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变笨了, 请多关照》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我变笨了, 请多关照》读后感1000字

2021-11-17 00:00: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变笨了, 请多关照》读后感1000字

  《我变笨了, 请多关照》是一本由[日] 信友直子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变笨了, 请多关照》读后感(一):谢谢你陪我度过的每一段时光

  你是不是也常听到老人爱挂在嘴边的那句话:“这事要是放在年轻那会,我肯定……”。很熟悉吧!父母、长辈、甚至包括渐渐成长的自己,都会在某个特定时刻感慨地念叨,这既是对青春的怀念,也是对时光老去的无奈,更是内心抗拒衰老的不甘。

  但,谁都回避不了衰老这个问题。

  日本自由导演信友直子,于2018年自制了关于母亲信友文子身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记录片,在日本公映后连获2018年度全国电影奖等多个奖项,2019年出版的同名书《我变笨了,请多关照》,上市一年就加印9次。书中讲述的是信友文子在85岁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从一个自信乐观、喜爱书法、擅长家务的女性到反应异常、认知障碍、需要护理的患病期间家庭、亲人及个人发生巨大变化的故事。让我们看看信友文子的患病前后的几段心里历程吧。

  2012年,在女儿和爱人的坚持下,接受检测的信友文子积极回答医生,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长谷川式认知症评估量表”的问答,获得了29分的高分,并在脑部检查时也没有发现任何异常情况。面对这样的结果,她喜出望外地告诉爱人:“我没有得老年痴呆!”,对朋友也频频解释:“满分是30分的测试我得了29分呢。”读者可以想像到信友文子当时的喜悦心情,一方面她自己也觉察到思维和行为出现了变化,一方面又惶恐确诊患病。彼时,她的内心应该是无比纠结的吧!

  2014年的一天夜里,信友直子发现独自坐在饭桌旁的母亲,她正在看自己服用的 “这是抑制阿尔茨海默病症发展的药”的“美金刚”说明书。这时,信友文子已经意识到自己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一方面担心自己病情发展不可控,另一方面担心会给家人增加负担,她的内心应该是充满了焦虑痛苦的。

  2017年,敏感易怒的信友文子常常会对家人说出:“我还是不在这个家待着比较好!”这样崩溃负气的孩子式哭闹让家人陷入了同样痛苦的状态中,这时的她大脑处于混沌状态,已经无法克制住自己的行为,唯有像照顾孩子般温和的关爱才能化解、宽慰她心中的恐惧感。

  面对衰老和疾病,没有人能做到从容不迫。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信友文子是幸运的,对爱人而言,他是年轻时的亲密爱人,到年老转换为亲情的陪伴;对女儿来说,她是年幼时的呵护培养,逐步转化为反哺式的悉心照料,这就是一个温馨家庭最好的诠释。简洁的文字,令人泪奔的真实故事,勾勒出一幅一家仨相互扶持共同对抗病魔的画面。《我变笨了,请多关照》值得细读。

  《我变笨了, 请多关照》读后感(二):看护是对子女最后的教育。

  “我变笨了,请多关照。”

  这是母亲在新年交替之际对女儿说的一句话。母亲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已有年头,而作为女儿的作者回想起这些年母亲的表现,似乎在确诊之前,母亲就已有前兆。

  起初只是健忘,忘记了东西应该放在哪里,忘记了一些小事。

  “妈妈是不是有些奇怪?”

  在女儿和父亲商讨后,决定带母亲去医院检测。然而,检测结果显示母亲并不是阿尔茨海默症。一边母亲到处夸耀自己在检测中获得的好成绩,另一边女儿反而对这样的母亲愈发担心。这样一来,就不能再做些什么了。

  母亲的症状越来越严重,甚至开始影响日常生活。家务、料理等生活琐事变成父亲做,而女儿也尽力在回去的时候给家里帮忙。原本为了磨练自己摄影技术,长达十几年对父母的拍摄也暂时搁置。而此时,母亲的一句话让女儿几乎落泪。

  “因为妈妈变得奇怪了,所以你就不拍了吗?”

  也许患病的母亲才是最清楚自己身体状况的人。而正是因为太过了解自己的变化,所以母亲时刻感到内疚与痛苦。女儿这才意识到,不应该像对待病患一样对待母亲。像平常一样,开开心心地生活,这才是母亲最想要的吧。

  于是,作者重新拿起摄像机,用镜头记录下“变笨了”的母亲的可爱一面。

  母亲怀抱女儿by信友直子翻拍老照片

  而后,女儿把自己镜头下和父母生活的片段剪辑制作成了一部纪录片《我痴呆了,请多关照!》。在日本小范围上映后,迅速获得好评,在全国各地开始陆续上映。影片中满是父母之间有趣的互动、对女儿深切的爱,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虽然父母接受了看护人员的照顾,母亲也在跟人的交流之中似乎变得开朗起来,然而2018年9月30日晚上10点多,女儿突然接到了来自父亲的电话。

  “你妈妈身体不好了!”

  ……………………………………………………………………………………………………

  非常有幸参与了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制作。刚拿到这本书的日版时,着实让我感到惊讶——小小的一本书,纯白的封面底色上是两个佝偻的老人。说是日式简洁风,倒不如说几乎没有设计。简简单单,就如这本书的内容一样,没有一丁点矫揉造作。

  日文原版封面

  作者信友直子在书中像是写日记一般,把最真实的父母记录下来——即使里面的自己看起来甚至有些自私。市面上也有不少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书,但很少有写到患者家属心境的书。

  痛苦的不只是患者,还有他的家属。

  是否要辞职回老家?是否要抛弃理想、放弃自己的生活?面对已经变得完全不同的母亲,自己是否能接受这个现实?

  作者彷徨了、迷茫了。这是极为真实的反应。而她也没有为了美化自己,而对此避而不谈。相反,这才是对于患者家属来说最应该直面的问题——一个血淋淋的事实。

  “看护是对子女最后的教育。”

  这是书中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

  从出生开始,父母就教孩子吃饭穿衣,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当孩子学会了奔跑,便是逐渐远离父母的时候。父母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再教的了,于是孩子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他们开始奔跑,头也不回地去追逐太阳。即使摔得头破血流,也只是小憩之后再次启程。

  孩子在不断长大,父母也就不断老去。老到不能再老了,那便是给孩子的最后一堂课。

  教会孩子坦荡面对衰老,坦荡面对父母离去,坦荡面对死亡。

  “看,这就是我们衰老的样子,你要好好看清楚了。”

  镜头下的父母似乎在不断传递着这个信息,展现出人生最后真实的模样。

  《我变笨了, 请多关照》读后感(三):关于爱 与 疾病

  疾病和痛苦能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当信友直子明确意识到,85岁的母亲患了阿尔茨海默病,93岁患听力障碍的父亲开始为照顾母亲不得不做家务的时候,她在书里写道,“用特写镜头看生活,人生就是一场悲剧,但用长镜头来看则是一场喜剧。”

  远在东京的直子在富士电视台工作,是一位自由导演,她曾把自己患乳腺癌的经历拍为记录片《胸部与东京塔——我的乳癌日记》公映,后来获得了纽约电影节银奖、银河赏奖励奖。2018年,她的第二部记录片《我痴呆了,请多关照》在全日本公映,获得了18年度全国映连奖特别奖、令和元年年度文化厅电影奖、文化纪录电影大奖等9项大奖。

  2019年,日文版《我变笨了,请多关照》作为纪录片同名书籍上市,反响热烈,好评如潮,1年内加印9次,并获得了第19回新潮纪录奖最终提名。今年10月,中文版正式上市了!这也是我作为图书编辑,做出的第一本书。

  做书很像孕妇难产,从审稿、编校,到封面、排版,再到下厂、营销,这一系列过程都特别磨人。这本书的前期审稿工作是我斜对面的日语编辑负责的,后来转给了我。我最难熬的一个步骤是书籍封面的确定。手绘人物、温情漫画、纪实照片,各种各样的风格加起来尝试了20多个版本,最后定下了如今的样子。此处感谢三十水彩老师提供的插画。

  作为纪录片导演的直子,她的语言恰似她的镜头,简洁、平实,但往往直击人心,就像一小汩山间泉水,清透、柔软但拥有力量。直子在前言中提到,“‘我变笨了,请多关照’——这是87岁的母亲在2017年的新年亲口对我说的话。辞旧迎新的那一瞬间,说完‘新年好’这句新年祝福后,母亲说‘今年我变笨了,请多关照’。”这一年是直子母亲确诊阿尔茨海默病的第2年,老太太开始变得烦躁、易怒,且总是喊出一些令人丧气的话,“我会给你们添麻烦的,我好想死。”

  直子面对这样的母亲,无法不陷入低落和痛苦。或许,家人就是这样的存在,他们会让你带来开心、幸福,有时也能给你带来厌恶和不幸。但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会放弃,而是怀揣着对彼此的爱意相互扶持继续走了下去。

  “就算生病,妈妈还是妈妈,什么都没有变。”

  “对于母亲来说,父亲是她‘一见钟情’的对象。”

  “因为我想和你在一起,所以我回来了。”

  抛开编辑身份,就读者身份来讲,我觉得这是一本情感很充沛的书。有的人会读到老年夫妇相濡以沫、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有的人会读到疾病可能会让人失去很多东西甚至尊严;有的人会读到子女面临父母渐渐老去时的慌张与无措。打动我的是一个不太起眼的小细节。在电影上映后,直子的父亲走上台对观众说:“我已经98岁了,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但是我女儿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请多多关照。”

  我变笨了,请多关照。

  《我变笨了, 请多关照》读后感(四):信任是一剂战胜“病魔”的良药

  她在人生最后的时光里,在那段与阿尔茨海默病抗争的日子中,得到了来自四周无条件的信任与陪伴。或者说,正是因为有了那些,她才能安详地走到最后。

  日本导演信友直子的母亲在85岁时得了阿尔茨海默病。那个曾经支撑着女儿扛过癌症、维持着家庭大小事务的母亲,渐渐没有了昔日的影子。除了记性明显变差,患病后的她还消极、易怒,甚至逐渐失去基本的生活能力。

  家中只有90多岁高龄且患有耳背的父亲照料着母亲,实在是放心不下的女儿直子最终选择回到老家、看护父母。作为一个纪录片导演,直子这次也选择打开镜头,记录下母亲患病期间的点点滴滴,并将镜头背后的故事写成了书。

  读着这本书,从真诚的描写中,从琐碎的日常里,我感受到了母亲的坚强、父亲的温柔以及亲情的力量。“就算生病,妈妈还是妈妈,什么都没有变。”在作者细腻动人的叙述下,我还发现了交织在父亲、母亲与女儿之间的那份信任。它仿佛一剂良药,治疗着母亲,而同时,也治疗着父亲与女儿。

  母亲说,她对父亲是一见钟情的。而正是因为当年的那个瞬间,母亲将自己60年间的信任托付给了父亲。

  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总是将自己的情绪撒在父亲身上。她对他发火、对他抱怨、对他示弱,也对他撒娇。

  “你是不是嫌弃我生病了?”“为什么不理我!”

  这样冲父亲大吼的母亲,其实是在表达她对他的信任与依赖吧。

  “不要嫌弃我。”“要一直陪着我。”

  这些说不出口的话才是他们多年的默契。

  人是靠回忆与希望活着的,但对于母亲来说,这两样都没有了,她的无助、不安与恐惧是旁人完全想象不到的。她仿佛被扔进了一个空无一物的纯白色房间,找不到出口,也不允许任何人进入。唯一被允许踏入这个空房间的,只有那个60多年前,她一眼相中的人。她相信他不会抛下自己,风风雨雨60多年了,她知道。

  “我的房间里已经什么都没有了,但我还有你。”

  大概在父亲眼里,无论过了多少年,无论发生了什么,母亲都是一个坚强自尊的女性。当母亲急切询问“你有没有因为我健忘感到很丢人或很困扰呢”,父亲却用平淡的回答抚慰了母亲的心:“没有,没那回事,放心吧。”

  若是身边有人得了这样的病,作为他们的朋友或是家人,我到底应该怎么做?——在读这本书时,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要加油哦!”“挺过去就好了!”

  这样的鼓励,果真是有效的吗?

  或许对于病人来说,“鼓励”是一种划分着“正常”与“不正常”的界限,他们要的可能不是来自“正常领域”的声音,因为那仿佛是一个提醒着他们与常人不同的信号。他们想要的,是一种能与他们站在同一世界的陪伴,是一种无条件的信任与支持。

  直子的父亲,他做到了。

  一辈子都有些“大男子主义”的父亲,在妻子生病后,即使与她有过争吵与摩擦,但心中的那份信任与陪伴始终未曾动摇。

  信任,是不善言辞的父亲的温柔。不是“要加油”,不是“要努力”,而是“我相信你,放心吧”。

  直子也曾纠结,是否应该把母亲生病的过程记录下来?最终,让她下定决心架起镜头的,还是来自父母的信任。

  “交给直子做的话,就不会把我们拍得不好。”

  作者信友直子是名纪录片导演。18岁时,她离开家乡到东京求学,之后便生活在那儿,就这样过了将近40年。

  对于不结婚而埋头工作的女儿,她的父母从来没有说过什么,只是远远地守护着她。

  而直子在45岁时,发现自己患上了乳腺癌。在她哭泣、不安、不知该如何是好的那段时间,是她的母亲以充满幽默感的爱支撑她挺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

  父母对于直子来说,始终是生命中最强有力的应援者,他们永远会无条件给予她信任。即使年老体衰,记忆逐渐不再鲜明,这一点都不会改变,不是因为别的,只因为是他们的女儿。

  “我变笨了,请多关照。”

  曾经倔强的母亲在经过无数次的心理斗争后,终究还是接受了自己生病的事实。我想,若是没有对丈夫、对女儿的信任,她是不会说出这句话的。

  对直子一家人来说,信任就是一剂战胜“病魔”的良药,它可以抵抗记忆消失的恐惧,可以将“大男子主义”变成无限的温柔,也可以带来维持生活中那份平淡的勇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