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家风正、国风清——听爷爷奶奶聊家风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家风正、国风清——听爷爷奶奶聊家风的读后感10篇

2018-06-17 20:1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家风正、国风清——听爷爷奶奶聊家风的读后感10篇

  《家风正、国风清——听爷爷奶奶聊家风》是一本由李燕杰 / 冯承平 / 史青星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家风正、国风清——听爷爷奶奶聊家风》读后感(一):坚守优良传统,传承正直家风

  俗话说,三岁看老。虽然有点夸张,但也真真切切地反映出了原生家庭一个孩子成长巨大作用。这种影响,并不是积累了多少财富或是拥有多少人脉,而是父母长辈潜移默化中的一种性格品质培养,这种培养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也就是普遍称之为家教概念。等孩子慢慢长大,又会直接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可见,一个家庭的根本属性以及父母的教育引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是真正落实到生活中,却总会使人茫然——家庭的根本属性究竟是什么?父母应该怎样把优良传统用有效方式让孩子继承和发扬?在当今社会,所谓家风是否还是如此重要事情?正是有这些疑问,才促使《家风正,国风清》这本书的诞生。确实,在这样浮躁且多数人一味追求物质生活的当下,需要这样一本读物,给读者更多的启发指引,答疑解惑,让道理更清,并能够切实执行

  然而,这本书虽然有一个好的出发点和明确的指向,却没有具体路径。这就像是我们站在起点处已经远远望到了终点的小旗子,却对如何到达那里没有丝毫的头绪办法。相反,看完书之后,我们越发知道那个终点的确切位置和其重要性,却越来越混乱该如何去做。在这一点上,我着实做不到给书籍满分评价

  这本书以对话交谈的方式展开。这种写作方式最大的好处便是容易贴近读者,文字不会显得生涩难懂,更偏重口语化。我很喜欢看由一些谈话或讲座汇编的书籍,因为在这些书籍中更容易找到和笔者编辑共鸣点,容易将自己代入书中,有更深刻感悟。然而,这本书从选词到每个观点之后的例子,看起来都不像是交谈中能够脱口而出语言,却像是仅仅借用交谈的方式在撰写一些道理。这种做法不但没有体现出对话交谈写作方式的好处,反而弄巧成拙,会让读者觉得这本书的内容看起来特别遥远而不真实,从而产生距离感

  这本书选用的例子,也有待商榷。初听这本书的名字,我以为是从《弟子规》摘选经典语录加以分析并举例说明家风、国风的重要性。看下来却觉得完全不是一回事。这也无妨,毕竟我不能凭着自己的主观喜好否定作者的写作手法。但是文中举的例子,着实显得过于刻意。从我的角度看,便是太过于主旋律。因为书的选题已经偏于很正统方向,再选用过于正统的例子,会即刻让读者失去兴趣。我并不反对文章列举了包括xi大大及其夫人家风的例子,却没有做到恰到好处画龙点睛,反而会有空洞写颂歌之嫌。而且有一些例子列在对应的标题下并不十分恰当。比如在勤俭节约的标题下,例子为困难时期母亲带着孩子紧衣缩食的故事。当我看到这个例子,第一反应并不觉得这是节俭,而是出于生存本能。把书拿给另外几个好友阅读,他们对这一段也有与我相似感受。在这种情况下,我会怀疑笔者是否真正了解这些家风背后的真正含义,对书的信任值也下降颇多。

  不过,这本书的方向还是明晰的,确定地告诉了读者我们还需要坚持优良的传统,需要正直的家风,越是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我们越要坚守住内心安宁纯净。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快乐

  《家风正、国风清——听爷爷奶奶聊家风》读后感(二):成为一个合格母亲,首要具备的便是母仪

  母亲的修养是一个孩子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力量得以提升可靠保障,而道德品质和精神力量又是一个社会不可忽视的和谐因素,一个民族这两种力量越充足,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就会更有序、更稳定

  这本书真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华都浓缩在了自己薄薄的小身体里了,尤其是这一张讲母仪的,我觉得非常有用,现在的年轻人们在心态上都稍有跑偏了,天天嚷嚷着自己还是个“宝宝”,这样的然怎么能做好一位母亲呢?但作为一个女孩子,身为人母是人生的必经之路。一位优秀的母亲可以将一整个家庭的风气修正,因为母亲是家庭教育主力,母亲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下一代甚至是下下一代言行举止和整个家庭的家风。

  所以,每个女孩都应学习母仪,学习如何做一位合格的母亲。

  《家风正、国风清——听爷爷奶奶聊家风》读后感(三):中华民族信仰——《家风正、国风清——听爷爷奶奶聊家风》书摘

  有人说中国人不幸福是因为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人对于宗教宽容的,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能在中国找到合适土壤。中国人对宗教是不依赖的,多有一种临时抱佛脚的心态,若有愿望想要实现时,就去菩萨天王佛祖面前磕两个响头,上两炷香,最多愿望实现后再回来还愿,再磕两个响头,上两炷香。

  可是中国人不缺乏信仰,民族的信仰系统不是仰仗宗教,而是仰仗对自身传统道德的尊崇和修习。它一直杂糅在中国文化里,藏在爷爷奶奶讲给我们的老故事中,爸爸妈妈棍棒下的训诫中,镂在石碑上、写在信纸上的家规中,在随处可以听闻的民间谚语中,在《诗经》、唐诗宋词、元曲中……是家文化和民族文化滋养我们成长,塑造我们的心灵,并为我们画好做人底线。所以,中国人自小就明白做人基本的道德要求“仁、义、礼、智、信”,传承并颂扬“温、良、恭、俭、让”的美德;我们讲究中庸之道,即懂得凡事应当适可而止;我们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终极境界。中国文化把人与物,人与自我,人与他人都作了基本的规范,是引导人们和谐自我和外界幸福之道。

  《家风正、国风清——听爷爷奶奶聊家风》读后感(四):习惯价值百万

  一个人如果养成了好的习惯,就会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要是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这就是习惯!

  ——《家风正 国风情:听爷爷奶奶聊家风》

  读到习惯的这一篇章时,我有了深深的感悟,让我想到了前几天去拜访《人生可以美得如此意外》的作者周士渊老师,一位被称为清华败的最惨的理工男。已经年近古稀的周老师,非常的健谈岁月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太多的痕迹,用他自己话说自己是七十一岁的年纪,五十岁的身体,二十岁的心态,从与周老师的交谈中了解到周老师之所以会有这样好的一个状态主要来源于自己好习惯的养成。周士渊老师把习惯比作一根缆绳,好的习惯每次缠上一股,要不了多久就会牢不可破。因为好的习惯的影响,让这位清华败的最惨的学子重启毫无生机的人生,重塑已成死灰的生命

  在与周老师的交谈中,他说这是他视力最好的时候为此,我们从桌上拿起一本字体特别小的英语词典随意指一处,周老师都可以很轻松的将单词的中的每个字母念出来,着实令我们敬佩,有些人五十多岁的年纪就已经是老眼昏花,但是周老师七十多岁的年纪视力却这样的好,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因为好的习惯的养成让他觉得这是他视力最好的时候。周士渊老师告诉我们他每日都会做盘腿打坐,做眼保健操,从未中断过,因为这都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我们打心底佩服周老师的这种对好习惯坚持的态度,也开始明白了周老师为什么会被外界称为研究习惯学的专家了,一个好的习惯的养成在于坚持,坚持下来你的人生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家风正 国风清》作者冯承平老师也说过,习惯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一个人的好习惯越多,对人的成长越有利。相反,一个人的坏习惯越多,就越阻碍这个人的成功机会。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养成一种好的习惯,因为好的习惯价值百万,是决定我们是否生活的幸福的一个重要保证,如果我们人人都可以拥有好的习惯,那么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向周士渊老师一样美的让人意外。

  《家风正、国风清——听爷爷奶奶聊家风》读后感(五):好家风是正能量

  首先说一下书的装帧不太好.拿到后发现有几页都掉了,影响了看书的心情。做为一个爱书人,希望能收到的书都是不会掉页的。

  其次书中有不少的古书画的配图,看上去很不错配合书的内容来看,蛮好的.

  书中是以对话的方式来阐述如何是好的家风.穿插了很多小故事感觉这本书给家中的长辈看也是适合的.比如P142所写的,不能让孩子养成吃“独食”的坏习惯。的确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现代的家长都很重视教育,有点条件的,都会把送到好点的培训机构,去学外语或小兴趣课。但是,个人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重视孩子的心灵教育,和正确的家教,像是基本的社会素养--不乱扔垃圾等等,良好的自我激励--不能骂你没有你表弟表姐等等一半好,我怎么生出你这种没出息东西!等等。更甚至不可把工作压力脾气转移在孩子身上--要不是你,我早就当个小经理了,你还没争气,害我丢了面子,你去死吧!

  而家长这样长年类月的潜移漠化,带给我的也就是都不愿意再回想的不开心的年岁月。

  正如书中所说,好的家风不是空头说说,而是家长要以身做则,良好和睦的家庭,不仅是让孩子有安稳的成长空间,将来孩子长大了,所回忆的,应该也不是想起来就怨怼吧.我们在家长眼里如果真的永远都是孩子的话,那么我们所渴望的,也不就是平常亲情么。出门在外职场生活,难免会累一点,介时想到那个家,回去后也无非是谩骂,攀比,不能有一点正能量。这么一想也就不想回家了。

  将来自己的家,一定会尽力去带来正能量,那样才是幸福

  《家风正、国风清——听爷爷奶奶聊家风》读后感(六):家风正则人正

  历朝历代,诞生了许多的圣贤,他们的身上都散发着智慧光芒字字珠玑,文心雕龙,这些哲理到现在也“放之四海而皆准”,随着国际文化的交流,许多国际友人都对中国的圣贤了若指掌,这是一件让我们感到欣慰的事情。

  在这些圣贤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家风的影子,没有严格的家风,在那个封建时代,是不可能出息的,这里并不是对劳苦大众偏见,因为从普遍意义上来讲,布衣平民能够温饱已是不错,能够上学堂的已经是屈指可数,更不要说能够上的庙堂,上对得起君王知遇之恩,下对得起家中的礼教。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礼记 大学》中有云“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后人简单称之为”修身治国平天下“,这是很有哲学意味的。

  要齐家先要修身,自身立得正,方能给子孙做表率,”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环境对于成长的重要性。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入则无 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封建时代的家风是非常之严厉的,动辄家法,虽然有些刻板,但也从中可以窥见家风严格的情况。

  后唐五代时期,吴越国国王钱鏐对于家风也甚为严厉,笔者身为其后代,也有幸在祠堂看到《钱氏家训》的刻本,经过整理,可以看到以下几点:

  一、要心存忠孝,热爱祖国

  二、父母兄长妻子亲戚都是一家人,要团结一心友爱和睦。

  三、交诚实朋友,与小人少来往。不见利起意,不落井下石。不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做好自己的事情。

  四、做人要善良,言行无愧天地。处事决断要果断,眼界要放宽。多读书,读好书胸怀志远方心存天地。

  爷爷在世的时候,常常教育年幼的我,做人要诚实,不要撒谎,读书要努力,多读书能够培养一个人的气质,而这种气质,是别人模仿不来的。这些话我牢记在心,成为我今后做人的准则。一年级的时候,我考试名列前茅全年级第一),爷爷笑的乐开了花,他对我,他的爸爸也就是我的曾祖父,虽然比较封建,但是对他是相当开明的,允许他穿西装礼貌,这在当时真的是相当的勇敢的。曾祖父对爷爷的要求很简单:做好自己,对得起家庭。

  爷爷也是这么做的,娶了我奶奶后,认真工作,努力养家,虽然经历了丧子之痛(我的一个叔叔由于疾病夭折)的打击,依然用坚强的臂膀托起家庭的重担,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他用他的智慧保住了家庭,让大家可以安稳过着平静的生活。

  奶奶嫁人之后没有工作,看到爷爷这样艰难的维持一个家,十分的不忍心,于是走出家庭,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应聘到离家不远的小学做语文老师,一直做到退休,退休后还利用暑假带孩子。

  家风正则人正。这是互为补充的,谁也离不开谁。《颜氏家训》、《曾国藩家训》、都是一代代人的真知灼见。

  《红楼梦》中贾政对贾宝玉动用家法虽然从一方面说明了封建礼教和新思想的冲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家风的严格。

  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虎妈“式的教育,不能说不好,因为对孩子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有的适合这种教育方法,有些则适合其他适合他们的教育办法。

  最近看到一篇微信,是爸爸和儿子的对话,其中对于孩子的教育方法值得借鉴。

  家风正则人正,一个好的教育,能够让人一生受用,而家风正则国风清。国泰民安,人际谦和。

  大同社会其实不是乌托邦,需要我们一起去努力。

  《家风正、国风清——听爷爷奶奶聊家风》读后感(七):新时代语录体心灵鸡汤--听爷爷奶奶聊家风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收到这本书,定睛一亮,左上角的”幸福直通车“和右下角的”清华大学出版社“极为醒目。大概清华也响应时代潮流,意图给世人烹饪一锅心灵鸡汤。万万没想到,这鸡汤似乎有些用力过猛。

  作者在序言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80后小夫妻郎才女貌、家境殷实,牵手八年最后仍走到了婚姻的尽头。那么,作者认为,”虽然中间他们也为挽救彼此的婚姻做出过努力,但是,没有良好的家风支持,导致他们缺乏经营幸福的能力和智慧。“

  读罢不禁汗颜,人家两个小夫妻离婚背后的原因,作者没有必要如此揣测吧。更何况这也算委婉地数落做家长的不是,有失偏颇。

  再读正文,便开始了对话。三位作者你一言,我一语,颇有促膝长谈之感。再加上各种名家故事传说穿插其中,故行文通俗易懂,不失为长辈得闲拜读之读本。然后,晚辈就会听到如下的这些话:”你看看人家,说得多好。你小子也来看看,啥叫孝道。“

  本书配图堪称一绝,第一次看到耿玉洲先生的画作《八破图》,结合民间技艺,又有历史之沧桑感,力荐http://tieba.baidu.com/p/1838545006

  关于家风更多内容,可以看看这个视频。http://www.wenming.cn/wmwmobile/zt/201402/t20140213_1741721.shtml

  中国人大智慧:名人家风知多少

  《家风正、国风清——听爷爷奶奶聊家风》读后感(八):家风孰与国风同

  收到了书,很痛苦的终于啃完了(ーー゛)话说真心不是一般二般的失望!不是不能够理解的,毕竟清华出版的书,一向紧抓政治正确这条纲领——可问题是,你政治正确,也未必就要政治献媚吧?写的太过,没法不让人看得腻味。不知道是不是我见识太少,反正就算是清华的书也看了不少,能写成这样的还是第一次见。

  之所这样都还能打四颗星,也就是冲着这书的装帧设计给加的分。反正书的确做的不错,纸张厚实,印刷精美,设计得很上档次,当然,如果不是为了追求设计感弄了个“裸背”的就更好了。说白了,真心是无法理解国内这种无论干什么都得一窝蜂上的恶习,如果是图书市场上偶尔的几款裸背书换换口味的确感觉不错;问题是像现在这样,出版社一窝蜂似的上马,弄得到处都是裸背书了,人们也就只能把注意力从书的设计感上转移开来,关注起这种设计的实用性了。而裸背书,不是我说,就算是出厂时印刷装订合格,多翻翻还容易散架呢;如果印刷装订差点,肯定完蛋!再比如溢胶什么的,普通书溢胶也就是书页遭殃,裸背书溢胶可是连封皮都得遭殃,还不如不是裸背的呢。

  3星的内容+1星的装帧设计,这个4星也算不得给的太虚了吧。至于说书的内容,除了那些充满了文化气息的各式充满了浓郁中国风的插画和图片,尤其以那几幅八破图“锦灰堆”的图,能令人小惊艳了下外,整个的文字部分,实话说、就是个渣呀!如果把书里那些大义凛然的空话套话统统去掉的话,这书至少还能再缩水三分之一。再有就是书中的一些原文应为文言文的白话文译文部分,也不知道作者是直接引用了他人的文字,还是全然出自自己之手,这部分读来就有种生硬的感觉,遣词用句生搬硬套干巴巴的,完全就像是用翻译软件硬译出来似的。

  反正,个人感觉凡是这样在主旨立意方面考虑得太多的书,大都不会受普罗大众的偏爱。而该书除了在以那些个极富教育意义的大道理做架构外,几乎就是愣生生的由那些有意义的彰显了传统道德的各式故事给填充出来的。可都到神马年月了,居然还能有人相信演义上说的“隋炀帝为观琼花修大运河,耗尽民力造行宫,惹出三十六路烟尘七十二家反王”,并且还能振振有词的拿着这个充证据说事儿的,这又让人怎生能够不奇囧呢!~

  于焉,转头再看了书末的那篇“君子与君子女文化:美丽中国的语言思想心灵”,就感觉更为别扭了。话说这篇根本就是凑数夹塞的吧?虽然内容上极力贴近该书的主旨弘扬传统文化,但本质还是在鼓噪“女书”有多美多特别上了,和之前的那些关于家庭传统德育的内容差的有点远,甚至、从整体上就和该书有种格格不入的感觉了。反正,就像是一颗放在鸡蛋盒子里的鸭蛋,虽然漆成了鸡蛋的颜色,粗看也就忽略过去了,但是仔细一端详,艾玛,根本藏不住嘛~!当然了,如果是当做外加的附篇来看,自然另当别论。

  很怀疑这书能否对年轻读者的口味,毕竟看这本书真的是让人感觉‘又一次’深受了无产阶级老一辈革命者的爱国教育,或者说干脆把这本书置换成了《颜子家训》《曾氏家训》之类,用来进行传统文化家庭教育的读本也是完全成立的。全书看似是在宣讲弘扬传统文化,可惜本质上不过就是在讲家庭教育,顺带着长篇累牍的抱怨时下的家庭传统道德教育的缺失。而那些个家风的传承与塑造,“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丢弃”,现代社会传统大家族的解体的相关讨论,委实是过于高寡了,不大接地气。说白了,表面上看上去是写给青少年的东西,但实际上是写给青少年的爸爸妈妈看的,还为的是能够讨那些青少年的爷爷奶奶辈儿的欢心!

  而老年人和年轻人的诉求和需要,从本质来说就相差甚远。随着整个社会在时代的步调推动下发展前行,整个世界的变化是越来越快、日新月异,可问题是,在年轻人已经步入了新纪元而且越走越远的时候,有相当部分的老人们的生活、需求仍然停滞在过往的时光中,沉溺在他们过去的黄金时期,他们过往的辉煌中。如果是足够理性,明白自己的所有成就只是属于过往,而未来终归是属于年轻人的那些老人还好;问题是,有些老人实在是有些令人无法消受!话说,像书里的这些个对话,不知是否是我过于敏感的关系,总有种作者和其访谈对象有点在倚老卖老的味道,一副心心念念的能够重回那个“有酒食,先生”的时候,渴切着能够靠着论资排辈过上优越生活的怨望嘴脸,不能不令人怀疑书中的文字里夹杂了多少几位用于泄愤的‘私货’了。

  也不知道是作者想得太甜,还是我有失偏颇,总感觉对大都三十以下甚至更小些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欢迎度只怕未必有多高。反正就个人来说,但凡是看到这样的开口就是过去怎样、以前如何、现在怎样怎样的不好的书,我都是翻过就算。除非是内容特别富有知识性,可能以后不定什么时候有用得上的地方,才会买本收藏,否则,根本就不去浪费这个钱了。可能这样的书,也就是以图书馆或者学校为销售群体,再不就政府企事业单位之类的搞什么活动的会需要吧。

  只能说,作为狂热的孝道崇拜者,和渴望着能够回归亲亲尊尊的重老社会的复古爱好者,作者就跟还活在三四十年前似的了,要按着他的想法,干脆把现如今的法治社会都改回到人治好了!那些什么不应该以法律条规来规范人们的行止,而是完全依赖于人自身的道德水准的自我约束的奇葩想法,简直了~也不看看,人古代用人治替代法制是没办法,都步入现代社会了还想玩儿这套“复古”o( ̄皿 ̄///)宁肯将一切寄托在人的道德良心的自我约束上,也不愿寄望于外在法律法规的强力束缚,呵呵,确定没病!!!

  能够理解作者自身对自己的宗族有着很深的感情,这与其儿时的成长经历和自身亲历的感受是分不开的。甚至于,于我这样毫无宗族的记忆与宗族的观念的人而言,也完全无法忽视宗族的影响力。我想,宗族大概是个令人又爱又恨的词吧。爱它的团结对外、可以依靠;恨它的独断专横、生死予夺,宗族,依照风土人情习俗习惯去判断一件事,既不循法,也不理会人性——

  不说那些被宗族欺压夺产的孤儿寡妇,也不说是那些被沉塘的女子,毕竟那都已然是离我们太遥远的事情了,虽然,其实也算不上是真的有多么久远。就拿时下的事儿来说吧。明明是完全没有血亲关系,甚至之前都未必见过面的两个人之间,只是按照辈分排行是族叔和侄女就能成了乱伦什么的,死活不同意他们结婚!我听说之后还以为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前的老辈子的事儿了,没成想都进入21世纪十多年了,居然还能够有这种奇葩的情况。

  忆古思今,书中对于逝去了的“宗族”制度充满了惋惜与怀念留恋之情,并且将时下人的问题都归咎给了传统文化的断层和缺乏家风。似乎,就像是如果时下的社会制度还停留在过去那个几世同堂的时代,有了宗族的传承与制约就能够一切万事大吉了一样。可私以为,时下人的问题既不是缺乏什么“家风”,也未必是出于什么“传统文化断层”,唯一的问题就是选择太多了!~就像让作者忧心忡忡的时下年轻人婚姻问题吧,反观我们的父母、祖父母那代人,因为他们无从选择,干脆也只能死心塌地的琢磨着怎样在有限的条件下过好日子了;而我们这辈,呵呵,不是我说,就是因为当下所拥有的选择太多了,事实上是过于多了,也就无所适从了。

  只能说,这书的内容说多了全是泪╮(╯_╰)╭本来就是冲着这个书名来的,结果看了书也只能是大失所望,话说,这个书名充其量也就是作者个人的美好祈愿罢了。不但不能反应该书的内容,甚至连可行的基础都没有。像作者说的什么如果家家的家风都正了,国风也就正了,不觉得可笑吗?话说,以让作者几人怀恋不已的中世纪家风鼎盛的时候为例,无论是唐宋,除了第一家庭的家风外,家风从来就无法左右国家整体的风气。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宋朝的文风鼎盛吧?那些读书人满口的仁义道德的大道理,结果呢,照样还不是文官贪财、武将怕死!说到底,无论小家还是大家,都是环境。家风这种东西,就像是书里写的“人到无求品自高”,越是穷山恶水越是人心越是自私,反倒是家家户户生活优裕无忧了,还没有大富大贵到了迷失心性的份儿上,倒是最容易养成良好的家风的。而国风对于个体的家风是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个影响的大小也不过是见仁见智了,自然的就算是个体的家风再好或者再坏,又怎么可能对整体的国风造成多大的影响。

  在古代,之所以人们需要宗族,是因为必须要宗族的帮扶才能成事,由宗族为个体提供庇护,而个体则反过来为宗族添砖加瓦,就跟父母与子女的赡养义务仿佛。而家风正,宗族是帮扶,家风不正,宗族也只是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罢了。所以完全无法理解,那些个渴望着重回宗族怀抱的人究竟是怎么想的,要知道所谓的宗族规矩,就是一切唯辈分论,辈分高的人把辈分低的小辈骂成孙子对方都不敢反驳,要是反驳了就成了不孝,要被所有人指责的……如果宗族里主事的人动辄拿着宗规、祖宗家法的鸡毛当令箭,又将国法人性置诸何地?!

  不只是这种访谈的对话交流形式,还有书里那些个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和名人故事之类的,简直就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传统德育讲堂的演讲里才能听到的内容。看书中选用的这些充满了教育意义的传统小故事,也只能是反映出了作者个人很片面的主观看法罢了。就比如说,作者津津乐道的唐太宗李世民对太子的时刻教诲,说得不好听一点,如果他不是时时抓紧时机、处处不肯放松了,李承乾也未必最后会心灵扭曲歇斯底里呢。

  合着名人的“教育过猛”就叫对儿女的关心,普通人的“教育过猛”才能说是对孩子的伤害喽!?表面上就紧跟时代步伐摇旌呐喊要对孩子要讲平等讲尊重什么的,但实际上还不是抱着那种老套的教育思维模式!比如说,书中援引了胡适和他母亲作为教育成功的例子,别管这位先生在学术和事业方面的成就如何,就说他的为人吧。胡适一直给人软骨头之感,这很难说是和他童年的成长经历给他带来的影响无关——要按着书中的说法,胡适的母亲对他严加管教,是每每到了犯了不是无足轻重的小失误的时候“或罚跪,或拧他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他哭出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凸(艹皿艹 )!看了这书真心涨见识,生平第一次知道,原来用来举例的名人的母亲对孩子动辄斥骂那叫管教严格,普通人的母亲这么做就是自身缺乏修养,用来举例的父亲打孩子就是叫孩子记得教训是让孩子懂得承担责任,生活中的父亲这么做就是叫对孩子家庭暴力是在荼毒孩子的心灵。话说,胡适自己没感觉什么不对不说,作者几人在引用这个故事的时候也没感觉不对,这种反应本身就很成问题了好伐○| ̄|_可能八十多岁和五十多岁的两位被采访者,和在农村长大的作者来看,体罚孩子根本是件无所谓的事儿……父母生养儿女一场,自然是想打就打、想骂就骂的。可惜,不说是00后了,就算是再往前两代,在80后来看,这种做法都够得上是虐待儿童了。

  顺便说一下,看上面有写到胡适的母亲在面对自己继子的妻子用尖酸刻薄的话羞辱的时候,却从不和她们争吵。胡适还自认为这种言传身教,让他自己有了个好脾气。可就我这个没有入局的旁观者来看,胡适母亲的这种做法,怎么倒更像是无奈之举呢?与其说是宽宏大量,倒更像是忍气吞声,不过,她对自己的孩子倒是下得去狠手。刻薄点想,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怎么能不让人怀疑,她的母亲对他两位嫂子的忍气吞声究竟是“不愿”还是“不能”!

  或者,正是因为对“别人”不能,所以对自己的孩子就很能,无论什么时候这样的父母都并不鲜见不是么。当然,宽容些想的话,试想在那个时代,还在比较封闭的乡村宗族的环境下,一个年纪轻轻的寡妇妈,拖着个还没立起来的小孩子,不这样的“忍辱负重”,又能如何呢?憋了一肚子的气,心理扭曲的时候,不就只能对着自己的孩子发泄了么。反正,孩子吃父母的,用父母的,做父母的生你一把,养你一把的,就算是要你用命来换也是应该应分的,何况、现在不还没要你的命吗!只是拿你当个出气筒,又有什么可好委屈的——

  这书是越看越憋气,就跟看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的教育读本似的,无论开始说的是什么最后都能够扯出满口的大道理。而且,对话的这几位大概是报告会上的演讲做的多了,再不就是从过去那个言必语录的特殊年代走过来的,漂亮的空话套话是一出出的。完全的领导水平,都不带重样的!要我说,基本这就是个用来讨好领导,反应当下政治气候的命题作文。书中含蓄的暗示了第一家庭的家风对国风的影响力,顺带鼓吹了下当今第一家庭的优良家风,反正响鼓不用重锣敲,作者到底是个啥意思,我们都不是傻的,大家心里都明白~

  《家风正、国风清——听爷爷奶奶聊家风》读后感(九):记忆中的家风

  家风,初闻这个词还是春节的时候。春节期间,央视播出的《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我的心中激起了波澜,也在思索着我家的家风是什么。于是看到《家风正 国风清—听爷爷奶奶聊家风》这本书,就想写一写那些记忆中的家风。

  家风,表面上指的就是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就像我们说一个社会的风气一样。因为不是大家族,也没有什么家训,记事起,就只有奶奶的唠唠叨叨。

  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饭不许剩饭,不许把菜翻的乱七八糟,不许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看到人要有礼貌,要喊人;叫你要答应,不能不吭声;不能偷东西,不能撒谎骗人;工作要认真,要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等等…唠唠叨叨中透露着奶奶对我们的希望,我想这就是家风。

  《家风正 国风清—听爷爷奶奶聊家风》中引用了《孟子》中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叙说了现在孝道。其实现在没有孩子倒是其次,久病床前无孝子这样的才是不孝呢!我看到的,听到的就有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卧床不起的时候,儿子儿媳妇不孝顺的事情,甚至双方约好各自孝顺各自的父母,而当家里只有儿媳一个人的时候,连口饭都不去喂,还要打电话把年过五十的大姑子喊过来给老人喂饭。有时候老人不需要太多物质上的东西,而是饿了有饭吃,病了有人伺候...这样的事情,在我眼里看来就是家风不正。家庭没有教育好。

  家庭是影响孩子成长的第一因素,往往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财富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也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就像叔叔家是做生意的,妹妹的价值观就是觉得一切都要向钱看,找对象也要找个有房有车有钱有权的;而我的父母都是教师,钱对于我家也重要,但是爸妈教导我人品最重要,家庭条件不重要,而我也认同,更觉得钱可以两个人努力去挣,人品好,有上进心是最重要的。所以我的老公就是按照我认同的标准来选择的。

  家庭条件好不好仅仅是指物质、钱财,而主要是指素质、教养,而这些都是受家风影响的。家风的形成,和贫富、文化都没关系,只和德行有关。往小看是小家的家风,往大看,是国家的国风。只有家风正,才能形成良好的国风。所以,家风的作用是潜力无穷的。

  《家风正、国风清——听爷爷奶奶聊家风》读后感(十):人间之美——母仪

  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牵着自己的小孩过马路,年轻的妈妈低下身子将路上的垃圾捡起来,丢进垃圾箱,她的孩子看到后问妈妈你这是干嘛,年轻的妈妈说垃圾丢在地上多不文明,丢进垃圾桶就会好很多,你以后要记得遇到这种事要跟妈妈一样做知道嘛!小孩坚定的点了点头。同样的另一位年轻的妈妈带领宝宝走在路上,当看到地上的垃圾后,小孩子想要低头捡起来,妈妈却说多脏,不许捡,这个小孩子文明的信念就被妈妈扼杀了,可见妈妈对于一个孩子好的素质的养成有多么重要,《家风》这本书上运用好多生动形象的例子,例如孟母为了孟子的学习曾三次搬家,只是为了给孟子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岳飞的母亲曾在岳飞的后背上镌刻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只为让岳飞铭记自己始终热爱自己国家的使命……这些例子充分体现了母仪拿破仑曾经说过法国最缺的就是母亲,中国又何尝不是呢?一个好的母亲对于孩子的发展以及家风的形成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新时代的年轻人应该注重家风的培养《家风》一书运用大量生动例子,为我们讲述了家风的重要性,一本不错的好书,建议大家读一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