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三思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做的工作报告核心词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时期的标志是——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学校教育的新时期含义是什么?
培养有中国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国际视野的(信息技术、网络、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让全球一体化成为不争的现实),世界人(基于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的中华文明传播者和世界文明创造者、世界秩序维护者)。
未来的学校就应该是中国特色,国际视野的现代学校。
学校课程,课堂教学模式,要素:教学(学习)目标、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学校问题、预期目标、现有条件基础等)、实施策略(基本方法、重点措施、创新点)、适用范围、操作流程、教学评价(含学生学习评价)。
个人理解(结合教师工作),教师职业幸福感,生活的意义(快乐),自身价值,专业尊严。
2
引发的思考:
在物质相对丰盛的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很多时候已经超出生理、安全等物质层面的基本需要满足,进而追求层次较高的归属感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等,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基本需要满足。但是由于社会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物质层面的满足平衡是很难达到的,但心理精神层面满足和平衡是可以实现的,这为我们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心理和精神层面的满足与平衡,取决于社会文化、个人心态多方面因素。社会文化的平衡感,需要政府有效工作来营造;个人心理状态的平衡感,需要从儿童开始建立,需要科学的家庭教育支撑。家长总是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是培养不出有心态平衡的孩子的。心理平衡需要向内求,在接纳现实的基础上,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与自己的目标相适应。家长教育的核心目的,是让孩子得到健康、高效、和谐的心理养成,让家长收获智慧、和谐、幸福的自我成长。心理成长的平衡和谐,自然发展的充分高效,矛盾冲突自会逐渐化解。学校可以做的工作,就是积极引导家庭教育,共同家校合育的方式,实现家庭教育更为科学、理性,家校合作更为常态、高效,让教育形成合力。
3
城乡教育一体化再思考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我们的学校共同体建设,有可能走出一条“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新学期,市教育局安排我们与大坞镇峄庄小学结为“学校发展共同体”。我们现场调研,重点听取了学校黄校长、段校长、安主任三位领导的诉求。根据该校教师少,开展教研活动难度较大的实际情况,商讨了“送教到校”“同课异构”“参观观摩”“联合教研”“网络教研”等活动;根据各自学校的学生实际,计划“学生研学”“学生结对子”“校园生活体验活动”等活动;根据该校实际情况,由学校援建标准的劳动实践基地,供双方课程实施使用,进而提高双方课程实施水平,打造学校课程品牌。
我们把共同体活动的主要目标定为:利用北关小学的优质资源,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盘活和利用各自现有教育资源,建设劳动实践基地,带动学校大幅度提升,打造学校课程特色品牌。尽快给家长进城上学的愿望降温,让峄庄小学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
学校共同体建设的基本策略应该是,资源重在开发,优势重在互补,合作重在共赢。农村的教育资源应该统筹利用,农村小学不是只有劣势,只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实行城乡一体,开展学生研学活动,乃至于可以吸引海外华人学生来游学,这都是可能实现的。南京行知小学,已经辐射到了国外很多华人国家和地区。他们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