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座右铭
4、他对自己的脚说, 往后再不准走到这条路上来,要记得去走一条新路哦。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5、几天后,李宝莉的父亲在家里咽了气。死前最后一句话是对李宝莉的母亲说的。李宝莉父亲说,老婆,我娶了你是我的福,我死在你前面,还是我的福。我这辈子都是在享福,真是划得来。李宝莉的母亲听得泪水涟涟。
站在旁边的李宝莉突然发现,母亲的眼泪不是痛苦,而是幸福。这样的幸福,她李宝莉曾经有过吗?或是将来可能会有? ----《万箭穿心》
6、孝顺是什么?让自己成一个伟大的人,爹妈出门威风八面,是孝顺;让自己赚大钱,爹妈想花多少是多少,也是孝顺;要是没得板眼做到这些,就让自己给爹妈做牛做马,由着爹妈玩个开心,这样的孝顺一点也不比前两样差。 ----《万箭穿心》
9、生命如同树叶,来去匆匆.春日里的萌芽就是为了秋天里的飘落.殊路却同归,又何必在乎是不是抢了别人的营养而让自己肥绿肥绿的呢? ----《风景》
10、揉眼时,恍然还在爬,并在身后爬出一行字。字很清晰,浮在黄沙上。风刮得呜呜作响,竟未吹散它们。
涂自强看得很清楚,是九个:这只是我的个人悲伤。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11、我想起了七哥的话,七哥说生命如同树叶,所有的生长都是为了死亡。殊途却是同归。七哥说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直到死都是无法判断清的。七哥说你把这个世界连同它本身看透了之后你才会弄清楚你该有个什么活法。我将七哥的话品味了很久很久,但我仍然没有悟出他到底看透了什么到底作怎样的判断是选择生长还是死亡。我想七哥毕竟还是幼稚且浅薄得像每一个活着的人。 ----《风景》
12、没进襄樊城,涂自强竟先闯到了鹿鸣山。他去山下人家讨水喝,顺嘴问这是什么山, 于是便听到鹿鸣山三个字。比起他住的山里,这山太过平缓。山林连着山林,看不出有什么 异样。树也细瘦,营养不良似的。涂自强便想,你大名鼎鼎的孟浩然竟隐居这么个地方。光是种地读书,啥事不做,就算天天有人寻上门来喝酒,又有啥意思?想罢,他也懒得进山瞧瞧,趁着天色明亮,急急朝城里赶去。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13、七哥说你把这个世界连同本身都看透了之后你才会弄清楚你该有怎样的活法。 ----《风景》
15、不同的路,
是给不同的脚走的,
不同的脚,
走的是不同的人生,
从此我们就是各自路上的行者,
不必责怪命运,
这只是我的个人悲伤。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16、七哥后来走上了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他可能会用一辈子来缅怀曾经,也可能独自寂寥地前行。 ----《风景》
17、这世间的事情,那样的交错和变换,如同头上杨花似的漫天飞舞,全无规则和次序,你永远无法知道哪一朵落在你的头上为你盛开,而哪一朵落在你的脚边,被你踩碎。---《水在时间之下》 ----《水在时间之下》
18、李宝莉刀子嘴菩萨心,说话有点二百五,在街坊很是有名。知道她为人的,个个夸她;不知道的,却个个背地骂她。但李宝莉不在乎这些夸和骂,我行我素。李宝莉说,我要是天天听别人的话过日子,我累也累死了。 ----《万箭穿心》
19、李宝莉把这两件东西交给万小景,说替我卖掉,拿他当手术费。万小景说,一点纪念都不留?李宝莉说,不消留了,没得意思。万小景说,你的心肠太硬了。李宝莉叹了口气,说世上比我心肠硬的人多得是,只是他们做的样子不同。
万小景没有听懂李宝莉的意思,李宝莉想,这是我一个人的事,我一个人懂得就行。 ----《万箭穿心》
21、她只不过是生活的负担太过沉重,沉重得她把自己当成一个赚钱工具,而彻底忘记了自己该有的生活。 ----《万箭穿心》
22、耳边却听到有声音大喊,好点学,早点当个大官回来,给咱山里造点福。
涂自强大声答应了,心里却想,奇怪了,怎么都让当大官?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23、这世上何曾有过平等的时候。该认的,你自己都得认,然后自己下气力改变就是了,老是抱怨反倒是折损自己的硬气。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24、肚子吃饱了,心里才会踏实。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25、涂自强终于有了一个说话投机的朋友。他们的身份地位以及经历何其相似。他们讲自己的小学初中还有高中,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涂自强读初中时,每天凌晨起床,打着火把 要走几十里山路,女生说她也是;涂自强读高中时,每周都带一袋米和一盒咸菜,天天都吃 一样的菜,就这么过了三年,女生居然也是。涂自强说,学校经常停电,他点煤油灯,有一次打瞌睡,火苗把头发都烧着了。女生说她也闯过这个祸,只是她烧着了自己的书,差点让宿舍失了火。他们两个人都是近视眼,而且度数还不浅。涂自强说,都是煤油灯害的。
多数的时候,食堂师傅们都静静地听他们俩说自己的过往,不怎么插嘴,只是时而会长叹几口气, 然后在他们吃饭的时候,拼命往他们碗里加肉。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26、道理简单,想通它很容易。生活却很复杂,容忍它却不是易事。 ----《万箭穿心》
28、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喜欢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