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引擎读后感摘抄
《数字化引擎》是一本由龙典 / 赵昌明 / 付圣强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2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数字化引擎》读后感(一):《数字化引擎》从不懂到懂,原来可以这样简单
很多人都说,我们已进入到了数字化时代,但什么是数字化?身处其间,我们应该怎样做才不会被社会淘汰?我们很多人其实一直都是很迷茫,也一直很恐慌的,因为迷茫,因为恐慌我们便希望有谁能对我们有所指导,幸运至极,《数字化引擎》这本书适时出现了,它没有我们想像中的深奥、难以理解,它深入浅出到只要我们能看懂葫芦娃的故事就能了解数字化的程度,期待吗?来,和我一起打开这本书,为进入数字化时代做准备。
《数字化引擎》读后感(二):龙典、大象和付圣强:数字化时代,我们如何拥抱数字化?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变成高质量发展,以数字化企业平台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得到强劲发展。
2019年5G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冲击着我们的产业,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大数据、AI技术、云计算、区块链、智慧课堂......一步步全面催生一个真正的数字化时代。
2020年的新冠疫情加速了数字化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疫情防控、生产生活物资保障、复工复产等各环节得到广泛应用,助力科学防控、精准施控,也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带来新的机遇。数字化大潮是不可逆的大趋势,从政府决策到企业动向,再到个体生活,都在这浪潮之中。
我们别无选择,我们顺势而为。
龙典、大象和付圣强三位年轻的战略转型践行者,从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思维、数字化组织、数字化创新等部分,浅显易懂地具体解答了关于数字化的一系列问题。这可能是出版史上第一部用数字化思维策划和创作的作品,只要你能看懂葫芦娃漫画,就能读懂这本《数字化引擎》。
很多人其实还无法分辨信息化和数字化,我们来区分一下:
技术角度讲,数字化的核心就是把现实中的一切都可以模拟成计算机可以理解的代码。
简单地说,信息化是数字化的初级阶段。
信息化不改变流程,但是提高效率;数字化则改变模式,改变了挣钱的方法。
尤其是今年出现疫情,为了减少人群密集,很多行业更是把数字化体现得淋漓尽致。
“信息化”与“数字化”其实是相互关联、相互发展的。信息化是需要靠人工逐字录入才能实现,如产品、性能等。数字化则不需要人工录入,可以自动采集信息,同时数据呈现、数据分析也几乎同步完成。可以说,数字化是信息化的深入应用,数字化使得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可以更加高效、可控;通过数据进行分析、查询,等功能,为决策提供论点支撑。
两者也互为补充,传统模式以信息化为主,少量兼顾数字化;创新模式以数字化为主,少量兼顾信息化。
数字化推动整个行业的大变革,它无处不在。
数字化将成为未来人类最好的助手。它解决了很多重要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经济危机;提升企业运转效率,实现优质资源的普惠分配及使用;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人人都有机会崛起,自主创业,打造个人品牌。
在未来,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在这个巨大的想象空间下,未来中国的发展空间将是巨大的。
整体组织智能超越个体。
未来的发展模式将会是“社群化——共创”,我们每个人不再做个旁观者,应该融入数字化组织,将“协作”变成“共创”。
数字化时代彻底改变了人被动去接受工作的妥协状态。
数字化融合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入到思维、组织、供应链、营销、传播、资产等。改变了医疗、教育、交通、支付......人类将真正生活在戈尔的“数字地球”上。
众多网红和KOL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流量,
随着相关产业数字化转型政策出台,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这也意味着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
这是个对年轻人最友好的时代。
全场景渠道赋能,方便快捷。5G隆重登场,二维码无处不在,NFC随处可用,华为手机可以代替家里一切遥控,5.5亿人上支付宝种树,趣头条积分可换现金金币,电商平台崛起直播带货火热......大数据让一切变得智能而简单。
年轻人,数字化先行者通过点点物理流量入口整合线上线下,构建全新玩法“流量仓”。
网络资源丰富如浩瀚的大海,无所不包。想查资料,输入关键词即可;想找翻译,设置点击就行;想学什么,各种课程任挑任选......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倒逼人类获得巨大进步。我们开展了网上课程,学生并没有按下暂停键,反而补齐短板,开启了智慧课堂。
老百姓最在意什么?
衣、食、住、行就是老百姓天大的事。而这些,都离不开数字化。
打开手机电脑,网购,解决了大部分的问题。网购的性价比高,又省去了来回的时间;找景点,定旅馆,定飞机票,定攻略.....总能给你找到最满意最便捷的线路;与堵车说“拜拜”,隔着千里“做手术”,3D5D体验......
智能手环,智能电子秤,把人类从里到外方方面面的生理信息,甚至是心理信息,都进行全方面掌握。这将帮助人们在未来使用这些数据去构建一个更加适宜的生活环境,拥有更加健康的体魄以及积极的心理状态。
让我们尽情展望,跟着作者们超越未见,脑洞大开,拥抱未来,一起加入这场数字化之旅吧!
《数字化引擎》读后感(三):这届东京奥运会,中国能拿几块金牌?
本届东京奥运无疑是近些天关注的重点,中国代表团不少项目在奥运前的世界领先排名,给了观众许多期待,每一个人都希望中国队能再创佳绩。
然而,比赛中依旧有许多令我们意外的地方,除了拼搏,或许这些变数这也是竞技体育的魅力之一。
其实,在不远的未来,我们甚至可以准确判断出哪项比赛、哪个选手能够夺冠。因为在数字化的时代里,一切都可以被预判。
让我们先从大数据说起吧。
大数据就是数字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人的生活中,你可能你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大数据知道。
比如,最近你在淘宝上搜索“狗粮”,会看到琳琅满目的狗粮,从中买到你家宠物最喜欢的口味。而当你再次打开淘宝时,你不仅会看到上次买过的店铺出现在搜索结果的顶部,还会发现淘宝向你推荐了非常多与宠物相关的内容:磨牙棒、宠物屋、宠物药……应有尽有。
恍惚之间,你可能会以为自己打开了一个宠物用品商城。你或许产生一种自己被监视的错觉。
这一切都是以行为数据化为前提的。
其实,你搜索“狗粮”的行为、浏览频率、购买数量都被记录下来,再通过一些算法标签,随着你行为的增多,淘宝会勾勒出它的品种、年龄、体重、食量、食物口味等,细致到它已然可以在数字的世界里奔跑了。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人们刷短视频的时候。
假如你有刷短视频的习惯,你不难发现平台每次都能给你精准推送想看的内容。这是为什么?
你观看时的所有动作,每一次点击、每一次滑动、每一次跳转都已被平台记录,实现了从行为到数据的转换。当行为都被转化为数据时,平台再通过算法预测你的喜好,自然就能戳中你的痛点、痒点和爽点。
在数字化时代,物理世界中的万物都将被解构为数据,最终成为在数字化世界的完整镜像。尽管这听上去有些不可想象,但现在已经有迹可循。
数字镜像,也是一种便利,我们不再需要主动要求、主动寻找,智能推荐系统就能把所有我们喜欢的、需要的东西放在面前。
上淘宝不再只是买自己要买的,它还会把可能需要但暂时想不到的东西自动推荐给你。例如,你刚刚吃完最喜欢的榴梿,一打开淘宝就能看见榴梿的打折广告;或者你打开地图寻路时,会自动弹出提示,问你需不需要打车。
在未来的数字化镜像世界中,远程操作、辅助、命令都将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关键词。
甚至每个人一出生就会生成自己的数字镜像,通过穿戴设备、脑机接口等链接设备就可以查看我们身体里任意一个器官,甚至血管、细胞的数据变化,从而进行更好的健康监测与疾病预防。
拿正在进行的奥运会来说,苏炳添决赛时是否能超越9秒83?中国女排队与对手的差距和应对的策略是什么?马龙与樊振东决赛谁赢的几率更大?
通过对选手的体征数据分析,甚至可以让运动员在数字世界中进行虚拟比赛,从而通过训练数据对自身进行优化,还能通过大数据分析的方式对历史数据和竞争对手的情况进行分析,对比赛结果进行相对精准的预测。
换句话就是,在比赛正式开始之前,运动员们早已在数字世界中进行了多次虚拟比赛了。
在数字化镜像世界中,最了解我们自己的一定是数据和算法。
仔细想想,我们的一部分生活其实已经进入了透明化的大数据时代。回到我们先前举的例子中,上网购物时,常常发现弹出的窗口里显示的物品刚好为我们所需,甚至还没有搜索,系统就能通过行为数据分析发现我们的偏好。
除了惊叹其便利时,心里总不由得蒙上一层不安:我们是否已经没有隐私?这听上去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我们仿佛在数据世界里“裸奔”。
确实,当互联网进入大数据时代,每当我们进行一次用户授权,我们的用户数据就被轻而易举地获取。
2019年8月,南通如东警方发现网友“akula98”在暗网上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经查,此人为浙江宁波的王某城。王某城落网后,警方顺藤摸瓜,先后赴8省26市,斩断一条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黑产利益链,抓获嫌疑人27名,查获被贩卖的信息5000万条。
在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意见中首次将“数据”列为与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同等的重要位置,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的数据将会变成核心的生产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最大的区别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产生的“数据”要素,对于大多数普通消费者而言,还过于陌生,如何保护消费者的数据、如何合法合规的使用消费者的数据,变成了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目前,数据隐私泄露非常严重。不论是客观的隐私保护技术水平不够,还是某些企业管理者道德缺失、主动侵犯隐私,都让许多国家及地区的隐私保护变得非常困难。
尽管有着不小的风险,但数字化的未来已然不可阻挡。在万物互联、万物透明的时代里,数据安全绝非小事,需要各方开放协作,共同守护,共筑防线。
在大洋彼岸的Facebook,于2019年因隐私问题被起诉。
扎克伯格被传唤,无数人质疑Facebook道德有亏,没有保护用户隐私数据,反而出卖用户隐私牟利。Facebook是一个巨大的社交网络,上面沉积了大量的用户隐私数据。然而,Facebook通过精准分析,把数据卖给了可口可乐等一系列公司,方便广告精准触达目标用户。
正是因为精准,Facebook广告业务才得以快速增长,才使得Facebook在2010年首次获得盈利,在短短的3年内,用户数量由7000万攀升至7亿。
但这套商业逻辑严重挑战了用户数据隐私权利。反对脸书这种做法的人认为隐私数据属于用户,Facebook无权利用隐私数据,更不应该将其售卖给商业公司。在这种情况下,Facebook选择改变,尝试另一条更加激进的道路——脸书在2019年7月发布了Libra白皮书,宣布其将推出数字货币Libra。
Facebook试图通过发行自有的数字货币来解决用户数据资产与企业商业模式的冲突问题,该项目一经推出引起了轩然大波。
是互联网史上大规模企业首次探索用户数据资产与企业利益的案例,Libra的命运如何,关键要看当地的监管部门的态度,但用户数据的革命已经悄然开启,如何权衡用户隐私保护和数据价值变现之间的关系,是摆在每一个互联网巨头面前的核心问题,更是关系到每一个普通用户的重大问题。
尽管隐私保护与价值变现之间的矛盾还有待解决,但我们不能因此裹足不前,我们应该大胆畅想数据化未来,在奔赴未来的过程中寻找解决方案。
未来,从认知世界的方式到现存世界的规则也许都将改变,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接入脑机,我们的行为也会被上传到数据库中保存;也许我们的行为都将转化为积分,用积分可以换取自己需要的一切。风险与机遇并存,我们只能做好准备。
当然,如果在未来,奥运会每一个行为都能被精准预测,那或许我们也不需要看奥运会了。
人是最大的变量,再智能的算法也无法全方位预测出人的行为。正因为人的出现,带来了不可预料的变化,这个世界才充满了无限的魅力。
回到本书《数字化引擎》,这本书我在读的时候,体系架构是很清晰的,可读性也很强,比较友好的一点就是每一章前面都有一个综述,要是看不懂,可以选择跳过,推荐序及前一二章,强烈建议大家读一读,后面的章节如果与自己不相关可以跳过,但数字化组织部分我也建议大家阅读,毕竟在内卷的组织里,我们需要一点信心。
如果在企业工作,尤其是实体制造业,作为中高层的管理者,会有很多启发;如果只是基层员工或者是学生,这本书也可以帮助打造一个基础的数字化思维,毕竟数字化是未来,错过了互联网时代、流量时代,要是再被数字化时代所抛弃,那可真是太惨了。
P.S 陈春花老师的《价值共生》我也有幸读过,都是数字化的内容,但角度是不同的。
《数字化引擎》读后感(四):马云说未来不会有一个行业叫互联网行业,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你还担心出门碰到小偷吗?
很多人说,现在的小偷基本都“消亡”了,而让职业小偷消失的原因,不是同行竞争,而是电子支付的普及。
理解互联网对这个时代的深刻影响,可能得先从这个角度出发。
马云讲过很多话,也被很多人抨击,但是他在2020年参加某次大会的时候,说的这番话,我认为还是很有见地的,不能因人废言:
未来真正的机会 是那些用新技术改变自己的传统行业,反而是互联网企业其实非常容易被颠覆、被推翻。
事实上,未来不会再有一个行业叫互联网行业,因为所有的行业都会用上互联网的技术。传统行业和未来行业的唯一区别是有没有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来改变自己。
未来10年,最确定的一点就是要利用好数字技术,促进传统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马云这句话,不仅对企业家有启迪,对所有人都是有意义的,因为这是在善意地提醒人们,不要一股脑地扎堆去互联网企业,因为将来任何的企业都应该变成互联网企业,而真正的蓝海也就在那些还没有变成互联网企业的企业身上。
具体来说,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掌握:互联网思维。
最近我在读几位互联网数字战略领域的专家,用数字化运作思路写的一本书,名叫《数字化引擎》。
这本书有趣的地方就在于,本身是三位作者口述,然后是40个“云实习”的人在20小时内共同完成的。虽然创作构思近2年,但由于作者一直没有整块时间,所以一直没动,但是正由于掌握了互联网思维,所以才能在20小时内完成这部作品。可以说,这本书就体现了马云那句话的精神,连出一本书,也互联网思维化了。
因此,我从这本书提炼一些关于互联网思维的部分,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也能从中取经,把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也能互联网思维化,不落人后:
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很多人认为数字化无非是把实体的东西搬到网上,这种误解导致很多人搞错了数字化的实质。其实,这种思维只是把互联网用来提高一下效率,和用播种机取代人力播种没有本质区别,然而,互联网思维是希望企业和数据网络变成共生关系,是把数字化DNA植入底层逻辑中。
那么,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是将所有的物理数据都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用数据复刻一个物理世界的镜像,也就是说通过这个过程,将人的行为清晰化,可预测化。
也就是说,把一切都转换为机器能理解的数据,你每次搜索的行为、浏览频率、购买数量等,都被记录下来再通过算法标签进行标记。
这样的话,你不再需要主动要求、主动寻找,智能推荐系统就能把所有喜欢、需要的放在眼前。
数字化世界不再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线上模拟,而是直接把现实世界的实体转化为另一个维度的事物。
数字化世界的本质,是现实逻辑。
早期,我们只有产品的概念,这种思维的特征是,只在乎卖出去,不在意卖给谁,对用户没有概念,所以只能依靠规模化生产带来快速增长,这种模式其实壁垒很低,也容易被模仿打破。
然而,我们开始重视互联网,但是更多的是关注流量。
没错,就是流量明星的流量。
但是,就像流量明星一样,水能覆舟,亦能覆舟,流量思维很容易变成盲目地增加用户,给用户更多选择,觉得只要东西多,宣传好,能引来更多人,就会有更多消费,却不关注用户的变化,另外收集的信息也不精准,需要人为筛选。
因此,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数据直接参与决策,这才更符合时代需要。
互联网思维是要我们,为用户量身定做,即依靠精准的大数据,跟踪每个人的喜好,点对点进行分析,并根据数据结果指导品牌的下一步动作。
这种思维的表述可称为:最小颗粒化的拆解方法论,即无论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将该问题进行拆解,拆解的颗粒度越小,就越容易看到真相和本质。
说激励相容,先要谈另一个理念,叫激励不相容。
这是1996年,经济学家威廉·维克里和詹姆斯·米尔利斯提出的,指的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即人总是倾向于以个人利益最大化来指导个人行为,也就是说,在竞争关系的工作环境中,不易交到朋友。
但是,果真需要如此吗?
并不然,这是美国经济学家里奥尼德·赫维玆提出的理念“激励相容”。
即各方都能从中实现自己的利益,每个人的利益都能被满足。
其实,人类社会本来就是需要合作的,合作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让人类文明得以发展,但是合作中存在一个显而易见的风险,即交易摩擦。
交易摩擦指的是,在完成预期目标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完全而导致在正常成本之外所消耗的成本。这在传统商业模式中很常见,在传统职场中也很常见,但是这种损耗可以避免。
这里就要谈数字化积分激励机制。
许多新兴企业,现在都在采用这种方式,无论是企业内部管理,还是针对客户,皆是如此,工作任务和用户体验,变成了“抢单”、“赚积分”。
其实,这就是试图用一种激励机制来确保公司、员工、用户都能获益,当然也需要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这就是最大化地分享给所有人,带来的是收获,而不是损失。
因为当公司被分享给其他人时,公司的市场规模、产品竞争力都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提升。
2019年,埃塞俄比亚航空的波音737 MAX 8客机突然坠毁,这也是半年以来,这个机型发生的第二次事故,随后波音宣布该机型停飞。
随后发现,这个机型是存在一个安全隐患的,由于这个指令系统的权限设定在飞行员之上,因此如果系统存在误判,可能会直接进入死亡俯冲,导致机毁人亡。
然而,有没有办法不需要作出这样的牺牲,就能提前预知这样的设计?
有的,那就是数字化镜像技术。
数字化镜像就是要把一切世界的基础都上载,这样每一样都有数据,以至于世界能够深度联结,这样万事万物都是透明的。
将来,可能人一出生就有镜像,最了解我们的,不是你自己,而是数据和算法。
当然,这也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我们在技术面前好像是“裸奔”的。
但是,显然这已经是势不可挡的趋势了,我们只能迎面而上。
消费者需要什么?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然而,你即便做了用户调研,也未必管用。
曾经有一个企业想做一个用户调研,看他们喜欢黑色还是黄色外壳的一款设备,当初不少用户选择了黄色。
于是,在用户调研的结尾,企业为这些用户发了这个设备,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当初选黄色的用户,绝大多数最后拿走的是黑色设备。
这意味着什么?
很多人是口是心非的,你不能通过之前的调研获得真实需求,另外,也有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这就是互联网思维的作用,即通过数据特权来预测用户心智。
如字节跳动开放的今日头条和抖音,都令人上瘾,欲罢不能,只要一打开,就可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滑动很久。
这就是因为字节跳动用深度数据交互,掌握了你的喜好,推送你想看的信息,这其实是让你进入“心流”状态,乐此不疲。
这就是数据是一种更加真实的维度,数据不关心你嘴上怎么说,只看你实际做了什么。
当然,不会只有这些互联网思维和奥妙,但是说到这里,我相信大家已经比较清楚,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大趋势,马云只是道破了天机,如果还不能跟上这股浪潮,那是迟早要被时代淘汰的。
然而,人毕竟是社会和生活的主人,我们活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虽然各种行为是被数据化的,也容易被数字化心智所影响和形塑,但是我们不是也不能成为数据的奴隶。
理解这种思维,有两大用处:
1、识别这种思维,努力让这种思维为自己所用,并且发挥积极的作用。
2、努力避免被这种思维所束缚,变成彻头彻尾的工具人——无论如何,我们都有互联网之外的生活,这一点不仅是必须,也是应该有所保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