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英国人读后感1000字
《最后的英国人》是一本由[美]黛博拉·贝克(Deborah Baker)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4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英国人》读后感(一):真正的自由不是逃避,而是介入其中
这本该是一部描写人类不断攀登喜玛拉雅山试图征服自然的勇气之书;这本该是一部记录印度知识分子精英阶层抗争大英帝国,谋求民族自治或独立的斗争之书;又或这本该是一部“我爱你,你却爱他”的爱恨情仇的八卦之书;亦或这本该是一部因为弗洛伊德理论影响下席卷欧美的个体自我意识探查的探究之书……以上种种,在书中却如浮光掠影般浅浅呈现,而隐藏其中无所不在的是“战争”,不论是亲历前线或是在后方服务,或是认为事不关己,这世界上的每个人都被不同程度地卷入了欧亚两线的残酷中。国家的、民族的、个人的命运,随着世界大战发生了不同的转向。大英帝国的衰落,印度独立,印巴分治,让以苏丁·达塔为代表的从小接受英式文化教育的精英们无所适从,他们是生活在印度“最后的英国人”,也让约翰·奥登这样原本决定服务印度地质勘察再也找不到位置,他们是离开印度的“最后的英国人”。 书中选取的人物,有斐声文坛的作家,有伦敦艺术圈的翘楚,有极地探险攀登珠峰的勇士,有为印度独立苦苦求索的先锋,他们无一例外地被卷入世界的剧变之中。道德标准被打破,生活方式在改变,是视而不见还是介入其中?其实答案显而易见。 这本书虽然只有三大章,作者的铺陈相当大,想写人类征服高山的勇气,想写印度知识分子道路选择的纷争,又想描摹英国精英对即将失去对印度掌控的矛盾失落,同时还想写当时流行欧美对个体的自我探查……每个主题都浅尝辄止,三百多页的正文实是不能完全呈现。
《最后的英国人》读后感(二):大时代大人物小人物
每个时代都有一股莫名的力量,尤其是到了近代几百年来人心思动,风起云涌,社会潮流波动,生命之歌在火与血中咆哮,大时代之下,带英风雨飘摇之际下的一段故事。
1、人物对象
以约翰奥登的“孟加拉朋友圈”(加尔各答《相识》的聊天者)、“登山探险群”(探险家与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和兄弟“威斯坦奥登”(各位亲属)构成“奥登一代”为主,涉及甘地、尼赫鲁、真纳、丘吉尔、霍普等“大人物”。
2、时间跨度
从一战到二战后印度独立
3、大事件
失败的珠峰探险与英国在印度统治分终结。宏观叙事是二战时期印度混乱的局势,二战时期英国对德国的战争抵抗“空袭”。乱世中风雨飘摇的“爱情”,争名夺利的“登峰准备活动”。
4、线索-山的存在。人类把向上攀登当作能使自己肉体和象征上升往天堂的最简便的隐喻,尤其是男性。
第一部分“像在山上一样生活”,一战时期故事主人公们在“猫铃山”爬山坡,大学时代青春期研究矿物“剑桥大学地质学专业”毕业,加入印度地质调查局,在瑞士学习“摄影测量法”,撰写地质论文,开始涉及“男性气概、国家意志和登顶成功”三者联系在一起的攀登最高峰的运动, 1933年12人珠峰北坡距峰顶1602英尺,1935年珠峰大本营东绒布冰川,1937年在克什米尔的冰山上,…….
5、全书的亮点
我最喜欢角色是南希,她主动享受追求爱情,战争中形影单只跋涉火海救援伤者。作者给予她一段“特写”:“……她精心保存了所有情书,仿佛叠得整整齐齐的地图,描绘着她曾经征服过的领土,如今却都已经与她无关。战争结束后,她开始教艺术课,……时间都花在画一只猫上,……猫被人毒死时,她表现得就像爱人被谋杀了一样……她曾希望在晚年找回平静。可是,她没有。”
《最后的英国人》读后感(三):苏丁的沙龙
一战后,英属印度。
苏丁的沙龙蜚声国际,却长期维持于加尔各答。 长期参与这一沙龙的组织被称为“阿达”。它通常出现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举行。阳台、屋顶、办公室或街角的茶铺。 最初的沙龙是在亚洲之光保险公司举办的,仅仅在第二年,苏丁就将其转移到了自己的书房。苏丁的书房位于哈蒂巴甘的豪宅之中。 当沙龙的成员进入书房后,直入眼帘的是两侧相对耸立的两个巨型书架,木料质感上乘,与天花板齐平——西方黄金年代的伟大诗人,文学家的作品,甚至各类哲学流派,艺术流派的作品也会分门别类被标记清晰,存储其中。伴随着这些价值不菲的精神食粮外,密闭的四周中拥有超乎寻常的空间与家具供人休憩。天花板中心高悬一盏磨砂玻璃灯,温和的光笼罩众人以及铺满大厅的绿色大理石。 能提供这样的场地,主人自然绝非常人。 苏丁·达塔出身当地名门——达塔家族。 达塔家族世居加尔各答,在城市草创阶段,便占据当地三大渔村之一,历代经营将其发展成中心未来的贸易中枢,自身便成为当地无可争议的豪族。后来的英国人踏足此处,也不得不与达塔家族进行交涉——通过置换一块市中心土地保证英国对当地土地的合法使用。 到了达塔祖父辈,更因长期为加尔各答提供稳定能源—煤炭,甚至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亲切接见,放眼全印度少有商人能得如此殊荣。英印情谊于兹为盛。 值得一提的是,苏丁的祖父辈同宗中泰戈尔一支尤为突出,前文提到的女王接见后,这一支的后代中涌现出大量诗人、画家、剧作家、作曲家,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诗人泰戈尔。 这样的家世,让苏丁年少时期拥有游历欧洲的财力与教养。 同时目睹了欧洲的璀璨繁盛与家乡的破败污秽,回到故乡,苏丁决定着手操持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创立杂志《相识》。主要刊登书评、剧评这类文艺评论(不乏时事评论,以及大量海外文学作品转译。因文字质量过硬,受众方向清晰,这一杂志迅速受到印度进步文艺青年的追捧。 另一件便是建立阿达,基于杂志的持续扩张的影响力,苏丁的阿达上出现了失业知识分子、小资中产男性、政党议员。出现了各个领域的精英学者,甚至不乏国际嘉宾。众多名流齐聚一堂,演讲与激辩在这一空间激荡。 争论的话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学,艺术评论,到后来更为集中于政治批判。 最常见的景象是文学艺术评论开启话题,随即左右翼论辩争雄,思想之火迸溅升腾,照亮沙龙中的所有人。与此相对的是,宗教主义者,国会党员声量微弱,但常常以民族主义者,种族主义者争论作罢。 在长久激烈论辩中,众人也在不断刷新对英国的认识。 每当争论发生时,一旁的苏丁总是身着精心剪裁的衣服,手捧香茗,悠然静听。主人的仪态,高贵、优雅,英文流利精致,凛然难犯。
曾有激进民族主义者质疑沙龙主人是否是印度人时,后被展示出的孟加拉文诗作时所惊艳,不得不钦佩地承认苏丁是位杰出的印度学者。 这样的苏丁,在这样的沙龙上,曾见到一位特殊的年轻人。 这位年轻人来自英国,拥有无可争议的英国身份,在那个年代,这是苏丁这样的本土精英难以企及的身份。 在苏丁印象中,这位年轻人敏感、守礼、腼腆,却异常坚定。 从英国到印度,他的坚定在于征服珠穆朗玛峰。 在那个年月,帝国眼中并无国界,印度也好,中国西藏也罢,对于帝国子民是没有权利拒绝。 后来的关于这位年轻人的故事,苏丁通过书信了解与共同友人的闲谈得知,他为了实现自己的坚持所做的努力。
在苏丁眼中,相比英帝国应该关心的政治议题,攀登珠峰本不该提及。 苏丁在回信中苦口婆心地劝这位年轻人,在不忍否定征服珠峰的意义,苏丁多次提醒他延后计划。 这位年轻人的意志是如此的强大,甚至让苏丁有些恼火。
这位年轻人叫奥登•约翰,便是本书的男主角。
相比忍受这位年轻人的执拗,苏丁非常享受与约翰之间的友谊。毕竟,这是他人生中少有的体验———一个英国人向自己敞开心扉,毫无顾忌地诉说坚持与无助。
在苏丁受到的教育中,想要获得一位纯正英国人的尊重,必须克制与生俱来的热烈情绪,平静甚至冷淡地应对每一句精美的社交辞令。
苏丁在回信的最后一段如此写道“我知道这么讲不太礼貌,而且有点厚颜无耻,可请你好好想一想,我的年纪比你大一点,而且曾把许多事搞得一团糟。所以,我说什么会失败,什么不会失败,难道———至少稍微———值得你考虑一下吗?”(P162)
或许,只有在权力平衡被打破后,才可能诞生真正的友谊。 当这位年轻人失败的消息传回阿达上时,外部世界趋于闭合,更大的撕裂席卷着世界,也让英国治下的印度风雨飘摇。在阿达上,更为歇斯底里的演讲于事无补,让高谈阔论的不得不远走异乡。而沙龙的主人也在接连的打击中失去了亲人,挚友,甚至目睹帝国的瓦解。 在那个时代,作为英属印度人的苏丁遵从一种的内嵌的文化剧本。 奥登•约翰是为了实现自身去登顶高不可攀的险峰。通过他者的确认,实现个体的前进。 而大英帝国为了捍卫曾经冠绝全球的世界地位,必须哭撑孤岛。 三者同样的时空,不同的地域试图重现帝国昔日的荣光。 在印度,大英帝国于夕阳下留下了巨大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