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读后感锦集
《断舍离》是一本由山下英子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断舍离》读后感(一):锦上添花之作吧,看了也没坏处(思维导图就够了吧)
这本书很多人说用处不大,原因可能是这本书里介绍地舍弃法是针对日本本土更加实用,比如有关垃圾分类、鲤鱼旗什么的。垃圾分类在我国还没有推广开来,在我们这垃圾被保洁阿姨简单分为能卖钱的和没用的
《断舍离》读后感(二):简单可行的断舍离
断舍离的概念如今堪称火爆。
与许多华而不实的理论相比,它贵在简单可行。
其实,能从生活中简单的小事做起,把简单的事做好,这就不简单了。
本书的精华之处在于分门别类的断舍离方法。
其中许多物品就横亘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我们也对此习以为常。
以本书为契机,重新审视周围之物,确实可以有所收获、有所行动。
《断舍离》读后感(三):心灵上的改变,从自己的生活习惯开始改变
文中简单、明确的告知读者该怎么改变,实行改变。同时在实践中表达其行为的意义。没有长篇大论,让人很快就能读完,同时没有负担。文中的改变是自身的改变,和其他人无关。相当于读者内心的洗涤,一场生活中的瑜伽。扔掉繁芜杂乱,重拾简单生活和一个真实的自己。遗憾的是由于国情原因,有些处理方式,无法在中国实行。而且由于个人习惯不同,有些内容相当于废篇。但是的确是一本很易于看下去的书。
《断舍离》读后感(四):扔扔扔
应该有一年半没写日记,快半年没正常记账了,总是感觉生活不在正轨。但又会去做些无所谓的事情,我想拖延症患者大概都应该去学习下“断舍离”……说到底,如果你一个月一年都用不着的东西,为什么要放着呢?今年终于开始独立生活了,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扔扔扔。多余的衣服、多余的票根、多余的袋子,正因为太多用不着的东西,反而让人找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151103下1306
《断舍离》读后感(五):生活需要极简
这本书真的是算是给我启示最多的一本书。以前我一直觉得生活的品质无法提高,为什么自己用的东西总是没有别人好,自己为什么会买过那么多破破烂烂的东西,扔又不舍得扔。
它教给我们,一件东西用不上就是用不上,就是不再需要了。留着也是碍眼徒增烦恼。很多过去的荣誉和纪念品,几年也不回去看一次,我们怀念的是那些记忆而不是这件东西,我们应该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既然那么喜欢,下次再去就好了。
我希望我未来的另一半也可以做到断舍离,生活有品质一些,不要像一个收集破烂的大妈。
《断舍离》读后感(六):重新找回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
1.本书最重要的一点:人要以我为中心,而不是以物品为中心去生活。所有的物品都要为我服务,而不应该变成我的累赘。
2.几乎所有的恋物和无法舍弃都隐藏着背后的原因,要解决的也不是跟物品的关系,而是跟深层次内心的关系。
3.可以从小处做起一点点实施断舍离,比如冰箱,比如某种特定的物品。
4.凡事过犹不及,物品太多是,断舍离过度也是(本条非书中内容,仅为自己感受)。
这本书很快就可以翻完了。老实说如果不细看会觉得只是让你扔扔扔而已,所以并不是很推荐作为极简生活入门的第一本书(也许原书更合适,但未读过不做评论)。
《断舍离》读后感(七):书评
最近,流行的轻生活,极简生活,各种整理收纳技术的书籍层出不穷,并不是这种生活本身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在当下的社会环境,断舍离这样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哲学让人感到快乐与轻松。
本书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当下社会需要断舍离这种生活状态与生活哲学;第二部分,解释断舍离是什么,断:切断源源不断融入生活之中的物品,在商业时代物资的确是泛滥了;舍,扔掉垃圾;离,不同于断、舍这种实质的行动,离是一种状态,及保持断、舍行为的长期习惯与处世哲学。第三部分,讲述具体的如何取舍,罗列了30种东西的判断,可谓面面聚到。
扔掉东西不是断舍离的关键思想,而是扔掉的东西所代表各种内心的执念。在这个时代,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信仰,哲学才会快乐。断舍离正是这种哲学的代表之一。
《断舍离》读后感(八):判断物品去留的唯一标准
我不爱买东西,但是爱囤、痛恨浪费,无论自己喜不喜欢、需不需要,久而久之家里东西也越来越多。
这本书其实就是告诉你,各种物品之所以可以被丢弃的各种理由:比如读过的书,读完后它就已是你自身的一部分,无需留着装点门面,万一以后想重新再读那就再买即可,等等。
总结几点觉得比较触动的吧:1)舍不得扔东西往往是因为缺乏安全感,扔掉它们要凭借意志力;2)只收拾自己的东西,对其他家人的物品千万别动(其实我很怀疑,因为即使自己的物品收拾清楚了,也只是给其他家庭成员腾出更多空间来堆放他们的物品而已,所以他们是感觉不到家里的变化的);3)如果不想浪费,最该做的不是囤积,而是克服占有物品的冲动——各种可有可无的赠品千万别拿,而做到这点需要凭借意志力!4)判断物品是否该扔,衡量的标准并非其价格、来源或是承载的意义,而是你的内心——你是否真的喜欢它,是否因它的存在而有幸福感。真正做到以自己为中心,而不是以物品、他人为中心。5)小心对待孩子们的宝贝,尽管它们在成年人眼中不过是些无用之物。
所以咯,说到底要对自己好一点,对未来多点信心和盼望,别让自己的家变成废品收购站!
《断舍离》读后感(九):以物为鉴找真我
为《断舍离》这本书的读书会做准备,于是自己又买了这本《断舍离》的姊妹篇《断舍离心灵篇》看了下,这一本和《断舍离》的区别在于通过对外在物品的断舍离来剖析和审视我们的内心。
读后结合自己的幸福课课程,有些感悟。
最近妈妈心理成长6组学到了幸福课阶段,幸福课上,我讲到了人生的四种模式(幸福型、忙碌奔波型、虚无主义型、享乐主义型),小组学员们也根据这4种类型做了自我测试,测试结果以虚无主义类型为最多。
虚无主义者是那些已经放弃追求幸福的人,不再相信生活是有意义的。
如果“忙碌奔波型”代表为了未来而活,“享乐主义型”代表为了现在而活,则“虚无主义型”代表了沉迷于过去,放弃现在和未来的人。
她们被过去的阴影所缠绕,因为沉溺于过去,从而捆住了自己走向未来的脚步。
虚无主义类型的人,在断舍离中被称为“执着过去型”。
她们的特点是即便是现在已经不会再用的过去的东西,也非得收着不可。相册、自己童年物品、孩子年幼时的衣物等等,统统当作命根子似的保管起来。她们多半隐含着对过去幸福时光留恋。
从不想面对现实这一层意义上来看,她们这也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
想起袁姐说的断舍离就是“以物为鉴找真我,取舍之间爱自己”,非常赞同。
所以通过对物品的断舍离,可以让自己更清晰自己目前的人生状态,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
《断舍离》读后感(十):所有让人犹豫的东西一律都不要!
推荐这本《断舍离 升级实操篇》很短小的书,不到两小时就读完,受益匪浅,很喜欢这类关于整理整顿,唤醒重塑的题材。当然所有的清洁清扫还是要靠行动力,光说不做,光懂不实践,最后只会变质腐朽的教条,对于大脑和心灵来说,一味思考但缺乏消化和执行,其实也是一种囤积。
想起年初时看的那部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也非常喜欢,提出同样的理念,即不要因为顾虑“万一有用”而不断囤积,尝试着逐步变成果断,爽快,毫不留意,需要时再买的性格,但若决定留存,就勤加保养呵护,保持清洁。是整理书,也是情绪管理书,四颗星推荐!
人会下意识地囤积物品,但绝不会下意识地舍弃物品,从小处开始常做清理(比如扔掉破损的杯碗;尺码不合适的衣物;清理掉钱包里的无用单据,打折卡之类;及时删除或归类手机,电脑里囤积下载的影片和电子书)相信会更好,需要时再添,用自己喜欢的,对自己有益的物品,也是对自己好的一种方式。改变粗燥,杂乱的境况,打开窗户,让房间阳光明亮,留出更多空余,心情也会变好。
两件事:1.前几天看见一件风衣,犹豫要不要下手,我没有军绿色的风衣,尽管穿起来不错但也并不是特别出挑,其次觉得面料易皱不好打理。尽管有不舍,但因为意识到“犹豫”的情绪,果断弃而不买!2.整理了冰箱和面膜,扔掉所有过期,不好吃,不好用的!《我的家里空无一物》教给我的重要原则:所有让人犹豫的东西一律都不要!
2016/10/24 补充:供应商签署的文件我觉得保留扫描的电子档及邮件就OK, 而主管Wendy认为还要让供应商将纸本寄给我们。一,一一通知浪费时间;二,随着体系更新,到下次重签时又成为一堆废纸;三,搬家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纸本容易损坏丢失,非重要文件,除了我俩,其实没第三个人会去看。我大概最近“断舍离”中毒太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