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罪与罚》杂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罪与罚》杂感

2021-07-13 10:19:40 作者:啊空Utsuki 来源:我自己写的 阅读:载入中…

《罪与罚》杂感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

  译本是曹国维的,未曾看过朱海观的,不能评判好坏。仅从本书出发,个人认为好,比较简洁地译出内容但不冗余。比我写的东西好多了,本书完全可以从好多方面去研究,从社会环境分析男主的心理变化,从哲学去思考男主的思考过程以及作者的宗教观念,抑或是从犯罪心理学去分析男主的犯罪心理历程。此外单就我不成熟思想价值观与文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就够我喝一壶的了。

  在这本书的阅读中,我感受到被激进的男主裹挟着,即是在作案前的慌张,到作案时的麻木和逃离的害怕,最后是作案后至自首,作者的文字都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沉浸感。

  作为现实主义的作品,那么本书必然离不开作者的个人经历。读完这本书再去了解作者的经历,我惊讶于男主和作者经历重合之大。可以说男主的神秘主义倾向就是作者皈依宗教的一个体现。书中的许多描写和作者的经历相关/作者的阅历丰富带来的效果便是内容和现实几乎一致,这助力于其现实主义写作,也成就了本书的成功。

  本书的故事发生地在彼得堡,作者对于社会环境以及不同地位身份的人有着不同的描写,而不是刻板化的。有着小市民和小资的尖酸刻薄,也有穷苦百姓,不同的人物有其独特的性格。人物复杂性高,人物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体现,显得更加真实。这也是现实主义写作的一大特点

  有人说这本书不够有趣,它确实比较压抑的,但是对我来说,这很令人兴奋。拿译者的话来说,“被作者的文字裹挟着……”。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思想碰撞,这本书令我兴奋极了。

  文学与时代的联系/思想激荡年代

  本书写作的时代是19世纪中叶到后叶,当时在欧洲题材内容盛行的是现代主义为主,农奴制的结束,知识份子也仍在思考着他们的未来道路。自然对于各位作家而言,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影响,作者的早年受到空想社会主义,而在后来在作者皈依了宗教。在书中前三分之一的部分中出现过部分的观点,但是都被用他人的口吻反驳掉了。

  书中出现过不少关于社会学的思考,男主是一位未完业的法律学大学生,对社会制度的发展道路有着不少的思考,也对个人有着许多思考。

  男主僭越的权利无视了政府的存在,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到最后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选择了宗教。有人说,他这样是被社会时代所裹挟着度过了一生。这时候的时代潮流应该是以西欧的自由资产阶级思想为主流的冲击,而俄国刚解放农奴制不久,这种情况下实际上俄国的主流是十分混乱的,男主的无政府主义便是一种支流,并且是存在许多错误的。因此我不认为男主是对时代的妥协,而只是认识到自己理论错误,但是由于其高傲的自尊而不能放下,直到书中的最后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难道承认自己的犯罪就是一种裹挟吗?

  男主对于超人的想法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作者的思考,与尼采的超人主义所不同,尼采一方是“上帝已死”,而本书最后是归于东正教一侧含有宗教的意味。同时作者并非是完全认可超人思想,最后男主所梦到的场景便是作者的一个想法,人们都认为自己是超越别人的,能够僭越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来到达自己的伟业,但是最后却是由于人类的相互残杀而变得一无所有。按我们现在所说的就是,没有认识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以及他们的边界。但是作者认为这一种权利是“上帝”给予的,这是一种信仰力量。书中最后的场景就是男主打开福音书的动作,便是男主接受了基督教的暗示。在当时的环境中,宗教是粘合穷困人民的最好配方,这在于西方文化中理应如此。这种罪与罚,也体现在男主超于上帝,最后心理上、身体上都受到了惩罚。此处的上帝可能是一种规律或命运一样的存在,不直接影响人世,但在无形中操控着。

  总的来说,我们应该重视精神道德的作用,特别是在当时的资产阶级思想盛行,人情淡化、重视利益(这边的代表是本书中的卢任)。但是穷困人民没有得到该有的东西,作者对他们是有同情心的。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我们在了解本书的文化背景和相关思想应该切入到他们的文化语境当中去,这样才能更加的客观和全面。

  关于世界观的思考

  在堂吉诃德和主人公(我下面用小名罗佳代替吧),两个人的世界观的形成都对他们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堂吉诃德的骑士观从沉迷骑士小说影响得来,而罗佳/罗季则是自身对于社会发展的错误思考,两个人物都是在自身的性格上促成了后续事件的发生。

  我个人而言,十分欣赏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性格。他一位矛盾的结合体,善与恶、傲气与平庸,各种要素复杂结合在他身上,但却微妙地协调统一。他心中有善,因此他开始怀疑他的理论以及他自己的身份;他不相信神,但是他不能解释自己理论的权利来源,也不能解释其神秘主义倾向的想法,各种巧合(事件前期大学生之间议论放贷的老太太以及时间地点)的出现动摇了他。正因为不能完全解释,所有他在实践后不断地怀疑自己。这种折磨,是他已有的道德良知和其理论的冲突。而作者给出的出路是宗教,皈依宗教来放弃“思考”。

  这种世界观的形成当然有很多因素影响,比如说社会环境,人物道德等等。男主拥有较好的条件,他并非是没有工作,如果好好做,说不定他能和拉祖米欣一样。但是他想要权力和钱,这是他自身性格所形成的,脑子利索但是激进火气大。这一切当然是他的罪与罚,但是罪与罚不单指在他的身上体现,每个人身上都有,当然也可以说社会。要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必然是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努力的。

  写作角度

  作者擅长是现实写作,对于城市和不同身份的民众都有着深刻的描写。

  比如作者对于颜色的展现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形容彼得堡的天空,是淡紫色的或者蓝色的,有时候还会附带灰蒙蒙的形容,带有忧郁感和沉闷。(写文章的时候没有书在旁边,忘记了)还有拉斯克尔尼科夫的房间的墙纸,破破烂烂的,作者非常强调这墙纸的颜色是黄色的。现在的一些研究了解到黄色其实是一种令人疯狂或是体现混乱的一种颜色,比如梵高的画当中就比较多的体现黄色。颜色的运用让读者更好的感受到小说的环境氛围。

  结语

  这些都是零碎的想法,写不出良好的想法。如果有什么错误可以在评论区中指出,欢迎交流意见。要整理成一篇合格的文章我还得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总之,罪与罚是一部不错的作品,如果你在读,那就耐心地读下去吧!

  新的想法:

  在外国文学史中,老师提及了复调小说的概念。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当中,多种观念思想交织,相互碰撞,作者任其碰撞,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但是真的是不会挑选出一种观念吗?虽然最后主角也没有明说选择了什么。作者最后选择了神性,那是否意味着对于作者而言,神性。

  这种着重于观念的冲突和展开,也就带来了丰富的人物内心刻画,主人公视角内的挣扎,自身虫豸到拿破仑,到最后索菲亚的神性。相对而言,时间推进较为缓慢,但是足够充分。总之蛮复杂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罪与罚》杂感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