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名画的眼睛.1读后感精选
《看名画的眼睛.1》是一本由(日)高阶秀尔著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页数:17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名画的眼睛.1》读后感(一):名畫背後的軼事
因為這些名畫太司空見慣以至於我們對他們熟視無睹, 但在高階秀爾的講解下, 我們可以對這些名畫有著更多認識.
我個人比較喜歡的篇章有「阿爾諾芬尼夫婦像」, 才知道, 原來這相當於現在的婚紗照. 還有講解透納的「國會大廈的火災」, 裡面講到在皇家藝術學院裡面的「紅點」故事, 恰好也有在2014年電影「透納先生」中講到, 所以如果你看過這本書對於電影的情節會有更有趣的理解.
從風格上來講, 我比較喜歡高階秀爾講解華多的「愛之島的巡禮」, 我才發覺這幅畫原來相當於現在手機上的全景照. 還有庫爾貝的「畫室」, 以前只認為是一副充滿幻想和憂傷的油畫, 沒想到還跟階級革命有關. 倫勃朗的「花神」背後則是一個傷感的愛情故事...
當然, 也有一些小瑕疵啦, 比如書中談到丟勒那副神秘的版畫「憂鬱」的時候, 竟然隻字未提丟勒也是一名煉金術士. 不過總體上來講, 本書的語言輕鬆幽默, 中文翻譯也很忠懇, RMB39.5的定價我覺得很公道. 下午茶的時候把「看名畫的眼睛」拿出來翻一翻, 總比看什麽八卦雜誌之類的有氣質吧.
《看名画的眼睛.1》读后感(二):擦亮眼睛看名画
翻开这本书的前言,先是震惊了一下,原来中译本第一次出版已经是1986年的1月的事情了,想必风靡日本是更久之前的事情,这真的是一本比我年纪还大的书了。2013年得以再版,也说明这本书的受欢迎程度,同时也证明了这近30年来,人们对艺术不变的追求。
时光飞逝,可是艺术却随着时间的流转历久弥香。
《看名画的眼睛》这本书,基本上是沿着西洋绘画艺术发展脉络的编年体艺术赏析,它选取了从1434年到1863年,从哥特将结束时期,到近代绘画史的开启,选取了15幅名家名作,搭配与这些作品相关的其他画作,全面分析了这些作品的绘画方式,结构,内容以及意义等......我是一个西洋绘画艺术的门外汉,只有在小学时候学过几天素描,后来又学了几天国画,艺术素养几乎为零,希望自己队这本书简短的总结没有贻笑大方。
不过翻开这本书,的确让我对这些画作,或是同一位作家,同一个时期,同一个流派的画作有了些许的认识,我惊叹于这些画家空间视觉的天分,他们利用镜子,在镜子里勾勒出延伸的空间,他们利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构建金字塔,让画面变的动静皆宜,他们利用各种我们想得到想不到的方式,邀请我们走进画中的世界,或者是放我们在一旁仅是欣赏。
同时我以为了解到,绘画艺术不是单独存在的,他们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并且于其他艺术,比如文学艺术的发展相映成辉。绘画艺术的革新也是多方面的,不仅体现在绘画技术的革新,绘画手法的革新,更重要的是内容的革新,思想的革新。绘画慢慢的从依附于宗教,贵族,转变为画家自我意识的表达,他们开始不再盲目的追求绘画内容的形神兼备,开始慢慢抽离距离的形态,放弃空间的构筑,开始深入的挖掘其中的内涵,绘画慢慢变成不仅是所见,而是所思所想。
除了绘画艺术的发展,我们还从同一位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绘画风格的转变,了解到这些改变的缘由不仅仅是日臻纯熟的技艺,还是随着他们的心境在改变,同时聊一聊艺术圈里的小八卦,增加文字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一副成功的画作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有着深刻的用意,在他们落笔的时候,就想好了我们应该如何看这幅画,并倾注了自己深刻的用意,不得不感慨,大师就是大师,我们要做的,就是擦亮我们的眼睛,用心感受,感受那每一个时代传递给我们的讯息。
《看名画的眼睛.1》读后感(三):这本书还不错
这本书还不错,高阶秀尔也算是艺术史或艺术评论方面比较著名的作家,这本书的这种写法,个人感觉对于普通读者或业余爱好者来说,应该是比较容易接受和容易看下去的:
1、纸张和印刷方面没问题,排版也不错,传统的方式,图文并茂,特别是每章重点分析或评论的画作都占据了对开的两页,有些细节可以看的比较清楚。在此之前,特别是若干年以前出版的艺术史或艺术评论书籍中,为了节约吧,许多图都太小,或者正文中提到的许多作品根本没有插图,要想图文对照,还得自己去在别的地方查一查。近几年的书都很看中插图了,但这可能也造成了这类书籍的定价相当高。
2、内容方面,作者对他选择的这些画,画面内容、寓意、背景等等都做了介绍和分析,对画家本人也有简单的介绍,作为艺术入门或科普都是挺好的方式,没有过于专业的理论和枯燥的论述,当作休闲读物也不错。
3、一本书当然不可能包含各个流派各个大师,但本书中涉及的面还是比较广的,每个个和每个人的看法和感觉都不同,也许某个读者会从中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一位或几位画家(也会发现自己难以理解或无法喜欢起来的另一些画家,这都是正常的)。
4、在这本第1册中,有我比较喜欢的丢勒(他的一些铜版画颇具魔性),维米尔(安静而神秘),透纳(大片的色彩和色彩朦胧中若隐若现的物体)。文艺复兴及以前的宗教题材不太感兴趣,可能本人不太了解他们的宗教,而感觉那些离自己和现实都太远,虽然画面各不相同,但人物和题材总是那些。大规模的、人物过于众多的宏大场面绘画感觉一般,就是看看,推测如果看到原作会比较震撼。个人比较喜欢的作品有两类,一种安静而幽远,人物少或者就是风景画,空旷、引发暇想、会幻想自己站在那里(人物太多的画面就难了,很难想像自己站在他们中间,你根本不了解那些人,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做什么);另一种色彩鲜艳具有魔性,甚至有一种“细思恐极”的感觉,如梵高的作品,甚至蒙克的作品。无需多言。
5、高阶秀尔的文字及译者的翻译,使这本书比较通俗易懂。不过总的来说,观点和评论是比较中规中矩的,基本符合“世界公认”或大多数人们对这些画的印象。从这方面来说,我更喜欢亨利摩尔《十九世纪绘画艺术》,他颇有意思,评论更有个性,也敢对一些公认的名作出言不逊、冷嘲热讽,虽然我也未必赞成他的观点,但我看他这么写很有意思——尽管我也不怎么欣赏他的雕塑作品。
《看名画的眼睛.1》读后感(四):《看名画的眼睛1》:发现与阐释
艺术作品,尤其是经典艺术在大众文化中所处的地位往往是很尴尬的。一方面,人们常常会慕名而来,给予它们很高的关注度;但另一方面,由于鉴赏技巧和文化底蕴的缺失,对于所谓经典的“经典性”和美感,人们往往无从发掘,能做到“略懂略懂”,便已是凤毛麟角了。
这样的状况,在美术作品的鉴赏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当一幅“名画”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自然不免要夸奖一番,可却并不知道要如何“夸起”——纵然画面内容丰富,可人们想找到一个角落,来安放自己的目光,并由此侃侃而谈,总是很勉强的事情。那么,如何让这一切变得“顺理成章”呢?
手上这本高阶秀尔的美术评论集《看名画的眼睛1》,或许便是一个“名画鉴赏问题”极好的解决方案。作为一本大众美术读物,《看名画的眼睛》共再版了66次之多,或许便可以足见其普及性与实用性。由于作者是来自日本的著名美术史学家,而品评的对象却是西方美术作品,因而对于国内的读者来说,这本作品的视角其实更为恰当。作者将名画中的文化典故,与美术领域的常识一并娓娓道来,带给读者的不只是有关这一系列“名画”的常识,更是鉴赏能力和艺术素养的提升。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所谓“美术鉴赏”,或许是一个“扎扎实实”的知识盲区。普通人既无条件接受专业的训练,又极少有机会接触到相关的资料。面对这样的“零基础”读者群体,高阶秀尔从选材上便体现了其卓越的眼光。《看名画的眼睛1》中选择的名画,并非是大多数人早已烂熟的《蒙娜丽莎》之类,也非生僻冷门之作,而是从美术发展的角度入手,选择具有代表性且并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作品。作者这样的作法,一方面确保了自己作品的独特价值,不必被市面上平庸的“艺术速成教程”所淹没;另一方面则是重新发现这些画作的价值——引导读者从“发现”的角度,提升自身艺术修养。
有了对“美”的自主“发现”,接下来作者的阐释便顺理成章了。尽管是一位美术史研究领域的大家,但作者深入浅出的笔法,却自然而然地拉近了自己与读者的距离。这样的阅读,好像是在读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不觉间就把“名画那些事儿”收纳心间了。
对于大众而言,一旦接触到艺术相关的材料,总会有种“高不可攀”之感。然而事实上,一切艺术的初衷都是艺术家在审美上表达的尝试,而审美总是与普通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艺术作品而言,它也只有在“被解读”之时,才能确保自己的价值。因而作为一本大众读物,《看名画的眼睛1》对读者有关发现“美”的引导,既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有趣,对于艺术本身,同样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看名画的眼睛.1》读后感(五):名画的天空
终于,平心静气的把高阶秀尔的《看名画的眼睛1》慢慢看完。因为怕翻页翻的麻烦,所以我一边用电脑寻找名画,一边拿这书对这电脑看。不然我怕书都会被我掰坏了都!
每看完一副画的时候,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各个角落里总有自己不曾看过的地方,不曾看到的颜色,不曾看到的画法,不曾看到的故事。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五幅画,却能带进我们进入另一片天空。
我是倒着把书看完的,从最后一幅马奈的画开始看,看到第一幅凡•爱克的画结束。特别明显的是圣母玛利亚的人性特征随时间的往前推移慢慢的变得高冷了。不过大部分名画还都会随时间推移呈现出一种从传统感觉到人性的变化。而且你还会深深感觉到,我们书中的画家都努力的在当时的画画界环境中寻找新的突破,不管是从绘画材料,技巧,颜色使用,都在进行新的突破。或许就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那时代的开拓者或革命者。
还有对美的角度的扩展,特别是透纳那一篇,他摒弃了所谓的形体的描写,用色彩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这种对以前那种给物体上色的画画,他走的是给颜色描上形体,他画自然也是主要依靠自己丰富奇特的想象力,来画出他的眼中的自然。
我觉得现代的艺术就应该表达出人心中的感受,心中的美。因为写实的再牛逼也比不过单反是吧,所以只有把我们心中的美通过画画形式表达出来,这才是一条越走越宽的路子,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世界在每个人心中都不一样。
其实刚看书的时候我忽略了很多信息,还好我看到的是高阶秀尔这么有耐心的欣赏,这么细腻的解读。其实本来我不懂玛利亚为什么要穿蓝色的外套,红色的上衣、为什么要有光环,光环为什么要在头上不是在背后。因为我们中国人信基督的本来就不多,而且宗教势力也没那么强大有力,也没那种硬性的宗教规定。还有里面其他幅名画的各种隐寓,我想如果是西欧文化圈人民看起来的信息量应该会比我们多的多,这就是文化的底蕴的原因吧。还好高阶秀尔写的很耐心很认真,我总感觉日本人写文章总带有一股细腻的心情。
仰或就是因为这样当我们欣赏国外的名画的时候有困难,所以才需要一位好老师来指点。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在名画里的世界是怎样的一片天空吧。
《看名画的眼睛.1》读后感(六):走近神秘的艺术
走近神秘的艺术
——读《看名画的眼睛1 》
一直对艺术类的东西有着莫名的喜欢,但一直都是门外人。不过这不影响我喜欢阅读这样一本书。想起当年初中美术课上,老师给我们讲解名画时的情景,总觉得很是怀念。翻开这本书,仿佛回到有美术老师的时光,只是这个老师是静静的文字。但文字若讲得生动,便也有灵性的与读者交流了;我是求知的读者,这本书正如我的老师。
门外人看一幅画,自然只懂得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对画的认知来自于最初的原始感受。但通过这样一本书的讲解,我知道为何这些艺术如此神秘。每一幅画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它存在的独立意义。比如翻开书第一幅《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画家便为了精细到画的每一个角落做了最深的构想和落笔。从人物位置到布景,从人物表情到人物周遭的物品,光影之间原来不是刻板的存在,而是它们就如同一个精妙的世界,要把每一处细微联系在一起,才能鲜活真实地呈现出整个画的意义。当我随着文字讲解看完这幅画时,我不得不惊叹,原来艺术的神秘,便是宛如天然的精工巧匠,是深入到每一个细节都有它的存在原因,是看一幅画便可以观看某段时期的价值文化,是隐藏在一幅画面背后独特的象征意义
如果说艺术的神秘在于它难懂,那么艺术的价值也可能是它为人类留下了永恒的美。我喜欢这本书中作者讲解到的每副画时,多会叙述的那些传言故事。虽只是传言,虽未知真假,但却为一幅画映上了迷一样的灵感。画也算灵物,更何况这些久经世纪留下来的名画呢。比如在波提切利的《春》中,作者解读了一幅尽善尽美描绘春天的作品。那种画家作画时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在那些仙女神话与大自然春天的共同塑造中,以一种美妙姿态生灵地倾诉出来。
当然,除了上面讲到的一幅画的构图和故事外,一幅画中所具的社会价值还在于创作时候的历史背景。那是与当时宗教思想和社会价值的沟通;是信仰膜拜、是叛逆不羁,是热情歌颂,是本质写实,这些都在一幅画中有着恰当的表现。比如拉斐尔的《坐骑中的圣母》,它所遵循的中世纪传统规则,它所表现的宗教光环,都能在这幅画中找到最自然的解读。
更有趣的,作者解读到画家通过一幅画表达出来的内心世界和他所追求的纯粹性。比如戈雅那两幅《裸体的马哈》和《着衣的马哈》,一样的女子,一样的神情,连背景构图都一样,唯一不同便是着衣与否。不管人们怎么去猜想关于模特、关于画家和关于这个女子的故事,戈菲都真实地表现了这幅画的灵动和感性。
读这本书的心情是美妙的,它让我感知艺术的神秘与有趣,它让我学着怎么去读艺术的美,并且,去感受它们的美。我觉得这本书是一本让大众与艺术亲近的书,读起来,喜悦。
《看名画的眼睛.1》读后感(七):生活有时就像画一样
相同的一幅画,不同的人,欣赏出来的效果截然不同。有人觉得画很有滋味,有的则认为无趣。说到底,还是在于欣赏者用什么样的眼睛来看画。
存放在世界各大展览馆的名画,其实也挺“尴尬”的,一方面,很多人慕名而来一睹其风采,可是,由于受欣赏水平与鉴赏能力的限制,很多人并不能看明白画之美、画之妙。一些人囫囵吞枣般快速浏览下,仅限于看过这画,认识水平还仅仅停留在面的表面,这不能不说是个问题。
带着发现的眼睛,带着求知的欲望,带着欣赏艺术美的心态去看画,或许,你才能真正了解画,才能理解画家的绘画意图,才能感悟画中意境。日本著名的美术史论家、西方美术研究专家高阶秀尔针对观画者的这一“窘状”,撰写了《看名画的眼睛1》(中国财经出版社)一书,用最平实的语言,用最简洁易懂的表述,帮助大家更好地欣赏名画,理解画家的创作想法以及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人们的生活、思想和价值观。
书中所选的29幅名画都是从文艺复兴到近代西方美术史的代表之作,比如,波提切利的《春》、达·芬奇《圣安娜与圣母子》。这些名画经久不衰,经过岁月的洗礼愈发光彩夺目,堪称是艺术精品。绘画这种艺术形式更直观,不同国家的人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欣赏与理解,能够加深彼此间的了解,对伟大艺术作品的感动和喜悦把所有人紧紧地连接了一起。艺术是无国界的,是全世界所有人一道分享的。
波提切利的《春》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一直以来,我都是肤浅地欣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了解。当然了,也是因为欣赏水平的制约,只是觉得这幅画很有味道,具体什么味,却说不出所以然。在高阶秀尔先生的详细分析中,我才一点点品出画之美。原来,此画的主题是赞美春天,画中出现的诸神形态各异,表情丰富,都被作者赋予了角色定义。“花神”的泰然,仙女的落荒而逃、三美神的美艳、整幅画洋溢着春天的气息、是一首爱的赞歌。
绘画讲究一定的技法,在《阿尔诺芬尼夫妇像》这幅画中,杨·凡·爱克巧妙地运用了小镜子特技来加强画现的纵深感。《春》则将整幅画放在一个平面上,使得欣赏者好像坐在观众席上看台上正在演出的舞台剧。《蒙娜丽莎》是谈名画始终绕不过去的伟大作品,画上,蒙娜丽莎那似笑非笑的笑容散发着巨大的魅力。同时,“神秘微笑”也引来许多评论家的各种各样的猜测与解释。原来,这微笑的背后是达·芬奇在某段时期内的创作心态的呈现,那时,他特别醉心于这种神秘的微笑,这在同时期的其它作品中能看到。
绘画是无声的语言,它带给我们最鲜活、最诚挚、最富感染力的心灵慰藉与感悟。不妨,停下行色匆匆的脚步,用发现美的眼睛认真地去欣赏一幅画,你会发现,生活有时就像画一样,是那样的美丽动人。
《看名画的眼睛.1》读后感(八):走进名画的世界
如果能有更多人因为这本书而去亲近西洋名画,那将是无比高兴的事情。
——高阶秀尔
作者高阶秀尔是日本美术史论家,诚如他所说,优秀的美术作品除了能给我们美的享受,其中更是蕴含着作者各种各样的想法与凝结的时代价值,理解、品味与解读这些名画,就需要了解这些画背后的故事,而这本书就是一扇窗口,一座桥梁。
本书选取29幅艺术巨匠的名画,进行解读与说明。在解读扬•凡•爱克那幅以惊人的真实感闻名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作者从画作的蛛丝马迹以及各种史料传闻中为我们拉开了探索的序幕,不得不感叹日本人的细腻与认真,在这个解密的过程中,我们了解了画面的意义,知道了画作中的种种象征,探寻了画作的历史背景,配上这些资料,在反过来看最初这幅印刷精美的名画,会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原来画作的背后还有着这样不为人知的秘密,这种阅读快感可以说是丝毫不逊于阅读《达•芬奇密码》。
在介绍波提切利的《春》中,我们既可以欣赏名画,还可以了解神话故事。画中诸神的姿势意味着什么,昭示着诸神之间什么样的关系,舞台总导演波提切利赋予了每一个角色什么样的意义,这些都与神话故事与波提切利的追求息息相关,而且这些都是有迹可循的。无论是用色还是构图,这种种的一切都彰显着波提切利这位憧憬和追求理想美的巨匠的情怀。
还有最富神秘色彩的达芬奇与他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还有年轻时帅气好运年老后却穷困潦倒的伦勃朗的一生,还有傲娇的透纳与康斯太勃尔那些不得不说的事,更有喜欢画裸体的马奈,可以说,这本书对我这种喜欢探秘的人来说吸引力百分百。如果是女生的话,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书,名画会让你更文艺,随手拍一张发到朋友圈那就是高雅的代名词,如果是男生的话,就更要看看这本书,赏画时,在自己的女朋友面前解读这些巨匠的画作,倍儿有面子,倍儿爽!
总之,这本无论是装帧、印刷、排版、内容都一流的第一弹让我更加期待之后的《看名画的眼睛2》。
《看名画的眼睛.1》读后感(九):当我们看画时 我们究竟在看些什么
曾经有一个月住在伦敦,每天的固定活动就是去伦敦大大小小的美术馆和艺术馆参观,能拍照的地方就恨不得把每张画作装进相机,不能拍照的地方就认认真真地试图用脑袋记住尽可能多的画作。那时候毫无审美水平可言,所以总觉得那就先背过好了,万一哪天知道该如何欣赏了呢。
年少时也曾心血来潮地去混过素描班,从正方体、球体、锅碗瓢盆画到石膏头像,却依然想不明白伏尔泰那个干巴老头为啥就需要被成千上万的素描学习者一遍遍临摹、描绘,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梵高的《向日葵》就一定要画出跟他一样的色块。那时候还没听过审美一词,后来上大学时开了一门名为美学的课程,还很不服气地认为自己的审美不需要靠一本死板的教科书来提高。
后来才发现,审美或许不需要一本教科书来给出一个规范,但却是一件极其需要师傅领进门的事情——即便学了很久的美术,看了那么多的图画,欣赏了那么多的名作,记录了那么多的精品,依然想不明白他们究竟为何就被人们奉为“名画”,为何就在画坛屹立了那么多年让中外画家争相模仿、研究。
《看名画的眼睛》就是这样一套指引类的图书,它“有图有真相”地向读者详细描绘出“名画之所以为名画”的缘由,结合名画创作时的历史、政治背景,就连画作中所包含的宗教、神学隐喻也一一拎出示众。
15幅画不算多,每一幅都以完整的画作开篇,继而是对这幅画的整体评论,包括对这幅画的描述、创作背景及作者信息的介绍等。继而画中需要着重介绍的细节被一一拎出,每一个细节都配有放大后的细节图,文字对照图片,寥寥数语,却让读者茅塞顿开,感叹画作中所含信息量之巨大、画家心思之细腻。有些画作最后还会附有其他相关画作,可以让作者顺着前文中提供的思路自己对这些类似画作进行分析。
当然,一本极其讲究实用性的书能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对几幅画的分析,它提供给读者的是一种思路——知道在进行画作分析时该从什么角度分析;他提供给读者的还是美术创作领域的一种背景知识梳理——这些知识被作者巧妙的融合进对画作的分析之中,与不知不觉间为读者勾勒出一个完整而易懂的创作背景图;他提供给读者的更是一份厚实——一张不大的画布上居然可以成放下那么多值得深挖的细节,居然隐藏着那么多画家对当时神话、宗教、历史、政治的思考。
当我们在本书作者的引领下分析完了15幅画作,欣赏画作对我们而言似乎变成了一件颇需要探险精神的事情,有一种玩儿密室逃脱时的感觉,找不到提示信息时会着急,发现一处线索时会兴奋,而欣赏名画与密室逃脱不同,你永远收集不到足够的信息,只要你有耐心、有足够的知识,你可以将很多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串联成故事,反反复复地感叹名画家的不同寻常。
《看名画的眼睛.1》读后感(十):现实之上的意境之美
现实之上的意境之美
——读《看名画的眼睛1》
冯菲菲
艺术根源于现实,好的艺术往往超脱现实,体现出一种在现实之上的意境之美。
德国作家黑塞说:“现实是人们最不需要关心的东西,因为它足够讨厌,甚至总是存在,而与此同时,更美好的和更必要的事物在要求我们注意和忧虑,现实是人们无论如何不可以朝拜和崇敬的东西,因为它是偶然,是生命的垃圾!”这句话直接、宣泄、暴烈,情绪化,虽然偏颇但很有艺术家风格。西洋画家往往都跟黑塞一样讨厌“现实”。
现实足够“讨厌”,因此要用画笔抚慰,画家们追求的是心灵上的另一种想象。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日本著名美术史论家高阶秀尔评价它是“彻底的写实主义”。这种写实主义显示了绘画技巧的逼真自然,左边窗口射入的北方柔和的阳光,熠熠发光的铜制吊灯,主人公阿尔诺芬尼无袖披风的毛皮襟,夫人白色面纱的花边……高阶秀尔提醒我们注意夫妇俩奇特的手势,还有画作奇异的署名“杨•凡•爱克在此”,这多出来的“在此”二字表明画作者是证婚人。随着高阶秀尔对画面细节的推敲,隐藏其中的线索渐次浮现,观者仿佛回到了现场,这栩栩如生的油画场景,它既是现实的,更是在“彻底的写实”之中营造出比婚礼当场更加温馨的氛围。
这就是《看名画的眼睛1》一书的魅力。出自高阶秀尔之手的这部西洋绘画艺术读物,重版了66次,展现了从文艺复兴到近代美术的15幅杰作。艺术鉴赏是一种长期养成、最难以获取还最难以说服人的能力,我们很难认识我们原来知道太少、距离太远的东西,摆到面前都没用。我们需要像高阶秀尔这样的艺术史学者,穿越某件作品的重重迷雾,并以自己的细心观察,追寻画家当初落笔的痕迹,以及画作的美学影响范围。
波提切利的《春》充满了神话般的幻想;普桑《抢劫萨宾妇女》描绘骚动的群像;戈雅《裸体的玛哈》传达梦和现实的官能美;维米尔《画家的画室》寂静无声;透纳《国会大厦的火灾》色彩辉煌……每一幅画,都有自己独特的意境。说到意境,我以为,意境是画家脱离泥泞的现实,让心灵自在飞翔的方式。一生都坎坷不平的梵高,当他拿起画笔作画时,就像热恋中的女人,倾注了所有的感情。所以才有大片大片金黄的麦田,才有蓝色天空里的满天星斗,才有缤纷色彩冲击观者的眼睛。透过画作的意境,看到梵高热烈的灵魂。
在《看名画的眼睛1》书中,几乎是,每个画家都我行我素,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比如马奈和《奥林匹亚》。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美术致力于表现物体的深度、厚度、圆度的写实主义,在马奈这里却被全盘否定,他偏偏追求平面的二度空间,用精确的线描表现立体感,用平涂的色块表现装饰感;裸女画作在习俗上需要借助女神或者宗教的名义,马奈却偏偏以普通平民女孩命名。任凭“砖头”齐飞,哪管“口水”四溅,画家只服从一种原则,这种原则要求他们保持独特的个性。这种个性在我们的现实中已渐丢失。
我想起加西亚•马尔克斯一件轶事。法国总统密特朗颁发他文化骑士勋章时讲道:“你属于我热爱的那个世界。”这句话让马尔克斯当场落泪——也许这也是名画的意境所在。很多时候,我们处于糟糕的生命现场、困窘的生存环境,但仍一直努力相信并注视倾听,我们因此可能拥有一个不同的世界,一个可以妥当安置内心的世界。
转载请联系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