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碗大肉面
离家日久,思念愈浓,最让我时常牵肠挂肚是白银独有的那一碗大肉面。
令人诧异的是,我工作的无锡,这里的人也是非常偏爱吃面的,他们的一天也是从一碗早面开始。无锡的早面不用专门调汤,碗底倒些许老抽,舀上一大勺面汤就是汤料,然后再浇上各种小炒当作浇头,对于我来说,没有经过烹煮和调制的汤是没有灵魂和温度的,面自然也就吃起来无味了。
吴侬软语、小桥流水固然别致新雅,对我来说却不及故乡的一树槐香、一碗汤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碗吃面,大口喝汤,造就了西北人的质朴憨厚,豪爽纯粹。我们北方人,尤其白银人,对于面条、大肉面始终不变的喜爱,也正是因这汤香浓郁、面条筋道吧。
对于白银最初最直接的感受,莫过于那一碗踏实纯粹的大肉面。总觉得牛肉面太人云亦云,牛肉味太过浓烈,不及大肉面的质朴平和、自我存在,更能代表白银——这座西北的边陲小城。有人说,白银是个有江湖意味的小城。就像这座城市本身,地处僻壤,就算斗转星移岁月变换,就算鲜有人知或者被遗忘,它也能波澜不惊、泰然自若地日出日落,宽厚温润地养育着她怀抱里的28万子女。
我第一次吃大肉面还是在10岁的时候,父亲那时在四合院租了一个卖布料的摊,每天坐中巴车往返于白银和武川之间。我偶尔会跟随父亲去白银玩,一日中最期待的时光就是中午的饭点,父亲肯定带我去春风面馆品尝一碗大肉面。
我心中关于大肉面的记忆,最早肇始于这家春风面馆。小时候经常和父亲去春风面馆吃面。面馆很小,位置也不好,位于四合院后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装修陈旧然而面的味道却出奇的好。
其实我之前一直偏爱牛肉面,但自从品尝了大肉面后,我就觉得大肉面更加汤鲜味长,更有嚼头,特别是那几粒肉臊子,更是我的偏爱,每次吃完面,都要像海底捞针一样打捞得干干净净,连个肉渣都不剩。
后来,我在12岁那年转学到了白银,每次考试前,父亲总会慷慨地给我3块钱,让我奢侈的吃一碗大肉面。那时候的我甭提有多高兴了,感觉吃完大肉面,似乎就可以获得一种力量,多考几分一样。最难忘的还是小学毕业考试那次,因为在前几次的数学模拟考试中我发挥不是很理想,那天我面对大肉面,硬是没有吃完,我怕考不好让辛苦赚钱的父亲心生凉意,辜负了这一碗好面。
初高中时,父亲已经改跑出租车,四合院的裁缝摊也换成了服装店,我周末会去母亲的店里帮忙,母亲为了省钱,总是舍不得中午吃一碗大肉面或者麻辣烫。我每次去缠着母亲非要吃一碗大肉面不可,母亲疼惜我,便不忍拂我的意,让我去提一碗回来吃,她却吃着从家里带来的干粮馍馍。
等到我大学毕业有了工作,家里的光景也变得宽展之后,那座承载我青少年记忆的四合院要面临拆迁了,我一大早特意去光顾那家自己曾经无比熟悉的春风面馆。
虽然之前吃过多次,但我从来没有好好观察过这家面馆。第一波客人进店了。
“老板,要个大肉面。”
“好嘞。”
“哎哟,你来了,两个韭叶,面少一点奥。”“小菜自己端,三细来一个。”
“来碗大肉面,再加一个泡菜。”
早上的大肉面馆总是充满生气,老板娘手下发出呲的一声,一张小票已递了出去,经由食客的手送达取饭口的窗户。坐不下的食客就地在门口一蹲,开始“肆无忌惮”地享用起来。
拉面师傅手法娴熟,二细、三细、宽的……该折几回绕几个圈,貌似都胸有成竹。待面在大锅里转几个圈,随着一个优美的弧线,流苏一般整齐的雪白面条委身于滚烫的热水大锅中,两个翻滚,用长筷子挑起卧在干净的大海碗中。
圆溜溜、清亮亮冒着热气的面条盘旋于碗底,舀一勺卤好的碎肉丁,撒上葱花、香菜,淋上油泼辣子,浇一点汤汁,就是这么简单纯粹、一气呵成,便已经色香味俱全了。食客趁碗还没变热,端着碗小碎步蹭到桌旁,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加上辣椒油、少许醋,就更加妙不可言了,用筷子一搅,香气扑面而来。这一碗简单纯粹的大肉面,是多少白银人一天生活的开始。
白银人很少有不爱吃大肉面的。我隔着桌子就可以听到“呼噜——呼噜”的声音,那是一群人在吃大肉面,“咔嚓”一声,那是啃大蒜!白银人吃面没有小菜可以,但必须要就着大蒜吃,让蒜的清辣和面的柔和在味蕾上充分搅拌交融。另外醋也是必不可少的,据传白银本地人是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后代,对酸味有着天生的喜爱,白银当地农村人爱吃的水川长面,做长面汤也叫作“调酸汤”,一般南方人很难吃习惯白银本地的餐食,因为很多连酸带辣,还有那重重的大蒜味。
只见食客们三五下就风卷残云般把一碗大肉面呼噜呼噜吃完了。他们吃完了还不尽兴,筷子顺着碗底捞肉臊子和榨菜丁,却没有人觉得这样丢人,直到肉丁打捞完毕,最后边吹开葱叶辣油边喝汤,那个满福劲看起来真的是让旁人顿时口舌生津。
大肉面馆除了大肉面,花样是很多的,还有干拌面,排骨面,把子面,炒面,炸酱面,凉面(只有夏天有)。不过这些都是干面,一般是中午和晚上吃的人多,大肉面却是独属于早上的,尤其在冬日,一碗热乎乎的大肉面下肚,便觉得浑身舒坦、精气十足。
白银大肉面的起源,最早应该归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白银公司等本地大型企业单位的职工食堂或白银区属国营食堂。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市面上一般是基本没有像现在这么多的个体饮食店面的,白银本地的大型企业职工食堂的师傅们,借鉴兰州牛肉拉面的制作方法,创造性地发明了白银大肉面,他们采用牛肉拉面的方法制面,采用大锅熬制鸡汤和猪骨,采用制作包子和饺子剩下的碎猪肉馅炒制香喷喷的猪肉臊子,再配以相对简单的葱花和香菜等辅料,加上鲜亮的红油辣子,一碗香扑扑,热腾腾的鸡汤大肉面就这样出锅了……
几十年前,白银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栋楼房,市民们挤在小平房里,两毛五加二两粮票,酣畅淋漓地咥上一碗大肉面,那份满足感和幸福感是如今怎样的美食都无法给予的。
老白银人对大肉面的味觉定格在那些早已消失不见的街头小面馆里,老四合院的春风面馆、金鱼公园北门附近的四季春、商场面馆……
如今,辉煌一时的商场面馆随着时间的流转,技艺渐渐失传,味道也不似从前,分店也大多关张,商场面馆渐渐成了普通的一家面馆,成为老一代白银人口中反复提起的回忆。老四合院的春风面馆也随着四合院的拆除和创始人的老去,湮灭在人们的记忆中。
不过白银的大肉面发展至今,已经成了一道白银本地的美食名片,本土特色浓郁,很多初来白银的外地朋友,也都对这一风味独特的本地美食赞不绝口。街面上雨后春笋般新开的大肉面馆,也在延续着白银人那一份对大肉面独有的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