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的孩子好好的,为什么会想不开?”:多少父母不知道,自己成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我的孩子好好的,为什么会想不开?”:多少父母不知道,自己成

2022-05-20 17:36:17 作者:严选君 来源:读者 阅读:载入中…

“我的孩子好好的,为什么会想不开?”:多少父母不知道,自己成

  孩子自杀后,妈妈也离开人世了

  2020年9月17日,14岁的初三学生张某锐因上课玩扑克被老师请家长。

  母亲到来之后,看到站在走廊的张某锐,生气地上去打了两个耳光。

  一边说着什么,一边对着孩子脑门又狠狠戳了几下。

  母亲跟着老师离开后,张某锐在走廊低头静默了两分钟,然后突然翻过身后的围墙一跃而下。

  旁边的同学惊慌向前,却来不及拉住那个决绝的身影。

  一桩悲剧本已让人痛心,不料时隔一年多,有知情人透露了这件事的后续,让原本惨痛的事件又蒙上一层灰暗。

  孩子的妈妈在经历丧子之前,还曾经历过婚姻的背叛。

  丈夫出轨,财产被转移,家境一落千丈,她带着孩子扛下了所有。

  身心俱疲的状态下,犯错的孩子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她失控了。

  却没想到,那两巴掌也成了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孩子出事后,无数次的后悔和懊恼对于原本已经崩溃的妈妈更是雪上加霜。

  最后,她也备受折磨地走了。

  生命的逝去,惨剧的再次发生,让人警醒。

  近些年来,我们看到过许许多多的亲子冲突,有小打小骂的,也有最后酿成惨剧的。

  其实很多时候,暴风雨前,并非毫无征兆。

  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情绪压力也不是突然萌生的,而是在生活点滴中不断累积的。

  情绪压力不是突然萌生的

  在育儿过程中,很多父母都会陷入“孩子犯错→失控→吼骂孩子→内疚自责→情绪更差”的恶性循环中。

  明知道吼孩子、打孩子不好,但总是控制不住。

  过去,我们总以为是孩子做错了什么事,才会让我们发脾气。

  但在孩子犯错之前,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我们当下内在的情绪压力”。

  我们可以构想下以下这两个场景。

  场景1:今天你上班任务繁多,忙得连午饭都没来得及吃,在下班前好不容易完成了,结果因为一处错误被领导批评,只能加班修改,办公室只剩下你一人孤零零的身影。

  回家路上,你拖着疲惫的身躯想着要好好泡个热水澡、上床休息。

  结果一打开家门,屋子被孩子搅得凌乱不堪,你也许会忍不住发脾气。

  场景2:今天你工作一切顺利,甚至因为项目完成得不错,得到领导的认可和奖励。

  你准时下班,回家路上想着周末要和家人去哪里玩。

  这时打开家门,看见屋子被孩子搅得凌乱不堪,你还会对孩子发脾气吗?

  也许就不一定了。

  当你处于一种惬意愉悦的状态时,孩子的一些行为对于你来说,不算什么。

  反之,当你内在已经积压了许多的负面情绪,这时就像一个装满的汽油桶,只差一个火星把它引爆。于是,任何细小的行为,都会轻易让你失控。

  就像前文中的那位妈妈。

  或许在她得知孩子上课打扑克之前,因为生活、婚姻的种种压力,已经默默承担了许久,而这些负能量不会消失,只会不断累积,最后,孩子成了情绪的出口。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心理学里有一个词,叫“家庭亲密综合征”。

  就正如那句话所说:我们总把脾气发给最亲近之人。

  这背后的根源在于,面对外边的世界,我们会不自觉地戴上面具迎合他人和社会的需要。

  比如,面对领导的指责,客户的刁难,为了工作薪酬我们不会直接回怼,而是表现得更谦逊、更宽容。

  但家人对我们来说意味着安全的、信任的,我们可以真实地袒露自己。

  于是他们很容易成为情绪宣泄的对象,其中孩子更甚。

  因为在家庭成员中,孩子是最弱小的一方。

  这时孩子容纳了父母的负面情绪和能量,在无法反抗的情况下,他的内心也在不断积压着负面情绪。

  有些家庭不是和孩子讲平等

  而是讲“碾压”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自残的悲剧屡屡发生。

  在很多令人悲伤的事件下,总会有这样的声音: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脆弱、玻璃心、承受能力差。

  也有很多父母陷入难以置信的悲痛当中:“我好好的孩子,怎么就突然想不开了?”

  之前看到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父亲的17岁儿子跳楼自杀,为了寻求孩子自杀的真相,他潜入了孩子生前所在的QQ群。

  他发现群里有上百个青少年,他们在不断地宣泄负面情绪,放大绝望,甚至有人相约赴死。

  在群里待了许久,这位父亲在不断努力帮助这群孩子的过程中,才慢慢了解到:

  很多孩子看起来懂事,乖巧,习惯什么事都压在心里,对父母“报喜不报忧”,但他们的内心早已千疮百孔。

  不止一个孩子对这位父亲说过:“我的烦恼几乎没有出口。”

  有个18岁的男孩,他宁愿把心事分享给这位素未谋面的父亲,也不愿意对自己的父母袒露心迹,因为即便袒露了,父母也觉得他在无病呻吟。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有一个14岁想要自杀的孩子,他从来没有在母亲那得到过一句肯定,他感觉自己一无是处。

  一个高二的女孩,是家里学历最高的,全家的期望都背负在她身上,令她透不过气来。她真的学不进去了,想要请假调整,却被父亲恶狠狠地斥责:“你就是在家等死。”

  李松蔚曾说:“有些家庭的父母不是和孩子讲平等,而是讲‘碾压’。”

  因为占据“父母”这个身份,他们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所有物,这时父母是高高在上了,但孩子一辈子都活在被打击、被贬低、被怒骂的阴影下。

  直到有一天,情绪堆积到无处忍耐之时,或许会有两个结果。

  一个“向外宣泄”,通过破坏、伤害他人的方式;

  一个“向内自我攻击”,通过伤害自身,甚至用一种极端的,以毁掉自己人生为代价的方式来反抗和报复。

  就像哪吒一样,惨烈决绝地削肉还母,剔骨还父。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每个孩子和父母之间,都注定要有一场战争。如果孩子赢了,是喜剧;如果父母赢了,是悲剧。”

  如何避免更多悲剧的发生

  当父母错误地把负面情绪宣泄给孩子时,当孩子只能被动容纳负能量,内心的压抑几乎没有出口时,无论对父母,还是孩子,都是极大的伤害。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1. 把情绪的到来,当成是一个信号。

  心理作家黄启团老师曾说过:“每一种情绪的来临,就像一个信使,它是来给你送信的。”

  悲伤提醒你需要成长,恐惧让你做事小心,焦虑让你加倍重视未来……

  所以当情绪来临时,你可以问它:你想告诉我什么?

  是不是最近太累了?还是遇到什么事让你焦虑烦恼?

  当你觉察到情绪想告诉你的信息后,我们来到第二步。

  2. 学会表达情绪,而不是情绪化表达。

  生活中面对情绪,多数人采用的都是“情绪化表达”。

  比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的吼骂就是一种“情绪化表达”。

  父母的本意是想让孩子乖一点,但传递给孩子的感受是“父母对我很失望”“我被父母嫌弃讨厌了”……

  为什么父母的本意和传达的意思天差地别?就是因为我们在“情绪化表达”。

  这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就是对方不直接袒露,而是用一种指责、贬低、打压、否认,甚至是肢体攻击的方式来告诉对方。

  这时你只是表达了自己,却忽略了对方的感受,就很容易扎到孩子的心。

  因此,面对情绪,更提倡用“表达情绪”的方式。

  比如,当孩子犯错时,你可以说:“看到你这个行为,爸爸妈妈感到很生气。”

  没有任何的攻击和贬低,不是以情绪发泄的方式,而是坦诚地用言语表达我们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想法。

  学会这点后,我们来到最后一步。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3. 不妨把孩子当成别人家的。

  父母与孩子总是矛盾不断的原因在于,我们容易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所有物,踏入他的边界,要求对方按照自己的期待做事。

  但很多时候:

  我们的经历不能替代孩子生活;

  我们的感受也不是孩子的感受;

  我们的期待或许也不是孩子想要的。

  因此,当你不知如何把握和孩子相处的尺度时,不妨把孩子当成别人家的。

  面对别人家的孩子,我们或许就会明白亲子关系的距离,也会不自觉地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越界。

  例如在你想打想骂孩子时,你会犹豫:这是别人家的孩子,会不会不太好;

  在你想让对方考第一、考名校,让你面子有光时,你会反思:这是别人家的孩子,他的成长不该基于我的虚荣心和期待。

  在和孩子相处中,你会想着:这是别人家的孩子,要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

  于是你会蹲下身来,以平视尊重的目光,和他对话,而不是高高在上地俯视、贬低、否认。

  每一个父母,每一个孩子都只是普通人,没有人是100分的。

  我想比起苛责不完美,我们更需要的是接纳和自爱。

  在伤痛过后,愿我们终将明白:

  现实中所有的无助和焦虑是真实存在的,但孩子在一天天学习成长,父母同样也在学习成长。

  以更开放的心态容纳自己与他人,我们才能更自在舒展地生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