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经典读后感有感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由[美]莫提默·J.艾德勒 / [美]查尔斯·范多伦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6.00,页数:4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一):Lead in.
拖了一个多月,终于还是读完了……本来是在大一就买来的书,那时把它作为读书生涯的指引,结果一直拖了两年,每次看着它心里就充满了愧疚和懊悔。 针对于书籍本身,印象最深的就是学到了两种阅读方法: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分析阅读让我学会如何从整体上审视一本书,并且判断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并且适合读这本书。主题阅读竟然和文献阅读与写作的北大professor讲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顾名思义就是围绕这个主题去寻找、阅读资料然后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找到与自己的主题相关的东西,然后,去仔细地研读。这对以后写毕业论文也是必不可少的吧。 当然还有一些零零碎碎的读书的常识。比如说要用几句话概括出你读完的整本书的内容,并找出它的骨架。其实好像确实一本书也是一个整体,你首先要略读,知道大体内容之后,再详读,找出细节信息,这竟然和英语阅读课中的步骤一模一样!!!知识竟然是这样一个连贯相通的过程,让你在逐渐发现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的引导你与脑海中已经储备的知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形成一个越来越完善的整体!
阅读是会带来心智的成长,所以你该自己去找出对你有特殊价值的书来。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二):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读后感
首先补充一点现在想到的,请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学生,必要的话,请在写论文之前让他们接触。(来自一个估计是论文写傻了的学术废物的胡言乱语)我对这本书的情感是比较矛盾的,所以真的是没有办法给出好或者坏的评价,只能说这本书可以读,也可以不读。好了下面的都写在图里了,其实很早就写完了,只是在这里补个档。
(why评论还有字数要求的啊呜呜呜呜,太过分了吧,那只能在这边水一点字数了。虽然字写的不好看但我还是更喜欢把书评放在本子里,对于剧评反而是到了拿笔就没有什么话想说的情况。)
END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无疑是一部了不起的书,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还没有想过怎么样去阅读也可以写成那么厚的一本书。其实开始读这本书的初衷很低级,我就是想知道怎么样可以提高我的阅读速度。从小“向往”多读书,不是说没有书读,是没有时间读。顾着学习、顾着考试、顾着工作、顾着玩,然后读书的时间少得可怜。偏偏又信奉唯有读书高教,于是在实在无法忍受自己的龟速读书后在网上求助,有人提到了这本书。
看完,发现整本书对于阅读速度就提到了一句,就是用手带动眼睛读书的办法。但读完全书,我的收获当然也不至于提高阅读速度一条。这本书我看来并不如题目所说的那么简单,不止是“阅读”一本书,而是如何“学习掌握”一本书。其中提到的分析阅读,在我看来是要把一本书拆开了,揉碎了,嚼烂了,全吞了,还要都吸收。但这分析阅读所要求的要注意的那么多的步骤,要思考的那么多问题,要探索的那么多关键的地方,对于阅读一本书来说,毕竟要耗费太多的时间了。本来一本书我都可能要看两个星期,那这样的话,我估计两个月都看不下来。这种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取舍,我想我会宁愿选择多看几本书吧。
我没有选择书中教授的方法,但是如果要深入的阅读一本书,我是无比赞成书中所列的方法的。尽管作者在书中就已经批评我这种“表面上认同,却没有实际执行的人,实际上就是不认同”。但对于这样的批评,我想我的理由就是支持这样去阅读,但生活不止是阅读。要把书读透固然要像书中所介绍的方法去阅读,但是这样的高质量的阅读如果没有数量的支持可能对个人的成长也没有多大的作用。而如果既有数量,又有质量的阅读,那无疑占用的的时间就非常的大。在书的作者看来,读书、学习给人带来的进步,对应于次,付出这样的代价无疑是非常值得的,但我却不得不说当下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读者而不是正儿八经的学者来说,阅读是一种丰富自己知识,提高自己修养的一项爱好,我们更多的是为了有效的利用闲暇的时间,让我们的思想不断的在路上,不会太快地落后于时代。而运用书上所说的分析阅读、主题阅读,我觉得目的更倾向于让自己站上相关领域的顶端。如同书中所举的那个主题的阅读的例子:围绕“进步”开展的主题阅读,然后写成了一本书——《》。这样的的阅读并不是我们阅读真正的目的,毕竟我们普通的读者不是那种看几本书就要写一篇学术著作的出来的,或者写一篇学术论文出来的。从另一方面讲,为了达到与读书一样的目的,或者说是目的的一部分,例如丰富知识增长见闻,阅读是一个重要的渠道却也不是唯一的渠道了。我们可以通过各类的学习班,可以通过社会的实践,可以通过现在视频的课程、纪录片、科教片等等。反过来说,这些不同于阅读的渠道,也可以带来许多阅读所不能带给我们的东西。
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很有启发,告诉我读书的时候应该带着什么样的问题去读,要怎么样去理解书所要表达的意思,要如何通过书和作者达成交流。这些当然会让我更好的去读一本书,理解一本书。但70年以前,作者对于阅读的理解和定位,到了当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还是那个书,而路现代真的有太多不同形式路值得我们去尝试,值得我们去上下求索了。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四):已读部分笔记
第一篇 阅读的层次 第一章 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阅读是主动的。 越是主动的阅读,效果越好。 对自己,对书籍,要求越多,获得的就越多 自我发现型的学习 指导型的学习。 阅读与倾听是同一种艺术——被指导的艺术。 自我发现型的学习——阅读自我和世界的学习。 指导型的学习——阅读一本书,包括从讲解中学习。 阅读中需要思考,要去努力追求理解力的阅读。 思考只是主动阅读的一部分,还必须运用到一个人的感觉和想象力。 敏锐的观察、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 阅读也就是一种发现 如果你有一位活生生的老师,你可以直接对他进行提问,可以省下自己思考的时间。 如果你问一本书一个问题,而你就必须自己做出思考和分析以后,才会在书本上得到答案。 第二章 阅读的层次 第一层次——基础阅读 识字,摆脱文盲 理解一句话最浅显的意思 第二层次——检视阅读 系统化略读 有限时间里的快速略读。 快速的略读一本书,读完后能回答出这个层次的问题:书的主旨,架构,包含哪些部分,是哪一类书…… 第三层次——分析阅读 全盘、完整、优质的阅读,寻求理解。 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最完整的阅读。 分析阅读永远是一项专注的活动。 第四层次——主题阅读 第三章 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 四个阶段:阅读准备,相当于学前-认字,识字-词汇的积累-独立的读写能力。 第四章 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一: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 发现这本书值不值得多花时间仔细阅读,不值得阅读的话也能对此书有所了解了。 略读不应该花太多的时间: (1)先看书名页,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2)研究目录页 (3)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 (4)出版者的介绍 (5)从对目录的模糊印象中,挑几个看来和主题相关的篇章来看 (6)把书打开,随便翻一翻,读几段或者几页,也不用太多 检视阅读二:粗浅的阅读 第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时,从头到尾先完整读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先不要停下来查询或者思索。 阅读的速度 根据一本书的性质和复杂程度,而选择不同的阅读速度。 同一本书也应该才用不同的阅读速度,在无关紧要的部分可以快速阅读,在重要而又难以理解的地方可以慢慢阅读。 逗留和倒退 我们大脑可以瞥一眼就能了解一句话或者一个段落,因此我们要矫正眼睛看书时“逗留”和“倒退”的习惯,并且勤加练习,可以大大加快阅读速度。 理解的问题 用手指或其他工具可以提供阅读速度,也帮我们更加专注,但不代表着理解力。 理解力不是回答简单的问题,而是能对更进一步的问题做出真确的解答。 检视阅读的摘要 第五章 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主动阅读的基础:一位读者要提出的的四个基本问题 主动阅读的核心:在阅读时主动提出问题,并在阅读过程中尝试着去回答问题。 (1)整体来说,本书谈了什么? (2)作者的细节说了什么?-作者的论点、想法、声明 (3)这本书有道理吗?哪些有?哪些没有? (4)这本书和自己的关系?-对自我的影响 如何让一本书真的属于你自己 做笔记 在书的空白处写出你的理解 三种做笔记的方法 检视阅读 要回答这样三个问题: 1.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2.整本书谈了什么? 3.作者运用了什么机构来表述他的观点? ——机构笔记 在分析阅读后。对作者的概念有了自己的观点——概念笔记 在读过好几本相同的书的专业读者,对几本书上的情景展开了一场讨论的笔记——辩论笔记 阅读习惯 由许多规则养成一个习惯 第二篇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第六章 一本书的分类 分析阅读的第一个规则: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越早越好。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五):干货思维导图
阅读力是最容易被人忽略又最重要的一项底层能力,阅读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会阅读,就是直接提升了底层的学习能力。
你是不是觉得只要认识字就能阅读?这本书会告诉你,你可能一直以来都停留在小学生水平的浅层阅读,根本没有掌握正确高效的读书方法。但是,受翻译水平的制约以及英文读本针对英文读物的一些制约性,本书很多内容也显得冗余晦涩难懂。
不过全书干货内容我已经整理下来了,大家看我思维导图就可以了。
.
读书的目的:
1.消遣
2.获取咨询
3.增进理解力(本书指导的目的)
.
阅读的层次
1.基础阅读
2.检视阅读
3.分析阅读
4.主题阅读
.
做一个主动的读者,阅读时要提出四个问题
1.整体上这本书在讲什么
2.作者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说的有道理吗?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和你有什么关系?
.
阅读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第一阶段:整理内容大纲
第二阶段:诠释内容
第三阶段:读者评价与反馈
.
阅读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
1.找到相关章节
2.让作者们跟你达成共识
3.厘清问题
4.界定议题
5.分析讨论
.
金句摘抄:
1.阅读就像滑雪一样,做得很好的时候,就像一个专家在做的时候,滑雪跟阅读一样都是很优美又和谐的一种活动。
2.读书对你的回馈有两种:第一,当你成功地阅读了一本难读的好书之后,你的阅读技巧必然增进了。第二:长期来说更重要的是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会懂得生命,会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你会变成一位智者,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认知。
.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六):没有认真看但是给差评的人
1.纯干货,每个地方都值得细细品味。要和自己传统的读书做法做对比, 2.看假书不值得歌颂
网上经常拿来说的,我看过书不记得怎么办,答曰看过的每一本书都会融进你的血液里,成为你人生的路, 呵呵,你没记住,那是因为你没用脑,没思考,所以不记得不用上就说明你跟没看差不多,要是你是用来打发时光的,自然跟这本书不相干,但是你要是为了提升自己,就不要把书翻了一遍,然后说自己一个月一年看了几本书,第一章里面就说了,读书要积极,你要努力去接作者投过来的球。
如果看之前没分类,没进行速读,一股脑看完,也不点评也不思考,那你就是没看,甚至那些数字也不真实,我当然不是否定你用心看了每一个字,但是没有框架,没有思考中心,没有实践方法,那你看了怎么可能记得,更何况,读书金字塔里面说的,百分之九十九的书并不值得看,你追着看畅销书然后打卡又有什么用。 3.给差评的人
当然能看到这个评论的并不是那些人,然而差评人中除了说晦涩难懂的,还有说不知道看的因为只要进行检视阅读就行,然而他费了心力想进行分析阅读。但凡好好看了此书,就不会说出这样的无稽之谈,
这本书它只是太干了,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举例证明,学了一些心理学和逻辑的自然知道个例并不能说明什么,没有实际数据说明,相对科学的方法,说出来的东西不过是感动自己罢了。
检视阅读在分析阅读之前,而且检视阅读是先做的,也就是说要是按照检视阅读做了,思考了本书的种类和是否需要,明明可以果断的直接扔了此书,我在看这本书之后明显书籍量看得少些了,以前我拿起一本书闲暇便一口气看完,现在一检视阅读质量一遍(第一种)就直接放下了,自然也不敢说我看过了此书,
也有人可能会说我不看看分析阅读,我怎么知道这本书他后面不行呢,
本书说了什么呢,第一章阅读艺术就说了,要想要提升自己阅读能力的人来看,娱乐或只想要获取信息不需要完整看完,也不是目标受众,文中也说了有时候会觉得书的层次提升了,书是不变的,自然是你的理解力自己上升了,看不懂此书的不怀疑一下自己的理解力,就来怀疑书籍吗?看一些高赞回答的时候为什么不去怀疑而是全盘接受呢。
检视阅读的时候说了什么,看目录,想框架,感兴趣的目录直接翻去看,更何况本书的技巧在章节后面都有总结,这在检视阅读里面也说的很清楚,读书的数目不重要,因为要是读的根本不值得,只是浪费时间罢了。
认真看了本书的总结部分真的感慨,好书就是要这样的,文艺作品自然除外,但是其他的,实用类(本书认为能拿来用教授某种技能的都可以)难道不是应该自然放上每章总结吗,不放是因为作者自己不清楚自己在说什么,还是因为作者不知道什么样的书是好书呢
4.可能有人会说我怎么只是在说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是不是没看完或者说不了,说实话这本书内容丰富但是废话极少,即使是序言和第一章都值得细细品味,更不要说花费最多时间讲述的分析阅读,
我是做了检视阅读的第二种的,也就是把本书过了一遍,但是很多地方能写的笔记与反思甚至比这本书要说的还要多,甚至想要看每本书之前都把这本书放在旁边,就像一个绝佳的老师在旁边辅导。对于不怎么看书的人如果看了这本书,我认为能相当于100本书,或者说能少看100本烂书,对于看书多的人来说,能产生一千本以上的价值,毕竟看得差书的话其实不仅浪费了时间,还浪费了自己的脑力和理解能力。
5.这本书是几十年前的,甚至初版已经快八十年了,但是现在看到真的可惜,虽然几年前我看过电子版看不下去,但是1是理解能力差,2是所谓畅销书工具书看多了,深入思考更难了3.用kindle看的,这次也是图书馆借完一口气看完之后赶紧买了一本实体书
很遗憾没有看到类似的甚至更好的书,但是即使是这样一本书,我也是很难知道,而且有中译本为什么不好好珍惜呢,
看到很多关于美国阅读能力不够高的,我难免有些高兴,要是完全都按照本书来,那中国发展的阻力怕是要大得多得多。明珠蒙尘确实遗憾,但是我要是小学能看到次数我也不一定能懂得,可是得让我知道有这本书啊。
以上是我本人的小小见解。次数虽然薄,但实在因为内容详细,难免略显干涩,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也应该感激,如果没有这些书,可能这辈子都没办法做到他说的那么好。难免阅读越浅显,人也越来越浮躁。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