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静物读后感1000字
《生之静物》是一本由王聪威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 元,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之静物》读后感(一):活着,只是为了活着本身
《生之静物》这部小说以一位妻子因为丈夫家暴的出走自白为内容,通过多主角叙事,呈现出了一个普通女人的一生。正如小说的介绍语所描写的那样,“是孤独活,也是无缘死。”事业、家庭、爱情最后都没能成为她的避风港,这也是让人喘不过气之处。
这种多主角叙事一开始会让人迷惑,不知道是谁在陈述。但读到后面,才开始渐入佳境。妻子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诉说自己的伤痛,更能使人身临其境。而丈夫、父母、同事、前男友、女儿的自白更能勾勒出一件事物的真实面貌,抵消了第一人称所带来的主观局限。
她的一生,活着的痕迹不会被人铭记,想要获得爱情而不得,想要成就事业而不能,永远处在一种自己的追求落空的状态之中。她的外貌普通,家庭普通,工作普通,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人,会说着“只有你假装幸福,幸福才会真正来找你。”以一张虚伪的面具生活,就像蝙蝠侠中的小丑、被人嫌弃的松子一样,用笑容来掩盖内心的伤痛。
她的前男友阿南,老公阿任,都无法使她获得真正的爱情,上学期间的几段暗恋也是无疾而终。对于懂事的女儿小娟,她无法真正地、像一个母亲那样地去爱她。她有弟弟,因为父母重男轻女的缘故,所以也没有得到父母的宠爱与关注。这样的人生,活着让人看不到希望。所以她选择了和女儿一起走向死亡。
而这居然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作者王聪威在后记中说,他在一则新闻里面看到,一对日本母子被发现死在自己的公寓中,母亲28岁,儿子3岁,原因是受不了丈夫家暴。这是一则孤独死(无缘死)的案例——因为孤立无援而死去。作者将自己的眼光投向当代的社会案件中,通过对真实的调查,了解到人们都处在某种“支离破碎的关系”之中,期望能够揭示死亡之“无法逆转的可能。”
我想起余华的小说《活着》中福贵的一生,老舍《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一生,都是这样的从有希望到逐渐失望的过程。其实压垮他们的从来不是生活的重担,而是希望的丧失,或者说是一种虚无感。
作者在后记中说,“在这个时代,许多人所面临最辛苦的事,不是死的本身,而是活着。”我想这句话最能反映出这本书的本质。人不是一下子死去的,人是一点一点死去的。而我们可以通过对死亡的理解来理解生命本身。
我想,活着的意义,就在于,即使没有意义,你也要继续活着。它是生命生生不息的齿轮,是过往的延续和未来的篇章。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年轻朝气的个体的时候,是否也应该认真面对死亡,探寻死亡之必然与可能。想到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我们如何对待死亡,就如何对待生命。这也是这本书带给我们的借鉴。
《生之静物》读后感(二):静静的来,静静的去
作者写本书的起因是2013年读到了一则日本新闻,新闻上说一对生活于大阪市的母子井上充代(二十八岁)与琉海(三岁),被发现已经在公寓内死亡三个月以上,据说是因为充代受不了丈夫家暴携子离家出走,最终孤立无援,简单来说就是“孤独死”。
本书的主角女儿小娟,妈妈美君,爸爸阿任,也是因为爸爸阿仁家暴妈妈美君,所以美军带着小娟离开阿仁提出离婚。虽然故事和上面新闻差不多但是看点在于内容。书的内容是以书信和类似于日记的形式来推进故事发展的,一共有三个视角也就是上述的故事主人公小娟、美君、阿仁,分别以他们自己的视角来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在一开始你看的时候可能有点懵,但是随着阅读的进行你会逐渐的了解这本书所讲的内容。首先是阿仁对于家暴开脱的说辞,作者写的是真的好。
阿仁说自己从谈恋爱之前就从来没有打过美君,没错他屡次强调从来没有,我跟美君这个“怪物”(因为美君很胖)结婚都亏了我自己,算美君好运了,这次打美君是意外。还说美君被打后居然打电话报警还要离婚,真是大惊小怪,有那么小气吗。家暴完后还没有离婚,结果又找了个有夫之妇出轨。这刻画真是妙,阿仁的这种不负责任这种开脱的心理。家暴永远都不会是正确的选择,必须严惩这种行为。
其次是对无辜小孩小娟的叙述,真是让人心碎这么一个懂事的小孩。她不知道父母发生了什么,妈妈一直骗她说爸爸马上就会来找她们的,然而这位不负责任的爸爸就没有想着她们。在小娟的故事叙述中最让我动容的一句话就是“她必须假装自己是幸福的,幸福的事情才会来找她。”
最后,小说的主题其实是想让我们注意到“孤独死”这个主题,究竟是什么原因让28岁的年轻妈妈死在公寓并且三个月没有被人发现?明明这么年轻可以自己找事做,也说不定可以找自己的父母,但是都没有,只有心中充满了绝望,对这个世界才会在家中死去吧。而小说中对于美君的刻画就给我们表现了这么一个绝望的形象,非常贫穷时想去找父母和丈夫阿仁时碍于面子不愿意去找,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能够依赖的人了。三个月,足足三个月都没有任何人联系,这不仅是日本出现的问题,我们中国其实也在发生这种事,只是我们自己不知道罢了。
本书的书名《生之静物》,就蕴含着一种一些人静静的来,静静的走的含义。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集合。我们应该多多关注“孤独死”这一社会现象,更多的我们也要关心自己以及身边的人。
《生之静物》读后感(三):是什么让她宁愿放弃活着,怎样做才是真正的救赎?
如果别人不爱我,我宁愿死去而不愿活着——我受不了孤独和被人憎恶。——《简爱》一束阳光穿透玻璃窗闯入阴暗的房间,仿佛想要给予女子力量。只可惜夕阳西下,微弱的光芒不足以温暖孤独冰冷的心,就像手里那一捧永生花,虽未凋零、亦无生命——宛如“生之静物”。
书中女主美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看着目所能及的周遭静物,放下了心中的所有不舍,渐渐地融入其中……
自拍封面
若要看懂这篇小说,最好先搜寻一则2013年的“旧”闻——2013年5月,大阪府的一所公寓内发现了一对死亡已久的年轻母子。母亲仅有28岁,孩子才3岁。一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如此年轻的女性失去了求生欲望,放弃与亲人沟通,放弃了向社会求援呢?
近年来日本各地屡发类似事件,NHK也曾以“孤独死”为主题做过报道,救援人(帮助处理身后事的人)在采访中悲伤地说道:“在公寓里就那样静静地离开了,周围没有一个和她有交集的人。”
NHK《孤独死》节目采访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畏惧死亡,如今到底为何,对于某些人来说,辛苦的不是死去,而是活着。《生之静物》这篇小说就是作者在看到这篇新闻后创作的。
为何不是身患重病的老者,而是青春正当时的健康年轻女性,为何宁愿与亲生骨肉一同饿死也不愿向亲人和社会求助?
作者敏感地抓住了这个时代出现的新型社会问题,查询了许多关于“孤独死”的书籍和报道,希望能替弱者发声,希望社会和这个时代能够看到并尽力改善潜在的问题,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内页展示
书中没有明确章节,以「 ▄ 」为标记切换登场人物,黑色夹页隔开了现实与故事。每个人物都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开始可能会令读者有些混乱,但是随着故事情节发展足以归纳出主要人物。
女主美君:一个过于骄傲认真要强的女子,一直认为父母偏爱弟弟、老师同学不喜欢自己、丈夫无视自己、公司领导和同事排挤自己、周围的人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学生时代的前男友拒绝了自己,与此相对的是年幼的女儿需要自己养育、银行存款所剩无几、稳定的工作基本难寻,打零工度日也屡遭劝退……经济上的负担、情感上的孤寂、对未来的绝望,注定与“活”无缘了吧!
网络截图,侵删
女儿小娟:一个天真善良直到最后也懵懂无知的幼小生命。不知自身难保单纯想要带走象征着热闹的风铃、想要救助同样可怜的小猫、被同学嘲笑“假公主”依然努力微笑,竟然把悲惨的“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