想这肯定也和民族性格的养成有关。自然,也有一些被作者看到的不好现象,直到今天也依然在困扰着我们,比如作者提到一些官方部门里有很多不做事但是有关系的闲职人员,以及采购人员喜欢吃回扣等等,读到这些地方时真能会心一笑。

  不过当作者将他在西部做调查的文字记录付梓之后,其情形还是骇人视听:落后地区的妇女依然被禁锢在家里,小孩子无力被支付起码的教育费用,劳动人口一幅苦难之相,鸦片烟依然流行,以及当时在中国很严重的环境问题……

  其实环境问题,并不仅仅是在今天才有的,也并非是指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以及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事实上,彼时的问题一样令人触目惊心:树木都被砍伐取暖,土地上除了农作物,几乎见不到观赏性植物,没有任何公园,没有公共卫生意识……和此时的美国相比,确实看起来中国还是一个前现代社会。

  当然,对于中国想要的富强,作者在书中给出了他自己的建议,不过可惜,他在书中反复强调的解方法中之一已经被证明是无效的——即对人口严格控制,不过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流行了几百年之久,作者采纳当时的主流观点,其实也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了。

  不过仅仅看到一百年前的中国样貌,也是让人有收获的,只不过偶尔读过书中的描写后可能会有些惊诧:这还是那个我认识的中国吗?

  《变化中的中国人》读后感(三):一点小想法

  这是美国人写的20世纪初的中国的见闻和感受,里面充满了几乎不加修饰的对当时这个社会现状的直白描述,对生活在言论和文章常用修辞和避讳的读者看来有点不可思议,当然这是西方人的专业诚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尽管是作者只在中国旅行了不长时间,但是书中处处存在的调查数字无疑在说明作者的写作态度。

  书中描述的中国人的生存状况和社会现状,让人扼腕不已。城市的有钱人无聊,农村的贫困者困苦,男性的迂腐,女性的悲惨,民生凋敝,一切都是好像无望。但是作者却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旁观者,他用自已的知识来分析,来解读,为这个陌生的国度进行着思索,怀着人文主义的关怀。

  中国人虽有着值得骄傲的历史,但是历史的残酷却被每朝每代的统治者所美化。我觉得一个很明显的问题是,如果大部分的人都得不到真正的教育,享受不到社会发展的利益,那么再长的历史也不值得夸耀,因为她与多数人没有关系。一个朝代的毁灭,不是因为贪污腐败,也不是天灾,而是这个所谓政府根本没有将大多说人的生存放在心上行。中国人善于饮食方面的创造,其实是恶劣生存环境的结果。中国人思想总是被各种教条的权威所束缚,没有怀疑的土壤,当然终日工作都难以解决温饱的时候谈论思想似乎是奢谈。至于有可以逃避现实的东西----鸦片,那就再好不过了,你无法要求困苦单调生活的人,除非有可以替代的娱乐休闲。

  基督教的传播确实给了中国新的选择,教会学校也培养了中国最初的人才,这一切都是好的开端。当然作者担心的人口问题现在则变得十分尴尬,现在中国由十三亿多人口,在实行了多年的所谓“计划生育”之后,现在又急速转向全面开放二胎,这中间经历了一战、二战、日本侵华、内战等等无法预料的事情。作者没有预想到的是新技术的发明创造会远远超过当时人的经验,新的发明创造了数不尽的新的工作和工种,这使得人口的生产力得到了释放,城市的容量空前扩大。现在的世界已经变成了历史上最和平安定的时代,中国也变了,比预想的还要快,如果作者天堂有知的话,应该会瞑目。

  《变化中的中国人》读后感(四):百年中国

  E.A罗斯所著的《变化中的中国人》于1911年出版,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一百年前的中国和一百年后的中国已经有着天壤之别,一百年前的中国人同一百年后的中国人之间的差别也极大。一百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和西方国家到底有多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在外国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百年前的中国人又是什么样的?读完《变化中的中国人》,我感慨万千。

  一,百年前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人

  在这本书中,罗斯试图客观的描述中国社会,让读者随着他的指引了解一百年前的中国。和现在相比,那时候的中国有着坚固的城门和高大的围墙,有着拥挤的、窄小不平弯弯曲曲的道路,脏兮兮的路面,低矮宽阔的平房,破破烂烂的寺庙,千篇一律的牌楼,人们用着纸灯笼和花生油灯照明,吃的东西不干不净,过着清贫简陋的生活。那时的中国人平日里身穿深蓝色棉衣,婴儿成活率不高却有着强有力的生命力。中国人从容、稳重、坚不可摧、智慧、真诚、善良、幽默、坦荡、博爱,却又缺乏创造力、迷信、愚昧无知、思想落后。那时的女性生活在压抑中,幼时忍受裹脚的痛苦,造成身体的缺陷,青年时成为了男人的附庸之物,不得改嫁,无处诉苦,只能任劳任怨的一辈子。

  二、百年中国的预测

  在这本书中,罗斯对当时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作出了预测。令人惊喜的是,这些预测有的已经成为了现实,有的正在朝着他所预测的方向发展。中国早已重视了饮用水的干净,引入排水通风设备,加强了经济建设,拓宽就业渠道,促进交通运输,发展矿业、石油开采,使用机械化设备。过往被外国人诟病的人口高增长率早已不是现实。现如今,中国开始注重食品安全,增加了公共休闲场所,人们开始自发到户外进行体育锻炼,过上了健康幸福的生活。女性的地位已经提高到同男性相差无几,她们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很多女性甚至比男性更加出色。人们的生存压力也小得多,一个勤劳的中国人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三、鸦片,鸦片

  从过往的历史书中,我了解了两次鸦片战争,了解了虎门禁烟的林则徐,除此之外却并没有了解更多。罗斯用一个章节的文字为我科普了相关的知识。十四世纪,中国人开始吸食鸦片。十八世纪政府颁布法令禁烟却收效甚微,抽鸦片蔚然成风。十九世纪,禁烟运动兴起,却引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更是签订了不允许中国政府过问和制止印度鸦片在中国销售的条约。富人的生活单调乏味,穷人的日子悲苦不堪,八百万人在鸦片中沉沦。二十世纪,禁烟运动在一大群觉醒的爱国人士的参与小只花了五年时间就使国人摆脱了吸食鸦片的恶习。

  四,一点感慨

  在这本书中,罗斯对中国的方方面面描述的尽量详实、生动,很难让人相信这些文字仅仅是来自于为期六个月的考察。中国地大物博,罗斯在大江南北间走访,目光敏锐、老辣,他对未来历史的预测,让人敬佩不已。我不禁感叹知识的力量,如果没有社会学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这一本书绝不会问世。当然,作为无神论者,我肯定在中国历史上基督教所做的贡献罗斯对中国人的影响,但罗斯有对基督教美化之嫌,第八章是唯一我没有一字一句阅读的章节。

  《变化中的中国人》读后感(五):百年前的纸面影像

  

这本书从西方人的视角看晚清民国初年的中国,有助于我们当代中国人对以往的文化进行一种陌生化的处理,从而可以获得更深入的思考。尽管罗斯站在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对中国很多问题大加鞭挞,尽管罗斯作为一个社会心理学家似乎也没有现在所谓特别的学术贡献(比如研究方法、理论贡献等),尽管罗斯在中国只呆了六个月连基本的人类学考察都不算,但他的记录很大程度上是一部生动的纪录片,我看着他的评论就会冒出特别多的想法和问题,记录如下~

生活与生态

p3:屋子里的采光情况很差,“内地的人们就在昏暗的环境里起居生活,但他们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去故宫参观时,看到宫殿都很昏暗,即使天花板很高采光也很差,当时就觉得匪夷所思,皇家尚且如此,何况平民百姓呢,这种对光明/黑暗的心态真是体现了传统农耕文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匍匐于黄土地的灵魂。

p4: “中国人一向极少重视环境和物品的美观和卫生,这点和日本人有着显著的差异。”——中国人一向讲究天人合一,既然自己卫生都不注意,那就别提爱护周遭环境了,难道是文化中的野蛮生长、顺其自然的观念?另外,卫生观念变迁值得研究。好奇日本人这么讲卫生和明治维新有关系嘛?

p5:“中国人的棉衣是十分实用的,他们把开口留在衣服的侧面,扣上肩上的扣锁后,人的身体就能严严实实地躲在厚厚的棉衣里。”——罗斯对中式棉衣的赞美令人意外,这里的服装演变史有意思。我会无意识将其指认为“土”、“丑”,也从来没考过侧边开口着装的实用性及可能的美观性,可能是被现代话语洗脑了。。

p10:“中国的生态环境糟糕“,“野生动物的数量却令人大吃一惊”,因为“首先,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夺取动物的生命并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所以,他们很难对捕猎产生兴趣;其次,中国没有捕猎必须的工作——枪支,因为拥有和携带枪支在中国是严厉禁止的。”——作者对中国的生态真是批评了不知道多少次,比如砍伐树木、破坏植被,不护理不修理,种不了地了就把这块地方抛弃了,也不知道从科学意义上看高木的角度对耕地的影响。。我觉得他完全是科学意义上的评价,中国人的自然观念对这种科学根本不care,人处于和自然浑然一体的状态,不加管理自然不会有过度开发,比如说这块地几年休养后又可以用了,就不需要科学维护年年都种,比如说基本上都是农耕,要么驯服野兽,虽然吃野味但也不会强求,这样野生动物才多啊

金融

p6:“当铺的功能十分强大······当铺既是银行,又是托管中心,还是避难所”——我觉得当铺是个很以人为本的金融机构,其功能也无法被单一的银行取代,为什么在现代转型中几乎留不下来呢?

城市与乡村

p8:“居住在城市的西方人,从来不会和农村打交道,但在重视亲缘关系的中国,城市人保持着和农村家族的联系。”——中国士人回老家养老往往是指农村,回去后就成了乡绅,所以城乡完全没有当代中国如此二元对立,反而是良性互动的关系,现在和西方发展的一样了,大家都往城市去,也不想和农村打交道,这样下去我国的乡土文明的未来该怎么发展呢?

p9:“中国的城市实际上是一个团体,团体成员来自不同的小组织,散乱而缺乏集体精神,和真正的市民社会相去甚远。如果不建立起和城市市政议会,并鼓励城市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激发他们的集体意识,则会很难使城市人的家族观变弱,从而不那么留恋乡土。”——传统中国城市里的人都来自各个地方(的乡下),那么自然会很散漫,不成现代意义上的团体,和家族是自然意义上的团体关系。

文化与习俗

p15-16南北方差别:第一,身高体态差异。第二,性格差异:北方人坚毅和憨厚、温顺诚恳善良,绝对是值得一交的朋友,南方人精明谨慎,头脑灵活,西方传奇文学种刻板印象注入城府很深、狡诈多谋的原型就是广东人。作者的判断是“在中国未来的工业化进程中,走在前面的一定是北方人。”——这个判断很有意思,首先我很好奇南北方人的性格差异有什么地理意义上的影响因素,其次从历史上看,北方人确实在主导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首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往往也在北方,所以很有意思,为什会这样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