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后世大为歌颂的广惠圣王,竟在绍兴有过一段隐居史
说绍兴是一块人文宝地,可真不为过!
千百年来,这片宽厚包容的土地不仅滋养出了一批文化名人,也吸引着各地的人才俊杰到此长居。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一位寄居绍兴的大人物。他长途跋涉来到东山,隐居了20年之久。正是他的这段隐居史,让平平无奇的东山成为后人敬仰的一处福地。
这大人物到底是谁呢?
他就是被后人称为“广惠圣王”的谢安。
谢安,字安石,出生于我国古代著名的门阀之一陈郡谢氏,是如今河南省泰康县一带的人。
也许很多人对谢安的名字并不熟悉,但大家应当听过吟作“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才女谢道韫的大名。这谢道韫,正是谢安的侄女。
谢家到谢安这一辈时,风头最盛。其中顶为显赫的人物,便是谢安。
谢安生在公元320年。他4岁时,就被晋朝当时的名士桓彝大为称赞:“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意思就是说,这个孩子风采、神态都这么清秀明达,日后一定不会比王东海(东晋初年名士王承)差。
后来,谢安果然不负称赞,少年时期便在社会上享有极高的声誉,还受到了名士王濛和宰相王导的器重。但谢安身上有一股清风之气,他不愿意用自己的出生、名望去博取高官厚禄。他执意拒绝朝廷的征召,反倒来了会稽东山,在这里隐居起来。
隐居东山的日子里,谢安常常跟王羲之、许询、支遁等人处在一起。几个人出门就打鱼捕猎,回家就作诗写文,日子过得自在极了。
谢安对于远离世俗纷争的日子可以说是相当满意,他放浪自己游历东部的大好河山,尽情享受生活乐趣。
但,一个人既然生在了这个世界上,又怎么能完全摆脱社会的影响呢?谢安这般怡然自乐的生活,也就持续到他40多岁,便被迫按下了暂停键。
公元359年,谢安的弟弟谢万在北伐前燕的作战中指挥失策,导致手下兵卒狼狈溃逃,他自己也当了逃兵。不久后,谢万被罢免为庶人。这对谢家的势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正因此,谢安开始有了做官的想法。
公元360年,谢安应邀当了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司马,正式开启他的仕途。后来,他离开桓温,做过吴兴太守,不做太守后应朝廷征召担任侍中,此后又升任吏部尚书、中护军。
为官的日子里,谢安始终尽心王室、竭力辅政,直至淝水之战,让他的声望达到顶峰。
公元383年,前秦帝国第三任国君苻坚率领20多万官兵向南,企图消灭东晋,却败在东晋8万兵马之下。这场著名的战争就是淝水之战,其背后的指挥官正是谢安。
谢安多才艺、善诗书,为人处事公断严明,有宰相气度,能顾全大局。后人中多有写诗称颂纪念他的,李白、苏轼、辛弃疾等都在其列。
李白在《赠常侍御》中,对谢安的稳重潇洒之气大为赞赏:“安石在东山,无心济天下。一起振横流,功成复潇洒。”说谢安隐居东山时,没有匡济天下的心,可他一旦出山,就能轻易平定天下,功成后又自个儿潇洒去了。
但实际上,谢安在淝水之战后并未能再回东山,反而因为名声大起遭人猜忌,不得已到广陵(现江苏扬州)避祸。他本打算等天下大体安定后走水路回东山,可不久,便被疾病缠身。
公元385年,谢安在建康(现江苏南京)逝世,享年66岁。
如今,绍兴东山景区保留着洗屐亭、谢安钓鱼台、谢安神道、谢安墓等可游览的景点,也算是给了我们一个体验谢安当初自在隐居生活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