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奖励为什么会失灵
《金钱不能买什么》的作者是迈克尔·桑德尔。迈克尔·桑德尔是哈佛大学文理学院政府管理学Anne T. 及 Robert M. Bass讲席教授,2009年获选为英国广播公司Reith讲座主讲人,2010年《新闻周刊》评选他为“最具影响力的外国学者年度人物”。
在《金钱不能买什么》中,作者告诉我们道德和公共的良善是市场所不能进,金钱所不能及的,我们怎样才能够更加合理地利用金钱奖励等问题。
我们首先要看看什么情况下金钱奖励会失灵
一是当兴趣爱好的利诱大于金钱的利诱时,此时的金钱奖励会失效。
家里有个小型的养鸡场。每天都要按时进鸡舍收鸡蛋,因为隔得时间长了,会增加鸡蛋的破损率。
放暑假,孩子总喜欢看电视,为了不让孩子长时间看电视,所以就常鼓励孩子在上午产蛋高峰期时段,每过半小时进鸡舍里收集鸡蛋,每收一盆鸡蛋我就会给孩子在奖励5毛钱。一盆鸡蛋一般四五斤左右。
刚开始,孩子每过一个小时左右就会进鸡舍收鸡蛋,非常热情,每天要挣2块左右。可是过了一阵子,孩子对收鸡蛋的事情再也不感兴趣了。因为暑假里天气越来越热,孩子的小伙伴们都在上午来找他一起玩耍,一起玩耍要比5毛钱的诱惑力更大些,而我也正好觉得和小伙伴一起玩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收鸡蛋的事情就被搁到一边了。
二是金钱形成了“过度理由”,一旦奖励不再有吸引力,就失去了做事的动力。
孩子原本是为了快乐而玩,老人给他们金钱奖励以后,相当于给他们附加了一个更有吸引力的外部理由,于是孩子们的动机就转向了这个外部理由,如果不在将里或者奖励减少,他们的行为就失去了动机,对玩啥也就失去了兴趣,
一位心理学老教授喜欢清静,她特意从闹市区搬到郊区的一个小区生活。这个小区住的老人比较多,离市区也不是很远,平常这里也非常安静,老人非常喜欢。可是暑假了,小区的孩子突然多出了很多,因为放暑假了,好多家长都趁假期把孩子放放到爷爷奶奶这里。老教授的门前有一个圆形的花坛,一群孩子每天都在这里嬉戏追逐,这样老教授不胜其烦。为了重回安静,老教授想了一个办法。
第一天,老教授走到花坛前,对正在嬉戏的十几个孩子说:“太感谢你们了,让这里这么热闹,奖励你们一人两块钱。”孩子们非常高兴,更加使劲地大声玩闹。
第二天,老教授给了他们每人一块钱。
第三天,老教授给每人5毛钱。孩子们非常失望,说我们这样费力辛苦,才给5毛钱,以后再也不来了。
第四天,孩子们在广场边上玩耍去了。
孩子原本是为了快乐而玩,老人给他们金钱奖励以后,相当于给他们附加了一个更有吸引力的外部理由,于是孩子们的动机就转向了这个外部理由,如果不再奖励或者奖励减少,他们的行为就失去了动机,失去了兴趣。
再多的金钱奖励,也无法提供永久的保证,只有内心的信念才能成为真正的动力。同时,生活中不一定事事都需要形式上的奖励,有时候,做好一件事情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励。抽时间读读《金钱不能买什么》能,让我们 从“金钱就是万能的”这个泥沼中挣扎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