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孙外孙都是子孙
在我们老家,有一个很奇怪的观念,以至于成了风俗。那就是重男轻女。一个具体的表现就是,里孙和外孙不一样。有两句话可以说明这个现象:“外孙是姥娘的狗,吃饱就要走。”“疼外孙瞎糊弄。”可是,说终归是说,大家对外孙,照样是很疼爱的。我从小,基本上就是在姥爷家长大的。
我姥爷,私塾底子,文化功底很深厚,是个很明智的人。可他老人家,就是在男孩女孩问题上有误区,所以在上学这个事情上,母亲和二姨,对姥爷多有微词。她一直不让母亲和二姨上学,我母亲偷着去上夜校,他知道了装作不知道,也没阻拦。所以,母亲尽管没上学,一般的字都认识。可是母亲本来就心灵手巧,如果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结果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现在,我也有了小外孙——豆豆。我们一家人都很兴奋,都愿意照顾他。一开始,我父亲还说:“这孩子好是好,再好也不是姓杨的也。”嘴上这样说,照样很疼他。这小家伙从小就喜欢老太太,喜欢让我母亲逗着玩,我母亲也会逗孩子玩。随着小外孙越来越大,越来越好玩,他们早就像疼自己的孙子一样,疼他们的小重外孙了。享受着四世同堂的乐趣。现在父母一有空,就想看视频,看看小豆豆的样子,小外孙已经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天,又去姥爷家去上坟,看到了大舅,二舅,三舅,三姨。又让我想起了在姥爷家,发生的很多往事。我的童年,大部分是在姥爷家度过的。我们这里还有一句话,叫:“三辈子不离姥娘的门”。我觉得是说,孩子的长相、先天素质和行为习惯,总是有姥娘家的影子。从科学的角度看,是有道理的,一是遗传,二是后天影响。
每次我到姥爷家,舅舅和妗子都对我都很好。原来老爷在世的时候,对我特别的好。母亲讲过一个故事,母亲带着我去姥姥家,姥爷看到我没衣服穿,二话不说,骑着自行车就去赶集去了,买回了很多布,姥姥和母亲给我做了好几件衣服。有时候,小舅和小姨因为我,没少挨揍。我也特别招老爷喜欢,脑子聪明好使,学东西很快,所以,他一直希望,我能够学会易经里的很多东西。我也一直是他老人家心中的骄傲。姥爷不在虽然很多年了,可是,他的这种骄傲,一直是激励我努力工作和学习的一种潜在动力。
现在我也有了外孙,我想把这种传统传承下去。我很喜欢小外孙,也希望他能够比我们做得更好。现在,他还不到两岁,我让女儿每天给他读经典诗文,能让他边听边学进行熏陶,平时用国学机播放,让他耳闻目染。
人就是这么奇怪,年龄越大,越容易想起小时候的事情。现在,我越来越怀念,我的姥爷,姥娘,爷爷,奶奶。回忆他们在世时候的每件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我在一篇文章,叫《童年的烙印》里面,就讲述了这一段故事。他们的一言一行,对我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财富,他们为我的生命成长,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现在,越来越显现出这种力量的巨大。所以,我现在努力想为小外孙做一些事情,为他注入更多的底蕴和活力,让他长大之后,能够理解我们传统的精髓,能够养成我们期待的良好习惯,能够掌握很好的文化知识和智慧,长大之后,他能够在社会上大展身手,成为我们家族的又一个骄傲。
我觉得,教育好外孙,这也是一种家教。这种家教,是我们的每一个至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所形成的,一种心照不宣的家族传统。这些都是,大家能够无意识遵守的规则,大家能够自觉地去做的事情。当我们的家风,成为我们后辈的日常行为规范,成为他们的好恶,成为存在他们于大脑深处的规则,变成他们的无意识行动。这不就是很好的家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