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人之死读后感1000字
《养蜂人之死》是一本由[瑞典]拉斯·古斯塔夫松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养蜂人之死》读后感(一):“蜜蜂”存在的意义:不构成意象
三星半。必须强调,我对“蜜蜂”这一特殊存在非常在意——开始时蜜蜂对于同伴之死“完全无动于衷”,因而我期待结尾或许会出现这样类似的场景——主人公死后或将死时(或许有一罐蜂蜜的作用),蜜蜂们破天荒地围在他身边旋舞。然而,实际的结尾匆匆地戛然而止,“蜜蜂”这一本可以深挖的意象,其所存在的意义或许仅仅止于表明这位提前退休的小学教师在退休后赖以维生的职业——靠卖蜂蜜来养活自己(当然,蜜蜂对同伴的“完全不在意”,是有影.射了主人公即便在一堆亲戚之中存在感也微乎其微的凄凉遭迹,但这远远不够)……主人公的癌症已扩散至脾脏,于是故事的起止都被无垠的疼痛所包围,有一种让人噤声的力量弥漫。主人公不断地陷入了回忆的深渊:他自己童年的,还有他身边人的,以及他视线所及的过客。当然,布局和架构显然下了工夫:三本不同颜色的笔记本的内容不断交替地浮出水面,互为补充,互为验证,让主人公的形象得以显现,让看似独居的生活得以完整。另外,这多荒谬:他让途中的艳.遇对象来家中和妻子见面!然后,“她们找到了彼此”——妻子把母.爱.泛.滥的第.三.者视作了母亲般的存在!看开头绝佳的序曲时,心里是打着五星的,但正文则是主人公以第一人称的不乏真情实感的平平叙述的日记,娓娓道来的主人公患癌的故事显得不够个x,而且寡淡之感时时出现。同样是日记体小说,更推荐也是关于医生与各类患者的冷门经典《格拉斯医生》——“纯度”与深度一直在线。还有另一本极其冷门佳作也推荐下——主人公整天疑神疑鬼地猜测自己得了某些可能会致命的痼疾——《病魔》。总之,本书超高开而低走,看完结尾,我心里的评判业已从五星骤跌至三星,落差实属不小。 (不是书评,短评太长而已)
《养蜂人之死》读后感(二):必将消失的裂缝?
一个决定离群索居的人,在远离城市的乡下,养蜂、观察、记录、遐想,直到某天怀疑自己罹患绝症,于是去医院检查。在拿到检查结果后,看都不看就扔掉,像自欺欺人,假装一切如常,然而他和读者们都知道,一切将通过三个颜色的笔记本走向结局——死亡。但在这之前,他还有许多话要说,还有一些幻想要告诉我们,不管我们想不想听。
阅读时我总想起冰岛的一支后摇乐队,sigor rose,同样的清冷凛冽,在现实和记忆中孤独漫游的同时又有一种仿佛大彻大悟之后的悲伤,而小说并不沉溺于此,反而自如地荡开,像一个钟摆,将着陆点放在了其他地方,比如养蜂时观察到的蜂群特征,对同类死亡毫不在意、只顾取下花粉的样子像极了异化的人类。瑞典是众所周知的福利社会,然而,当主人公在地区医院就诊时仍然感受到成熟的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化的流程,病人走进走出仿佛流水线上的产品,而这种现象及其背后的根源则是“我”竭力从中逃离的——高效率的全球资本主义浪潮的规训,主人公辞去教职乃至拒绝知晓检查结果的行为则是在某种意义上与之同归于尽式的反抗。
当然,这本小说不可免俗地写了婚外情,主人公在看到情人和妻子和睦相处时提到的乌托邦充满了反讽意味。与此同时,小说写到妻子——“然而我们当中改变最大的是玛格瑞特……她需要的是一位母亲”,则将这段婚外情引向了一种更深远的纬度的可能性。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延伸这个方向,而让这个短暂的情爱乌托邦终结于情人的“多种罪恶感”和同情,尽管,这个“母亲般、姐妹般的三人组”,制造出了“像鸟巢里的温热”。
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主人公幻想了一个上帝实现某个时刻所有人祈祷的乌托邦,然而巨大的幸福后是巨大的混乱,换言之,人人幸福的乌托邦的结局是人人都不幸的地狱?小说没有给出答案,也不必给出,留白的同时也让主人公的病情提醒我们,这是一个时日无多的人,他的幻想似乎并不需要被人放在心上。
倒数第二页的“我,我,我,我”仿佛是“我”最后的无意义的嘶喊,然而离群索居的生活,并没有其他人听到这种无意义的呼唤。孤独生活的最后是否找到自我或许不再重要,就像最后一句,“人始终能够希望”所能包含和排除的一切。然而,主人公仍然呼叫了救护车,并“希望路不会再滑”,最终还是选择回归社会中曾被他鄙夷的工业化的流程里,虽然他此时濒临死亡,但并没有选择无声无息地终结。就像墙上的裂缝,当人们发现它时,总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甚至藉由它通向某种不一样的生活。或许它最终会被某只手抹平,但总会有人记得,它曾经存在,嵌在坚硬的墙体之中。
《养蜂人之死》读后感(三):我们重新开始 我们永不放弃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而在这本书中,养蜂人维斯朗确是我痛故我在,我觉得哀而不伤才是对这本书整体氛围感的最好评价,虽然全书都在围绕着将死之人的回忆展开,但是作者对于社会、婚姻、生死等问题的锐见着实夺人心魄。
本文仅以文中所涉及的生死这个议题展开思考。
作者在开篇其实已经指出本文的精神内核——抗争,他在文中不断呐喊着、呼号着:我们重新开始,我们绝不放弃。刚进入书中时,是不太能感受到这句话的分量的,甚至觉得这句话很多余,有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无病呻吟,甚至中止阅读。但是当我第二次重读这本书时,才发现本书的微言大义,并非作者无病呻吟,而是我在习惯快餐式阅读后,对文字敏感度的下降和对情节的过分追求,以至于在这部略显凌乱的书中,失去了发现美的兴致。
文中一处典型的环境描写引起我的注意
在不远处有段相似的情节描写
而紧接着的一段心理描写更是令人豁然开朗
上学时,语文老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此处作者又想借景抒发什么情感呢?
我觉得,光秃秃的像铅笔画一样的树,就像养蜂人单调平静的生活,在别人眼里时枯燥、无趣,而在他眼里却是生命中的一小部分,正如最后的译者注所解释的一样,
作者在开篇给出关于绝不放弃这一精神内核的形象描述,“我其实是一头驴,有着一头驴的心脏和一头驴的呐喊,我决不放弃。”于是养蜂人才会拒绝一封包含自己死亡的信,才会选择将信烧毁,这并不是逃避,而是将疼痛融入生活,淡化它,给自己以没有得癌症的希望,这绝不是自欺欺人,而是对死亡说不。
《养蜂人之死》读后感(四):疼痛的在场
三本笔记,一段人生。拉斯·古斯塔夫松用极具实验性的写作方法和兼具哲学气息的细碎语录勾勒出主人公生命最后的旅程。
读惯通俗小说和励志故事的读者可能一开始会感到不习惯。文字有些地方略显模糊和晦涩,我想可能与原著的叙述方式有关,更“艺术”也更“自我”,不过这更符合几本遗留于世的随笔被发现整理出的结果,在真实性能更令人信服的同时也赋予了作品诗意的音乐美感。
而整体来看,在破碎的独白中,整部小说的架构并非不够清晰。叙述者匆匆退场后,爱情、童年、事业、信仰、肉体之死轮番登场。
非常喜欢作者一开始就埋下的蜜蜂与蜂群的比喻,看似描写偏居一隅的个体,个体中流露出的确实整个人类社会的迷思。在工业化的时代,人也会被工业化地对待,个体的死亡都是渺小的,吸引不起集体的关注,众人会将其物化和清除,而若要将死亡赋予意义,必须奋起反抗,去质疑既定的结局。
不同于其他与癌症和死亡相关的故事,《养蜂人之死》从一个特别的角度反思了人生,主人公以有别于主流“抗癌斗士”的全新姿态诠释了勇毅的定义。向死而生,活着的意义有时正是因为死亡,生命的主动权在患病的主人公手中不断滑脱又被抓住,重复的口号不断萦绕耳畔:我们重新开始。我们绝不放弃。
丢掉医院寄来的信件,与其说是逃避,不如说其实包含了对指定命运的一种抵抗。和在医院中违心地苟延残喘相比,不失为一种真正的勇毅。几十年匆匆而过的人生难以留下痕迹,所有日子却在疼痛的一次次侵袭中变得清晰可循起来。可见在作者看来,疼痛的在场是确认存在的重要依据,那么在这段时光里深深感受疼痛、将过往的经历再度折叠、拉长,是否也可以当作对已有生命的重新延续?
如果必有一死,那选择如何迎接死亡这个结局的自由要被把握,即使终究会被社会遗忘、扫开,也是活着时努力在世界上刻下痕迹的证明。
如果人的一生的每天都是一场小小的死亡,伴随的疼痛而感受并表达疼痛是否就是我们存在的价值。
如果在奔向死亡的路上同时奔向自由是一场自救之旅,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在自救的路上。
ps 记录一下书中非常喜欢的一句话:“我在夏夜的光线下坐在那里,通过她认出了风景。”虽然主人公是站在婚姻失败的情况下回忆已死的爱情,但这句话真的好浪漫呀!
pps超级喜欢镂空的封面设计室友都夸好!!(可惜拍不好看orz)
学着出版社插小花却拍不出万分之一的美貌
我尽力了虽然但是真的很好看
《养蜂人之死》读后感(五):“我”痛故“我”在 ——《养蜂人之死》阅读札记
《养蜂人之死》并不好读,尽管可以概括中心思想式的总结为以下梗概:西沃拉的前小学教师拉斯·莱纳特·维斯汀提前退休,成了一名独居的养蜂人。1975年春,因癌症扩散至脾脏而产生的疼痛使他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世,这本书即是对其病痛中所做札记的整理汇编。
这是一部札记式的小说——当然,这是作者刻意呈现给我们的文本形态。这些札记分布于三本笔记—黄色笔记(启用于1970年2月)、蓝色(启用于1964年夏之后)、电话便笺(破损笔记本)—中,或讨论社会,或言说哲学,或记录生活琐事,或回忆生平所历,指向不同主题各异,唯一的共同点在于:这些文字多是在疼痛中完成的,书写对象也大多为或精神或肉体的痛感。断裂形态的札记式小说、札记内容的社会批判或隐喻特质、文体的杂糅性——这是阅读本书的主要障碍。
如果全书能够按照前三章的完成度展开,那么这不失为一部精彩的小说。维斯朗暗夜寻狗的故事分两次札记展开,又在其他札记中多次变形复现。这一则故事所呈现的“人—宠物”的外在所属关系,在维斯朗的病痛体验中逐渐统一,又逐渐剥离为“猛兽—肉体”的内在从属关系。
维斯朗对死亡的阶段认知经历了诸多阶段。前三章尤其第一章明显是维斯朗生病之初对早前痛感的追忆性记录,这从【黄色笔记本I:4】中具有明显指涉功能的“在那个时刻”、“那时”、“这一切”(P16)措辞中可以推知,这也使得这一部分的书写较为系统。面对疼痛,维斯朗选择的初始姿态是拒绝——拒绝承载医院症断证明的书信、拒绝社会、拒绝死亡。当然,这大概是他始终坚持的“置身于外的感觉”(P130)的延续所致。所以,在面对疼痛的时候,他具有明显的审美姿态,仿佛这疼痛外在于他,“挂在了围栏上”,“疼痛是一片风景”。然而,对于风景,你可以选择见或不见,肉体的疼痛却不能。因此,当疼痛逐渐转而剧烈,由一只失而复得的宠物变为“陌生、白热、势不可挡”的猛兽,维斯朗由拒绝转而惧怕乃至希望—人类,这徘徊在动物和希望间的奇怪动物。
疼痛由审美、隐喻转为一具切实身体的体验,也体现在札记中的哲学思考中。维斯朗同前妻讨论指代词“我”的虚无本质(P58)、在札记中反思克努特舅舅箴言中的“一个别的人”:即“此前或此后的我”(P79)以及历险小说中独闯薄雾群岛的英雄迪克·罗杰(P86),这都是他自己的化身。借助诸多化身,维斯朗尝试隐藏自己,在疼痛也即死亡面前隐藏自己,仿佛一次嬉戏(P91)。如同札记中的M,维斯朗试图借助这些化身制造一个“自由领域”,一个可以“独断的领域”(P131)。其实,在提前退休后成为一名养蜂人多少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然而,当疼痛确证了“我是一具身体这一事实”之后,当同疼痛嬉戏的戏剧性立场日渐艰难,维斯朗写到,“那是我的痛,不是别人的”(P91)。疼痛占据了这具躯体,正如尽管维斯朗始终渴望置身于外,社会“无论如何还是会控制”他!面对肉体的衰弱、病痛、死亡而避无可避,这是维斯朗一生的悲剧所在,是散见于这部笔记小说中的绝望,是散见于一个人一生中的疼痛,如同细沙中的金子,淘漉聚拢之后注定是沉甸甸的。
一如译者在附录中所言,古斯塔夫松的书写往往是以“我”为中心和工具来研究时代,进而研究时代中人性的发展历程。这也是本书的特征之一。我们可以看到,借助断断续续的书写,维斯朗不断进入回忆,进入塑造其人生形态的诸多人与事的追思中。如此,时代与“我”—独居的养蜂人,时代与我的爱人、亲人、友人,时代与时代中的许多人呈现了模糊的镜像关系,这是一部面目模糊的生活史,大概只有生于斯长于斯才能深知其“毫无意义的美”(P180)因何而生又最终如何寂灭。
维斯朗的爱情经历,尤其同玛格瑞特的爱情故事即是这一思考的变奏之一。小说第二部的第一个故事如同本章序幕,对于我们认识维斯朗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维斯朗在管风琴音乐会上远远望见的年轻女士使他产生了“诱人的关于坠入情网的想法”(P33)。然而当她终于走近维斯朗的时候,后者看到的是女子脸上难看的粉刺与疙瘩,“似乎她得过某种奇怪的皮肤病”。这与维斯朗对几段爱情的认知—总是与“疼痛”相关的—保持了基本的一致,而婚姻是这一疼痛体验的顶峰。小说第二部分所以命名为“一段婚姻”,而非“婚姻与爱情”或其他任何名字,大概也与此不无关系(P49)。
维斯朗对个人情感史的回忆保持了片段性特征,且大多是疼痛的剪影,以致“当疼痛开始时,我开始想她(玛格瑞特)”,如维斯朗所说,那是“一种原生的疼痛”。吊诡的是,在这些剪影中,人总是模糊的,具体的总是风景或细碎而毫无意义的细节。比如1958年春和夏思汀的爱情,维斯朗认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也结束在了那里(同居公寓)”。然而,关于这段爱情,他记得的只是吵架当天报纸上的泳衣广告,此外无它。至于同玛格瑞塔尤其如此,在小说052页(美丽的巧合)出现了一句本书少见的诗性书写:“我在夏夜的光线下坐在那里,通过她认出了风景”。我初读十分感动,然而后来重读总觉得其中洋溢着反讽意味。我发现,在和玛格瑞塔在一起时,维斯朗看到的始终是风景,因此他总是记得共处时的场景而非某一场景中具体的她,她的衣饰、妆容、喜怒哀乐等等,仿佛是摄影师面对绝美风景聚焦了一个模糊的人影,风景一点点吞没了她,以致看风景的人在回望时也感到疼痛。
当然,这部小说也并非始终只有苦大仇深的疼痛(否则,它恐怕会像《伊凡·伊利奇之死》那般充斥着挥之不去的死亡恐怖),第三部分的某些场景倒也富于幽默。比如,因道路过于坑洼,检查道路情况的省府工作人员颠断了车轴,他们在雪地的泥泞中跋涉,直到看见了“山坡上苏纳舅舅的红色加油站”。这个场景无论如何看,都饶有趣味:留着斯大林式胡须的省府公务员光着腿围坐在咖啡桌前讨论一条破路所暗示的时代危机。
最后,讨论一下维斯朗的经典独白——“我们重新开始。我们决不放弃。”如果除去本书卷首引诗“我决不放弃”一例,这句话在书中共出现了六次(P3/10/56/136/159/175),其含义每次均有所偏离,或因“我们”所指涉对象的变化而改变,或因所坚守对象的不同而彰显其不同的精神诉求。比如,序曲中最初的独白(P3)是叙述者直接同读者对话;第一部中复现(P10)大概是保持对生活的温柔、感动;第二部中,维斯朗认为他同玛格瑞特的爱情构成了一种表达方式,:“我们重新开始。我们决不放弃。”这是他们面对社会时的共同姿态所彰显的精神本质。正式经由此,玛格瑞特逃离了自己上流社会的专制家庭,他们逃离了非个人、兵营式的大城市郊区,回归到自然环境,如同一只蜜蜂脱离了蜂群,独自活着,也因此独自死去。
我们决不放弃既是抗争,也是失败,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开始。正如小说重复引述的尼采的名言:“那些没能杀死我的,使我更强大。”尽管我们都知道,死亡一定会到来。
在独白之外,维斯朗的回答是——“我将孤独奋战,会承受自己的死亡”。
2021.06.29 第三次阅读整理
《养蜂人之死》读后感(六):《养蜂人之死》阅读札记
这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死亡很丰富的书。我始终抓不到作者思考的主题,我怕挂一漏万,或者我提炼出来的主题会使阅读时候感受到作者思想的丰满单一化。所以我用一种札记的方式谈谈我自己阅读中的一些感受。
一、主题:另一种抗癌书写
最近读了一本很特别的抗癌的书,叫做《养蜂人之死》。
在这之前,关于癌症的文艺作品,看过电影《遗愿清单》,有点不现实太理想化,你怎么样的运气才能跟一个财富自由的人住在一起,还帮你一条条一起实现临终愿望?《送你一朵小花》,千禧太棒,故事也好,少年不幸患癌,慢慢长大懂得生命。《我不是药神》,现实生活向的,但也是英雄故事向的,一个本来就是卖点印度神药的普通大叔,在生命感召下,成了一个“英雄”的感人故事。还有一个复杂点的,诺贝尔奖作家,俄国索尔仁尼琴的《癌症楼》,是从癌症看社会,看各色人等的经历、社会百态故事,批判社会现实的作品。
但《养蜂人之死》,是心灵向的,是一个人对于癌症的内心独白,他想起了爱情、婚姻,想起来童年,想到了未来的天堂。如果要看癌症的故事、社会现实,前面提到的电影小说很合适。但是要看一个癌症患者的内心,翻开《养蜂人之死》吧!
二、作者:小说家最会骗人
《养蜂人之死》的作者叫做拉斯·古斯塔夫松,至少我是第一次听说的作者名字。瑞典作家,是特朗斯特罗姆同龄人(说得好像特朗斯特罗姆自己很熟悉一样,其实我也不熟,但家里有他的诗集,最喜欢他的金句“醒来,是梦中往外跳伞”,诺贝尔作家,除此,我也啥都不知)。同龄人?那是多大?我读了《养蜂人之死》我才去查这个作家,本来以为这本小说写这么逼真透彻,该不会是写作者自己吧?小说是1978年出版,作者大概也会在那之后不久去世吧。算了,小说家的想象力,佩服的。古斯塔夫松2016年去世,离世也才没几年。
三、为啥小说叫做“养蜂人之死”
文学作品里,我们最熟悉的养蜂人是小龙女,中了绝情谷的情花剧毒,跳下悬崖,十六年的谷底生活,养蜂救好了自己,还容颜如初。养蜂是拯救吗?当然古斯塔夫松应该没看金庸的小说。他作为瑞典人,最熟悉的可能是养蜂。我看新闻上说,瑞典皇室很热衷养蜂。而且瑞典前几年还推出共享蜂巢,你在瑞典大街上就可以领养一箱小蜜蜂。
古斯塔夫松能近取譬吧,找一个瑞典常见的职业。
不过,他也有自己的心思,他是这么形容蜜蜂的:
像这样对他者的死亡完全缺乏兴趣的动物实不多见。这句话看似说蜜蜂,却令我想到人,陶渊明就写过人死后啊,“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我们真的感兴趣他者的死亡?
蜜蜂或者是隐喻?
四、关于癌症:癌症文学也是疼痛文学
大概伴随癌症患者,最难熬的就是疼痛。我不知道医学里是如何区分人们的疼痛,分等级?还是分种类?但是我在这本小说里,读到了各式各样的疼痛。作者自己有时候也没法形容具体的疼痛,“和色感类名词不同,语言还没有发展到用特别的字眼来区分这些不同的感知。它们没自己的名字”。
但作者还是试图描绘疼痛,因为疼痛散落在他的日常。他回忆自己初恋的文字下,可能紧接的是疼痛,他出去散步描绘风景的时候,下一段可能也是疼痛。疼与疼之间,都是不一样的疼。如果编疼痛百科全书的话,这本书是一本挺好的素材。我这么说过于残忍了,因为疼到最后,作者说:“我让视线从一个字移到另一个字,可每一个字只包含疼痛”。
看他关于疼痛的描写,我想起好几年前,我八十多岁的大伯患了食道癌,积极治疗,而且是朝好的方向走。可有一天冬日下午,他说自己想去跳河,因为实在受不了这般疼痛。我那时候不理解老人家,少年丧父,家道中落,一辈子扶持弟弟妹妹的苦不都过来了么?这点苦为什么不能忍忍?现在想来,我为那时候的不理解而愧疚。
五、关于爱情:渣男养蜂人的自我陈述
人在知道自己寿命无多的时候,或许会更诚实面对自己。
所以他反省那个时候结婚,是“我想证明我的真实的。而一个人只有通过一种方式证明这一点:通过对另一人施加影响”。
最后,确实离婚了。当想清楚爱是怎么回事的时候。
当然,想清楚还因为碰到一个生命中的真爱,火车上遇见一个助理医生,然后爱了,然后发生了一切可能的事情。只是离奇的是,最后他把这个真爱女生介绍给了自己的妻子,妻子其实是不以为意的,还和这个女生成了好朋友。
于是,作者幻想感慨:
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虽然我也没觉得他这个感慨的话有错,只是放置在婚姻爱情里,多少有点不适。
当然最终,真爱女生受不了自己内心的负疚感,选择了离开。
六、关于童年:其实我们都在童年看到过人生
以前读木心的一篇散文《童年随之而去》,回忆童年不小心坐船的时候,丢下了心爱的碗,这是一件小事,童年失去心爱的东西,谁都有过得的经历,但木心说:“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怕的预言,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夗,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仿佛我们的人生只是一段一段重演,童年时,人生种种感受已注定。
我读《养蜂人之死》也是如此,养蜂人回忆童年跟着父亲坐木划子要去买湖对面农人的奶酪,行到湖中央的时候,借的木划子漏得是在太厉害,大大超出所料,差点沉船淹死。他和父亲只能拼命地排水,知道最后一秒抵达另一边的岸上,他的手完全蓝了。
七、不是小结的小结
这本书不长,但关于人生种种,还有关于天堂的想象,向死而生的思考,作者都有妙语点拨我们,这是一本对我们深刻思考人生有益的书,是一本丰富的小说。
他还告诉我们人生苦,人生痛,养蜂人就要死了,或许到天堂就离苦得乐了。但有意思的是,结尾,当养蜂人叫救护车的时候,外面下着雪。他心里想的是:
我也想起,我患癌的大伯,那个想去跳河自杀的下午,我们把他劝回来了。坐在院子里,他呆呆地,坐着。我拿起手机说,“大伯,我帮你拍个照吧”。
大伯说等等。他细致地理理整齐自己的头发。
《养蜂人之死》读后感(七):所有看似人生的出路,不过都是聪明和狡猾做的延迟决定。
读这本书之前,我就知道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小说,因为这是一位理论哲学博士缩写的小说。
三本旧笔记本 拼凑成的碎片故事。
一本黄色笔记本,一本蓝色笔记本,还有一本破损的笔记本。
三本记事本的故事互相交叠,起初读的时候读得有些处于云雾之中,但是慢慢的居然也摸索到了这位叫做拉斯・莱纳特・维斯汀的叙述者——一位养蜂人的思想节拍。
他似乎总是能从身边一个不起眼的事物或者不起眼的人物,引发一些哲学性的思考。
因为小说以笔记本摘录的形式写成,所以是第一人称叙述。不难理解,作者古斯塔夫松就是把自己当作了这位养蜂人。除了最后那场孤独的死亡外,他将他的所见、所闻、所想都付诸于这个杜撰的养蜂人身上。也正因如此,养蜂人这一人物才具有血肉。
小说主体分为七个章节,分主题收录了三本记事本里的内容。
最后的《附录》章节,像是一阵风,吹散了一层覆盖在这片文字风景的雾霾。
看完之后恍然大悟,这原来真的是一部小说。而且是一部非常非常棒的小说。我在《附录》这个章节下做了很多的读书笔记。有一些是观点共鸣、有一些是对前几个章节疑惑的注解,总之读完这个章节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做了一些附录章节整理,希望如果有一天我走进生命的迷雾中 不辩方向时,可以看到这些语句,我觉得它会给我一个方向、或者一份答案。
哲学博士出身的古斯塔夫松,他在对于 “人” 的研究上显然要比普通作者走得更远。
我尤其喜欢他在书中写到的那句:只有作为迷语,人类才足够大,足够清楚。
小说家的专长是描写灵魂。这句话写得真的太棒了。
我们常说一本书「好看」或者「不好看」,其实都只是变相的在评论小说家有没有把人的精气神给写出来罢了。小说是死的,但是 人必须是活的。
养蜂固然是瑞典乡间并不少见的行为,蜜蜂社群实在更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象征。
养蜂人看到了不同蜜蜂社群的特征,懒惰和勤劳的,攻击性和温和的,反复无常的,波希米亚式的,等等。而单独的一只蜜蜂如发条上的螺母或螺丝,毫无个性。 瑞典或许是有着蜜蜂社群的一只蜂箱。
他们耐心里的某种东西让 “我” 恼怒,恼怒于这些人甘愿忍受工业化的对待。 比疼痛存在于那里更为重要的,是把它隐藏。
从这个意义上说,养蜂人之死是一则寓言,包括个人对自己被指定的死亡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