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自在自为(季羡林诞辰110周年特别纪念版。人民
《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自在自为(季羡林诞辰110周年特别纪念版。人民日报、央视《朗读者》、十点读书,贾平凹、金庸、白岩松、诚意推荐)》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自在自为(季羡林诞辰110周年特别纪念版。人民日报、央视《朗读者》、十点读书,贾平凹、金庸、白岩松、诚意推荐)》读后感(一):认清自己方能“自在自为”
我一直对“老年人”这个群体有种莫名其妙的迷信,我向往他们身上流露出的对世事的漠视,对生死的淡然,飘忽于琐事之外的“仙风道骨”感。
季羡林先生,生于1911年、逝于2009年,年逾耄耋,真可谓老人中的老人。再加上他对文学、国学、史学、佛学等多门学科的精通,想必是留下了许多人生经验“足以为外人道也”。
而且我一看到书名《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自在自为》,就很被吸引。最近的工作给我带来了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睡得越来越差,焦虑越来越严重,颇有一种心为形役的囚徒感。本着看看季老是怎么“自在自为”的想法,我翻开了这本书。第一章还没看完《生命中最难的阶段是不懂自己》,我就给季老跪了,我首先惊诧于季老对自己理解之深刻,剖析之真诚。
谈自己对名利的看法,他直白地表示,自己给人留下“淡泊名利”的印象只是“假象”,“假如我当时是一个二级教授,我一定会渴望再爬上一级的”;谈何为好人,我做不到“专门为人”,他甚至直呼,专门为人不是扯淡呢嘛,但我能做到一个成为好人;谈自己现在的处境,对于正住在三〇一医院“雍容华贵”的高干病房里养病的自己,“我不大相信这是真的”;谈自己的“虚名”给自己带来的“麻烦”:出席会议、来信来访、采访录节目等等,不一而足……
我突然悟了,原来,“自在自为”不是躺家里沙发上,啥也不干,刷刷手机过一天,什么也不用想什么也不用烦,肆意而为胡作非为。而是认清自己的本性,想要什么,付出一定的努力、代价去争取。正如季老所说,生命中最难的阶段是不懂自己。以季老的身份,尚且俗务缠身,更何谈我等屁民,看来我还需继续努力,看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减少无谓的抱怨和随意的撒气才好。
正当我内心激荡,疯狂想输出我的这点小小感悟的时候,我看到了豆瓣读书里这本书的简介:
——在这个浮华的年代,我们总是不自觉地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锁,疲于奔命,忘记了生命本身的轻盈和丰富。季羡林说:“所谓的‘浮生’,不只是说生命的短促,更是指这生命不系于任何庞然重物。生命处于自在自为的状态。”自在,是内心的丰富和充盈;自为,是在看清自己的精神需求之后的努力和向前,这样的自为让内心更加淡定、从容。所以,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自在自为。”
诶,我什么时候这么有灵性了,才看一章就做对了本书的“阅读理解”吗。这大概就是文学大家兼“老人”的魅力,简简单单,大彻大悟。
还有一点小小的感想,因为专业的原因,平时工作生活,有人遇到什么不认识的字常常会问我“念什么”“啥意思”。可惜本人所学不精,常常被问住。只好百度之,再作答(我很纳闷问话的人为什么不自己百度,我看着用的也不是老人机啊)。开始我还会为自己的不学无术而不好意思,最近我又悟了。文字的魅力肯定不在于谁见多识广,谁认了多少多少字,那跟孔乙己有啥区别。其实跟学英语道理相通啊,掌握常用字,能日常对话才是我们的目的。我所钦佩的中文,是纯朴、平实的语言,通过排列组合表达出最真诚的想法,毕竟词不达意时而有之,把这几千常用字弄明白就不错了。所以我每每看到书中的一些口语化的词,甚至就是俗语,我感到佩服,这才是大道至简、无招胜有招的境界。唉,不过最近领导刚刚跟我说她喜欢“有文采的”排比句,好烦,又减损了一点我的“自在自为”
《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自在自为(季羡林诞辰110周年特别纪念版。人民日报、央视《朗读者》、十点读书,贾平凹、金庸、白岩松、诚意推荐)》读后感(二):生命本短暂,不如活出自在自为
人浮于世,最难丢掉的莫过于名利二字,我们总会不知不觉中被名所束缚,被利所牵绊,忘记了本心。季羡林说:“所谓的‘浮生’,不只是说生命的短促,更是指这生命不系于任何庞然大物。生命处于自在自为的状态。”
自在,是内心的丰富和充盈;自为,是看清内心之后的努力和向前,这样的自为让人更加淡定、从容。《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自在自为》是季老留给后世的生命礼物,其中收录了季老60余篇经典散文分别从作者的亲身经历、自我审视和生活体察中品人生百态,话字里人间。
季羡林先生早留学国外,精通12国语言:汉语、南斯拉夫语、梵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吐火罗语(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等,翻译了大量作品。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季老的一生如同温总理所言“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
由季老60余篇经典散文编撰而成的《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自在自为》将他一生所得感悟汇聚与此,谈自己、谈内心、谈处世、谈人生、谈拼搏亦谈欢喜。诚如季老谈自己中所悟: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我”,二者亲密无间,因为实际上是一个东西。按理说,人对自己的“我”应该是十分了解的;然而,事实上却不尽然。依我看,大部人是不了解自己的,都是自视过高的。
自我认知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自察、自省的过程,一个人的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便是认知真正的自己,当你懂得了真正的自己,才能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才能在看遍人世繁华亦可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季老并非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文人雅士,相反,他是那种遍尝人间百态,悠然自得沉醉其中的人,是行走于人间烟火气中的筑梦人。他用文字告诉我们喜悲俱有,才是完整的人生。既然来到了这个世上,就要奋力一搏,即使生活在那个艰难的时代,唯有拼搏才能生存下去。他让我们明白了生命的可爱之处,人类的可爱之处,世间万物的可爱之处,让欢喜充满了三千大千世界。
很少有人像季羡林一样,既通透又博学,他总能把最平凡的人间事写出炙热的人文情怀。他的散文作品篇篇精致,无论是记人、状物或摹事,常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在会心一笑中品味社会百态。
《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自在自为(季羡林诞辰110周年特别纪念版。人民日报、央视《朗读者》、十点读书,贾平凹、金庸、白岩松、诚意推荐)》读后感(三):自在自为,人生乐趣
人的一生总是有着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中,我们获得过欣喜的温柔,也得到过卑微的情感。忙忙碌碌的一生,最后在垂垂老去的时候回顾才会变得丰富一些。人有时候就是很矛盾的个体,去迎接快乐,隐藏悲伤,却不知道他们是如影随形的,只有快乐和悲伤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才可以区分它们的不同。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有恃无恐。我们就是这样。人生漫长,只有你慢慢的有过才能去品味这人生的辛酸苦辣。世事无常,我们最好的状态就是自在自为。 《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自在自为》是季羡林的短篇散文集,里面收录了先生六十余篇经典文章,是季羡林对自己的认知,对生活的态度,对未来美好期待的散文合集。季羡林是我们所熟悉的大家,其文章多篇被收录在教材中,在青少年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季羡林的文章文字朴实,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那平淡的人生蕴藏着人生的大智慧,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去领略大家的风采。 第一部分是认识自己。“生命中最难的阶段是不懂自己”,我是谁,我的性格怎样,我的人生观是怎样的?我一生的奋斗目标又是什么?很多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很了解自己,却不知道,在外人的眼里和自己印象中的自己是不同认知的。人是复杂而多面的,即使最熟悉的人也无法见到全面的你。经常自我反省或许可以让你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季羡林眼中的自己你又能看到多少自己呢。 第二部分是丰富自己的内心。“最盛大的富有,在于内心的丰盛”。面对快速发展的世界,信息化内容层出不穷,每时每刻都在有新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大脑,我们要面对现实,学会谦虚,懂得知足,好好读书。 第三部分是做人的道理。“糊涂一点,潇洒一点”。在你的一生中会遭遇过很多事情,有一部分会让你体会到世态炎凉,似乎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我们明白其中的道理,却在感情上过不去。人要学会成长,学会人情世故,学会这生活交给我们的一切。 第四部分谈人生。“悲喜俱有,才是完整的人生”。尽人事听天命似乎是我们最无奈的时候对自己的放纵。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我们总是在迷茫的时候问自己,却经常得不到那个正确的答案。季羡林告诉我们不完美才是人生,终究要经历过很多事情才能懂得珍惜。 第五部分季羡林说“知命亦不惧,自为常自新”成功是什么,是不断的学习,我们总是在后来才承认自己年轻时的无知,倘若再来一次会不会有不同的结果呢,我们又不确定,然而努力学习总不会有错的。 最后一部分是温馨的。那是记载“人间秀丽,自在欢喜”的世界。这大千世界太美,山川河流,花草树木,一切有形的,无形的,有着盎然生机的,还有那些没有生命的自然产物,一切都是美好的。 《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自在自为》带给你人生的一份指导。
《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自在自为(季羡林诞辰110周年特别纪念版。人民日报、央视《朗读者》、十点读书,贾平凹、金庸、白岩松、诚意推荐)》读后感(四):人生最好的态度是:纵浪大化,不喜不惧
在陶渊明的《形影神三首》中有一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不惧。正好作为这本《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自在自为》的卷首语,极为合适。
一个20多岁的,有一定的背景的,小有成就的,自己做书立传给你讲道理,相比于一个百岁的,一身经历丰富的,有成就的,给你讲讲,你愿意听哪一个?大多选择后者吧,后者离我们更近,后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言传身教给你讲一个道理,你说是不是很有说服力。
季羡林,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看到国宝级别大师的这本大作时,读来确实有一种通透,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对待生死,都让我们醍醐灌顶。
1992年,在他的《我写我》中,他这样剖析自己:“拿某个尺度来衡量一下自己,我只能承认自己是一个好人。”何为好人?虽说过谎,有自己的私心,但是,在考虑别人的利益时,还是多于一半的。这就是通透坦诚。
季老也经历过特殊时期,也是身心俱损的,温总书记曾说过季老敢讲真话,不丢自己的信仰,写尽中国知识分子心酸历程。这也是对季老最真实的评价吧!而这种敢讲真话的“通透坦诚”在这本书中也随处可见,如在《我写我》中“如果真有那么一个造物主要加恩于我,让我下辈子还转生为人,我是不是还要走今生这一条路?经过了一些思虑,我的回答是:还要走这一条路。但是附加一个条件:让我的脸皮厚一点,如我的心黑一点,让我考虑自己的利益多一点,让我饿的自知之明少一点”。
关于生死,百岁老人杨绛在《走在人生边上》曾说: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百岁老人杨绛,如此坦然。人到中年,也常常思考如何面对生死——与父母的离别,与子女的离别。终是道行太浅,每每想到这里,总会满满伤感,悲伤无限。所以,也会哂笑,二三十岁的人不过是凭借自己的身世,略有一些成就,凭什么来对别人进行说教?
在《老猫》中,季老也发过感慨:至于人生的最后究竟何去何从呢?我正在考虑、推敲、研究。季老家里的咪咪,在死前进行了逃离,去了一个让别人找不到他的地方。季老感慨颇深: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规律,谁都逃不过。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秦皇、汉武,还有唐宗,想方设法,千方百计,想求得长生不老。到头来仍然是一场空,直落得黄土一抔。我辈百姓又何必煞费苦心呢?
确实如此,道理虽这样,有几人能够面对生死释怀呢?
年轻人,道行不够,就要多读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