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脑子里的不速之客读后感精选
《我脑子里的不速之客》是一本由[美] 凯瑟琳·麦考利夫著作,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脑子里的不速之客》读后感(一):就是说K. Mc开头的作者我根本分不清
我把她和那个《自控力》的作者搞混了,导致我以为这又是一本讲如何摆脱头脑中各种各样的念头,从而集中注意力的书....哈哈哈哈!(事实上不是的)
自控力作者
本书作者
其实是很不错的一本书!
“蚂蚁、蜜蜂、老鼠、猫、狗……甚至人类,都处在寄生生物的操纵之下。由宠物传给我们的寄生虫,很可能使我们性情大变,让我们变得鲁莽、冲动甚至精神失常。”简介中提到的这一点,让我想起《19年间谋杀小叙》。
《我脑子里的不速之客》读后感(二):也许你我只是傀儡
假如被问到自然界最强大的动物是什么,也许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狮子、老虎等猛兽,也会有部分人会回答人类。但如果告诉你不论是享有百兽之王美誉的狮子,还是贵为万物灵长的人类都不是小小的寄生虫的对手,你会相信吗?本书《我脑子里的不速之客》总结了多名科学家多年以来的研究,为大家揭晓了一个极具颠覆性的事实:很多动物(包括人类)对于自身行为的可控部分比想象中更少,而隐藏于背后,不拿着显微镜都很难发现的寄生虫对于世界的影响力却比想象中更大。这些迷你的君王也许才是地球真正的主人。
书中提到了大量有趣的案例:蜘蛛织网突然织出了风格不一样图案,老鼠在居然会主动往猫嘴里送,鱼类对于自己赖以生存的水环境产生了烦躁,螳螂不惜淹死也要冲向水面,这些反常识的行为全部来自于寄生虫的操纵。他们就像躲在幕布傀儡师,而动物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着了道,失去了自由意志,成为了寄生虫可以随意摆布行尸走肉。别以为这是寄生虫的全部实力,傀儡师也都有着自己的特技,蜘蛛织出三维的网能保护寄生虫的幼虫,往嘴里送的老鼠让寄生虫进入了猫的肠道繁衍生息。每个行为都是精打细算,为最大化自己的生存概率而服务。当然,寄生虫并不是都会和宿主拼个你死我活,毕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多年的进化过程让它们深谙唇亡齿寒的道理。许多寄生虫都进化出了和宿主互利共生的能力,有的能帮宿主清理卫生,有的甚至能替代宿主的器官发挥作用。
寄生虫这种以小博大的行为彻底颠覆了人类的认知,长期以来人类都将动物的身形大小和智慧高低作为判断物种化程度的标志。然而,也许人类过于自信了,物种地位的高低之判比想象中更为复杂,甚至自诩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许也只是傀儡之一。有许多文学作品都想象过人类被寄生虫奴役的可能性,在日本作家三秋缒的《恋爱寄生虫》中,主人公之间萌生的爱恋之情便是寄生虫炮制出来的产物, 而贵志佑介的恐怖小说《天使的呢喃》甚至让人类成为寄生虫孵化的宿主与食物。现实中的情况也许没有那么糟糕,尽管部分研究指出一些寄生虫的感染会导致人类的精神状态的改变 ,但并没有人类直接受到操纵的证据。这也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寄生虫对于人类的操纵和诱导究竟能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定义操纵?也许寄生虫是环境改变的诱因,而人类只是受到了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做出下意识的行为,这个行为又恰好有利于寄生虫的繁衍。但如果寄生虫真的可以直接干涉人的意识,甚至导致人的外在改变那就完全是另一个鬼故事了。
最后提一句,本书也对科研人员有很好的启发性。书中的许多研究案例都源于科研人员的好奇心和对于传统观念的反抗。甚至有位科学家因为对于研究领域所知甚浅,反而可以不被条条框框所束缚。没有先入为主的定式思维才能做出超越大家想象的研究,这很值得回味。
《我脑子里的不速之客》读后感(三):19岁rapper潮水欢迎你老狼,绿野仙踪林视频入口欢迎您
随着时间的风漾起的波纹,摇摇晃晃地远去,
最-新/ 观-看/入Γ口:点击--此处 KJHgf7h
(请Δ点↑↑↑上-方-进-入)
停泊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岛上,睡去了……
当它醒来的时候,往往已经是记忆的模样,拥有它的那个人,不是已经长大,就是早已历尽沧桑,岁月的洗礼,让ta不再那么单纯,眉眼间多了一抹难言的惆怅。
坐在夕阳的树下,看着天边的晚霞,冥想童年——-这段上帝赐予的无与伦比的时光,含着泪微笑。
三毛说:童年,只有在回忆中显现时才成就了那么完美。
是的,当我们终于在生活的冷暖里体验了成长,懂得了成熟的含义,代价却是我们渐渐失去了年少的单纯、透亮。
在穿过生活给我们铺设的艰难万险,历经人生的悲欢离合后,拉长的时光里,再难有什么能振奋我们的好奇心,连笑容里有时都难掩无奈和勉强。
天空的湛蓝,云朵的纯白,花开的声音,草长的欢笑,我们都不易感觉到了。
这时候,童年成了一星灿亮的光,照进我们日渐平静甚至麻木的生活,我们的一颗心因为童真的呼唤而苏醒,恍若又听到了草丛里蟋蟀的琴弦,池塘里青蛙的清唱,草尖上露珠的滚动,僵化的心野松动,童稚的天马驰骋过来,留下的蹄声,原来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
张爱玲说:童年的一天一天,温暖而迟慢,正像老棉鞋里面,粉红绒里子上晒着的阳光。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多么美妙啊,不用琢磨生活里的平仄,所有忧愁都随笛韵而去。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这样窃得的一刻惬意,只有童年的纸上才有烙印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不谙世事的发问,如此让人钦羡,为何不是少年时?
这样的童年,才是人生要追求的最美形态吧--简单、无忧,享有大把的光阴,可以虚度、挥霍,不开心就哭,一开心就笑个不停,一切都无从掩饰,没有心机。
天就是蓝的,云就是白的,不用渲染,无需质疑。“一无所有的脸上,连伤痕也是点缀。”
可是,没有人能永远停在童年。成长的岁月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寂寞与疼痛,而童年那段透明的时光就成了人生里的琥珀,那些被生活的茧包裹起来的碎片,恰恰是我们最渴望的,简单又快乐的小幸福。
是啊,如果可以,谁会拒绝重返童年,再在那洁白的壁上涂出一个五彩缤纷的花园呢?
可是,童年终究是一匹不驯的白驹,腾跳着远去了。
每个人都会别去童年,出走,去寻找人生,去追求梦想,于纷纷扰扰的世间,做一些可有可无的事,认识一些可好可坏的人,但无论你走出多远,离开多久,都要记着原来的模样,待你归来,仍没丢掉那颗少年心,见你,依然是从前的那个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