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删朋友圈的姑娘,真酷
01
前些天,看到微博的一条热搜:
我想起一位很酷的姑娘,点开她的朋友圈,没有扎眼的小字写着“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她的车被人刮了,骂了一句娘;她抱怨那个让她加班的领导;这几天,她出去玩了,拍了很多好看的、好吃的照片。
再往前翻,有些不堪入目。大头照,迷幻的特效,杀马特的发型,搭配非主流的语录。
我问她为什么不删掉那些照片,酷姑娘很自然地说:“那就是我。”
酷姑娘的朋友圈就像是一个玻璃陈列馆,展示她一路走来的心情。她不删去,不藏匿,原原本本地把自己放在那儿,等着想要了解她的人去观摩。
删圈无非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致力要做一个像雪一样洁白、毫无污点的女人,最后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另一种是间隙性的情绪发作。
02
有人的朋友圈像雪一样干净。
黄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提到:保持沉默是怯弱的。
删圈的行为不仅不干净,而且怯弱。
删圈看似是与昨天那个矫情的、落魄的自己告别,其实在面对有可能到来的评论前,提前竖起白旗。
国外一份研究表明:看起来越来越开放的社交媒体实际上越来越保守。
我们愈来愈小心谨慎地管理自己的朋友圈,不允许它有丝毫的污秽。我们不敢再大肆发表言论,我们努力维持朋友圈的“人设”,我们预先磨平自己的棱角,变成一个平凡的、不会被批评的人。
随波逐流,删去情绪,又怎么能酷起来呢?
季羡林先生就很酷,即便先生那个年代还未有朋友圈,他依旧很酷。
前段时间,季老的日记在网络上传开。谁也不曾想到,一位学界泰斗竟会如此坦荡。
季羡林先生在《清华园日记》里写道:
早晨只是上班,坐得腚都疼了。
我以为老叶(季老的老师)不上班了,他却去了,我没去,不知道放了什么屁。
在书出版前,校稿的同志向季老提意见,建议要删去不甚文雅的几句。
季老想了想,决定不删,一句也没删。他说:
“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
季羡林做了一个恰如其分的比喻:“我不想到孔庙去陪着吃冷猪肉。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如此,我们才得以看到完整的季羡林,不仅仅是国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的季羡林,而是那个有血有肉,有情绪,会抱怨的季羡林。
我们有意把自己封闭起来,取悦迎合莫须有的“标准”,唯唯诺诺。删圈,看似干净如雪的我们,却不过是率先投降罢了。
03
另一种删圈的是情绪的忽然发作。
一个夜里的情绪突然爆发,一股脑的把所有以往的朋友圈删去;
一段恋情结束,在开始新的一轮恋情前,删去所有与他有关的消息,仿佛自己清清白白;
又或是近期遭遇了憋屈郁闷的事,在朋友圈上发发牢骚,点击了发送键后,才担心不太妥当的言论会惹来非议,遂删除。
诚然,这种爆发式的删圈,确实泄愤。
可是,这样的姑娘一点都不酷。
我的朋友圈里住了一位酷姑娘。琳达三十岁那年,毅然决然辞去了工作,卖掉积攒了10年积蓄,在北京郊区买的一套房子。当时,朋友圈里的所有人都说她傻。
琳达拿着钱去了世界各地旅行。旅行的途中,她认识了一个比她小7岁的男人,两人很快结婚。又更快的分开。
逛了世界一圈,琳达回到了最开始出发的地方,也相识了她现在的先生。
她先生正是看过琳达的朋友圈,才会对一个有趣的灵魂感兴趣,想要认识这样一个豁达的姑娘。
有的姑娘抱怨世界上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她。
殊不知,她删去的朋友圈,是筑起的一道高墙,把想要认识她的人拒之墙外。
待她回头发现,墙已经那么高了,在重重阻碍下,没人再有勇气去接纳她真实、柔软的内心。
04
中国有句古话:说出去的话,如同泼出去的水。
人得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我觉得奇怪,同样的道理却不适用于如今的朋友圈了。
人也是需要对自己发过的朋友圈负责的。
与其删圈掩护形象,不如着手改进形象,利用空余的时间,看书健身修养身心,一步步接近你心里的那个自己。
别把朋友圈中的苦和辣都删去,那太甜了,甜到齁了。
小悦:你敢不删朋友圈吗?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