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为什么相信达尔文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为什么相信达尔文读后感100字

2021-07-04 00:24: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为什么相信达尔文读后感100字

  《为什么相信达尔文》是一本由[美]杰里·A·科因(Jerry A. Coyne)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2021-6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什么相信达尔文》读后感(一):读后杂感

  顾名思义,这是一本论证进化论为何正确的书。如果你和我一样,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几乎都只读文史类书籍,不妨通过这本有趣的科普读物跳出阅读舒适圈。

  阅读前我曾疑惑,为什么要用如此多的篇幅来证明一个早已被广泛接受的理论?作者在引言中告诉了我们答案——美国充斥着死板地遵从神创论“真理”的宗教激进主义者,使得美国成为反对进化论的呼声最为高涨的国家之一。而且,将近三分之二的美国人认为,如果能在课堂上讲授进化论,那么也应该可以讲授神创论。近年来,神创论还生出了智能设计论这一旁支,但大众媒体几乎没有就科学家为何会接受进化论做出解释解释说明,给了神创论者歪曲达尔文学说的可乘之机。

  对于已经接受进化论的读者来说,这也是个更深入了解它的机会。毕竟,“进化论有个奇怪的特点——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了解进化论”。

  杰里·A.科因笔触冷静流畅,论证理智严谨、条理清晰。我在书中学到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达尔文不是第一个想到进化的人,但他是第一个为进化论收集证据、通过自然界的数据来说服人们相信进化观念且提出自然选择观点的人;自然选择不是高明的工程师,而是根据现有材料做到最好的修补匠;选择的传递不在于存活与否,而在于繁殖与否;医疗、生活条件等方面的进步使人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停止了进化……

  大量生动的例子(是一读到就想马上和身边的人分享的那种生动)也令这本书十分平易近人,毫不枯燥乏味。比如,科因以鸵鸟、鲸、人类的阑尾和立毛肌等为例讲进化的残迹;在《性别怎样驱动进化》一章中,则通过孔雀的尾羽、爱尔兰马鹿的巨角、吞嘎拉蛙的声囊、园丁鸟搭建的“凉亭”等来讲动物间的“雄竞”。生物地理学部分的一些例证则是沉重的——对于生态系统脆弱的岛屿而言,砍伐森林、猎杀动物、带来具有破坏性生物的人类是最可怕的入侵者。

  读完《为什么相信达尔文》,除了收获不少进化论相关知识,我观察周围事物时,也变得总是会好奇它们此前经历了多少万年的进化,在未来的千万年中又可能会产生何种改变。但愿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生物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通过点滴行动尽己所能地延缓物种的消失。

  《为什么相信达尔文》读后感(二):读后感

  我在读这本书时有一个感觉非常强烈,就是如同在看一场精彩无比的辩论赛,一场进化论和神创论、智设论之间的辩论。生动、有趣还很烧脑(满满的纯干货,喂饱你——奇葩说第一季的宣传语都出来了)。

  人类已经狂妄到认为我们人类是有别于那些低等生物的——我们是特别的、我们是被神明眷顾,是神明按照自己的模样造出来的。难道人类的道德感也是进化出来吗?那为什么在其他动物身上却没有进化出类似的基因?人类高贵而且充满智慧,怎么可能是从低等生物进化而来的呢?

  在普遍笃信达尔文进化论的现代社会,很难想象就在2005年的美国,还会出现因为部分教众不喜欢达尔文进化论而介入学校教育,需要法院去判决教育机构在订购教材是否应该包含《圣经》神创论的教材的现象。因此本书的出现就凸显了其必要性。

  作者在本书中首先用进化树系统分析了进化历程及物种亲缘关系。之后又详述了化石的发掘和研究,并证明了鸟和爬行动物、河马和鲸的亲缘关系。“化石为进化论做了慷慨激昂的辩护。”“化石记录一次又一次证实了达尔文的预测:新物种总是旧物种的改进版”。

  生命的历程是非常奇妙的,所有动物胚胎(包括人类胚胎)发育的过程与进化过程非常接近:从鱼类到爬行类再到哺乳类。

  大陆漂移学说被证实,也解释说明了为什么在相隔很远的地区会出现相同或类似生物物种的问题。因为二叠纪末期南极洲、南美洲、大洋洲、印度是“像拼图一样对接在一起的——冈瓦那超大陆。”

  书中还提到了关于抗生素的应用到滥用导致病毒的抗药性,而这恰恰也印证了“抗性来自微生物的进化,而不是病人对药物的适应。”

  在书中提到的僵尸蚂蚁,也就是被寄生虫控制“洗脑”的蚂蚁,寄生虫和它们的目标宿主都进化出了对己方最为有利的生存方式。看到这部分时,我想到了贵志祐介的《天使的呢喃》,相当诡异又有趣的一本书,倒是可做本书的延伸阅读。

  进化论也以实证证明不同人种之间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种族优劣差异,在不同的肤色与外貌特征之下,所有的人类都是一样且平等的。

  一个理论的出现和存续有争辩有质疑对它是有益的,因为真理越辩越明。“推动科学向前的正是无知、争论,以及通过观测和实验对于可能理论的验证。没有争论的科学是不会进步的。”

  我自己拍的封面

  《为什么相信达尔文》读后感(三):不朽生命的神秘

  “我们是谁?从何而来?又向何方而去?”作者引导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阅读《为什么相信达尔文》这本书,从中不仅能找到想要的答案,还能知道更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想象自己是一个生物探险者,对大自然中的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跟随作者的脚步,好似在原始森林里穿梭,在深海里遨游一般,与古往今来的动物们一一握手,亲切的打着招呼,很有意思,也很涨知识。

  达尔文学说认为:“所有生命都是进化的产物,而自然选择是进化这一过程的主要推动力。”

  我认为达尔文说的很有道理。生命自始至终都是在不断进化着的,也许变化很微小,或是需要很长久的时间,这些都是以肉眼看不到的,甚至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都发现不了的变化,但它却真实存在着。

  有许多我们看到的自然现象就是生命进化后的成果,比如:乌贼和比目鱼能够改变自身表面的颜色和花纹,让自己与环境融为一体,从而消失在猎食者和猎物的眼中。其实这也是动物们为了更好的生存,为了更适应现实的环境而不得不做的进化。

  大自然很神奇,也更加神秘。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感受着生命的错综复杂,如果不是化石的存在,如果没有科学的检测,要想让人们相信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简直是天方夜谭,谁能相信鸟类与爬行类动物的共同祖先是恐龙?谁能相信人类的睾丸发育蓝图来自鱼类祖先?谁又能相信性别也能驱动进化?大自然中每一种动物都是一个例子,每一个化石都是毋庸置疑的铁证,在科学面前,我们不得不信,在坚信神创论的人们面前也更有了说服力。

  尽管我是相信的,但其中最让我瞠目结舌难以置信的是人类自身子女数量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最高纪录中,有来自69个孩子的母亲,也有来自342个女儿和525个儿子的父亲,这也太太太能生了吧?难道是想生出一支部队?还是生出一个村子?不禁感慨,在大自然的生存法则中,没有你想不到的,只有你不知道的!!!

  从天上飞的,到地上走的,再到水里游的等等,世间的万事万物,要想发现它们的进化以及一丝丝改变,都是对生物学家们巨大的考验,因为有很多物种的化石发现和采取的途径极为艰辛,有的物种化石深埋于炽热的大沙漠深处,有的遗迹保存在深海里,那是需要多么大的人力物力去收集呀!除此之外,更要有强大的毅力,在此我对那些生物学家的研究者们肃然起敬。

  越往下读,越觉得自己的渺小和无知,越往下读,越佩服达尔文。在当时那个年代,很多都是神创论的信奉者,尤其是美国人,很排斥进化论这一学说,作者作用了大量的实例来证实进化论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时至今日,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还有什么可值得质疑的呢?

  关于神创论们相信的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亚,二人的结合生出来的孩子成为了今天的人类,这种故事也只能当做神话来听。我始终相信达尔文学说,也坚信一切物种都是经历了时间,空间,以及在环境变化过程中,一点点演变进化而来的。

  直到看到作者在书中,生动形象的讲述了,鸟的起源,鲸的进化,还有人类的起源后,我更加相信,不论是花草树木还是飞禽走兽,都是为了良好的适应当时的生存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才能生存下来。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推动力,现代进化论的核心有6个方面:进化,渐进性,物种形成,共同祖先,自然选择,进化改变的非选择性机制。

  自然选择始终遵循着优胜略汰的法则,淘汰了那些不能做出改变的物种,让他们走向灭绝,比如恐龙。留下了能及时进化的物种,一直流传至今,比如我们人类。(作为人类,此处小小的得意和臭不要脸一下,哈哈)

  正如作者所说:自然选择给我们这种称之为裸猿的生物遗留了复杂的大脑,甚至足以洞晓支配宇宙的规律。而且,我们还该为一种独一无二的本领而感到自豪,我们能够发现自己从何而来?

  读完此书,我为自己遇到它并且能读到它而感到幸运,更为自己生而为人感到骄傲,我是裸猿我自豪!!!

  《为什么相信达尔文》读后感(四):再版译序——叶盛

  2009年的时候,我还在美国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做博士后科学家的工作,具体的实验室地点在纽约市的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物理学系。当时,经科学松鼠会的桔子介绍,我得到了翻译Why Evolution Is True?的机会,也就有了2009年出版的《为什么相信达尔文?》这本书。

  于我而言,这本书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是我科普工作的一个重要开端,让我接触到了图书制作出版这个领域,开启了我此后更多科普图书翻译与写作的大门。然而,在十多年后回头来看自己当年的译本,无论是语言的使用还是表达的心态,都还显得非常稚嫩。书中既有语言方面的问题,也有知识方面的问题,的确需要加以修订。

  所以,我很感谢上海译文出版社能够再版Why Evolution Is True?一书,更要感谢他们仍然让我来做这本书的译者,给了我一个更正自己的机会。我很珍惜这个机会,对全书做了一遍仔细的校对和修订,包括一些重要的更正和很多文字上的改变。

  如果你曾经读过之前的译本,那么你会发现新译本最大的变化在于:“evolution”一词从之前的“演化”都改译为了“进化”。我相信,很多爱好科学的读者大概会对这种改变感到困惑,仿佛有种“开历史倒车”的感觉。但是,将“evolution”译为“进化”绝不是因为我因循守旧或心血来潮,而是我一直以来的科学主张,其背后有着科学的原因。

  关于这个翻译问题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清朝末年严复先生所著的《天演论》一书。对于这段历史,“演化”译法的支持者们已经在近年来做了诸多挖掘,我就不在此赘述了。而支持“演化”的核心观点不在于“演化”的正确性,更多的反而是在针对“进化”的错误性,也就是大家常常能看到的一种说法:“evolution不是从低等到高等,不是从简单到复杂,所以不是一种前进,不应译为‘进化’。”“evolution不是从低等到高等,不是从简单到复杂”这一部分确实没有错误。当然,不得不承认的是,很多人对于达尔文学说的误解也恰恰在于此,以为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就是进化。倘若真的如此,那世界上早就不该有细菌这种存在了,因为它们太低等、太简单,早就该进化掉了。毋庸讳言,evolution的确不是从低等到高等,不是从简单到复杂。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evolution是没有方向的。

  在本书中,作者杰里•科因特别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对于达尔文学说最广泛的一种误解当然是如下这种观点:认为evolution中的一切都是偶然发生的,意外发生的”。事实上,主张将evolution译为“演化”,恰恰是放大了、强调了这种“偶然性”“意外性”,或者用一个更科学的词——“随机性”。

  那么evolution到底是什么呢?作者杰里•科因在本书中指出,evolution的主要驱动“引擎”是自然选择,而这一过程由两个因素构成:随机性(randomness)的突变,与规则性(lawfulness)的选择。基因的突变都是随机发生的,但哪一种突变会带来生存和繁殖的优势呢?这要靠自然环境的选择,是有规则的事件,而非随机性的。

  我更愿意用一句话来概括:进化就是对于随机性突变的非随机性选择。

  也正因为此,所有的进化永远都是向着“更适应环境”的方向前进的。在自然界中,你会发现鸵鸟那退化的翅膀、鲸鱼那退化的后肢、鼹鼠那退化的眼睛,以及我们自己那退化的尾巴和阑尾。但是,这些不是“倒退”,而是“前进”,是为了更适应它们在新环境(相对于其祖先的生存环境而言)中的生存而发生的进化。

  那么,在“随机性的突变”与“非随机性的选择”之间,谁更重要呢?显然,两者都重要,因为缺了其中任意一个因素都不再能够实现进化。但是如果非要区分一下重要性的话,我认为“非随机性的选择”更重要。

  事实上,随机的事情天天都在发生。量子力学告诉我们,上帝每时每刻都在掷骰子。“随机”大概是这个宇宙中最不欠缺的事情了,甚至可能是这个宇宙的本质。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宇宙中的一切都在向着“随机”的方向狂奔,也就是熵增。当一切都彻底随机了,没有差别了,也就热寂了——那或许是我们这个宇宙的宿命。

  但是,生命的世界恰恰是对抗熵增过程的。从单个个体内部的有序度,到生命分子的有序度,甚至遗传信息的有序度,在生命的每个层面上都是悖逆熵增的。从生命整体的进化史来看亦是如此。生命的发展进程从来不是被“随机”这个词主宰的。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随机”的进程绝对不可能得到各种如同是“被设计出来的”神奇生物。

  从更实际的角度来说,“随机性的突变”每时每刻都在发生,频度之高远超一般人的想象。根据现有的研究,人体每一个细胞在一天之内就会遭受2万次以上的DNA损伤(不同的研究给出的具体数字不同,但都在万这个数量级上)。虽然这些损伤中的相当一部分能够被细胞自我修复,但仍有一些损伤得不到正确的修复,特别是双链断裂等损伤几乎是无法修复的。这些损伤在细胞下一次分裂复制基因组时就会以突变的形式固定下来。所以说,对于地球上的生物而言,突变是一种“常态”,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每一个细胞中。

  相对而言,“非随机性的选择”却不常有。只有当环境发生了变化的时候,选择才会开始起作用,对各种已经积累在物种基因库中的突变进行“筛选”,令适者得以生存。但是,环境并不是总在发生变化的——至少在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并猛烈改造环境之前是这样的。无论是一座山地的隆起,还是一道海峡的出现,都要历经千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正如书中所说,进化在地球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是一种稳态,是不变的,只有少数情况下才需要应对环境的变化。

  因此,从常见与罕见的角度来看,在evolution的过程中更为本质的是“非随机性的选择”。因而,只有“进化”这个译法才能体现这一本质性的有向选择,而“演化”则未免忽视了这一本质,反而强调了一种无论evolution与否都会存在的常态。

  关于“进化”与“演化”的翻译问题,限于篇幅,我只能粗略讨论到此。不过,如果你仔细读完本书,大概就会认同我的观点了。

  实际上,我当年的译本中也使用的是“进化”一词,但后来在出版社邀请审看译稿的学者的坚持之下才全部改为了“演化”。如今有机会再次翻译这本书,我希望能够以我的文字来表述我的科学观点。

  由于这本书的引领,我多年来一直在参与科普翻译的工作,愈发觉得科学文章的翻译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姑且不论汉英两种语言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差异,以及很多词汇在两种语言中引申含义的细微差别,单是各种生物学专业术语的译法就让人头疼不已。

  说起翻译不当,“进化”绝对排不到第一名。要说远的,protein是生命基础性的本原物质,这个“本原”的词根含义怎么就变成了从蛋清里来的“蛋白质”?要说近的,prion只是一种有感染性的蛋白质,根本不是一种病毒,这个“蛋白质”与“感染”拼合而成的词翻译过来怎么就有了“朊病毒”之名?在我看来,相对于“进化”与“演化”之争,上述这些翻译不当的误导性更大,更应该被更正过来。

  然而,表达概念的语言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概念本身。无论译为“进化”或“演化”,都不能改变进化这一事实,以及进化论本身的核心思想,而这才是本书的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科学内容。

  相应地,当你表述进化论时,并不会因为你使用了“演化”一词或“进化”一词就能代表你真正地理解进化论的内涵。事实上,正如我当初在本书的译后记中所指出的:我们在进化论的教育和普及方面仍然停留在一些老旧的观念和材料上,完全没有涉及近年来一些重要的全新研究成果。从这个角度来讲,本书的再版仍是极有必要的,因为它能为我们带来现代生物学视角下对进化论更全面的解读。

  叶盛 2020年3月于北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