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们注定是普通人读后感锦集
《假如我们注定是普通人》是一本由祁十一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 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假如我们注定是普通人》读后感(一):读书笔记
1、可是阿迪这个人的存在,就是以他自己的整个人生,向他的学生、也向所有人讲述活着这件事,讲述生而为人的乐趣、宽广与力量。2、不管世界怎么变,支撑着这个世界绵延向前的,是这些踏实工作生活、充满了力量的人。1、他小心翼翼地珍视着自己心里属于“人”的部分,不被残酷的竞争异化。2、阳光、恬静、明亮。3、现所。活在当下,享受现在,并从此处发现新生活的线索。4、人生的每一步,都算数。5、在田野中吃甜嘢应该是建令人倍加愉悦的事。6、能透过一扇窗,将最宁静的乡野时光纳入视线,化入心理,使这个空间成为让人放松和愉悦的所在。7、苍山洱海,乡野田园,远离喧嚣,优美安静。8、她选择这里,恰恰是因为安静,独立的一栋白色小房子伫立在一片田野中,有点孤寂。有客人来最好,没有人的时候就自己喝喝茶,读书写字吧。8、你有没有好好吃饭,有没有对事物和身边人的接触,有回应,专注当下。9、大部分的混乱其实来自于此。你无时无刻不在焦虑,很难专注当下。10、你是谁?
《假如我们注定是普通人》读后感(二):每个年轻人大概都有过突然想去大理的时刻
关于大理的想象,大概从十几年前的还珠格格就已经开始。
“苍山旁,洱海边”
“家家有水,户户有花”
它是包容的,容纳了许多城市出走的人。
来到这里好像有很多理由:想逃离工作的时候、想长长久久发呆的时候、想找回自我的时候……
总之太多人来到这里,太多人想来这里。
这种念想,会悬置在心里很久。
在先锋书店偶然看到这本“大理文学”,又打开了我对大理的想象。
“为了自闭症的小孩来到这里,最后开了自闭症创新中心接纳更多的儿童。”
“在大理开了茶园后回到城市,最终又回到这里。”
“在大理相识的夫妻走入婚姻然后归于平淡。”
普通又不凡的故事,每个来到大理的人,都各有各的精彩。
真希望有一天,也能去往大理啊。
《假如我们注定是普通人》读后感(三):在大理,做一个不遵循社会时钟的普通人,也没关系
2016年冬天,我离开北京抵达大理,从一片灰蒙雾霾中来到阳光炽烈透明的山水之城。此后的四年,我一直在大理生活。
无处可去时,去大理总是对的。
从2008年第一次到大理旅行,直至十四年后的今天,我一次次确认这一点。
高大连绵的苍山、蔚蓝开阔的洱海、夕阳西下时变幻多彩的晚霞、柔软可爱的云朵……总是能拯救疲惫破碎的心。
我一直是一个好学生,按部就班地上学、考试、工作,一步步大差不差地度过了人生前三十年。若赶在三十岁前结个婚、生个孩子,就是标准的社会人了,不错过“社会时钟”的每一个节点。
父母舒心,亲戚邻里称赞,自己也可以松一口气:终于一如继往地符合所有人的期待,成为主流的一份子,和大家一样,没有哪里“不正常”。
但,就是哪里不对。
哪里不对呢?我也说不上来。
直到我在大理生活一段时间后,某种感觉慢慢地占据身心:终于对了。
我不再属于某家公司、拥有某个确定的集体身份,仅仅是我自己,以撰稿的方式生存,写想写的东西——有意思的人、有意思的故事。
而大理这座“嬉皮之城”,“自由职业者大本营”,“FIRE(财务独立、尽早退休)人士的理想城市”,“创新教育之城”,充满了让我好奇的人与故事。
*
我在大理访谈过许多人,写过很多故事,也在三十岁后交到了性情相投、彼此牵挂的朋友。工作与生活,都是我想要的,我和我的职业成为一体,内在的我与外在的我、私人的我和社会的我合二为一,并且还生活在美丽的大理。
在喜欢的地方,做喜欢的事情,过想要的生活,一切就对了。这就是自由。
而这样的人,遍布大理。六年后,我和他们共同沉淀出了这本书——《假如我们注定是普通人》。
他们有的曾在大城市生活、在公司里上班,却在某个时间点选择换一种活法,追寻更自由的人生;有的是被大理、沙溪吸引,不管以何种方式生存,都选择留在这里,哪怕只生活几年。他们经营旅馆、咖啡馆、茶室,创办学校、当老师,抑或仅仅是做一个普通的打工人。他们从无到有地建立新式学校,动手造房子、改造院子,创造出自己的理想国。
他们都在某个维度上活出了自己。
有人拥有我见过的最好的亲密关系,恋爱、结婚、生子多年,依然保存着鲜活的自我与爱情。见过他们,你才切身感受到——好的爱情让人永远年轻,好的亲密关系有其法则与方式。这便是书里的《婚姻生活》和《从绿皮火车开始的故事》。
也有人过着单身生活,即便年过四十又怎样?她们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由人生,在古老小镇、在山林之中、在辗转全世界的路上,建立起自己丰富、宁静、诗意的王国。这就是《去沙溪》《莫催》和《自由》讲述的女性故事。
*
大理的创新教育闻名在外,尤以猫猫果儿学校为典型。
十年间,这所学校从无到有,从几个家长的联合开始,发展成两所幼儿园、一所小学,影响力越来越大。主要创始人陈钢和妻子从维西到大理,从创办希望小学到创办猫猫果儿,吸引了许多怀抱教育理想的年轻老师,也吸引了许多希望孩子能在自然中自由生长的城市家长们。
如今,那些在猫猫果儿长大的孩子们怎么样了?这群理想主义者的教育创新实验是成功还是失败?又或者我们根本不应用这样功利的词去讲述它?
访谈了陈钢、诸位老师、家长和学生,也实际参与到学校的日常之后,我以一位猫猫果儿毕业生王一的故事为主线,写了《猫猫果儿的故事》,试图讲述这所创新学校的不寻常。
《一个单亲妈妈的奇迹》,也是和教育有关的故事,它关系着一个特殊群体:自闭症人士。戈娅和她创办的海灵自闭症支持中心,在大理这片包容的土地上,在白族、汉族人民的友善中,创造了让人感动的奇迹。那或许是在多元而包容的大理才会发生的故事。
还有深掩苍山之中的两座寺庙寂照庵、波罗寺带给人的抚慰。寂照庵背后的传奇建筑师高鲁东,亦书写了一种典型的大理故事:身傍绝技,随心而行,自在遨游。
阿城和他的“与山”面包,代表着我所喜欢的大理的气质:有着沉静踏实的工匠精神。目睹了阿城开办、经营“与山”面包的全过程,五年间日复一日地守在店里做面包、卖面包,并给予顾客自助购买的自由,是大理会有的默契和信任。
Maxwellye和妻子Fay是从大城市到大理、从白领转变为自由经营者的典型,过程不易,却充满乐趣。
在他们的咖啡馆做义工的阿迪,曾是香港一所小学的校长,六十岁退休后开启了第二人生,大理成为他退休后全球义工旅行中最难忘的一站。
他丰富的人生经验,对世界依然充满好奇与探索欲的退休生活,带给人巨大的鼓舞和振奋。
*
这一群人,在这里过着具体又普通的生活,年龄、身份、地位都退到几乎看不见的地方,不遵循“社会时钟”下的标签,当下的每一刻才是真实。
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我们看到生活的另一些选项,做一个普通人,也没关系。
这就是我所讲述的大理的故事。它带给我丰富和感动,让我成为最想成为的自己。
如果它也能带给你一点点不一样的视角,看到和主流社会不一样的世界,有所思考与感动,那便是身为作者的我的一点小满足。
阅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