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北海之心》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北海之心》读后感100字

2021-09-29 00:00: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北海之心》读后感100字

  《北海之心》是一本由[荷] 黑尔特·马柯(Geert Mak)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9,页数:5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海之心》读后感(一):阿姆斯特丹城市断想

  说到阿姆斯特丹,这是一座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对它的了解,大约是尼德兰独立后那个黄金年代里,这里曾是世界贸易的中心,创造了“海上马车夫”的辉煌,这里有风车和郁金香,还有大约就是当代新闻里常提到的发达的风俗业和别具特色的橱窗展示。除此以外,对这座位于北海之滨的荷兰首都,大部分国人应该所知不多。黑尔特•马柯是荷兰记者、历史学家、畅销书作家,曾两次被授予“荷兰年度历史学家”的称号,他撰写的《北海之心》一书曾被提名比利时金猫头鹰奖,书中探寻了这座北海名城的过往。马柯的写作并非面面俱到的城市史,而是受到新文化史影响,注重微观史学,采取平视的角度,强调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以一幕幕历史片段再现了时光深处的阿姆斯特丹和曾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悲欢。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座城市历史中的几段插曲。

  1568年,尼德兰与其宗主国西班牙爆发战争,阿姆斯特丹也陷入了战火之中。1573年,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罕见的降雪,城中修道院的神父沃尔特·雅各布松尽可能地做一些善事,但同时他的天主教神父身份也令他终日惶恐不安,甚至打算添置一套普通人的行头以便逃难。他留下了详细的日记,记录了新教徒与西班牙军队在城市周围的交火,逃离城市的人们,将啤酒当作水洒在花柱上的士兵,等等。最终,他在1592年逃离了阿姆斯特丹。

  尼德兰独立后,阿姆斯特丹迎来了自己的黄金年代,贸易迅速发展,居民总数从1600年的5万增长到1650年的15万。大量外来移民对城市发展功不可没,但他们被淹没在历史中,大多藉藉无名。一个女孩艾尔斯·克里斯蒂安留下了名字,但却是以不幸的方式。1664年4月,她来到阿姆斯特丹,要找一份女仆的工作,却在两周后因为拖欠房租与女房东发生冲突,并失手打死了后者。之后她受到审判,并被处决,尸体被挂在艾湾水面的立柱上,任凭雨水侵蚀,“任由天空中的鸟儿啃食”。这个时代的绘画大师伦勃朗此时已垂垂老矣,他为这个女孩花了一幅肖像,描绘了她的尸身,这幅画如今被收藏在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并使这个少女的形象被保存在历史记忆里。通过艾尔斯•克里斯蒂安的遭遇,我们可以一窥当时外来移民的生活,以及当时的城市管理方式,在当时阿姆斯特丹的权势人物面前,这样的外来打工少女是微不足道的存在,也完全不值得怜悯。

  19世纪下半叶,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日益严重的贫富分化,阿姆斯特丹的城市工人运动也不断发展,他们开始挑战固有的社会秩序。1886年,以警察试图阻止民众玩“拉鳗鱼”的民间游戏为导火索,随即爆发了民众起义,人们设置街垒,竖起红旗,投掷石块。最终军方介入,将起义镇压了下去。这成为那个动荡年代的一段难忘记忆。

  1940年德军占领了荷兰,在经历了四个多世纪的和平生活后,阿姆斯特丹的市民再次面对战争的残酷。起初荷兰人毫无抵抗,但随着德国占领当局开始清洗犹太人,一些市民清醒起来,展开了抗争。其中著名的是1941年的“二月罢工”,以散发“立刻释放被逮捕的犹太人”的传单开头,这场运动迅速席卷了整个城市。虽然运动最终被德军镇压下去,但阿姆斯特丹人展现了反压迫的力量。尽管如此,战争中的人性极为为复杂。整个战争期间,也有相当部分阿姆斯特丹的警察、工人、铁路调度员为德军服务,配合他们对犹太人的迫害,共有98列火车运送了超过10万犹太人离开荷兰。从阿姆斯特丹被火车运走的犹太人中,很多被送往了奥斯维辛,未能在战争中幸存,其中就有《安妮日记》的作者——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

  书中一幕幕勾勒出了历史大潮对这座城市的影响,某种程度上,阿姆斯特丹也是一面镜子,透过它,我们可以了解荷兰整个国家的发展进程。

  《北海之心》读后感(二):光荣与哀伤:北海蓝天夜夜心

  《北海之心》一书的作者黑尔特·马柯,荷兰记者、历史学家、畅销书作家,曾两次被授予“荷兰年度历史学家”的称号。他1946年出生于荷兰南部的新教牧师家庭,成年后,长期在阿姆斯特丹工作和生活,从业经验丰富,在大学里教过法律、在议会下院做过助理,也为多家报纸和媒体撰写过稿件。他一直关注着荷兰、欧洲乃至全球的各种社会问题,特别是移民问题。同时,他也很喜欢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解读当代城市所面临的难题。他的作品大多以移民问题或者历史为主题,尤其注重细节,史料翔实,用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让读者身临其境,同时行文流畅而幽默,让人不忍释卷。

  《北海之心》又名“阿姆斯特丹的小历史”,书如其名,它并非严肃的历史学或城市专著,而是面向大众的历史科普类读物。全书共分10章,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阿姆斯特丹这座城市从11世纪到20世纪末的将近千年的萌芽沉浮发展史,包括:中世圮的造反、饥荒、瘟疫等各种人类灾难事件、十七世纪的贸易扩张和航海事业,法国革命、十九世纪新中产阶级的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犹太人的迫害,以及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迅猛变化这一历史过程等等。在本书中,作者将引导读者穿过优雅而灯光昏暗的历史走廊,到达位于北海之滨的荷兰首都的深处,探寻这座名城的过往。这里的人们既经历过17世纪“海上马车夫”创造的辉煌顶峰,也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忍辱负重的黑暗低谷。

  作者在书中通过一段段闪回的历史片段串联起千年来阿姆斯特丹的光荣与哀伤。全书十个章节彼此联系紧密,有着犹如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般起承转合的结构脉络,各章节共同构成了全书缜密的逻辑体系。全书以丰富深厚的历史事实为基础,运用极富艺术化的写作手法将阿姆斯特丹这一世界名城作了高度浓缩版的概括和描绘:作者大多是通过一件器物、一篇日记、一幅素描,乃至警局的案情记录等具体物象为切入点,用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以点及面,以小及大,再加文笔细腻地描写了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各色人物的悲与喜,用微末小事勾勒出历史大潮对这座城市的影响,比如:由在运河的淤泥中发现的中世纪鞋子展开历史联想,形象地展现了那个时期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劣和由此带来的人类沉重苦难;由一位神父日记生动再现了荷兰独立战争时期历史真相后的风云变幻;一名默默无闻的女仆与盛誉世界的画家伦勃朗的间殊途同归的人生悲剧……凡此种种细小入微历史小零碎、小事件、小情怀共同串起了阿姆斯特丹这座世界名城1000多年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的历史画卷。

  关于阿姆斯特丹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作者有句很形象的描述:“没有任何国王在这里建立朝廷,教堂从未起无所不在的作用,社会和政治的关系不曾受控于封建制度,阿姆斯特丹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现代城市,这里的居民是一能够独善其身的独立思考人士和固执己见者。”这句看似作者一笔带过的结论性话语,我认为是《北海之心》一书所展现出的精神实质所在,这也是作者创作本书的真实意图和初心所在,作者力求剥去覆盖在这座城市面孔之上的历史假象和神秘面纱,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可信、触手可及的世界名城阿姆斯特丹。读者如要深究其中的奥秘,还须亲自翻开书本,一探其中的地阔与方圆。

  《北海之心》读后感(三):从伦勃朗《夜巡》,一窥17世纪阿姆斯特丹的冰山一角

  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的布面油画作品《夜巡》,出自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荷兰画家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之手。这幅传世名作描述的是班宁·柯克上尉指挥的民兵连,欢庆法王亨利四世的遗孀玛丽·德·梅迪西斯访问阿姆斯特丹的隆重场面。

  在每年参观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的100多万人中,绝大多数是冲著伦勃朗的《夜巡》来的,对荷兰人来说看伦勃朗的《夜巡》就像“朝圣”一般庄重、神圣。它是荷兰艺术登峰造极的代表作。伦勃朗充分发挥出了他的才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从中可一窥十七世纪时一个辉煌的阿姆斯特丹的历史缩影。

  曾两次被授予“荷兰年度历史学家”称号的黑尔特.马柯,是一位出生于荷兰南部新教牧师家庭的畅销历史书作家。他撰写的《北海之心:阿姆斯特丹的光荣与哀伤》一书曾被提名比利时金猫头鹰奖。其原著是以马柯的母语荷兰语著成,书名可直译为“阿姆斯特丹的小历史”,这本面向大众的历史社科类读物甫一出版便广受该领域读者欢迎。全书以10个章节的篇幅,按照时间传承顺序,将阿姆斯特丹这座欧洲名城从十一世纪至二十世纪末的历史向读者娓娓道来。

  从中我们可见,马柯从微观史学的角度,通过一件器具、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一个历史文化名人、一个古老的家族斗争史、一群上层社会妇女的抗争、一个警察局的报案记录等,在这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里,道尽了阿姆斯特丹这座经历了千年沧桑历史的文化名城的前世今生。

  今天的许多人对荷兰的印象大致停留在触目可及的风车、郁金香、梵高、大大小小的河流与开放性交易的红灯区之上,对它的经济实力则鲜少有人提及。但实则,1602年成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如同一个国家一般拥有组建军队、发行货币的特权,被称为当时世界上最牛的公司,这就为此后18至19世纪荷兰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让荷兰积累了雄厚的财力,一跃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被誉为“海上马车夫”;尽管后来荷兰被英国、法国打败,但仍然跻身世界强国,并凭借着得天厚地的通海港口,发展成为欧洲重要贸易中转站和贸易中心。

  这其中,从13世纪初的渔村发展而来的阿姆斯特丹自是获益良多。千百年来,它经历了从小渔村到现代大都市的发展历程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因此,很大程度上讲,阿姆斯特丹的历史就是荷兰历史的一个缩影。

  伦勃朗《夜巡》

  作为荷兰人口最密集的大城市,阿姆斯特丹是荷兰的金融和文化首都,为数不少的荷兰大型机构总部都设立于此,其中包括飞利浦、ING等7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总部。同时,阿姆斯特丹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悠久的运河网、荷兰国家博物馆、凡·高博物馆、安妮之家、红灯区以及许多大麻咖啡馆。每年有几百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到此观光。

  让我们将视角溯洄十七世纪的荷兰,此时的荷兰已经经历了西班牙长期的殖民统治,终在长达八十年的独立战争中获得最后的胜利,成为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独立后的荷兰努力发展海洋贸易,船只一度远达亚洲的印度尼西亚、中国、日本,这时的阿姆斯特丹就成为了远洋贸易的货物集散地,形成了欣欣向荣的港市,同时也产生了社会上以商业为基础发展而成的市民阶层。而经由宗教改革后的阿姆斯特丹,不仅去除了旧教繁冗不堪的礼仪,摒除了华而不实的教堂装饰,更使得新教的礼拜堂恢复了素朴雅致的空间,回到最初基督教朴素的信仰本质。

  现在再回到开头所述的伦勃朗。书中所述的伦勃朗与梵高同为荷兰籍世界知名画家。与梵高不同的是,伦勃朗在生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望与社会地位,并通过画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收徒等渠道为自己积累了相当可观的财富。

  伦勃朗画室中的颜料

  但是,伦勃朗在当时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由于他的自私、贪婪以及私生活的不检点,深为当时的上流社会人士不齿。他的学徒为了引诱他弯腰,甚至要在地板上画一枚金币。由此可见他在金钱上的贪婪。而他在富裕的妻子死后与两个女仆之间的风流韵事,至今仍为后人所不齿。

  在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与哲学家马克斯·韦伯所著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在描述新教信仰的荷兰时说:“人们努力工作并不单纯为了钱,更是为了信仰。因此在17世纪,以阿姆斯特丹市民为代表的荷兰人在赚了钱之后,首先会扶危济困。受此影响,很多无家可归的欧洲游民开始聚集到荷兰,让这个低地之国成了当时慈善水平最高的国家。”

  安妮之家

  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当时的荷兰人确实如《水浒传》中打家劫舍的梁山好汉一般崇尚扶危济困、救济穷人等善行。相对富裕的物质生活让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新教徒很“尴尬”,虽然新教伦理提倡人们勤劳工作,但获得的金钱太多,让他们从潜意识中感觉到跟虔诚信徒的身份有冲突,于是为了化解人性的物欲贪婪,降低自己的罪恶感,他们将慈善捐款看作自己神圣的“救赎”。

  综上所述,伦勃朗所在的17世纪正是尼德兰民族辉煌灿烂的时代。在这幅展现了强烈现实主义手法的群体肖像画《夜巡》中,从题材上来看的话,《夜巡》描述了民兵队上街游行的一幕,并非以往团体肖像画所描绘的贵族阶级或高级官员。他将民兵队的主题视为取材于圣经或者古典神话一样平等对待,这就是现实主义的真切表现。而从构图上来看,画面采取了近舞台剧的形式,画面的中心有两位服装各异的民兵走在队伍前列,画面左右后三个方向分别有三组士兵,姿态各异,形象更加生动自然。从中我们自可一窥17世纪阿姆斯特丹的冰山一角。

  《北海之心》读后感(四):阿姆斯特丹:历史与社会

  众所周知,人类文明与城市密不可分。关于这个事实已经有了千百种解释,从贸易的需求、私有财产的积累、文字的诞生到大规模水利工程、神权和王权、武士阶层的兴起等等。通常来说,没有哪种解释足以独力承担起城市的起源或者城市如何区别于乡村这样宏伟的命题。若从所有这些解释中继续抽象,却可以得到些有益的看法。一言以蔽之,城市是富集与多样之地。城市来自于农业生产的多余、过剩,来自于人群会聚,来自于威望和权力集中,总之,来自于某种形式的供养和人类群体的分化。如果没有接受供养之处,就不会有提供农产品之处;城市和乡村必定是一起出现的。城市生产出穷人,那些本该死于饥荒的人们活下来了,所依靠的是多余之外的多余、过剩之外的过剩,但他们再也无法回到多余和过剩之中去。城市并非一直是人类文明的骄傲,在漫长的时光中,它更像是所谓优雅的吸血鬼,永不停歇地从乡村吸取人口、粮食、织物、金属和石材,再披上高贵雅致文化的外衣,显得风度翩翩。

  大多数时候,社会学是一门后知后觉的学科。当欧洲城市化已近于尘埃落定,社会学家们才刚刚开始探索这略显陈旧的世界——其落脚点正是剩余和多样。职业分化、社会整合、共同体与社会、陌生人社会、大城市的精神生活、社区与组织、人类生态学……现代社会和现代城市的诸般样态已经构成了人类生活的中心,这首先意味着宽容、妥协、灵活、公德、重利和冷漠,它们构成了异质性的陌生人群体得以和谐共存的基本条件。尽管社会学不乏洞见,但它出现得很晚,古典社会学家们所看到的已经是一个基本成型的工业世界,它的起源湮没于那被启蒙运动抛却的时代。社会学专注于当代,历史学则担起了探赜索隐的任务。城市史为我们提供了窥探过去的窗口,现代性的形象正是在那里渐渐成形的。

  《北海之心》极具历史学与社会学洞察力,试举其一隅。阿姆斯特丹是一座独特的城市,甫一开始就带有自由与和平的气息。这里的人们需要与大海长期对抗,建设堤坝、稳固航道、排清沼泽,而不是一劳永逸地造出大规模灌溉设施。这个过程逐渐催生了一种原始的分权和民主的合作模式,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维持着阿姆斯特丹的公民自治和独立自主。贸易意味着用剩余去交换多样,在生产力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剩余太过集中或被用于炫耀,贸易就会衰退。阿姆斯特丹对炫耀和荣誉的鄙视,正是其重视贸易的另一面。对宗教信仰自由、思想写作自由、生活方式自由的要求,是贸易和资本自由的自然延伸。唯有如此,伦勃朗与艾尔斯·克里斯蒂安的相遇才有意义——来自远方的陌生人在相同的金币和法律下遭遇,若他们相似相熟,那么金币和法律就没有意义。尽管层次丰富、人物众多,黑尔特·马柯亦能娴熟地穿梭于个人、社群、城市和更为宏大的社会组织之间,准确把握不同社会群体、思想观念和政治经济势力之所欲与所为,深入社会结构与日常生活,以既冷静又富于人道的笔调,将阿姆斯特丹人八百年来的努力、辉煌、苦难与坚守娓娓道来。

  相关阅读:

  城市发展史

  9.1

  [美] 刘易斯·芒福德 / 2018 / 上海三联书店

  城市文化

  8.5

  [美]刘易斯·芒福德 / 2009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

  8.6

  罗伯特·E.帕克 等 / 2016 / 商务印书馆

  荷兰海洋帝国史

  8.0

  顾卫民 / 2020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