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观后感精选
《百草园》是一部由蜘蛛猴面包 / 岳源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百草园》观后感(一):百草园在心里
说不上有多爱看书,这个视频也是我第一次知道百草园,这个世界如果没有钱是不是真的搞不了自己喜欢的事情了,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但是我们还是把钱看的很重,很多东西不自觉的牵扯到利益,金钱。就算是有很纯粹的人,也很难在这种自媒体时代展现真正的自己,有些东西光靠镜头根本表达不了,只有亲自真的接触了才算实在的了解了,实体书不也是这样吗。
《百草园》观后感(二):有缘的灵魂终会相遇
第一次来书店的时候,傻乎乎地早上9点打电话把老王吵醒;教育概论考试前两天在这里坐了一下午复习,考了自己最高的分数;地瓜长得很像我家养了好几年后来走失了的小猫;在这里选了给女友的一个月和两个月纪念礼物;听有趣的家伙们聊当年的过往,就像知识分子的文艺沙龙。
荣华富贵呀飞呀飞,世上的人呀追呀追,荣华富贵呀飞呀飞,何时放下歇一歇,能不能愿昼吉祥夜吉祥,愿用家财万贯,买个太阳不下山……
《百草园》观后感(三):我与“百草园”的故事
从2013年起,我在华师度过了四年本科的时光。那时,借书便去华师图书馆新馆,买书可能会考虑去文化街的百草园。
那时的华师西门外跟现在一样,有一条长长的坡道。假如从西门入校,便需要走一条上坡路,路的一侧是绵延的小餐厅,直连着一个“大院子”。大院里宛如一个小世界,五脏俱全。有餐饮,有服饰,有酒吧。对当年读书的我来说,快乐很多时候来自于日料金田料理和顶屋咖喱,还有街边一到冬至就排长队的饺子馆……那里是华师学子课余最爱去的地方之一。而平平无奇的书店“百草园”当年就坐落在这里。
我已经记不得第一次去百草园是什么样的情形了,但那种被突然出现的书店吸引的快乐好像永远留在了心里。我记得自己第一次看见猫咪堂而皇之地躺在书堆上时的惊讶(百草园神兽,叫“扎哥”的猫咪),记得老板总是不在店里而在店外“闲游”的特别……
图书馆借不到想要的书早已令中文系的同学习以为常,大学期间很多老师要求的书我都常常会去百草园找找。店长是个年轻人,可是大家都叫他“老王”。假如第一次跟老王对话,你会很快感受到他并不是一个特别善于对话交流的人,说起话来常常语言生硬而又言简意赅。倘若你有买书相关的问题去问他,他总能给你一些建议,偶尔看到读者拿的书还会好奇地问你为什么要买。那感觉就像一个书籍守护者,生怕自己心爱的“孩子”落入了不称职的读者之手。
读书期间去老王那里陆陆续续买过很多书,时不时给老王说说我们专业又要看什么书了,一半闲聊,一半给老王透露“商机”,不知道老王当年有没有调整过“选书指南”。偶尔我就只去闲逛,选选感兴趣的书。记不清是哪一年,我正沉迷于美剧《波士顿法律》,在百草园闲逛时刚好看到了一本《合理的怀疑——从辛普森案批判美国的司法体系》。结账的时候大约这本书很少有人问津,老王就问了一句我是不是学法的,我说我是学中文的,老王表示了惊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次请老王帮忙找书。这位店长的记忆力惊人,书籍有没有,还剩多少,有哪些出版社的,什么价钱,往往都记得一清二楚,宛如人肉检索电脑。以至于日后我在电视上看到老王参加“最强大脑”时竟然不是特别惊讶。这位店长也有自己的精神世界,百草园的书店里有过电视,不定期地放一些经典电影。不知道为什么,印象里的百草园的书总是打着折,老王也很乐意读者在店里长时间捧着书籍停留。
那时并不懂得美好的事物并不总能延续,文化街要拆除的消息似乎大二、大三就开始传播了,仿佛一夜之间,那个华师同学们的精神世界的一份子就离我们远去了。唯一给人慰藉的便是有一些餐饮店选择了搬入西门内,因而可以保留。现在想来,假如当年的百草园书店也是往校园里搬迁,也许能得到一份象牙塔的庇佑。
再见百草园也许是18年的事,我的毕业和返校都很自然。18年住的宿舍就在西门边,离当年的文化街太近了。那时的我搜着一家 日式小酒馆的 名字 摸到了“阳光码头”的门口,穿过一条廊道便见证了一个世外桃源。“初极狭,才通人,步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找到世外桃源的感受 一如五柳先生的文字一般令人欣喜。那个小酒馆在阳光码头的二楼,我在那里的柜台边喝过“自由古巴”,吃过拉面,店里的电视机会播放足球赛。而那个店的下方一楼便是我以为已经告别了的百草园。从此便是“再见”。
再后来的“阳光码头”,被心灵手巧的店家们一起改造升级成了一个美丽的文艺空间。绿植,廊桥,木牌,遮阳棚,猫咪……那里甚至有了家的感觉。老王依旧,一手漂亮的字在书店随处可见,和许多热爱文学的同学、老师、朋友常常搞些活动。玩玩音乐,包包饺子,做做文创,我想新的百草园也是很不错的。我还曾在百草园留东西给朋友去取,面对这些可能有风险的请求,老王都会欣然答应。得到的朋友从百草园寄来的书籍,也常常有老王在扉页用钢笔写的诗文。
也许我与百草园的交往并没有多深,可是它却永远种在了我的心里,以至于总是会想让生活中的事情与它发生交集留下一些回忆。我有把生命中很重要的人带去过百草园,也曾在百草园告别过生命中重要的人。最后一次去百草园也是收到了要闭店的确切消息,那时书店已清空了大半。我在书海里穿梭,最终拿了一本《紫阳花日记》。也是那个雨天,我在百草园门口见到了一大盆盛开的紫阳花,在雨水中显出渐变的颜色。
书早已看完,百草园也终究活在了纪录片里。
纪录片的结尾,朋友来帮老王抄底,看得我鼻头一酸。时代的洪流无可违逆,可精神的世界却需要力量去守护。我亲爱的武汉,曾经在江汉路中心有三层豪华新华书店,在金银潭有坐拥海量书籍的图书大世界,在光谷有地下超大书城,在美术馆旁有美丽的物外……假如我晚上学十年,我的精神世界可能早已断粮。
诚如老王所说,一个城市应该有一个有代表性的书店。希望未来的武汉 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