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节日的今与昔 元宵节
家乡节日今与昔
元宵节
元宵节也叫小年。
村子里穷,人们虽是清苦,但清闲。清闲就要找乐子,也叫穷乐。所以,那时候的节日基本上是都要过的。
按实际说,元宵节的正经日子应该在十六日。十五日相当于春节的除夕日。十六日那天早晨也要早起,也要下饺子放鞭炮,只是没有大年初一的动静大。我们是北方人,不会制元宵,又买不到,大多数人根本就没有见过元宵。只能用饺子来代替。
正月十五这天最大的活动是送灯。送灯首先要制灯台,灯台有两种制法。把胡萝卜用刀一截一截地断开,再用小勺子在那些萝卜轱辘的横断面挖一个小坑,在坑里认一个棉花捻,然后浇上油,点燃了。傍晚一个一个地送,送灯这个活一般都有小孩子来干。他们送到大门两边,送到屋门两边,送到厕所门两边,送到天井里,送到灶台上,送到粮食囤上。离水井近的人家,还要往井台上送。这天天一落黑,看吧,人们目光的所到之处,到处都是闪动着摇曳的火苗。一时间,火光把大街里家庭里的角角落落都照得通亮,灯火通明。
讲究的人家,制灯台不用胡萝卜,而是用黄面蒸。蒸熟了,凉透了,认上棉花捻,浇上油。不过浇油一定要浇食用油,这样燃烧之后,还能食用。食用时燃烧过的地方有一股淡淡的焦糊味。
家里灯送完,还要往先人的坟上送。按规矩,往坟上送时,也应燃放烟花炮竹。那时候买不起,就带一把烧纸,把纸烧化了,把灯送到坟前,就完事了。
这时候,站在村边往田野理看,远远近近一处一处的火苗在闪烁。
这些做完以后,夜渐深,就开始撵云灯了。云灯是用石磙作模具,用竹篾作骨架扎一个圆柱体。周围用白纸糊了,糊时一头留一个空间,空间里固定一盏灯。游戏开始,把灯点燃。灯燃烧产生的气体再产生推力,云灯就慢慢地升空,像一个火球,随着风力在空中运行。
下面的人就嗷嗷叫着跟云灯跑,看谁跑得快。
当然,这些都是年轻人的事。
现在的正月十五,年轻人再也不撵云灯了。有的找一个地方聚会,不聚会的就窝在家里玩手机看电视。灯照样送,但谁家也不制灯台了,统统的送点燃的小蜡烛。往坟上送灯时还要带大量的烟花炮竹,在坟前燃放。有的年轻人去城里打工,挣的钱多,成百上千地买,在坟地里燃放,也在家里燃放。届时,村子里,田野里,天空中,到处闪光,到处花团锦簇,令人眼花缭乱。声音不绝于耳,到处平平啪啪咝咝啦啦地响。往往到深夜还停息不下来。燃放释放出了大量的烟雾和气味,烟雾笼罩了村庄,笼罩了田野,气味弥散在空气中。给家乡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针对这种情况,政府从去年开始,就出台了一系列禁止燃放烟花炮竹的方针政策。正月十五傍晚,镇政府派人和村干部组成小分队,在村庄里田野里巡逻。遇到违反规定的,就要进行没收和罚款的处罚。
既然是说元宵节,还回到元宵节上来吧。现在不用发愁吃不到元宵了,不但超市里有各种元宵,在网上也能买到。不过有很多人吃不惯,还按以前的风俗,下饺子。
元宵有了,烟花炮竹被禁了,云灯过时了,明年的元宵节该怎么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