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分析哲后作月要的优美句子
1、假如有人认为他已经解决了人生的问题,并且自以为万事都很容易时,那么,只需回想过去有过那么一段日子这个“答案”一直都是蒙在鼓里的,他就能明白,现在的想法是错误的。 ----维特根斯坦
2、原乐的伦 理学,因其把我们引向死亡的境域,故而可以说是一种有关不可能性的伦理学,主体总是且只能在不可能的实在着死亡舞蹈,那致死之快感/享受便是主体的抒情诗般的内核,是主体朝向其本真之在的最后一跃。 ----拉康
3、没有公正便没有社会,因此,嫉妒乃是一种绝对背离社会的品质。各种现实社会的构成,全都要首先假定真正个体的存在。女人不具备理解国家和政治事务的机能,因为她根本不具备社会性的性向。 ----奥托·魏宁格
4、这个物总是由空所代表,这恰恰是因为它不能为任何别的东西所代表,或者确切地说,是因为它只能为别的某个东西所代表。 ----拉康
5、家庭本身并不是真正的社会结构,从本质上看,家庭是非社会性的,而婚后放弃了俱乐部和社交圈子的男人,很快就会重新返回那里去。 ----奥托·魏宁格
6、两性性征的形成:男孩因阉割焦虑而放弃对母亲的欲望,转而认同与自己同性的父亲以占有像母亲一样的其他女人,由此而形成男性性征:主体、主动、拥有象征着权力的菲勒斯;女孩却在母亲身上发现遭受阉割是一个必须接纳的既成事实,她只能期待有朝一日可以被赋予一个真正的“阴茎”,由此她先是把她的欲望转向父亲,希望能从父亲身上得到其所欠缺的东西,当发现这一愿望不可能实现的时候,她又把欲望转而投向父亲以外的男人,希望通过和他生育一个孩子来寻得阴茎的替身,这样,女人通过认同“母亲”的功能而最终使自己的俄狄浦斯情结得到了解决。 ----拉康
7、对于我们的目的来说,我们很可以用观看一个对象的过程,或者用描绘、刻画或模拟的过程,以取代每一个想象过程,用大声说出或者写出的过程取代自言自语的过程。
8、两个主体之间的“内在言说”(the “intra-said”of a between-two-subjects)所构成的“交互言说”(inter-said)的位置正是古典主体的透明性发生分裂的地方,同时古典主体还遭受了褪色的效果,这一遭际由于一个越来越纯粹的能指造成的隐晦状态而指定了弗洛伊德式的主体。 ----拉康
9、对于笛卡儿的那个公式,应当改写为:“我在我不在的地方思,所以我在我不思的地方在”;“在我是我的思的玩物的地方,我不在;在我没觉得我在思的地方,我思着我之所是。” ----拉康
10、症状是一种隐喻,是说主体症状-在拉康那里尤其是指神经症状-机制有着隐喻的结构,因为所谓的症状就是替代物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被压抑的东西以另样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这个意义上,症状亦要看作是被压抑物的返回,是其剩余意义出现在替代物中,而这正是隐喻的运作方式。 ----拉康
11、关于你自己,你不能写出比你自己更真实的东西 了,那就是写自己与写外部事物之间的区别所在。你从自己拥有的高度来写出你自己。你没有站在高跷或梯了上,你只是光着脚站立着。 ----维特根斯坦
12、主体性的认同中,既涉及主体(自我)的想象性认同(理想自我),也涉及主体的象征性认同(自我理想) ----拉康
13、“一致”(?bereinstimmung)一词与“规则”一词彼此关联,它们像堂兄弟。如果我教一个人其中一个词的用法,他就由此学会另一个词的用法。 ----维特根斯坦
14、一般等价形式是价值的一种形式。因此,它可以属于任何一种商品。另一方面,一种商品处于一般的等价形式(第三种形式),是因为而且只是因为它被其他一切商品当作等价物排挤出来。这种排挤最终限制在一种特殊的商品止,从这个时候起,商品世界的统一的相对价值形式才获得客观的固定性和一般的社会效力。 ----拉康
15、对物的这种命名或象征化不仅是对“物的谋杀”,是物的“无用化”和能指化,而且也是对主体的谋杀,也是主体之欲望的永久放逐。 ----拉康
16、上帝的本质应该确保其存在,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指,归根结底,这里指的并不是某种东西的存在。 ----维特根斯坦
17、自我和主体都是被构成的,前者是想象界的自恋性认同的产物,后者是象征界的符号性认同的产物,在它们的构成中,都有一种他性的结构,所以,它们的存在、它们的思、它们的言说,都不是自身所主导的 ----拉康
18、在Fort/Da这个重复游戏中,主体性既控制了自己的遗弃状态,也宣告了象征的诞生。 ----拉康
19、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女孩不拥有菲勒斯,“在没有任何象征材料的地方,就会在引发认同——这对于主体之性欲的实现至关重要——的方面出现一个障碍,一个缺陷”。换言之,女性之性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是“一种缺席,一种虚空,一个空洞”。它不像男性之性,后者拥有一个威风凛凛的玩意 儿,一个以挑衅之姿势为其最高荣耀的肿胀之物,总是欲望着通过另一性来为其消肿,而女性之性的虚空性、空洞性使得她总是只能渴望另一性来填充她的欲望饥渴,她代表了一种根本的欠缺,她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象征之物来指认自己的位置,使自己的欲望象征化,所以对于她而言,“女人是什么”永远是一个谜,“她的位置本质上是成问题的,且一定程度上是不可同化的”。 ----拉康
20、全面的悟性、充分的意识以及完美的无时间性,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即使对有天分的人来说,也是如此。天才是一种内心的绝对命令(inner imperative),在人类身上,它永远不会被完整地实现。因此,天才者最不可能说“我是天才”。从本质上看,天才不是别的,而正是“人”这个理念的全面体现。因此,每个人都应当具备某些天才素质。此外,我们还应当把天才看作每个人都有可能去追求的一个标准。 ----奥托·魏宁格
21、任意性原则,即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任意的和在文化中约定俗成的,两者之间并无必然的内在联系,或者说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不可论证的。 ----拉康
22、惟有当男人产生性欲的时候,女人才能具有实在性和意义。 ----奥托·魏宁格
23、精神分析治疗的目标就是让受分析者在象征的维度去确认其欲望的位置,在精神分析实践中,重要的是教会主体去命名、表达、阐述他的欲望。 ----拉康
24、对象a是象征性切割的剩余,是主体在他者场域的构成的剩余,故而与语言能指有着密切关系,其与能指的悖论关系可简单地表述为:没有能指,对象a就不可能出现,但对象a又是抵制象征化的东西,确切的说,它是对在能指界域中总是呈现为失落的东西的一种象征化。对象a是一种不可为想象和象征所吸纳的剩余,它是属于实在界的不要能的对象,是实在之物。 ----拉康
25、一个人有生以来第一次进行回忆,并且说:“是的,我现在明白什么是‘回忆’了,回忆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他怎么知道这种感觉便是“回忆”呢? ----维特根斯坦
26、俄狄浦斯情结意味着想象的关系本身是一种乱伦的和冲突的关系,它注定只会导致冲突与毁灭。对于人类而言,男性和女性之间要想建立最自然的关系,第三方就必须介入,那是一个成功者的形象,是某种和谐的模型。这不需要说太多——必须有一个法律,一个链条,一个象征秩序,必须有言语秩序的介入,也就是父亲的介入。这不是自然的父亲,而是被称作父亲的那个形象。这一可以防止整体局势陷入冲突和瓦解的秩序是建立在这个父之名的存在之上的。 ----拉康
27、主体最初不仅是以自身的镜像为中介,而且是以同伴的躯体为中介来定位和辩认欲望的。恰恰是在那个时刻,人的意识以自身意识的形式辨识出自身。正因为他是在他人的身体中辨认自身的欲望的,交换才可以发生。正因为他的欲望朝向了他人的一方,他才可以把自己同化于他人的躯体,并辨认出作为躯体的自已。 ----拉康
28、智慧没有激情,但相比之下,信仰却如克尔恺郭尔所说的,是一种激情。 ----维特根斯坦
29、“鉴赏”的能力不能创造一个新的结构,它只能对已经存在的结构进行调整。 ----维特根斯坦
30、在镜像阶段,欲望是依附在镜像之上并借助于像的统一性浮现出来的,但像并非欲望的真正对象,像的统一性不仅无助于欲望的满足,反而会阻挡欲望去寻找其真正的对象,当自我的欲望满足于认同他人形象的时候,自我所获得的不过是一个异化的盔甲。 ----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