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关于卡夫卡名言名句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关于卡夫卡名言名句

2022-04-10 03:0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关于卡夫卡名言名句

  ●杰作并非生来就是,而要慢慢变成。我想补充一点,伟大的作品往往通过读者而相互影响。我们当然可以解释,塞万提斯对卡夫卡的影响多深。二胺我们也可以说,卡夫卡同样影响了塞万提斯,热拉尔·热内特就此做过精辟阐述。我若在读塞万提斯以前读卡夫卡,那么通过我,并且在我毫不知情的状况下,卡夫卡必将修改我对《堂吉诃德》的阅读。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我们的个人经历、生活的时代、获得的信息,乃至家庭变故或育儿... ----卡里埃尔《别想摆脱书》

  ●又有一个卡夫卡的同时代人,对卡夫卡的身后名一无所闻,于是只会讲保险公司职员卡夫卡的故事。这些不为人知的肖像有血有肉,表现了生活的真实。后世的神奇之水寒冷入骨,一经浸润,便冻结成麻木不仁的“偶像”。 ----热拉尔·马瑟《量身定制的幻想》

  ●卡夫卡式的变形:卡夫卡是奥地利作家,他写过一部小说《变形记》。书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是一家公司的推销员。他忠于职守,循规蹈矩,成年累月为推销商品劳碌奔波。一天早晨醒来,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内心十分恐惧和痛苦,父母对他的变化十分悲伤,妹妹开始同情他。他逐渐失去了人的习性,“虫性”不断加重,他失去了工作,父亲恨他不死,母亲、妹妹也由哀怜转而生厌,邻居耻与为邻。他最后在孤独中死去。此语比喻一个人突遭不幸,成了别人的累赘时,他与周围人的关系也会变化,这种变化撕掉了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的面纱,暴露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 ----《英国大家谈》

  ●“好,你让我死,我就死吧。”
——卡夫卡的一篇小说里的主人公与父亲发生了口角,父亲随口骂道“你去死吧”,儿子立刻应声说“好,我去死”.当云天明得知姐姐想让自己安乐后,他终于理解了卡夫卡。 ----刘慈欣《三体》

  ●卡夫卡在与自己的性告别。这并不是因为他将性看作是一个私人化的标记,而是因为他无法将它整合,因为它与他对于幸福的追求无关,它一直是有些陌生的、使得自己的灵魂变成无法理解、无法操控的力量。卡夫卡只能在宁静、安详、完全放松的图景中想象幸福。 ----莱纳·史塔赫《领悟年代:卡夫卡的一生》

  ●对于忧郁症来说,装腔作势、遮遮掩掩似乎是必要的。他与别人的关系复杂,不明朗。那些高人一等的、不足的、情感迷惘的感觉,那种不能得到想得到的、抑或甚至无法对自己以合适的(或统一的)名称讲出来的感?觉——?所有这些感觉都觉得应该掩盖在友好,或在最具道德原则的操纵之下。使用一个由那些了解卡夫卡的人也用在他身上的词语,舒勒姆谈到了本雅明与别人的关系的一个特征,即“几乎是中国式的彬彬有礼”。 ----苏珊·桑塔格《在土星的标志下》

  ●需要孤独——伴随着因自身孤独而感到的痛苦,这是忧郁的人所具有的一个特征。人要做完一件事情,就必须独处,或至少不能让永久性关系束缚住手脚。本雅明对婚姻的否定清楚地反映在他评论歌德《亲和力》的文章中。他的研究对象——克尔恺郭尔、波德莱尔、普鲁斯特、卡夫卡、克劳斯——都从未结婚;据舒勒姆说,本雅明渐渐认为他自己的婚姻“对他本身来讲是致命的”(他1917年结婚,1921年以后就与妻子感情不和,1930年离婚)。 ----苏珊·桑塔格《在土星的标志下》

  ●卡夫卡:尽管人群拥挤,每个人都是沉默的,孤独的。对世界和自己的评价不能正确地交错吻合。我们不是生活在被毁坏的世界里,而是生活在错乱的世界里。我们就像被遗弃的孩子,迷失在森林。当你站在我面前,看着我时,你知道我心里的悲伤吗?你知道你自己心里的悲伤吗? ----卡夫卡

  ●卡夫卡致菲丽丝

  ●即使变成甲壳虫卡夫卡也进不了城堡

  ●蔷薇微笑:“其实童话故事都是黑暗到无以复加的。《红鞋子》告诉你什么?如果你不想光着脚参加葬礼,如果你只有一双红鞋子,那么等待你的就是被砍掉双脚!《丑小鸭》告诉你什么?这个世界是以美丑为中心的,你是丑小鸭的时候谁都想弄死你,除非你能活到长成天鹅的那一天。《小美人鱼》呢?哦,你不应该去觊觎不属于你的东西,否则会变成海上的泡沫。《豌豆公主》不知所云,还有《打火匣》那是在鼓励什么啊?简直是欺世盗名!”
朝阳:“赤-裸裸的愤青啊。”
蔷薇:“哼哼,最后还要谨慎名著,或许《简爱》比《呼啸山庄》要正面,《傲慢与偏见》比《幽谷百合》要积极,看看唐诗宋词总比《恶之花》要好吧,另外《卡夫卡全集》绝对比希区柯克要恐怖!” ----顾西爵《最美遇见你》

  ●弗朗茨·卡夫卡,20世纪奥地利德语小说家,犹太人代表作是: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短篇小说《中国长城的建造》《判决》《饥饿艺术家》。

  ●我就是一个玩味孤独,苦难中审美自己的“卡夫卡”。

  ●卡尔维诺是一个残忍的作家。他说:记忆中的形象一旦被词语固定住,就会在现实中被抹掉。看完卡尔维诺,我爱上了这个作家~~一生安安稳稳,没有博尔赫兹的曲折遭遇,也没有卡夫卡的痛苦。写出的文字却让人不能自已~~

  ●海明威阅读海,发现生命是一条要花一辈子才会上钩的鱼。凡高阅读麦田,发现艺术躲在太阳的背后乘凉。弗洛伊德阅读梦,发现一条直达潜意识的秘密通道。罗丹阅读人体,发现哥伦布没有发现的美丽海岸线。加缪阅读卡夫卡,发现真理已经被讲完一半。在书与非书之间,我们欢迎各种可能的阅读者。 ----李欣频《阅读者群像》

  ●“世界是隐喻,田村卡夫卡君。” ----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一切从工作中感受到生命意义的人,勋章不能报偿他,亏待也不会使他失落。内在的富有找不到、也不需要世俗的对应物。像托尔斯泰、卡夫卡、爱因斯坦这样的人,没有得诺贝尔奖于他们何损,得了又能增加什么?只有那些内心中没有欢乐源泉的人,才会斤斤计较外在的得失,孜孜追求教授的职称、部长的头衔和各种可笑的奖状。他们这样做很可理解,因为倘若没有这些,他们便一无所有。 ----周国平《内在的从容》

  ●卡夫卡虽然抑郁,但他的抑郁里没有自恋的成分 ----王小波

  ●现在,每一次儿子闹觉夜里三点起来玩时,我都深刻地理解卡夫卡的名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而当晨光出现儿子终于肯睡去时,我又更为深刻地理解了巴尔扎克:我会粉碎一切障碍。 ----苏美《文艺女青年这种病,生个孩子就好了》

  ●写作是一种形式,这是卡夫卡所坚持的。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在这里,写作的意义被卡夫卡严格地限定在了记录的范围之内:用一只手挡住耀眼的光线,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用卡尔维诺的话来说,检测黑暗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意味着检测光明和欢乐短缺到了什么程度,在普遍异化了的现实境况之中,个人只有通过充满警觉的洞察,复活心中被遮蔽的人的理想,获救才会成为可能。 ----格非博尔赫斯的面孔》

  ●由于卡夫卡小说的强烈的荒诞色彩,他的写作不仅仅是对现实和历史一般文化状况的总结,它开向未来,是对一个远为深刻、复杂、正在分崩离析的世界的直觉性寓言。这个世界,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我们一时还难以看到它的边际。 ----格非《博尔赫斯的面孔》

  ●不惜一切手段达到没有可能实现的目标,这就是卡夫卡为他的喜剧所设置的前所未有的形式维度。 ----格非《博尔赫斯的面孔》

  ●在《审判》与《美国》中,主人公K和卡尔视觉上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不是叙事上的视角限制,也不是人为的修辞学和方法论,而是一种被决定的命运逻辑,也就是说,无论是K,还是卡尔,他们所看到的只能是局部,局部的局部,……《城堡》中所蕴含的的巨大的不确定性,并不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抵消,而是它的提纯物。这种不确定性以K内心的迷惘感以及在完成某种使命时遇到的难以逾越的障碍为前提,同时又构成了超越这种障碍的全部基础。这种自相矛盾的排斥性力量形成了卡夫卡喜剧的中心情节。 ----格非《博尔赫斯的面孔》

  ●不用去理解世界,只因为它不可理解:浅显而言,我们之所以不理解世界,是因为这不是我们活在地球上该做的事情。
过度的思考,要么变得不幸,要么变得神秘。维特根斯坦最终也变得神秘,就像卡夫卡一样。只不过他是用另一种材料思考:用逻辑。应该摧毁这个世界,直到信仰突然像晶莹的宝石一样从废墟的下面闪烁发光。此刻,我想象中的他正手里捧着宝石:端详,端详,但想不起它的名字。不过他知道:奇迹发生了,已经得救了。 ----凯尔泰斯·伊姆莱《另一个人:变形者札记》

  ●处理对立考验的不是勇气,而是一个人的智慧。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卡夫卡笔下的句子一下子就紧张了,摩拳擦掌剑拔弩张的;而句子一紧张,思想就有了互相扯皮的张力了。什么是思想?思想就是拥有张力的意见。 ----张华

  ●人与人之间包括伦常之间表面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是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这所以亲亲热热,因为互相有共同的利害关系维系着,一旦割断这种关系,则那种亲热的外观马上就消失而暴露出冷酷和冷漠的真相。
——《变形计》卡夫卡

  ●一个作家,根本不要管能不能发表,就是为了写,写了摆在那也没关系,卡夫卡不就这样吗?因为文学作品不应该想着它会过时,几十年后再出版都没关系,这才可能是真文学。 ----李泽厚《该中国哲学登场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