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日读论语》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日读论语》读后感摘抄

2022-07-02 09:1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日读论语》读后感摘抄

  《日读论语》是一本由孙晓云 / 府建明著作,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页数:6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读论语》读后感(一):《论语》与六便士

  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论语》也会这么美。当看到这本《日读论语》的时候,第一眼就爱上了它。

  书法和《论语》完美地结合到一起,让人能赏心悦目的去细细品味。在这本书里,《论语》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古文,而是唯美的书法艺术品。

  孙晓云老师,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

  这本《日读论语》是孙晓云老师用精致的小楷抄写的《论语》,力求把枯涩的文字变为书香墨趣,用每日一读的简约方式,让大家享受书法与《论语》的完美结合。

  《论语》不愧是传承了几千年的经典,真的是常读常新、长读长新。这次读这本《日读论语》,对论语又有了不同的感悟。而其中感触最深的,还是《论语》中那些让人向往的人生态度。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读到这句话时候,我脑中突然就想起了那句:“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月亮和六便士》中主人公的做法,不正是跟颜回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真的很羡慕和佩服颜回,羡慕的是他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佩服的是他无惧别人的眼光,追求大道的那种勇气。

  现在这个社会,物质生活已经极为丰富,而伴随着的却是因物欲而侵蚀的空虚心灵。人们都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从而没有了那种不改其乐的勇气。

  去年网络上一篇名为“北大老师一顿饭三个馒头一瓶矿泉水”的文章火遍全网,后来我们知道这个老师叫韦东奕,人称“韦神”。他穿着朴素,不用智能机,早饭是矿泉水和馒头。在他的眼中,只有数学,其他的都是浮云。

  韦东奕就是现在这个社会中,安贫乐道的典型人物。而他之所以能爆红网络,正是因为他身上有我们很多人无法拥有,又渴望的勇气和品质。

  有时候感觉用金钱来衡量快乐,是一种伪命题,这就像是饮鸩止渴一样。我们看周围的那些所谓的有钱人,总感觉他们活得很累。然而我们虽然明明觉得他们很累,但还是飞蛾扑火般地想要去过那种生活。

  这就是天命和天道分不清楚的典型,金钱富贵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贫贱富贵都是命,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能做的就是追求自己的大道,并为此乐此不疲。

  幸福指数跟金钱无关,我们可以没有钱,但我们可以很快乐。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句话讲得还是不改其志,乐在其中。为了追求自己的志向,就算是粗茶淡饭的,也觉得很快乐。

  真的很佩服和向往这种心态,现实中我们往往会被这样那样的事情所羁绊,让自己活成了曾经最讨厌的那个人。

  曾经年少的时候,也曾幻想过,自己像李白那样,不顾世俗的眼光,活出真正的自己。也幻想过自己也会过上仗剑天涯的生活;也会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洒脱;也会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气。

  后来却明白,哪有什么李白,这个李白只是活在我们的想象之中。真正的李白,活得并不开心,这就是现实。

  这就又让我想起了《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不惜抛妻弃子,抛弃优渥的生活,去过穷困潦倒的生活,只是为了寻找自己心中的月亮。

  而《月亮和六便士》打动我们的,不正是主人公这种,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奋不顾身,不顾一切的勇气和精神吗?

  结语:

  立志一直以来在儒家思想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三十而立”的其中一个解释就是人到了三十岁就要立志了。

  人若不想浑浑噩噩地活下去,迟早是要明志的。志有定向,内心才会强大,内心强大了,才不会为外物所累,才能达到安贫乐道的境界。

  只要明白自己的志向,哪怕马上就会死掉或能长命百岁,都不会动摇自己的方向,不会影响自己的追求,这就是儒家所说的“夭寿不二”的境界。

  《日读论语》读后感(二):精进,从《日读论语》开始

  常常听到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此句出自北宋政治家赵普之口,可见《论语》的意义之深远,思想之厚重。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则进一步说,“用不了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仅仅用《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就能治天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我们耳熟能详,它们皆出自《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首创语录之体,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集结成书。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内容涉及教育、政治、哲学、为人处世之道等。我只在学校时学过其中只言片语,却一直未曾完整读过整部。《论语》共几百句话,全部是文言文,句句独立,读来晦涩,为此劝退过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 这次,孙晓云携《日读论语》而来,我如沐春风,拂面即美好。

  我拿到这本书的直观感受,是美,是精致,是厚重。设计如此精良,既落落大方又清新脱俗。翻开后第一时间滑落的两张卡片让我感受到了满满的爱意。一张是著名书法家、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女士亲笔书写的书签,一张是日读一页的打卡表格,通过每日皆读、一年读完整部国学智慧的简约方式,旨在帮助我们培养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在每日潜移默化中学习孔圣人的思想,领悟国学智慧,体味人生之道。简直太有心! 《论语》一共20篇共492章,孙晓云女士用精致小楷抄写整部《论语》,借助书法的方式与传统国学相结合,透过五种马卡龙色的纸张,配以古代绘画图案,让我瞬间觉得读国学读古文不再是一件苦涩乏味之事,而是在体验我国古文化的美好,感受书法的气节,领略国学的魅力。 全书使用竖版排版,自右至左而读,书香之气扑面而来。秀朗雅致又带着刚劲之气的小楷字体让我们读来不觉费力,只觉文艺气息甚浓。平和、洒脱、淡然之气已在悄无声息之中陶冶了我们的情操,感染了我们的心境。 哲学博士、原江苏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府建明教授以通俗易懂为切入口,对原典原文斟词酌句且饶有趣味地进行了细致且简明的解读,包含篇首释读、全篇译文以及重点词语的注解等。带领我们普罗大众去探究其中的精华,帮助我们更加细致与深入的理解论语中的深刻内涵,让我们不再对文言文望而生畏。

  穿越千年,经久不衰,国学经典,常读常新。 谈及孝道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篇) 译文:现在的所谓孝,只求能够养活爹娘变行了。(如果是那样),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地孝顺父母,那和饲养犬马有什么分别呢? 孔夫子看重“孝悌”,他指出真正的“孝”是发自内心地侍奉,而不是只管其食饱。他看到人的关系中第一位的是亲缘关系,人的情感中最基本的也是这种情感,只有处理好这层关系、安顿好这种情感,才能解决和处理好别的关系与情感。反观当今社会,仍有很大现实意义。 谈及礼乐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篇) 译文:他在家中享用天子专属的舞蹈音乐,这种僭越之事都可以狠心做出来,那还有什么事他们不敢做出来呢?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yì)篇) 译文:周朝的礼仪制度是以夏商两代为根据,然后制定的,多么丰富多彩呀!我赞同周礼。 礼乐制度遭到破坏,其表现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周礼”名存实亡。孔子站到没落的周天子与世袭贵族的立场上,也为了百姓安康,主张恢复“周礼”,重振“礼乐”,希望世俗礼崩乐坏的周朝末期,能重新恢复全民对“周礼”的认识,更对其智慧充满信心。人们按照“周礼”的准则做,恢复社会有序状态,还给广大民众一个太平盛世、安居乐业的天下。 谈及仁义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篇) 译文:君子没有在一餐饭之间离开过仁德,即使在仓促匆忙之时也是如此,即使在颠沛流离之时也一定和仁德同在。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庸也篇) 译文:仁是什么?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得到时先帮别人得到;能够选择切近的事例一步步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的方法了。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篇) 译文:克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制,,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随之归于仁德。实践仁德,全凭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为了化腐朽为转机,孔子提出了“仁”的重要性。 孔夫子把“仁”作为毕生追求的至高道德准则。仁义不是软弱可欺,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人性至善,是品格所在,是人生境界。 …… 《论语》中的道理还有很多很多,每一个点都像一颗种子,善加研读、实习,均能长成参天大树。 因为《日读论语》,我爱上孔子,爱上古文,爱上国学。人生智慧,皆在《论语》当中,感谢本书的出现,让我体验到久违地爱不释手之感,文墨书香与经典国学的碰撞,开启了自己读国学的道路,从此不觉长路漫漫。 在如此美好的书法艺术陪伴下,感受儒学文化,以崭新的视角看待人生百态,品味世间沧桑。 最后,愿你我都能“学而不厌”, 成为知识与礼的“乐之者”,“仁爱”的践行者。

  《日读论语》读后感(三):读懂了这本书,你就读懂了中国智慧和处世之道

  书法,虽无色,却有图画之灿烂;虽无声,却兼有音韵之和谐。 《论语》,蕴含着鲜活的中国智慧,以及包罗万象的人生道理。 如果将二者结合,佳句怡心,锦书致境,经典和书法,原来是绝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的这些言论,在我们还是幼童时,就已经开始诵读。

  作为儒家创始人,自汉代后,孔子便被奉为“圣人”。

  由于其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巨大影响,还被联合国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主张“只述不作”,故其思想主要由弟子和再传弟子,回忆整理,集结在《论语》之中。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被今人奉为现代的“圣经”,可助人修身、为学,也可教人齐家、治国,因而被历代称为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读经典。

  梁启超先生评价它:“受持一两语,便可以终身受用。”

  余秋雨先生说:“美德的最高文本,是孔子的《论语》。”

  大思想家章太炎也曾言:“读《三字经》不如读《百家姓》,读《百家姓》不如读诸子百家,读诸子百家不如读《论语》。”

  可见,《论语》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之高,市面上各种形式的评析之作更是举不胜数。

  如何将《论语》更好地融入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很多学者专家都在寻找新的路径。

  《日读论语》这本书,将书法与经典相结合,进行了一个新颖而有益的尝试。

  本书的作者孙晓云,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曾七次获全国书法大奖及全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艺术奖”。

  作为中国的十大国粹之一,书法犹如佛法,始于戒律,成于定慧,妙于了悟。

  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翰墨书香,让人浮躁的心绪瞬间安静,仿佛一下就明白了何为“文以载道”。

  孙晓云女士的书风,既有女子的清秀,又不失男子的俊逸,潇洒灵动,笔法清刚。观后,若尘世浮华尽逝,几分空远睿智悄添。

  她曾说:

  正是缘于这份情怀,孙晓云女士书写了诸多国学经典,从四书五经、家训美德到中国赋等,这些都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本书的编审府建明,是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原总编辑,兼任南江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大学的教授及研究生导师,曾入选“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物”。

  他说:

  这是他对“如何弘扬传统文化,才能更贴合读者阅读情趣”的独特体会。

  这些通俗易懂,而又细致深入的解读,让我们不再对文言文望而生畏。

  读之,反觉贴心温柔,人生中的某些困顿、迷茫和不安,也骤然开朗。

  古典竖排的版面,自右向左的中式翻阅,都符合中国的传统书写及阅读方式。

  全书采用五种马卡龙底色,赏心悦目。再搭配隐隐绰绰的古典绘画图案,意境优雅,观之如沐春风。

  为方便大家阅读,减轻对文言文的排斥,本书将《论语》二十篇拆分成一年三百多的阅读计划,并配有“日读论语打卡计划表”。

  每日阅读两页,完成即填满一个小圆圈,这种有趣有料,化难为易的阅读技巧,更容易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孔子研究院的院长杨朝明说:

  所以想要了解中国深厚的文化,就应该从《论语》开始,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宝典,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如果你也想日诵经典,品味先贤哲理;如果你也想在日积月累中,参悟人生智慧。一起来《日读论语》吧,让书法走进阅读,让我们在文墨书香中品味经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