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家乡消失了的老地方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家乡消失了的老地方

2019-06-09 20:36:48 作者:万喜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家乡消失了的老地方

  我的家在一个西北的工业城镇,那是一个没有历史底蕴的新兴城市,建城不过六七十年。虽然只有六七十年,随着时间变迁岁月流逝,额和那多老地方都已经已面目全非,或不复存在了。外祖父曾给我讲起过这些老地方。这些老地方的变迁折射出祖国发展的光和影来

  兰州草场街一座四合院

  银光公司是建国初期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之一。1952年,在兰州草场街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小四合院,很不起眼,全是泥土房,正房稍微大一点,东西的两边都是小房子,有的房子连门都没有,院子中间有一棵枣树。靠近大门口的左侧有一口水窖,西南角有一个牲口棚,放着几件农具绳子棍棒等,东北角有一个小火房,火房里有一口锅,一架案板,放着几个瓦盆、碗等,大门外边有一个打麦场,场边放着两个石头滚子……

  1952年——1954年3月,银光厂第一批元老来兰州选厂址,地质勘察,成立筹备组等工作,都是在这个四合院里进行的。

  在选厂址的日子里,先驱们早上背着行李干粮,向大漠进发,在荒无人烟原野顶着烈日,冒着严寒风餐露宿,累了席地而坐,想休息,拿一块布铺在沙漠地上躺一阵子。要是在晚上回不来,就要在老乡家里借宿,五六个人挤在一个土炕上,大伙儿不脱衣服,挤在一起睡觉,凑合一晚上。如果干粮吃完了,这天就必须赶回家。

  到家以后,放下行李,第一件事,赶紧拿柴点火烧水,喝上一杯香茶,再吃上一顿热乎乎的饭。晚上洗个脸,用热水烫烫脚,组长发话“明天休息一天。”大伙齐声说“明天睡懒觉罗!”

  这个四合院是银光公司第一个办公室。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兰州,榆中、皋兰,白银、永登、景泰、靖远等地,为时两年,行程2000公里,最后银光厂址选在了皋兰县的郝家川,当时郝家川只有3户人家

  1954年5月24日,国家计委正式批复了选厂址报告。而这个四合院很快就完成使命,1956年搬迁后就不复存在了。

  40号街坊

  1956年3月,在白银现在的胜利街首先建设简易职工宿舍40栋,全是砖木结构平房。1957年4月建成。驻兰州的筹备人员陆续搬迁到白银。其中4栋作为办公室,其余的作为单身家属宿舍。当时尚街道名称,所以统称40号街坊。1958年又陆续建了8栋,称为上8栋。那时人们都都把工厂叫做工地。早上大伙儿带上饭到工地上班,大伙儿都是步兵,看不出谁是当官的。下班后回40号街坊休息。40号街坊设有职工食堂,小商店保健站,托儿所,粮站等。这是银光最早的家属区。进入21世纪,这48栋平方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原地旧貌换新颜,一片高楼林立,现为胜利街银光小区

  老库房

  老库房与40号街坊是同时建设的,位置现金公园东南角,是一个很大的四合院,座北朝南向,南边是大门和值班室,其余三面都是库房。那个年代,各单位汽车很少,汽车都是跑长途的。白银市范围货物都是马车拉。每天,老库房大门前马车排长队,一片繁忙景象

  后来,厂区的库房建成了,老库房再不进货物了,但他并没有闲着,摇身一变,成了临时家属探亲房,又以另一种形式热闹了起来。

  271

  271是银光公司建设时平面图纸编号为271。271的位置在液化气站以东,银光火车站以西,臭水库以北,最北面与白银公司的氟化盐相接。

  271这个地方要先从建厂时说起。七局是承建银光公司的主要单位。俗话说的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七局就在271这片荒野上盖起了50多栋平房(砖木结构的平房),作为单员工家属的宿舍。另外还盖起了办公大院、大食堂、开水房、设备加工大院、菜窖等。这就是当时七局的生活福利区。到了上世纪70年代,银光公司再没有建设任务,七局陆续搬走了,271交给了银光公司,由银光公司房产统一管理,作为单身职工的临时探亲房,大大减少了工厂临时探亲房不够压力。大约有一年时间,就住满了探亲家属,你来我往热闹非凡……

  到上世纪80年代,271曾一度被人们称为银光公司的“小香港”,出现了放黄色录像、赌博、吸毒、打架斗殴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工厂下大决心进行了整治,在白银公安局的大力配合下,成立了治安小组保卫处专干进驻271。不到半年时间,271的治安状况大有好转,到了上世纪末,农转非楼盖好后,大部分农转非搬住了新楼,少部分也搬回老家了。271在漫长坎坷道路上完成了它的使命,在机器的轰隆声中变成了一片平地。现在的271是一大片树林,有大一些的树直径都有20厘米粗了,在臭水库的路北有一颗干枯的老榆树,它见证了271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全过程

  兰州木塔巷招待所

  上世纪60年代,我们在兰州建了一个招待所,位置在木塔巷,省军区招待所背后,距离黄河大约30米一块凹地里。站在招待所大门前就能看到汹涌澎湃,直奔向前的黄河,还能听见浪花声,能闻到泥腥味,能看到黄河水十分浑浊……

  招待所大院里,北边是库房和灶房。西边是一排客房,南边是一个大栅栏,栅栏最里头放这一些就桌凳,外边放着几辆自行车。自行车是给采购人员和到兰州出差的人员骑的。我们有事到兰州办事处或者回家探亲,到招待所周转住宿,吃饭喝水都很方便,而且比街上的实惠。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木塔巷招待所被兰州市政征用。

  马车队

  当年的马车队位置在银光公司大门以北,胜利街以南,东至郝家川,西到刘家梁,这一大片全都是马车队。每个马车队都有一个小院,泥土房子,老远就能闻到一股马粪味。当年的马车叫做胶皮轱辘车,拉车的牲口有马、骡子驴子骆驼等,马车队大都是为了白银公司、银光厂、针织厂等单位运送货物的。

  那时候没有自由市场,偶尔马车队从老乡那里带来一些蔬菜水果鸡蛋猪肉等东西来卖。有的时候人们拿些粗粮到马车队换点白面、银川大米,马车队好像一个小自由市场。

  那时候,马路上的汽车很少,来回穿梭的全是马车,随时可以听到吆喝声,赶车人手鞭子,哼着两句秦腔小调,更有一番风味

  自改革开放以来,马车队逐渐被淘汰了,马车队的泥土房被推倒了,各单位盖起了平房,形成小生活区。到了21世纪,又被五洲大酒店,白银电视大厦,白银武警总队,白银熟食基地等所取代。

  商场大院

  上世纪50年代,商场大院是由苏联专家亲自设计建造的一个大院子,完全按照苏式的样子,二层四合院,大院内有百货商店、文化用品书店理发店邮电所、饭馆照相馆、保卫科等。在计划经济时代,商场大院里所有的货物与白银市上大商店里的货物完全一样。商场大院完全能满足人们的需要,那时候人们十天半月都不去白银市。商场大院为银光人服务了40年,它与银光人有着深深感情。它的模样完完全全地留在了老一代人脑海里,直到2000年商场大院被景怡花园所取代了。

  窑洞

  从小公园往北走过小桥,富泉酒店以北的这大片,这就是以前我们所说的窑洞。当时有50多栋平房(砖木结构),它是在40号街坊之后,银光厂的第二家属区。那时候我们厂办公大楼的马路两旁有了9栋单身楼,再从篮球场到忠字门的马路两旁你有12栋家属楼,其他大多数家属都住在40街坊和窑洞的砖木结构的平房里。现在富泉酒家往上走的高台台上还保留着15栋平房,这就是窑洞的见证者

  忠字门

  忠字门是银光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搞忠字活动象征,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是银光人文化大革命时代的代表作品,是银光人的一大创举。我们清楚记得,忠字门顶上有一个大半弓形连接在两侧的柱子上,弓形上有三个忠字,代表着三个忠于,两侧的方柱子顶端各有四个忠字,代表着四无限,两个方柱子上有数不清的小忠字,代表着银光人永远忠于毛泽东思想

  在当时,广播里一听到毛主席最新指示发表大家就赶紧往忠字门跑,由厂革委会人员统一指挥,按先后顺序列队,去白银市游行,手里拿着小红旗,喊着口号……在上世纪90年代,银光主干改造拓宽,把忠字门拆掉了,文化大革命留下的唯一的形象消失在银光人的视线里。幸好后来白银到银光的公交车在这里设站,每一趟车次到这里都要报“忠字门”站。忠字门的声音保留至今,也许是老天爷有意安排这个站名纪念文化大革命的吧。

  反修楼

  1955年,工厂为苏联专家盖了一个二层的豪华小楼,有宿舍、办公室、会议室舞厅资料室,库房等。每逢周六,周日,还专门派舞伴去陪专家跳舞,热闹非凡,荣耀了几年。

  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1960年专家撤走,人去楼空

  紧接着苏联逼债。毛主席号召全国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还清了苏联的债,度过了难关。1963年以后,专家楼成为后勤部各科的办公室。

  再往后,苏联变成了修正主义,人们把专家楼改叫成了“反修楼。”

  2000年,该楼地基下层,经有关部门鉴定危楼,大门前挂上了牌子“危楼远离”,专家楼(反修楼)判了死刑

  少年

  1980年,银光少年宫的地址选在原防空办公室大院。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大院面貌焕然一新,大门口的左侧有大鱼池,五颜六色鱼儿自由自在游动着,展厅前立着一座高塔,塔顶上嵌着一枚天蓝色火箭,火箭中间骑着两个天真可爱的少年,欲飞太空。

  后面是高大建筑群,中间有一个大展厅,周围有图书馆阅览室游戏室、办公室、休息室、库房等。

  大院西边是足球场足球场北边安装着少儿们的各种体育器材

  每天都有少先队打着红旗来这里搞活动,有的是入队宣誓,有的是歌咏比赛,有的是诗歌朗诵,少年足球比赛等,各队都有自己的活动内容。白银区许多小学校带着食品来这里参加有意义的活动。白银市教育局、市共青团,市妇联等领导都来参观指导工作。

  上世纪80-90年代是银光少年宫的黄金时代。

  聂家窑的“银光家属区”

  1969-1973年,我国北方是中苏边界珍宝战争,南边是中越战争,国内外形势十分紧张,毛主席发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口号,全国人民处以临战姿态。同时还进行了城市人口疏散工作,我们相当一部分老家属都回到了原籍。另外,我们厂在聂家窑盖了40栋平方(砖木结构),把五七农场农业二队家属全部疏散到了聂家窑。家属在聂家窑种地,职工骑自行车上下班,来回30多里路,风雨无阻,十分艰苦。一直到1976年形式好转,才陆续回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