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花一世界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一花一世界的读后感大全

2022-07-08 09: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花一世界的读后感大全

  《一花一世界》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8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花一世界》读后感(一):看《一花一世界》,体会季羡林的纯粹和平淡

  “寂寞冷落的屋里,墙上满布着灰尘和蛛网。正中放着一个大而黑的木匣子。这匣子装走了我的母亲,也装走了我的希望和幻影。”

  这是季羡林在《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以下简称《一花一世界》)中的开篇《母与子》里对母亲去世时的一段描写。

  在阅读到这段文字时,突然想起以前奶奶去世时,似乎也是这样,一个黑色的木匣子就能让我们和自己所爱之人从此天人永隔。

  木匣子里,是宁静而安详地离开之人;木匣子外,是痛彻心扉却无可奈何者。

  只要一想到对方从此永远的离开了自己,悲伤便会席卷全身。

  想到母亲的逝世,季羡林说:

  曾经有人问被称为“矿工诗人”的陈年喜为什么要将他的矿下生活写出来,他说:“有的人想写,但他们不会写,而有的人想写,却再也没机会写了。”

  对于亲人的逝世,或许我们也曾想过要写点什么来记录一下,但却写不出来。可是季羡林老先生写出来了,他代替所有不会写,或者没有机会再写的人都写出来了。

  他写的不是他一个人的母亲,而是所有被那黑色的木匣子装走的人。对于死者,从此一切都烟消云散,不复存在,但对于生者而言,比悲伤更让人绝望的,是回忆。

  他们曾在我们的生命中存在过,鲜活过,却在突然的某一天被一方黑匣子带走了,从此掩埋在那深深的地底下。

  留给活着的人的,是无尽的思念和再也触摸不到的记忆。

  但在《一花一世界》这本书里,让人看到的也不只有悲伤,还有很多感人的故事。

  有“有着白色稀疏的胡子,白色更稀疏的头发,夹着一张蝙蝠型的棕黑色的面孔,努力想要活下去的老人。”

  有“一生坚韧,却无法苟活下去的王妈。”

  ……

  这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让人看到了生命的坚韧,同样也看到了命运的残酷。

  从这本《一花一世界》的字里行间里,就能看出季羡林老先生对生活中一切事物都观察得非常细致。他用细腻的笔触将生活中那纯粹而平淡的人和事向我们娓娓道来。

  不管是写过去的那些人,那些物,还是过去的那些记忆和时光,每一句都描写得深入人心。

  看到他的文字,总让人有一种就像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一样。

  我们会因他们而悲痛,会因他们而欢喜。

  《一花一世界》读后感(二):精神纯粹,人生自贵

  提起曾三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桂冠的季羡林先生,我脑海里最先泛起的却是在北京大学流传甚广的一件趣事:

  有一年开学,一名新入学的学生扛着行李四处跑着办手续,累得满头大汗。这时他突然看到路上走过一位衣着普通的老人,便请求老人帮着看会儿行李。

  等过了半天学生办完手续回来,老人居然还在原地顶着烈日帮他看行李。三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男生惊讶地发现,那天的老大爷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国学大师季羡林。

  在《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十年纪念版)一书中,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以及常见的小动物、植物都承载着先生“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的仁者情怀与和谐理念,读来令人心生温暖或悲悯。

  也正因为从小就经历过苦难,所以常怀慈悲之心,对他人的悲苦也能感同身受。 在《夜来香开花的时候》一篇中,佣人王妈后半生的起伏被儿时的先生敏锐地捕捉到,并在多年后形诸笔端。

  王妈有一颗同孩子一样的简单的心。夜来香开花的时候总是很多朵花一起开放,她会用心地去数开放了多少朵,慌慌张张地,却总也不数不清。

  这么大年纪还出来做工,是因为她丈夫已经病逝,独子到关外做买卖杳无音讯,儿媳又不大正经。

  她终日叹息自己的悲苦。儿子来信说染病又缺少回家的路费,她就终日以泪洗面。攒了几年的钱后终于让儿子回到了家,她脸上开始有了微笑。

  好景不长,拼命挣钱的儿子病情加重,她又开始叹息。随着儿子病情加重,她又终日以泪洗面。最终哭坏了眼睛,儿子也没能留住。

  她晚年寄居在亲戚家里,受人冷眼,好不容易为自己买来的一口棺材也被先死去的亲戚占用了。

  就是这么一个勤劳又纯朴的老人,却在命运面前毫无还手之力。叹息,流泪,微笑,叹息,流泪……在仅有且有限的情绪循环中,落下了人生的帷幕。

  学成后的先生,一方面在学问上不断精进,另一方面却越发谦卑,感慨着自己的“渺小”,对世间一草一木都存着敬畏与欣喜。

  真正了解季羡林先生的人送他一个绰号:“铁皮暖瓶”,意思是外面冰冷而内心极热。他欣赏世界一切美好的东西,不管是人类,还是鸟兽虫鱼,花草树木。

  辞去桂冠的季羡林先生说自己是“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可见这份谦卑与敬畏是流淌在先生血脉里的。

  在先生的文字里,他很少提及自己的荣誉与成就,反而是生命里不起眼的许多小事被他一一记录了下来,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的命运也能惹得他流泪叹气。

  即使到了九十多岁高龄,他仍然认为自己没有什么了不起,“收获得太多,而给予得太少,时有愧怍之感”。

  这份精神的纯粹与平和,文字的简单而灵动,是只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才能有的云淡风轻。

  是要对世界多么温柔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深情而隽永的文字啊。

  愿我们都能像先生一样,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勇敢地面对生活的风雨,不被这个世界改变纯粹的本来面目。

  《一花一世界》读后感(三):一花一世界:静待花开,善待生命

  本书是季羡林老先生的一部散文随笔集,共六辑,四十八篇,集中反映了先生“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仁者情怀与和谐理念。在先生的笔下,每一人每一物每一事都被赋予深情。

  清塘荷韵

  季老先生门前一口池塘,种荷花最好了。几颗来自湖北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期盼跃入池塘。

  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事与愿违,有点失望。

  第二年,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出现什么荷叶。

  第三年,出了奇迹,长出了五六个水浮莲般的叶片,圆圆的绿叶,颜色极惹人喜爱,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嫌有点少,盼星星,盼月亮,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心灰。

  第四年,出现真正的奇迹,一夜间长出了一大片绿叶,并以极快的速度迅速扩张,有一些跃出了水面,亭亭田田,荷花接踵而至。(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心中狂喜,大快人意。

  以后每年,夏月塘荷盛开,白昼绿盖擎天,红花映日。

  从莲子入水那天起,季老的心境与它的命运就息息相关。从此每天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眼。第一年、第二年,虽引颈翘首般地祈盼,但水面上毫无"生"的动静,即使在完全灰心无望的时刻,季老仍情有独钟地对它寄托着期待,期盼奇迹的出现。

  在第三年,虽在投莲子的地方长出几片圆圆的绿叶,但细弱单薄,作者在怜惜之余仍希望不减。直到第四年,一夜之间,冒出几十支迅速扩散蔓延,遮掩半个池塘。此时狂喜过望的季老又每天至少几次徘徊在池塘边,兴致勃勃地数那荷花的朵数,晚上一家又坐在池塘边伴着清香纳凉,季老更把它视为家珍,誉为"季荷"。

  我惊讶于莲子在水中静卧一年二年甚至三年,到了第四年,一下子绿透了全池塘,染红了半边天,真是不动则已,一动则令人惊叹!这一动一静的反差契合显示出自然界中难以抗拒的求生力量。

  猫

  季老本书中收录了《咪咪》、《老猫》和《咪咪二世 》三篇关于猫的文章。

  北大燕园曾有一景,一位老先生在户外散步,猫儿在他身边窜来窜去。土山上,池塘边,老先生走到哪儿,猫就跟到哪儿,时而还用茸茸的长毛蹭老先生的腿,张开嘴咬老先生的裤角。这就是在北大脍炙人口的“季羡林遛猫”的故事。

  季老说:“我从小就喜爱小动物。同小动物在一起,别有一番滋味。它们天真无邪,率性而行;有吃抢吃,有喝抢喝;不会说谎,不会推诿;受到惩罚,忍痛挨打;一转眼间,照偷不误。同它们在一起,我心里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这些猫咪给季先生带来了无限的快乐,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多愁善感,甚至让先生参悟人的生死穷通,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怜惜弱小生命、至仁至爱的季羡林。

  我家里也养过多年的猫,那个年代猫捉老鼠很厉害。曾经有一只浑身漆黑的猫,毛色油光发亮,人见人爱,孩子们都很喜欢她。她经常夜游,从窗户跳回房里,在我的作业本上印上梅花印。每到冬天,她就会钻到我的被子里睡觉。后来她不小心吃了死老鼠被毒死了,家里就再也没有养过猫了。

  本书纯粹平淡的言语中,无尽的大世界与大智慧在书页间流淌,浸润人心,让我们得以洞见先生的大悲悯,悟得内心的大和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