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乐在工作:与宫崎骏、高畑勋在吉卜力的现场》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乐在工作:与宫崎骏、高畑勋在吉卜力的现场》的读后感大全

2022-06-03 09:0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乐在工作:与宫崎骏、高畑勋在吉卜力的现场》的读后感大全

  《乐在工作:与宫崎骏、高畑勋在吉卜力的现场》是一本由[日]铃木敏夫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乐在工作:与宫崎骏、高畑勋在吉卜力的现场》读后感(一):躲在耀眼光芒背后

  正如井上一夫所说;

  《乐在工作》作者铃木敏夫,虽贵为吉卜力工作室的创始人之一以及前社长,却拥有十分朴实的个性和脚踏实地的奋斗历程。

  在这本书中,没有高谈阔论,只有从铃木眼中展现出的吉卜力不为人知的一面。与吉卜力相关的四位人物:宫崎骏、高畑勋、德间书店社长以及尾形都各有其鲜明独特的个性,而铃木敏夫看似平平无奇,却也有他的好处在。那就是躲在这些光辉人物后面,默默将他们的生活描绘下来,让我们普通读者可以对吉卜力世界一窥端倪。

  首先当然是宫崎骏,作为吉卜力的灵魂人物,宫崎骏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知名漫画作家、治愈型天才导演,而从书中,我们却能从宫崎骏的日常生活和创作过程中对这位已经被神化的人物进行更进一步了解。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宫崎骏的创作理念,也不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而是他与高畑勋之间的深厚友谊。作为坐拥数十部名作的大导,他所有作品的初衷竟是只想拍给高畑勋一个人看,高畑勋是他唯一的观众,这份信任和认可,让人动容。

  国内观众们不太了解的高畑勋,是一位才华不输宫崎骏的天才。在铃木的眼里,高畑勋不是那位制作出《岁月的童话》、《萤火虫之墓》等经典作品的大师,而是一位经常闹别扭的麻烦制造者,拿现在流行的MBTI十六型人格来说,高畑勋一定是一位infp。

  书中的高畑,在许多情况下总是能做出让人意想不到的决策,例如宫崎请求他当制片人时的极力拒绝,却又在宫崎的眼泪攻势下勉强答应;例如给自己的行为找借口分析道理时的滔滔不绝,被胡言乱语攻击的铃木也忍不住抱怨道:“有这么多时间想歪理,还不如快点工作!”

  幸运的是,这样别扭的个性,却伴随着如有神助的天才,所以这样折磨下来的结局并不是一地鸡毛。虽被宫崎的光芒所掩盖,高畑勋却以自己的较真创造出来许多令人黯然神伤的文艺经典动画,实在是让人爱恨交加。

  再说回铃木自己,作者对能力不足的人的看法,值得研究和学习。与我想象的不同,吉卜力并不是一个唯才论的工作室,虽然确实十分尊重人才提出:“比起经验,当然是灵感比较重要。”

  这一点不仅仅在内容上,甚至在电影选题,宣传上都极致地进行了展现。

  但在日常实际工作中,只有才华是不足以经营一个公司的,还需要脚踏实地的人,而铃木则恰好是一个这样的人。

  面对宫崎骏创作状态已经不在巅峰的情况,铃木也展现了他出色的协调:

  看到这句话,犹如醍醐灌脑。人生的大部分困惑,何尝不是如此?

  而如此现实和具体化的的铃木,也对梦幻的、飘在空中的宫崎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点从电影的现实化元素不断增多就可以看出。

  书中的另一句话同样给了我深深震撼:

  吉卜力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有如此理想化和全力关注作品质量的导演和编剧,更是因为有如此懂他们的努力和追求,并且尽全力给予他们最大限度自由和条件的制片人,我们才能得以看到如此多如梦似幻的作品。

  《乐在工作:与宫崎骏、高畑勋在吉卜力的现场》读后感(二):「挺大个人了还像个小孩一样。」

  作者在后记里面说起写这本书的契机还挺心酸又好笑的,因为编辑说:「我对高畑先生和宫崎先生都没有兴趣,但我对您非常感兴趣。因为像高畑先生和宫崎先生那样的天才,常人是无法复制他们的模式的,但如果是铃木先生,常人还是可以模仿的。」

  听了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哈哈,反正身为读者的我肯定是笑了。

  吉卜力的动画应该没有人陌生吧。这本书我打了五星,肯定不是打给作者的文笔的(毕竟他受了两位导演的影响没有记录的习惯总是写得很「心血来潮」哈哈),而是看到动画制作背后的一些趣事、乐事、辛苦以及一直坚守着自创立吉卜力以来的初心。

  吉卜力创立初心是什么呢?

  这句听起来很官方说词。

  这两句听起来也很书面。

  初心是做自己喜欢的电影。

  如果不能制作出好作品,倒闭了或许更好。

  这就是传说中的造梦工厂吧。

  这下我总算相信了书名《乐在工作》,这世上是真的有人乐于工作,爱好工作。

  第二遍翻阅的时候才发现铃木其实是在书里穿插了很多吉卜力工作家、他本人、宫崎骏的工作方法。

  ???

  好的!

  学习!

  好的。

  太人性化了。

  原来如此。

  书里引用了一段高畑导演其它地方的话来评价《龙猫》,我挺喜欢的。

  难怪宫崎骏说《龙猫》不赚钱也可以。

  从铃木敏夫这个「普通人」视角出发的吉卜力和宫崎骏趣事多多,短评里面有人说铃木和老宫好嗑,从内容来看,我怎么觉得老宫和吧唧(高畑,因为吃饭时吧唧嘴,而且声音很大,所以被宫崎骏起了这个外号)才是……

  宫崎先生您常做梦吗,他回答道:「但是我做的梦只的一个,而且登场人物总是高畑。」

  《乐在工作:与宫崎骏、高畑勋在吉卜力的现场》读后感(三):原来是他!吉卜力背后的大人物要爆宫崎骏与高畑勋的料

  一部影片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一首歌曲改变整个世界的观念——我想做这样的工作。”——铃木敏夫由于宫崎骏在中国名气太大,他的名字与他的动画又与吉卜力工作室捆绑在一起,以至不真的了解吉卜力工作室的人,都以为吉卜力是宫崎骏,宫崎骏是吉卜力(老大)。实际上,吉卜力大功臣,无论如何都应算上铃木敏夫。吉卜力由铃木敏夫创办,担任宫崎骏与高畑勋动画的制片,三人可以说是吉卜力核心铁三角,铁得扎实到,被押井守吐槽吉卜力因为他们三个变成三人独裁工作室,导致工作室内部走向消极,最终解散。

  铃木敏夫的这本《乐在工作:与宫崎骏、高畑勋在吉卜力的现场》,应该是对押井守最好的反击。(所以,其实这本书跟押井守的《并不想说坏话!无人敢评的吉卜力功过》搭配着看,会有很多乐趣)

  铃木敏夫的故事从1972年开始。那时吉卜力的前身“TopCraft”团队(トップクラフト)还没诞生。但这个时间点对于吉卜力来说,也十分重要,毕竟铃木敏夫披着长头发(不是)先后在《朝能》和《Animage》担任编辑,在铃木看来,后者更重要一些,因为他需要采访绘画与动画导演,他与宫崎骏、高畑勋的相识,就是此时。

  从铃木的视角看宫崎骏和高畑勋,十分有趣。铃木认识这两位之初,也如寻常社交规则一样(毕竟要采访),对宫崎骏百般配合、点头、附和,花上好几天的时间默默等待,换取采访宫崎骏的机会;高畑勋则显得比较强势一点(其实是傲娇),第一次接受铃木的访问就直接一句“行的话就写出来看看!”要是别的年轻人,可能翻桌走人,但铃木却表示被高畑勋的魅力所吸引(?)。

  《风之谷》是三人走在一起的契机。与亲密的伙伴工作能省去很多麻烦,宫崎骏最初答应把漫画电影化,前提是必须高畑勋来担任制片人。高畑勋是拒绝的——但读者和铃木也绝对不会想到,高畑勋这一举动把不喝酒的宫崎骏惹哭了。能想象这样一个场面吗?宫崎骏一边灌自己酒,一边哇哇哭着“我把我的全部青春都奉献给了高畑,却什么都没有得到。”请自行想象铃木的心里阴影面积。

  铃木受不了宫崎骏这样哭,便再次去拜托高畑勋。高畑勋这次总算答应了。但其实他在这方面也是零经验的,铃木便问他,“身为制作人的条件,最重要是什么?”他竟然说“成为导演的伙伴。”铃木听罢开始自顾自思考更宏观的职业理念,而读者应该已经了解到,为何宫崎骏非高畑勋不可了,他懂他。

  三个人都不是安于现状的人,他们都热衷于不断探索动画里的新挑战。在这样的基础上,吉卜力工作室就这样成立了。吉卜力其实是个错误的名字。本来宫崎骏是要“奇卜力”,寓意“在日本动画界刮起的热风”,但发音搞错了变成吉卜力,不过也没办法再改了。

  不得不说,铃木眼中的宫崎骏实在太可爱了。若想学到宫崎骏的“成功秘诀”,铃木可以告诉我们——“方圆三米内到处是故事题材”,这是宫崎骏的口头禅。在这里要特别提到《龙猫》这部动画电影。不少人分析过《龙猫》这部动画电影,找出许多细思恐极之处,其实有个问题,铃木早早就向宫崎骏提过:“现实中不会有小月这样(早熟)的孩子吧?”铃木认为早熟的孩子容易变成不良少年,宫崎骏却反驳,有这种孩子!因为这个孩子曾经就是他自己。随后他设计小月因为担心妈妈会不会死去而哭泣,再跑去问铃木“怎么样”,铃木纳闷,小月怎么哭了呢?宫崎骏又回一句“我特意让她哭的。”

  “这样小月就不是不良少年了吧?”

  铃木同意了这个说法后,宫崎骏显得很高兴。不仅是铃木,连读者我们也不得不感叹宫崎骏真是个单纯的人,甚至还想重温《龙猫》,再看看那个带着宫崎骏童年影子的小月。

  那么,吉卜力到底是不是铃木三人独裁工作室呢?有一细节可以提出来让大家来判断:铃木认为开会的方法很重要。所以他主持下的吉卜力工作室,会有一些开会的方式,比如要“高兴地开会”“让年轻人参会”“带年轻人出席开会”“让所有人陈述自己的意见”“不要预先设定自己的意见”“参会的都是自己想要参加的人”,由此看,要成立独裁工作室似乎有些难。

  总的来说,《乐在工作》是铃木自己工作的回顾录,也是以他的视角展开的宫崎骏与高畑勋工作真实状态的记录,也算是吉卜力工作室的成长史。三个人的关系在这本书里,展现了不同于我们平常认知的模样——高畑勋负责惹哭宫崎骏,铃木负责哄宫崎骏,也难怪这么多年了,宫崎骏还能保持童真的心。尽管铃木认为这本书从编写到出版,让他变成了砧板上的鱼肉,但也正如这本书的书名,其实他也乐在其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