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善意会伤人》读后感精选
《为何善意会伤人》是一本由堀内进之介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2021-4图书,本书定价:59.8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何善意会伤人》读后感(一):善意“泛滥”的社会,共情才更伤人
对于网络暴力我们都不陌生,最直观的感受便是明星带来的新闻效应。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不论网络上出现何种新闻总会有这样一群键盘侠肆意污染网络环境,他们或许看上去平平凡凡,但是内心早已被嫉妒所腐蚀,早已心毒难解,他们通常打着善意的口号,鼓动大众对其进行网络攻击,以除恶为名,行的却是比恶还要伤害他人的所谓“善意”。
抨击他人会带来快感吗?你能真正理解他人吗?本是出于好心,却伤害了对方。明知道对方在说谎,却还愿意相信。这些种种都是所谓的“善意”在作祟,其实善意也会伤人,它往往会在无声无息中产生某种暴力。你的善意与共情在某种程度上只会加剧对方所受伤害的速度,也就是所谓的“好心办坏事”。
《为何善意会伤人》一书从如何避开“共情陷阱”,自觉、有效地抵制这些看不见、摸不着却现实存在的“善意暴力”,真正理性地认知自我和关照他人,实现人际关系的圆融和谐。作者堀内进之介,日本政治社会学学者、社会学博士,Screenless 媒体实验所所长,著有《被情感获猎的人们》《陷入危险人生》《知与情意的政治学》等。
对于共情陷阱、善意暴力,我们最熟悉也最无奈的莫过于千年不变的催婚、催生,七大姑八大姨以及街坊邻居嘴里常说的“都是为你好”便是来自他们的善意暴力,无论是谁在听到催婚与催生的时候都会产生反感,这便是一种来自亲朋好友间的“共情陷阱、善意暴力”,而这种所谓的“都是为你好”也不过只是他们用来打发无聊时间,八卦他人私人生活的一种调剂品,他们真的关心你吗?或许是,但是这种善意相信我们都不需要。
本书从心理学以及社会学方面深层次地探讨了产生这种暴力的原因,并给予我们有效抵制暴力的“良药”。从分析此种效应的来源到共情的“聚光灯效应”,以及由共情产生的惩罚冲动让我们看出,所谓的共情效应不过只是抨击他人所带来的快感,它早已超出了善恶的范畴。
通俗一点可以称之为道德绑架,用自己的意识来控制他人,既然他人无法与你做到真正的共情,那我们只有勇于做出改变,才能有效地抵制善意暴力。
你以为的爱就是爱吗?以善之名的伤害就不算伤害吗?揭开善意面具,你会发现:自以为是的“善”;别有用心的“善”。换个角度看问题,也许我们还有别的选项。
《为何善意会伤人》读后感(二):你的善意为什么会“伤”人?
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的是表达每一个人对于同一件事,同一个观点的不同看法。其实,做一下延升,我们可以把这句话放在与人相处这件事上。 我们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可能诉说的是核心意思是A,但是经过传播和不同的人的理解另一个人倾听的时候核心理解就会转变为B,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原本是一次善意的沟通也带来了一个负面的结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为什么你的善意会伤害到别人的本质原因。
相信这个问题困惑着很多人,我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这样的状况,而在这本《为何善意会伤人》中就解答了很多人的困惑,深度还原一些场景,解决那些善意背后带来伤害的根本原因,避免自己成为善意的施暴者。 《为何善意会伤人》全书分为了六章,从不同的切入点讲述了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话题,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关键词,看过以后让人印象深刻,从善意泛滥、共情陷阱、天平、到共同依赖与自我欺骗,每一个词都直击痛点,吸引人通畅的阅读。其次,书中还搭配了一些生动有趣的简笔画,调节了读者阅读时的情绪,营造了一个轻松了阅读氛围。
在善意泛滥的这一章节中,作者指出了一个当下人们常常会做的一件事———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批判别人,殊不知这样的行为早已经演变成为了一种私人的快感,与所谓的善意已经毫无关系了。 那些习惯于抨击别人的人在一次次的“言行”中努力寻找自己的存在感,实际上这个行为本就是一个跳梁小丑的行为。攻击他人获得快感最普遍的体现无过于那些yxh了,他们借网络之平台,捕风捉影,专挖艺人的隐私,来挑起热度和话题。
再比如我们寻常生活中体现的公交车让座事件,让与不让其实就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个人行为,但是有些老人却开始毫无底线的道德绑架进行人身攻击,就像电影《搜索》中不愿意让座的女孩,最终被人肉搜索的经历一样,让人难以接受。更不用说,当下为了弘扬正气我们看到的那些公益广告,一个女孩带着助听器,旁边的老人却在不听的催促着女孩让座,老人不耐烦了,一把把女儿推到在地,女孩惊慌失措,假肢也露了出来…… 是坏人变多了呢?还是坏人变老了呢?其实都不是。在大众的认知里认为年轻人让座是应该的,但是这份善意对于大多数老人来说真的需要吗?有很多老人的身体其实要比年轻人好太多。
综合来看,在不经意之间我们的善意确实会伤人,面对这种情景我们能做的就是避免自己进入善意泛滥的圈子里,收起自己那些过于多的共情时刻,以及学会摆脱依赖以及不要多管闲事。 要知道,关你屁事,关我啥事可以解决掉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的社交困难。正如书封上所说的那句话一样善意有边界,共情有陷阱,揭开善意的面具,别让你的好心失控!
《为何善意会伤人》读后感(三):发现善意的边界,谨防掉入共情的陷阱
马塞尔•贝纳布曾在《我为什么自己的书一本没写》中指出书名是非常关键的,很多时候书名决定读者是否要拿这本书,以及是否要去打开这本书。所以一个吸引读者的书名,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而堀内进之介确实把这一点落实得非常好,他的这本《为何善意会伤人》从书名就把读者吸引住了。
大家好奇《为何善意会伤人》,就会主动拿起这本书,进而翻开这本书,想要从书中找寻答案。
今天要推荐的就是这本《为何善意会伤人》,这本书属于心理学范围。
这本书的作者是堀内进之介,是一位日本政治社会学学者,同时也是社会学博士。曾著有《陷入危险人生》《知与情意的政治学》等作品。
在一个呼唤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的社会里,作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爱会伤人,一个以善意为名的捆绑暴力,正在影响着人们做出真正的关心,影响着人们做出理性的认知。
比如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指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待整个事情。通俗来讲,就是想别人之所想,以理解别人为主的一种思考方式。
“你有没有考虑过当事者的感受?” “这个人没有道德。”正如作者在文中提出来的,特别是时下的网络喷子,更是因为别人看不到,而以换位思考为名,出于道德的名义而抨击别人。
作者以艺人出轨为例,抨击者以同情被出轨方,认为出轨者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感受,没有道德底线等等,哪怕出轨的艺人承认错误,也不能摆脱其评周。其实无论是承认、道歉,还是会受到抨击:不算道歉,没有反省等等,作出这些抨击的人,可以说没有什么理由。
这种换位思考,已经不在善恶的范围内,而是以抨击别人来取得快乐。
作者以因意外失去孩子的父母收到别人所说的“再生一个孩子不也挺好的吗”这种事情对于当事者来说是非常残酷的。
作者在文中就上面例子指出共同心情,引用了政治学家丸山真男的话:没有第二个人与自己相同。这就表明,任何一个人所感受到的,都是除了自己以外别人无法感同身受的。
在文中,作者就很多我们现实中的事情,引出分析和结论,从中让我们真正理性地看待问题,而非盲目的去挥霍我们的善意,从而避免越过善意的边界,掉入共同的陷阱。
《为何善意会伤人》读后感(四):凡事讲个度
为什么我们可以理解他人的心情?实际上,目前我们还不能够完全解释人类为什么具备“特别能理解对方的心情”这样的共情能力。如果每个人都是无法取代的个体,那么我们就自然无法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问题。所以不管一个人多么爱对方,也会因为不懂对方的心情而痛苦。父母无法明白孩子的心情,同样孩子也不明白父母的感受。——《为何善意会伤人》《为何善意会伤人》
社会学博士堀内进之介在《为何善意会伤人》一书中揭开了现实中存在的“善意暴力”,并给予读者一些做出改变的好方法,让读者学会避开“共情陷阱”。第一章介绍了大背景,展现出善意“泛滥”的社会的模样;第二、三、四、五章则从心理学角度,具体分析“善意”是如何在不同方面被滥用,以至于“伤人”;第六章给予了读者一些做出改变的好方法,实用且可行。
书中插图《为何善意会伤人》在心理学的部分引用了许多经典案例,比如:行为经济学家费尔与同事做的“公共物品游戏”、西蒙弗雷泽大学的亚历山大博士与同事做的“老鼠乐园”实验、黛博拉·斯摩尔等人做的关于“聚光灯效应”的实验……内容详实可信,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第二章的一个观点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大家可以想一想,你是否愿意让将患者的痛苦视作自己的痛苦,握手术刀的手会不停颤抖的外科大夫给自己做手术?——《为何善意会伤人》医者常常避免自己被过度卷入“共情”中,但《从白大褂到病号服》一书中有这么个观点:医师培训制度忽略了“倾听患者”的重要性,以及一味地教导医师要疏离患者、控制情绪。这种教育理念加深了医患之间的隔阂,也不利于加强医师自我的情绪控制能力。
由此可见,哪怕是医者,对于情绪的控制也要掌握一个“度”,既不能过分共情,也不能过分疏离患者,这一切都要讲究一个“度”。
书中插图《为何善意会伤人》在第六章引用许多不同领域的文化现象。关于“将心比心的两难”这一问题,作者引用了《论语》等中国著作的语录,揭示了“孟子认为道德是人的本性,而孔子则指出德行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一观点,可读性极强;对于电影、漫画爱好者来说,也会从本章节得到共鸣。第六章介绍了《82年生的金智英》以及板垣巴留创作的漫画《BEASTARS》,让心理学变得不那么晦涩难懂。
我经常听到有的人说不要去考虑多余的事情,只需要遵从你内心的感受;不要头脑发热,只需要活动你的双手。但是,这种想法本身不也是一种以理性和大脑为中心的固有观念吗?大脑也不过是身体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只需要像活动双手一样活动大脑就可以了。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可以理解很多事情。——《为何善意会伤人》以善之名造成的伤害也是伤害,换个角度,我们能看到更多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