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庸常生活读后感精选
《我们的庸常生活》是一本由张畅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的庸常生活》读后感(一):你会用比喻句来描绘自己的生活吗?
把整本书读完,会发现所有的故事构成了“庸常生活”的循环圆环。
故事梗概
作者显然是把自己的经历写到了小说当中,年幼时候在逐渐衰落的东北成长,《普通生活》中可以看到这一部分的内容。留学的经验又帮助她写出《无人知晓的旅途》和《闯入者》。编剧和文化记者生涯让《追星》和《第九十九次婚礼》变得血肉丰满起来。而北漂的经历让她写《熬》和《邻居》能驾轻就熟。作为女性的身份与对社会的观察让《微不足道的生育》和《熬》看起来格外触目惊心。想来作者也一定是个很敏感、很留心观察生活的人。不过我在读书时候时常会抽身出来,看着类似于“何川感觉日复一日地站在一片阒无人迹的沙漠深处,想拼命奔跑,流沙却在脚下滚烫地翻腾,任凭他身体前倾,向后蹬着脚步也毫无用处。他口渴到呼吸困难,想呼救,想一路逃到绿洲去,又怕遇到同样一片沙漠(《微不足道的生育》)”这样的句子,忍不住在脑子里把认识的人一个个过一遍,他们当中会有人同何川一样,用比喻句来描绘自己的生活吗?他们有这样的闲情逸致慢慢寻找合适的喻体吗?几乎没有。这样的表达也只是为了让读者能更加顺利地共情罢了。
小说集里,年轻的女性全部爱情触礁,年长的女性——不管身份是婆婆还是丈母娘——也都在经历各自的婚姻危机,她们通常选择向女儿倾吐心声,儿媳妇是不在考虑之内的。但不论是经历了冷暴力还是真正的家暴,在谈话结尾,这些年长的女性们总是用一句“婚姻就是这样,我也认命了,日子除了这样凑合过下去,还能怎么样呢”来为自己的人生盖棺定论,这也永远是她们传授给女儿们的人生智慧,与之同等深重的大道理还有“女人过了岁数就会贬值”与“该结婚的年纪就该结婚”。
故事里的年轻男人们大都被严厉的母亲抚养长大,她们成长于经济困难的年代,又是北方女性,所以格外要强又格外嘴拙,几乎全是虎妈做派,本想温柔叮嘱,话到嘴边,就变成了严厉的训斥。他们的父亲在年轻时候尚因为是家中的经济支柱之一而有些许存在感,年老之后就如隐形一般,只出现在母亲们的抱怨中。这样家庭成长起来的男性,在他们各自的伴侣看来都是无法与自己共情的,不知体贴的。可是在男性视角叙述的部分,我们又分明能体会到他们的矛盾、挣扎与痛苦,女伴们的心思他们能够体察,她们所期待的温柔言语和细心照拂甚至也是他们想提供的,可是在来自工作、长辈和家庭的压力之下,他们脱口而出的永远是风凉话和不耐烦的语句,做出来的行动永远是与期望相悖的。他们选择把苦水呕在心里,呕出毒素也绝不倾吐。
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互不理解,在几乎贯穿了小说集中的每一个故事,角色是没有完全的善恶之分的。故事中如此,生活里不好说。只是那几乎是令人窒息的庸常和琐碎,与现实生活一模一样。造成这些后果的并非是个体或者家庭意志。读书的时候我们时刻可以体察到一个更为宏大的社会共识盘踞在每个角色的头顶,大多数情况下它让主角挣扎、痛苦,可奇怪的是,已经被它影响的挣扎且痛苦了一生的父辈们,在适当的时候,又会逼迫自己的儿女们重复同样的悲剧人生。甚至主角们自己往往只做象征性的抵抗,很快就乖乖束手就擒,顺从地走入生活牢笼。这在《熬》一篇当中体会的淋漓尽致。
这股巨大的力量怎么来的,我们都心知肚明,它现在日益壮大、开始席卷一切,让绝大部分人都无能为力。改变的希望十分微小,我仍不愿意失去。
《我们的庸常生活》读后感(二):练习不宽恕
作为一个跌跌撞撞的写作者,我永远在不断否定着自己,也试过从这里逃离。
身陷文字的纠缠从来不是一件乐事,它像长在敏感皮肤上的一块藓,瘙痒,刺痛,不时提醒你它的存在;而除了将这多余的部分写出来,似乎并无良药。因此写作者往往并不是比别人多了什么,而是少了什么,只能通过这种笨拙的方式聊以填补。
同时,尽管在经受刺痛的人是你,因无力填补抓耳挠腮的人是你,辗转侧卧都找不到入睡姿势的人是你,你却必须将自己彻底隐藏,好不让人察觉到这份俗世的不安,以便确信你笔下的人和事。这无疑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冒险。潦草带过不足以表达充分,而一旦沉溺过深,因笔下的情节忘乎所以,又动辄露出马脚,聪慧的读者一眼明了:看啊,那里有一只躲在幕布后面的人的脚。小说中隐匿的叙事者像极了站在舞台侧面幕布之后的人,他们导演了舞台上的一出出悲喜,却不能轻易现身谢幕,哪怕只是不小心露出一只脚,否则一切徒劳。
问题的关键是徒劳的经验难得累积,哪怕经历过无数次徒劳,也换不回一次称心如意。练习隐身的过程如此艰难,让人不禁怀疑:那只借由诗人之手写成的诗行,究竟是不是上帝的意志?若是,我是否够格做一个工具、中介或传达旨意的人?如此,创作不单单是天赋、灵感、热情、真诚的简单叠加,全无可能通过牺牲自我、裸露一颗真心就能一蹴而就。我从中体会过最卑微的无能为力。
即便深知规则,也未必能遵守。明知这里不好那里不对,在写作时也未必能克服。更遑论笔下的世界自有其原则,而你最多只是观望者,在一旁眼看着这世界的生命诞生、欢脱、冲撞、萎靡。
一直以来,我醉心于环境剧烈变动之下的渺小个体,试图将笔下的世界和日日经受的某种现实连接起来。不知是出于写作者不知天高地厚的义务,还是仅仅因为面对不知去向的生命轨迹时按捺不住的好奇,我迫切希望在现实以外的维度为现实找到答案,虽然自认这尝试如此浅薄、不明就里。处理和现实的关系这个命题太过宏大。周遭的现实一刻不停地疾速变动,由一己之肉身感受到的不安激烈而混沌,难于不咎既往,更难追念未来。因而这一代的写作者大多双脚腾空,多数只能从单薄得可怜的生活经验中榨出点汁液。
年轻的写作者被迫从故乡连根拔起,远离了乡土的生活经验,闯入平淡的城市,没有开阔的自然景观作为故事的布景,只能反复写着架空的人物和琐事。我也常常因此而感到无奈又挫败。
为此,我只有反复练习不宽恕。那些暗藏在一个微妙的眼神、抽动的嘴角、一声叹息之中的人性褶皱;期待而后放弃、拿起而后放下、抉择而后犹豫的微不足道的瞬间——那些时刻就散落在我们的庸常生活之中,不留意便烟消云散,或只被当做一桩好笑的陈年旧事。但如果捡拾起来,望向镜中,便能在破碎的人影幢幢之中看见自己。
为了在这繁杂错综的世事活下去,我们更习惯于选择宽恕。宽恕愿望未曾实现,时间仓皇流逝;宽恕被轻视或无视,宽恕自我放逐;宽恕被打乱的生活节奏,被掩盖的遥远童年;宽恕自己成为一个无所事事、不知所终的成年人。于是变成一个好端端的好人,没有脾气也没有锐气,就这样生活下去。
而如果不宽恕呢?抓破那块恼人的藓,拉紧后台虚掩的幕布,在有限的时间里榨干最后一滴汁液,一遍遍望向镜子,问我是谁,又会生出什么呢?
这部集子的文章大多写于2016到2018年。这期间,我从美国加州的大农场回到国内,最终在北京暂时落脚,发现在这片奇幻的土地上,什么东西正在生长。只需要在咖啡馆坐上一下午,就能听到几千万的电影投资项目、APP创业计划、视频社交平台、母婴微信公众号、教育培训机构、共享经济……好像所有人都迫不及待加入到狂热的队伍当中去,不管这队伍最终走向哪里。从年轻人到中年人,都在谈论房价、投资和理财,焦虑着哪怕并不存在的焦虑。
这期间,我一头扎进不知所终的人潮中,做过出版社编辑、报社文化记者、节目策划,无论与哪种职业短兵相接,面对焦虑、疑惑、困境,都只能是绕身而过,而似乎只有文学,才是穿过困境乃至绝境的路径。当你投身其中的时候,会实实在在感受到自己正一步一步穿过狭长黑暗的隧道,向遥远的那一点点亮光,独自一人跌跌撞撞地行进着。永远在不断否定自己,也试过从这里逃离,但最终还是选择继续走下去,甚至不为那一点光亮,就是为了行走本身。
如果这姿势可笑的跋涉能为你带去一点点安慰,甚或引发哪怕只有一瞬的共鸣,那就是我莫大的荣幸和幸福了。
《我们的庸常生活》读后感(三):不同的人生,相同的困境
中学时,窦冉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如愿进入心仪的大学,读完书又回到大学任教。婚后第六年,她申请去美国做访问学者,访学结束临回国前,跟团旅游时偶遇了中学同学。
在对当下旅程和过往生活回忆的交替叙述中,窦冉一帆风顺令人羡慕的人生的另一面,徐徐展现……
翻开第一篇《无人知晓的旅途》,主人公窦冉的故事就引起深深共鸣:曾以为努力跨过某个坎儿,人生就将顺遂,却不料每个阶段都有新的考验烦恼,令人逃无可逃。
读这本由12个短篇组成的小说集,会时不时停下来陷入回忆或某种情绪,丰富的细节,对日常生活感受的准确描述,总有些片段宛如自己和身边人的经历。虽然是不同的人生,却有着相同的困境,细细思量,几乎所有的困境都与爱有关。
特别令人心有戚戚的是《普通生活》主人公顾秋的故事。
这篇小说第一句,就很抓人。
类似顾秋妈妈的直言快语,相信在比较和评判中长大的读者都很熟悉。
大人们时时处处的偏心,让5岁的顾秋已尝到“比输”的失落。为赢得关注和赞赏,她尽力将自己可控的事情做到最好,然而,父母总是只看到表姐有而她没有的,将她努力的成果当做稀松平常。
即便已经三十出头,顾秋仍躲不过母亲以爱为名的伤害:
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说,90%的中国人都活在病态共生,即“我为你活,你为我活”的状态里。父母宣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不离婚,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兴趣爱好”;孩子在这样的“奉献”面前,必须表现得孝顺,选择职业、生活方式甚至婚姻,都要让父母满意。正如《微不足道的生育》里的方小娟与丈夫何川,他们经父母介绍认识,筹备婚礼期间,方小娟发现自己怀孕了,何川以“咱们都还年轻”为由让她打掉,不被在乎的感觉成为她心底的一个结。结婚十年,夫妻俩的心渐行渐远,他们也没再要孩子,直到何川的父亲患重病。
关于婚姻,方小娟试着跟母亲聊过,惯于隐忍和妥协的母亲告诉她“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女人是附带一个脑袋的身体,男人是附带一个身体的脑袋。”
故事的最后,何川和方小娟来到加护病房,把出生不久的儿子放进父亲的臂弯。
余韵深长的结尾,旁观者的通透与悲哀,很难想象,作者写这篇时仅二十多岁。
不懂如何表达爱,让父母与成年的子女咫尺天涯;不知道怎样经营爱,让婚姻成为令人恐惧的泥沼。当忽视内心感受,只为活得“合群”,人终会陷入更深的难以言说的孤独与困顿。
作者看到了这种孤独与困顿,并经由十几个人物的故事表达出来。如同她曾在演讲中所说:文学得以存在的原因之一,帮助孤单的人类克服这些长期盘踞在内心的恐惧,让我们不再依赖向外宣泄和投靠灵魂让自己安宁,而是走向自我反思和对话使得自己心智饱满。
《我们的庸常生活》读后感(四):每个人的生活片里,都有逃不开的灰色
如果他们要的只是结婚、怀孕、生子、买房,拿到大城市的户口、买车、排到不错的公立医院、公立幼儿园,为什么当初铆足劲儿让我卖力读书,为几分的成绩争得头破血流,不惜贷款送我去名牌大学,通过几轮面试、试讲、测评才进了一所不错的大学教书?学那么多知识,看遍花花世界,最终还是逃不错“女人做了母亲才算完整”的宿命?
《我们的庸常生活》由数个独立小故事组成,读起来一个比一个压抑;生活中,大家往往都露出光鲜亮丽的一面,习惯展露自己的幸福,这本书却像是一把剪刀,撕裂开华丽丽的外表,露出触目惊心的灰暗——婚姻里的同床异梦,家庭里的重男轻女与攀比,别扭的亲子关系……神奇的是,每个人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别人的故事就这样成了自己的故事。
《普通生活》——我那么努力,只是为了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这个故事的女主是顾秋,从小顾夏夏就是她的阴影,比她好看讨喜、比她能说会道、自己喜欢的鱼头妈妈总是夹给她。谁小时候还没有这么个假想敌,这个人可能是和你差两三岁的表姐妹,也可能是同龄长大的邻居家的孩子,因为家人的攀比,各有优点的你们却这样较劲起来,而你是“输”的那一方。顾秋着急坏了,直到最后她发现,自己可以在学习上吸引家人的注意力,就这样她一路努力,考上了名牌大学拿到了好工作;而顾秋却去国外读了专科,早早嫁了富商。看起来,顾秋赢了,可回到家,家里人却数落起她没有对象没有孩子,怎么这么多年,她终于占了上风却又输了呢?
顾秋想不通,更想不通的是,姥姥看到夏夏儿子的喜悦:这么多年了,通过夏夏和秋,终于盼来了个男孩儿。自己的人生原来不值一提,从性别上就输掉了,夏夏从来不是她的敌人,她俩一样的可怜。顾秋的悲哀,是众多女性的悲哀,努力拼搏的一生,困在传统意识的性别评价枷锁里;顾秋的迷茫,是无数小镇做题家的缩影,习惯了单一评价体系的打怪升级,只能通过“第一”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却忘了探索什么是自己喜欢的?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怎样才能更快乐呢?社会的评价体系是多元的,多少年后再回顾自己的人生,有无数的替自己不值得。假如重新选择,我要念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即使学校并不是211和985;我要好好发展一门爱好,和自己一个兴趣圈的人混在一起;去他的别人的眼光,拼命努力的孩子,往往内心藏着深深的自卑。虽然说人生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不晚,但是,当你年龄越大,面临的“不自由”就越多。
接下来的故事,更加沉重起来,关于婚姻和家庭的故事,一个比一个冰冷。童话故事里,王子和公主结婚代表着美好的结局,但这本小说却展示了生活里的一地鸡毛——乔歌因为老公多年的坚持,终于结婚了,她却给年少时的暗恋者发了请柬;她不知道的是,老公多年的坚持也不是出于爱,只是把她当作了前任的替代品;那乔歌喜欢的那个人过得如何?临近她结婚了,她才发现他当年也是喜欢她的,但现在他因为未婚先孕的责任,过着吵闹的生活。这份不完美,才是生活的大多数,童话之所以美好,正是因为它的概率低吧。
故事里的夫妻大都将就地生活,女孩子稀里糊涂地被逼婚,意外怀孕;冷若冰霜的两口子,一方差点出轨,最后终于要上了孩子,只是为了抚慰老父亲临终的心。多么讽刺,但又多么真实。言情小说总爱描写男女怦然心动的时刻,却不写,人生如此漫长,有人会厌倦有人会抵抗不住诱惑有人会离开,这些才是生活的常态。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生活,故事里的主人公的悲哀,大多是不够勇敢不够坚持,生活里是有众多无奈,但是只要不在意他人,让自己快乐不就好了吗?面对他人的指责,只相信自己的标准;面对传统的逼仄,只坚持自己的生活,逃脱生活的阴暗,只能靠自己啊!尤其是女孩子,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
《我们的庸常生活》读后感(五):人生,不过是承认「平庸」依旧「生」与「活」
朋友:
不瞒你说,现阶段的我处在人生瓶颈期,工作五年不温不火,毕业五年茕茕孑立,好像全世界都欣欣向荣,只有我死气沉沉,眼见得奔三的年纪,除了日渐衰老的容颜,提醒着我时间的流失,其余一切都是浑浑噩噩,一成不变地一年又一年。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总以为,在人生的旅途上,只有我是这个样子的;后来和闺蜜谈起她说:“2021年,最大的收获是承认自己不过是个普通人”。我猜想,也许不止我是那个例外?
然后,因缘际会,又读到了张畅的新书《我们的庸常生活》,读完,我对闺蜜说:“这本书太有笔力了寥寥几个字,将生活的无力感,人生的无奈感,现实的世俗的人性的,都在故事里面一股脑儿的说完了,看了就很难过,但这就是一生啊,一旦它被切开了无数个切面呈现在读者眼前,就逃不过我们不愿意承认的「真实」——我们本就是平庸的人,能努力过上普通的生活就很好了。
说实话,如果早些年,大学刚毕业的我,是读不进这一本由无奈碎片凑成的短篇小说集的。
那时候,好像有着不可一世的憧憬;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狠劲儿;那时候也并不知道可能“我们一生的路都已经写好,上帝只是从高处望着我们,看着我们原地打转,在藤蔓遍布的林间迷失,在河流一侧漫无目的地晃荡?多年后,当我们衰老时,才发觉那时决定我们向左还是向右的,不是我们自己,而是一个叫命运的庞然大物,它曾翩然落于你的枝头,而你当时只感到轻微的晃动。(摘自张畅.《我们的庸常生活》)”,可在这奔三的人生档口,在无数个清醒到难以入眠的夜晚,拿起这本书,它是治愈我的。
读完全书,我震惊于作者在二十五六岁的年纪,就有这般看透世事的笔力;也震惊于原来旁人眼里的金字塔顶端的人,其实在自我眼里也不过逃不过“庸常”,只是努力「生着」与「活着」而已。
也许你会问如何努力?努力去接受平庸,努力去面对生活?
曾经读过张畅的一段文字,她说“社会既催熟了年轻人:停止做梦,踏实做事,对个人感怀式的痛苦麻木不仁、奚落嘲讽;又不断暴露着成年人的缺陷:无力面对现实,心理年龄停留在十八岁之前,渴望独立,却缺乏试错的胆量,渴望被爱,却在亲密关系前踌躇不前。”这大概是这个年代的我们,大多数时候感受到人生无奈的原因之一。
在书中的十二个小故事中,大多都是女性视角,且在旁人看起来过着不是那么差生活的高知女性为多,但锋利的笔锋切开的是撕开光鲜亮丽外壳下的内里,她可能也会想着“身边的人每天都斗志昂扬地聊职业规划,谈人生理想,责任和义务,连赚钱养家都被渲染上亮丽的玫瑰色,大概只有她,无时无刻不渴望从纷扰的人群中挣脱,躲起来,躲进被子,或者干脆退到温暖的子宫——没有闲言碎语的安宁之地”,她可能也会有“在酒席间,她边赔笑边盯着餐桌上方的钟表指针,既对时间怀有敌意,又渴望被时间救赎”的时刻。甚至有时候,会发狠犹疑又偏激地借着故事表达:“也许,只有像蛇一样冷血,没有温度,不念情面,才能不受伤,也就不需要时间舔舐伤口。”
毕竟,某位哲人说过:“如果你生活在一种无法抗拒、无法改变的痛苦里,那么这种痛苦将是你的幸福。”
作者张畅说:“从二十二三岁走出大学校门(硕士博士更晚些),到二十八九岁结婚生子,留给她们的时间如此有限,以至于等她们匆忙做了母亲,手忙脚乱地照顾新生儿的时候,自己的生活和未来还无法安顿,还常常错觉自己仍是个需要被呵护的小女孩。”
这是绝大多数现代女性的经历境遇,自然也是我的,我总感觉自己还是个孩子,但是家庭和社会的期待老早需要成为一个独当一面的大人了。
关于工作,其实还好。毕竟在书里,也有说道:“工作就是工作,就算一万个不愿意,也要精神百倍,和训练一个道理,别总想着无聊,没劲,去做就好了。”懂得了这个道理,面对工作的烦恼,有时候就会通透许多。
但爱情,婚姻和生育呢?书中《无人知晓的旅途》说的是重温儿时青涩的少年梦;《微不足道的生育》,谈的是日渐麻木的婚姻和逃脱不了因为责任而生育的选择;《普通生活》讲的是汲汲营营一路追赶,拼命考试,追逐分数,想着知识改变命运的励志女性,终摆脱不了被亲人置于嫁个有钱人,住个大豪宅,生个胖小子的世俗天平。也许,大多数人的生活就如同《熬》这篇小说,结婚生子,不过一个“熬”字。
怎么会这个样子呢?出路在哪里呢?书中的女主大多选择了对生活的妥协,摆脱不了痛苦又无奈的宿命,也许这才是现实,并不是像童话故事里那样总是happy-ending的结局。
原本,我只以为自己是那样,但《我们的庸常生活》告诉我说:“自己快要熬不下去了,却依然熬着。所有人都是这么熬着,就像滚烫的水在铸铁锅里徒劳地,等待沸腾。她知道自己快要熬不下去了,依然熬着,所有人都是这么熬着。”
我是真心不建议太年少的时候看这本《我们的庸常生活》的,因为年轻时多点期待,多点念想,没什么不好的;但我又真心建议年近三十的人生档口,迷茫无奈,体会庸常,又不甘心承认,不得不走在成熟路上的大人们,去读一读这本书,也许你会变得甘心,也许你会找到答案。
因为,在书中你会拥有上帝视角,借着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人生阶段,去审视自己的人生,去看待自己遇到的问题,它也会借着故事告诉你:“没人同情弱者,只有变强才能保护自己。”
当你想频频回首过去,驻足留恋时;当你对未来恐惧担忧,不敢上前时,它也会借着故事告诉你:“一个人的时候不为过去事后悔,不去想以后怎么办。人哪,一旦没有退路,就比刀枪剑戟还坚韧。”
最后,想用文中截取的一段话来收尾,希望给生活在庸常生活里的你一丝启发,一点力量:“美好的记忆必然是柔软的,像一团雾,一块奶酪,一团棉花,或者像新翻的泥土,窗帘缝隙的一丝阳光,一场梦境。坚硬的东西是用经受的,不是用来回忆。早点想通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