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读后感精选
《在路上》是一本由[美]杰克·凯鲁亚克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路上》读后感(一):《在路上》:酣畅淋漓的青春也需要反思
对颓废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回想走过的路,经历了很多不容易,每每痛到想释放一下时,也会有一闪念:要不要来点酒?来点烟?随即自己否定了自己,害怕被控制的感觉,怕被烟、被酒控制失去了自我。 杰克.凯鲁亚克据说是美国颓废一代的灵魂人物,是一位小说家,诗人及艺术家。他的代表作《在路上》真实记录了颓废一代颓废的过程,在那个年代这些做法也是离经叛道的,可是在后面却影响了美国的文化。 译者李继宏写了上万字的导读,让我们了解了作者自身的经历,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小说产生的背景。 带着忐忑和批判的眼光打开了本书,却获得了意外的惊喜。 01.谁的青春不疯狂 本书唤醒了沉睡已久的年轻的心。年轻有行动力, 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需要和朋友深入地沟通,需要感受各种美好和痛苦。 《在路上》的作者杰克.凯鲁亚克年轻时曾和朋友们三次横跨美国,一次南下墨西哥。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为释放了他们的天性,也埋下了悲剧的后果。杰克将这些旅途中的故事仅用了三个星期的时间,一口气写成了《在路上》的初稿。 看了杰克的故事,我想起刚上班时休息时间,我一个人去了边境小镇图们,一个人去了敦化六鼎山,一个人去了美丽的镜泊湖。那时候什么也不怕,只是出发。 02.青春无需颓废 本书体现的是美国颓废一代的典型生活,《在路上》出版时也遇到很大阻力,没有人愿意出版这一类书,没想到几十年后,作者在路上的生活方式竟影响了美国的很多年轻人。 其实在路上也无需颓废,最近一位骑行西藏的中国年轻人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他就是徐云。他的视频没有很多的评论,只是记录路上的风景和自己做饭的场景,背后却带给人一次次的温暖。美好的风景要用心欣赏,艰辛时刻能够自给自足做一顿晚餐就是幸福,离开时打扫好现场,打包好垃圾,留下的是美丽的期待。 青春即便在路上也无需颓废,徐云就是最好的例子。 03.青春是一笔财富 作者杰克.凯鲁亚克被冠以“颓废之王”的称号,1969年10月21日曾自诩跑100米只需10秒的他在弗罗里达家中吐血而死,年仅47岁。不良的生活方式透支了他的身体。 青春可以疯狂,但绝不能透支身体,特别是对于一些药物和酒精产生依赖。青春是敢行动,敢于过自己喜欢的生活,这对一生都是财富。 人到中年,一颗心越来越沉寂,越来越负担。但无人的时候,看着这本书,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模样,那种跃跃欲试的心又会回到身体里。 译者李继宏翻译得也特别棒,将作者独特的语言方式、思维方式,灵动地表现在纸上。 如果你正年轻,希望你充满热情;如果你时值中年,希望你不忘初心。
《在路上》读后感(二):《在路上》:酣畅淋漓的青春也需要反思
对颓废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回想走过的路,经历了很多不容易,每每痛到想释放一下时,也会有一闪念:要不要来点酒?来点烟?随即自己否定了自己,害怕被控制的感觉,怕被烟、被酒控制失去了自我。 杰克.凯鲁亚克据说是美国颓废一代的灵魂人物,是一位小说家,诗人及艺术家。他的代表作《在路上》真实记录了颓废一代颓废的过程,在那个年代这些做法也是离经叛道的,可是在后面却影响了美国的文化。 译者李继宏写了上万字的导读,让我们了解了作者自身的经历,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小说产生的背景。
带着忐忑和批判的眼光打开了本书,却获得了意外的惊喜。 谁的青春不疯狂 本书唤醒了沉睡已久的年轻的心。年轻有行动力, 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需要和朋友深入地沟通,需要感受各种美好和痛苦。 《在路上》的作者杰克.凯鲁亚克年轻时曾和朋友们三次横跨美国,一次南下墨西哥。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为释放了他们的天性,也埋下了悲剧的后果。杰克将这些旅途中的故事仅用了三个星期的时间,一口气写成了《在路上》的初稿。 看了杰克的故事,我想起刚上班时休息时间,我一个人去了边境小镇图们,一个人去了敦化六鼎山,一个人去了美丽的镜泊湖。那时候什么也不怕,只是出发。 青春无需颓废 本书体现的是美国颓废一代的典型生活,《在路上》出版时也遇到很大阻力,没有人愿意出版这一类书,没想到几十年后,作者在路上的生活方式竟影响了美国的很多年轻人。 其实在路上也无需颓废,最近一位骑行西藏的中国年轻人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他就是徐云。他的视频没有很多的评论,只是记录路上的风景和自己做饭的场景,背后却带给人一次次的温暖。美好的风景要用心欣赏,艰辛时刻能够自给自足做一顿晚餐就是幸福,离开时打扫好现场,打包好垃圾,留下的是美丽的期待。 青春即便在路上也无需颓废,徐云就是最好的例子。 青春是一笔财富 作者杰克.凯鲁亚克被冠以“颓废之王”的称号,1969年10月21日曾自诩跑100米只需10秒的他在弗罗里达家中吐血而死,年仅47岁。不良的生活方式透支了他的身体。 青春可以疯狂,但绝不能透支身体,特别是对于一些药物和酒精产生依赖。青春是敢行动,敢于过自己喜欢的生活,这对一生都是财富。 人到中年,一颗心越来越沉寂,越来越负担。但无人的时候,看着这本书,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模样,那种跃跃欲试的心又会回到身体里。 译者李继宏翻译得也特别棒,将作者独特的语言方式、思维方式,灵动地表现在纸上。 如果你正年轻,希望你充满热情;如果你时值中年,希望你不忘初心。
《在路上》读后感(三):垮掉的纯粹
只有疯狂的人才是真正的人,他们疯狂活着,疯狂说话,疯狂想要得救,渴望同时得到一切……只是燃烧、燃烧、燃烧……——《在路上》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的《在路上》(On the Road)自1957年出版以来,不断再版,引进被翻译成中文版也不少,如何“突围而出”,再现原版、杰克的手稿,确实是好办法。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果麦出品的《在路上》,封面使用了杰克构思《在路上》的手稿,书内也附了他当年手绘的海报。
杰克被称之为“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代表,他的《在路上》与《达摩流浪者》(The Dharma Bums)都是“垮掉”的代表。在今天看,“垮掉”无异于躺平,不同的是,“垮掉”的背景是二战刚结束,美国进入大萧条时期;“躺平”的背景是越发清晰的阶级固化倾向。相同的是,“垮掉”与“躺平”的人,都在现实中看不到光明与出路,都陷入一种漫无目的的状态。
但是,垮掉的杰克,真的是在宣扬颓废的状态吗?《达摩流浪者》的出版迟于《在路上》一年,里面曾提到爬山是一件简单的、纯粹的、有目的性的事。在这过程中,我们只做一件事,并且很纯粹地去完成它,没有任何旁杂的干扰,而影响进度和效果的唯一,是我们自己。《在路上》其实也是如此。翻阅全书,“我”始终专注着从某地到某地,为此想尽一切办法。同时,无比细致地描述(记录)全过程,尤其是“我”在路上遇到的那些人与他们的故事,甚至路边白脸牛的心事重重,也被“我”记在了心里。那个时代的缩影,正是通过这些人与事,一帧帧地逐渐拼凑成完整的图像。
对于读者来说,循着杰克的讲述来想象“在路上”的一切,其实不容易。按照这个版本的说法,《在路上》“准确还原凯鲁亚克文风”,那便是没有常规情节发展节奏,内容凌乱且琐碎,呈现的是垮掉派混乱、放荡、随意的生活风格。据说杰克在1951年,把一卷白纸塞进打字机里,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仅用了三周时间,就完成了《在路上》。在这版本里,中文表达有一部分十分赤裸、毫不忌讳、粗俗,即没有经过精心的修饰——要注意,“凯鲁亚克文风”最不需要的就是精心修饰的文字,它所反映的是无家可归流浪者的精神面貌,而非那些拘谨的、竭力维护自己形象的精英阶层。在此也不得不提,书中曾对老镇发展的景象做了一番描述。
这个细节是中心市。中心市过去是产矿的老镇,曾富甲天下,富有的时候,当地还曾修建过一座小剧院,欧洲明星都要远道而来。只是,中心市后来没落成荒凉小镇,后来又因为“新西部”,当地商会决定重振中心市的威风,装潢小剧院,吸引明星与游客到来。“我”到达中心市时,它已经是游客遍地的面貌。一百年前,中心市已经繁荣得拥有自己的小剧院,当下重建后也呈现着人流兴旺,只是,“狭窄的街道挤满了附庸风雅的游客”。
可以说,杰克的颓废、放荡、随意,都是对时代现实的叛逆,但也不是叫人完全颓废,而是专注于自身,专注于某些自己能把控的事物,哪怕是疯狂。以最真诚的姿态活着,是杰克与他的“垮掉派”的纯粹。
《在路上》读后感(四):《在路上》江湖路远逍遥行游,寒江孤影漫漫求索
每一个时代的文艺作品,都与它所创作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为代表的“颓废的一代”产生,也深植于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生产背景当中,同时《在路上》也以最鲜明的艺术特色反映着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特征。一谈到一个大的世代背景时,总忘不了狄更斯的这句话。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在上个世纪的40年代中到50年代,完全适合于用这句话来进行形容。同时也是这样的时代才产生出了“The Beat Generation”这样的一个流派,或者说是文化潮流。“Beat”这个词的意思,第一种指的是一种带规律的打击节奏,爵士乐中的节奏。第二种指的就是颓废的,潦倒的,但是却带有一种站立在社会主流对立面的超然姿态的。这第二种情况的意识就极其符合凯鲁亚克,所要追求主张和表述的意境了。
我们知道二战胜利以后。美国是一个受益最大的国家,战后更是美国经济复苏,生产空前繁荣的时期,此时的人们普遍摆脱了战争时期的危机感、饥馑、焦虑和紧张,人们的物质生活变得更加优裕和丰足,但是此时人们的精神状态,也从战时的求存状态到了反思战争的时期。曾经的战争给他们带来的伤痛,使他们不自觉的思考,他们所处的欧美社会是可靠的吗?是否还会带来世界性的战争危机?可是紧随着二战的结束,两大对立的意识形态阵营就进入了冷战时期,双方的对抗以及军备竞赛,特别是苏联在1949年也核爆试验成功之后,美国随即挑起的核军备竞赛,更是使得民众的思想陷入了一种世界末日随时会降临的危机感中。之前目睹了德军对人类犯下的累累罪行,现在更面临着随时可以毁灭地球的核武震慑。使得欧美人对社会存在的价值意义,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怀疑、抵牾,意义和信仰的缺失,使得他们更感觉到存在的虚无性。所以这就导致了一些青年人颓废的,消极的生活观和人生观。另一方面由于美国当时国民生产总值的进一步增加,民众的收入越来越充裕,加上之前的消极生活观,使得他们产生了一种及时行乐的享受主义人生观。纵情声色,无度放纵,很多人都沉溺于其中。一些年轻人更成了典型的“五毒”青年。杰克 凯鲁亚克和他们的“跨掉(颓废)一代”俱乐部中的成员皆是如此。而他们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更是集中了反映了这个时代的人们的思想形态状况。在经过一番波折后,《在路上》一经出版,便受到那个时代青年人的热烈追捧,甚至人们把《在路上》称之为“垮掉的一代”的《圣经》。 《在路上》他们宣扬的是一种以自由的,自我的,浪漫的形态,不停地行进在路上,穿行于美国的东西海岸,他们似乎是在用一种热烈的,澎湃的,昂扬的,富有激情的动力来不停的探求着人生存在的真实意义。也往往是这些最易煽动人的词语,影响了美国之后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路上”俨然已经成为美国年轻人追求自由和寻求意义的代名词。紧紧追随着跨掉一代随后出现的“嬉普士”(hipster)运动;凯鲁亚克把牛仔裤在广大青年当中的推广,也是为了体现他们这种独特的精神;摇滚乐的流行,大卫 鲍伊,鲍勃 迪伦他们都深受《在路上》的影响,披头士乐队(Beatles)就是直接来自于“Beat”垮掉。美国的流行文化,甚至现在成为主体文化的部分,很多都直接受垮掉的一代影响。
这些当然都是影响的积极的一方面。其实在这些Beat Generation身上,体现更多的恐怕还是颓废荒唐的一方面。 所以,在这本由果麦文化出版的《在路上》凯鲁亚克诞辰100周年纪念版中,李继宏先生直接就把它“Beat Generation”很易懂地翻译成了“颓废的一代”。读过这部书都知道,在他们4次穿越美国东西海岸和一次墨西哥之行中,他们所经历的,可不都是浪漫的愉快的事情。在他们的思想上,更多的是一种消极的虚无主义的表现,是一种生命意义无根基的表现,而非一种所谓寻求自由的积极的表现。正如美国学者凯伦 .L .卡尔所认为的,“自由范式在世界大战战场上已经崩塌,由此引发的对理性与历史信息的丧失,以及越来越强烈的浪漫主义主体性的匮乏感,共同引发了严重的空虚。同时这种虚无感也是来自于日益繁荣的商业活动以及逐步强大并占了统治地位的科学技术带给人们对自身意义的丧失和虚无感。这种技术的理性切断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那种古老而深厚的纽带,人被抛向了虚无之中”。
所以说,对于他们这种消极的,虚无的,极为自我化的“在路上”的精神,我们还是应该采取批判接受的态度比较好。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路上的精神以及Beat Generation,确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研究的地方。 最后用凯鲁亚克的墓志铭来对那个时代做一个纪念吧: “他赋予生命以荣耀”- 凯鲁亚克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