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之本
一一我谈家风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之本在于家,而家之本则在于家风。
人之初,性本善。家庭无疑是给子女启蒙、传输思想最多的地方,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形成深刻的烙印,永世难忘。欲立身,首立德。以俭持家,可以传珍重;以勤传家,可以知辛劳;以廉传家,可以流芳名。
从乡野中走出的莫言说:“我曾有四十多个老师,我学到了许多,但是最感谢的还是母亲所教。”莫言的一生都受其母亲影响,无论是饥荒还是文革,他都保持着积极之心,再困苦的日子里也从未使窗台染上新尘。他的母亲曾说:“虽然我们的饺子肉少菜多,但我们的最好吃。”想来便是一个道理。
晚清名臣曾国藩也曾立下家风,他的家风在于三看:看是否读书,看是否早起,看是否勤劳。不读书,则成庸俗之人;不早起,则成懈怠之人;不勤劳,则成懒惰之人。而曾国藩深谙官场狡诈,也曾教导子孙切莫出仕。而此种种,直接导致了他的子孙后代皆是才人,或醉心群籍,或飘然隐去。
家风清则社会清,家风浊则社会浊。事实上,
家风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可以说,家风
便可代表一定程度上的国风。所谓风气,就是家
之本,国之本。汉文帝、汉景帝,传家以勤俭之道,天下大兴;秦桧,传家以揣测君意之道,天下大乱。为何?社会本就是一个个的小家组成。当举世皆浊,又有几人可以做到“我独清”?大概也只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吧。
家风是中华传承之道。老北京人的家风是闲◇
闲看云卷舒,闲看花开落;东北人的家风是淳,淳朴待人,淳朴行事;湖北人的家风是勤,勤劳耕耘,勤劳持家。事实上,不管什么地域的人皆是华人,黄河水洗的黄皮肤,五千年的颜色不会变;事实上,也不管是什么家风,皆是中华五千年的立身之道,改变的是生活,不变的是传承。家风传久远,美德恒隽永。愿以家风弘社会正气,成国之栋梁。
(文革在莫言幼时,致其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