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代名医萧龙友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日志文章 > 心情随笔 >

一代名医萧龙友

2015-11-12 18:32:56 作者:国手张 来源:国手张投稿 阅读:载入中…

一代名医萧龙友

  一代名医萧龙友

  北兵马司胡同位于西城区,西起西单与西四之间,与之相邻的棉花胡同则隶属西城区,从地理位置上看,北兵马司胡同属于北京的东西交界处。今天的北兵马司胡同和北京城的大多数胡同一样看起来平实安逸,甚至有些没落。要知道,47年前这条胡同曾因一位名人而名噪京华,他就是被誉为四大名医之首的传奇医生萧龙友先生,他的故居及医寓就坐落现北兵马司胡同57号,原22号。

  萧龙友(1870-1960),本名方骏,字龙友,别号“蛰蛰公”,“息园老人”,“息翁”,解放后改号为“不息翁”。祖籍江西吉安,于1870年2月13日出生于四川雅安学署。萧龙友自幼天资聪颖,又承庭训极严,因此,在青年时代求学于成都尊经书院期间,常常以成绩优异名列前茅,经常得到赏银,深受师长和学友们的赞颂。那时,由于他的母亲长年有病,因此他经常翻阅古医典籍,并且亲自到药店向人求教医药常识时间长了,他对中草药知识便多了起来。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萧龙友的古文水平不断提高中医理论知识不断丰富,为他以后自学中医打下了扎实基本功。1892年,川中霍乱流行省会成都日死八千人,街头一片凄凉棺木销售一空。很多医生因惧怕传染,不敢医治。正在尊经书院求学的萧龙友,年仅22岁,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挺身而出,约同陈蕴生沿街巡治,用中草药进行救治,使很多病人转危为安人称“万家生佛”。经此一事,萧龙友声誉鹊起。

  清光绪23年(1897),萧龙友离开四川赴京朝考,获丁酉科拔贡,即以拔贡生考取南学教习,教满以知县分赴山东候补。历任嘉祥、钜野、淄博、济阳等地知县,后升知府辛亥革命后于1914年由山东都督府奉调入京,任财政部机要秘书农商部参事、实业债券局总办、国务院参事等职。萧龙友进入仕途后,虽在官场,却从未间断研究医学。他的视野开阔,不仅精研中国的医学经典,而且浏览了当时翻译过来的很多西医著作,在公余之暇经常给人看病行医,颇有疗效。所以当时的内务部及主管卫生机关即聘请萧龙友为考试中医士襄校委员,并因而取得了医师资格

  萧龙友数十年宦海浮沉,自感于国于民无益,更加深了他从医的决心。1928年,民国政府南迁后,萧龙友毅然弃官行医,正式开业。萧龙友先生治病素以诊断高明为人敬重。在医疗上他既全力以赴,却从不吹嘘。能治者则治,不能治者则不治。萧龙友曾为袁世凯、孙中山、梁启超、段祺瑞、吴佩孚等名人看过病,都给予实事求是的诊治。

  1916年5月,袁世凯病危,其长子袁克定邀请萧龙友先生入总统府为其诊断。萧大夫切脉后,断定袁的病为尿毒症,必须服药静养,但袁的次子袁克文却坚信西医。弟兄意见不合,袁世凯的妻妾十余人也六神无主。延至6月6日,这个做了83天短命皇帝的袁世凯终于一命呜呼!事后,萧大夫对人说,袁世凯内外交困,走投无路,活在举国上下一致的声讨中,而尿毒症又必须静养,以袁世凯当时的心情又怎能静得下来?他的死也是命中注定,气数已尽了!

  1924年,孙中山因国是大计带病北上,病情日趋严重,请了众多医生均不能断其病由。经友人介绍,请萧龙友前去为中山先生诊病。萧龙友为中山先生诊视后,断为病之根在肝,因知病已入膏盲,非汤药所能奏效,故未处方。中山先生病逝后,经病理解剖证实了中山先生所患确系肝癌说明萧龙友诊断无误,一时社会为之轰动

  1929年1月,梁启超先生患病便血,事前曾赴协和医院检诊。洋医诊断为肾上有病,必须手术切除。梁公放心不下,趋车前往萧府求诊于龙友先生。切脉后,萧龙友果断地对梁公说:“阁下肾脏无病,切勿轻信洋医的话,应该慎重行事,长服所开中药便可痊愈。”但梁公坚信西医,仍赴协和医院手术,果不出萧龙友所料,梁启超先生最终还是死于洋医的手术刀下。后经病理解剖,梁启超先生肾完全健康。梁启超先生的公子梁思成教授于治丧时,在讣告后所撰梁启超先生传略中,将治疗的全过程予以披露,痛斥了庸医杀人的罪行

  北京皇城根街陈同孙先生的夫人因产后虚弱,病情十分危急,好多医生已感到束手无策,便请来萧大夫为之诊脉。经仔细望、闻、问、切之后,尚未处方,这时陈同孙夫人的堂妹子正骑自行车下学归来,听说名医来看病,便顺便诊诊脉,说是月事一两个月没来了。萧大夫给这位小姐把了脉后,乘无旁人时,很轻声而又很肯定地对同孙先生说:“尊夫人的病,别看十分严重,包在我身上。只是小姐的病不大好治……”

  陈同孙先生听了很吃惊,忙问为什么。

  萧大夫回答说:“治疗晚了,体内的淤血药力已经打不开了。”

  送走萧大夫,陈同孙先生半信半疑。一个躺在床上已经奄奄一息,倒不要紧;一个尚骑着脚踏车上学,倒十分危险。这如何令人相信呢?

  精确的诊断等于科学结论。当时说这话时是端午节前后,不久就炎夏来临,学校放暑假。已是卧床不起的陈夫人在萧大夫多次诊治处方服药后渐渐好了起来。而那位小姐却在暑假中日渐面黄肌瘦,秋季开学便病卧床头,果然在阴历八月上旬去世了。

  由于萧龙友医道精妙,在古都北京,他的大名妇孺皆知,受到各阶层人士推崇信赖,被誉为北京四大名医之冠。当时有一句话?“南有陆渊雷,北有萧龙友。”连当时北京医院的德国医学博士狄博尔,对萧大夫的医术也相对看好。如遇到他们所谓疑难杂症,总是要邀请萧大夫去他们医院会诊。在这之前,中医师能进入西医院会诊,尚无先例

  萧龙友先生1914年由山东济南奉调入京后,几经搬移,最后选中北兵马司胡同57号(原22)这所宅院,从此在这里居住了五十多年。直到1960年10月,他的子孙们才陆续搬出这所宅院,而后将其捐献给国家。当年,这栋宅院是由前后四座四合院组成春天,前院的古老的紫藤盖满了庭院,花开如瀑,串串垂挂,璀璨夺目。唐代诗人李白诗云:“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流美人”。是对当时院子景色生动写照。夏季,花退叶繁,蔽日生荫,层层绿叶遮挡着骄阳枝叶茂盛犹如伞盖,给全院带来阵阵凉爽,成为家人纳凉的好去处后院的那棵有300多年历史枣树飘满了醉人的花香。秋天,枣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此树目前属于国家一级古树。1928年,萧龙友先生正式弃官挂牌行医。医寓就设在这所宅院中。从院门看,“萧龙友医寓”与当时的普通人家并无分别,只是在门坊上挂了一块小木牌,上面亲笔写了“萧龙友医寓”五个不很大的字,木牌为酱红色底,绿色字。当别人问萧龙友先生为何不挂大牌匾和在屋中挂锦旗时,他总是回答?只要自己有了真才实学,不怕别人找不上门来。别看只挂了一块小小的牌匾,可这在当时的老北京却是件轰动的事儿,北京城老话“严菊朋下海,萧龙友挂牌”说的就是此事。宅子的院门口从医寓挂牌起就移栽了一排古铜色的槐树苍老遒劲,充满生机。萧龙友先生中年时居住在后院,晚年时居住在前院的北房,看病的医室则一直在前院的平房内。每天早晨患者坐在门房里排起很长的队,按号就诊。萧龙友先生70岁以前看病基本上都亲自开方,因他的字写得非常漂亮,有不少病家把他的处方收藏起来,有的又裱起来作为书法作品更有甚者高价收购萧龙友先生的处方,一方面从处方中探讨萧龙友的医术,一方面也是为了珍视他的书法。

  1930年,还是在北兵马司的胡同的大院里,萧龙友和孔伯华商议自筹资金创办了“北京国医学院”,培育中医后继人才。新中国成立后,萧龙友虽年已八旬,仍是念念不忘中医事业。1954年9月,萧龙友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言时提出设立中医学院培养中医人才的建议。1956年,国家采纳了他的建议,成立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所中医学院。

  “七•七”事变后,北京沦陷。萧龙友先生拒绝为日本人看病,自己摘掉了“萧龙友医寓”的牌子,并将自己的号改为“息翁”,天天在北兵马司胡同的院子里闭门不出。这期间,萧龙友先生经常在家里举行诗会,参加者多为国民党教育部长傅增湘、著名社会活动家夏仁虎、著名绘画大师齐白石等名流,他们的到来经常为北兵马司胡同增色不少。

  1949年,新中国成立,萧龙友先生虽是人到暮年,却壮心不已,除担任全国第一、二届人民代表,还历任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尽心尽力。1960年,萧龙友病逝,享年90岁。

  萧龙友先生逝世后,北兵马司胡同22号院并没有因此而没落,萧龙友先生的家人依然在大院中平静生活着,这样的生活仅仅维持了六年。1966年6月初的一天兵马司胡同59号院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中,红卫兵在胡同里面破四旧,打砸之声由远及近,仿佛随时都要破院而入。萧家的女眷因害怕被抄家,就偷着把家里的旧东西拿到院子中烧掉,可恰恰就是因为烧东西时冒出的浓烟把红卫兵引来,红卫兵冲进了院子进行了抄家。所幸,萧龙友先生的关门弟子张绍重在此之前将萧龙友先生的医案及部分诗稿抢运出院子,免于浩劫。萧龙友先生是著名的收藏家。也亏着在1960年萧龙友先生逝世后,按照他的遗愿后代萧瑾先生、萧璋先生将其100多件古代珍贵文物字画捐献给国家故宫博物院,使其在十年浩劫中幸免于难。但当代、近代的一些名人书画被红卫兵抄家时整整烧了半天,全部被毁。

  如今,兵马司22号院已改为59号院,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杂院,早已没有了当年的气派繁华,从院内随时可见的私搭小厨房中飘起的炊烟让它与周围的大杂院看起来一样的平和朴实。只是,院中那颗300多年的枣树和院门口那排状如虬龙盘怒的古树依旧傲然挺拔,仿佛在向过往人们讲述着这座大院不平凡的昨天。

  理论思想

  关于萧龙友的医学思想与临床经验,他的门人张绍重医生曾加以整理。关于中医基础理论方面,扼要介绍九项:

  一,望闻问切的辩证关系主张四诊合参。他说:“切脉乃诊断方法之一,若舍其他方法于不顾,一凭于脉,或仗切脉为欺人之计,皆为识者所不取。”

  二,平脉与病脉。他常对学生说,必先知平脉而后知病脉。

  三,说四诊。临证时应结合病人的体格性情籍贯职业平素生活习惯等加以考虑,就不难得其秘奥。

  四,脉象与卦象,以卦喻脉。先生对于脉理深入浅出,尝谓:“能识死脉,即为上工。”“对于坎、兑、巽三脉,必须钻研。”

  五,对于医史的见解。他说:“治医学史,必先将历代典章学术,搜讨无遗,然后可以言史,否则医自医、学自学、史自史耳,何益之有哉。”

  六,关于医德。他曾作医范十条,为后学之针砭,主张稽古御今,心正意诚,有道有术,重视伦理

  七,对中西汇参的见解,不泥古、不囿今,要斟酌损益以求合乎今人之所宜,而后可以愈病。主张捐除门户之见,取彼之长,补我之短。

  八,论读书。主张以《伤寒论》为鉴,以之作鉴,则治病必有一定之法,如影之不变也。

  九,对于药学的见解。他主张医与药不能分豁,医生不但应识药,而且要能亲自采药、呚咀配合

  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传送宇宙能量互联网智能思维2474550660

  原创:草医 无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一代名医萧龙友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