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还有道(连载)第43章 又出新问题
专项治理一月后。柏子山特国道车水马龙……但道两侧的餐饮业,生意却萧条冷落,饭店寥寥无几。有的饭店关闭改成杂货铺,有的饭店正拆房还耕;有的饭店关闭不拆,人走楼空……有的饭店招牌缺字断边,门前蒿草齐腰……剩余的餐馆像散落大海中的孤岛,笼罩在灰蒙蒙的烟尘中……
税务人员从一个饭店出来,公安队员又涌进清查户口……
市委院内。二十多个商户老板站在市委办公大楼下,欲冲上楼。朱晓和门卫劝阻。
赵风州高喊:“我们要见王书记!”
小眼睛指着朱晓:“王书记为啥不敢出来?”
王新明刚从省党校培训回来,听到楼下有群众的呼声,他打开窗户,看市委院内有黑压压的人群,眉头皱起来,他提起电话:“朱晓?楼下的人是干什么的?”
朱晓接手机:“特区集体上访的商户,嚷嚷着要见您!”
机内传出王新明声音:“让商户选几个代表到我办公室,我也正想听听他们意见。把其他商户劝说回去!”
朱晓点头:“好。”然后他招呼大家,“选四个代表,见王书记。”
赵风州、武秋生、‘小眼睛’、田青四人被选为商户代表,嘟嘟囔囔地进了王新明的办公室。
王新明招呼他们坐下,让烟递茶:“你们有什么问题,请说吧。”
四人人见王书记这么客气,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武秋生想开口,又低下头。赵风州张了张嘴,咽口唾沫,也说不出话。
王新明指着赵风州:“你,我面熟,你先说。”
赵风州红着脸,脖子硬着:“中,我说!俺来给您反映,就是嫌税太重了,负担不起;环境太差了,俺无法经营!”
“具体一点。”王新明给赵风州倒茶,语气温和道。
赵风州接过茶,仰头喝一气,嘴角挂着茶叶说:“自古以来老百姓交粮纳税,天经地义。可是政府也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强征硬敛呀!本来有些饭店敲诈顾客,就影响道上生意。搞专项治理整顿,抓的抓,罚的罚,司机更如惊弓之鸟。门前不停车,几乎没有了生意。可是税不但没减,反而加重了,俺做生意的总不能拿血本交税吧?”
武秋生接话:“这还不说,平安局时不时到俺门店查客,又是问,‘有小姐没有,有嫖客没有’?俺这儿原来就不养这玩意,现在更不敢,而有小姐的老板,反而是平安人员的铁哥们!”
王新明不解地:“专项治理不是商户普遍反映效果好吗?”
田青打开话匣子:“好个屁!专项治理肥了平安局,害了俺老实卖饭的,吓跑了捣蛋的。”
王新明平静道:“公安机关设在特区,也是为净化环境,保一方平安嘛。”
‘小眼睛’做着鬼脸冷笑:“按您的想法是好的,问题是平安人员真正履行了他们的职责了吗?您没听大家说,‘平安局天天忙,只抓耗子不抓狼’?”
赵风州耸耸肩:“岂止是不抓狼,他们是在与狼共舞!”
王新明边记边问:“还有问题吗?”
赵风州把茶喝完:“没有了。”
王新明合上笔记本,答复道:“大家反映的问题很重要,很好。回来我们开一个协调会,关于减税问题,让税务部门核实一下,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征税。专项治理的效果问题,市委要拿出切实可行的督查办法,保证让商户满意。”
武秋生有点不相信:“啥时间有结果?”
“一个星期吧,啊?”王新明用商量的口吻道。四人点头。王新明续道,“回去告诉大家,安心做生意,合法做生意。要相信党和政府有决心,有能力解决特区存在的问题。”
下午三时许。王新明再次召集常委开会,他说:“前一段特区治安专项治理工作,政法委和平安局向我汇报时,说成效显著,新闻媒体也广泛地做了正面宣传,但是实际效果是,商户集体上访,餐馆业急剧萎缩,生意萧条,税收下降。为什么会出现‘一抓就死,一放就乱’呢?近一段时间,有两点值得反思,一是靠单线信息反馈,会导致我们偏听偏信,决策失误。古人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而我们就不能做到,这不是与时俱进,而是与时倒退。二是这次专项治理是政法委牵头,平安局组织发动的,其行为过程及效果,缺乏有效的监督。纪检、人大部门没有监督问效。两点失误,我应负主要责任。鉴于以上问题,我的意见是:组成人大、纪检部门联合调研组,深入特区商户、特区管委和平安局倾听各方对优化环境、税费征收、公安执法等方面的批评和建议。”
耿直表态:“我同意王书记的意见。”
吴涛建议:“为了保密,搜集的材料直接向王书记和耿市长汇报。”
杨括提问:“调研组成员是现在定,还是下去定?”
王新明敲定:“现在就定下来吧。”
吴涛报抽调人:“人大抽副主任秦平和信访科主任赵严。”
杨弘报抽调人:“纪委派李周。”
王新明要求:“那好,有市人常务大副主任秦平挂帅,一周内报调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