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就是得一个人先适应孤单
太奶奶今年89岁了,45岁的时候,太爷爷就过世了,她一个人活了44年。我曾听她不止一次的抱怨太爷爷,说他没福气,既没赶上这样的好日子,也没能看到儿孙满堂。
太奶奶时不时的就喜欢把玩着怀里的烟袋,那是太爷爷留给她唯一的东西。
听爸爸说,太爷爷活着的时候,太奶奶跟他没有一天不吵架,当时太奶奶是村子里出了名的“炸脾气”,街坊邻居谁见了都得绕道走。太爷爷死的时候,因为风俗,太奶奶不能接近棺椁,哭的很伤心,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火化的时候,要连着太爷爷的衣服一起烧了,太奶奶就一件一件的将太爷爷的东西收进袋子里,太爷爷的那个烟袋她怎么都舍不得扔,就这样留了下来。
记得有一年清明节,太奶奶坐在竹椅上,看着太爷爷的相片久久无话。
我问她:“你想太爷爷了吗?”
太奶奶有些喃喃的说:“想啊,没有一天不想,可又能怎么办?他45岁死,我以为我最多能活到50,过了50也就习惯了这样的日子了……”。
习惯了在孤单的日子里想他,也是因为真正爱上一个人,才慢慢适应了孤单。
大学的时候,我交了一个女朋友,陪她一起追《仙剑奇侠传1》。故事的最后,赵灵儿身死,李逍遥抱着她的尸体痛不欲生。
当时我就在想,那么爱一个人,大概会殉情吧?可结局是,他在心里给赵灵儿留了个位置,然后独自一个人去了蜀山,悟道修行。
那个时候,女朋友就一面哭着,一面对我说,如果有一天,她离开了,希望我能够像李逍遥那样,在心里给她留一个位置,然后一辈子想念着她。
那时大家对于爱情的理解或多或少都因为受到琼瑶剧的影响,以为真爱就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所以爱一个人就应该与她生死与共。于是男女之间的表白,大抵都是那种“生则同衾,死则同穴”、“海可枯,石可烂”等矢志不渝的誓言。
如今细细想来,与其陪着她一起共赴黄泉,倒不如好好生活。因为,如果真有来世,那就应该会有孟婆汤,到时谁也不记得谁,又要蹉跎500年,多可惜呀!假如没有来生,那不是更亏吗?
现在的社会啊,节奏越来越快,人们都开始追求那种快餐式的爱情。越来越多的人不愿花时间,不愿花心思,把求爱的过程压缩成一段简单的对白。
“你爱我吗?”
“爱!”
好,那就上床试试!
“你爱我吗?”
“不爱!”
好,那就下一个……
于是更多的情侣习惯用“适合就在一起,不适合就匆匆分手”这种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来粉饰自己对他“玩腻了”的本质,成为了恋人交往的特色。不愿努力去适应对方,以为那是委屈自己。不愿为了迎合对方而稍稍迁就一下,以为那就是一种将就。爱的轻易又廉价,复杂而另有目的。他们把爱情作为一种人生进阶的跳板,甚至于因为要亲近一个人而假装很爱她,为的也许只是赢一个现在看来极荒谬的赌。
他们害怕孤独,不愿意孤独,也不想想真爱你的人,哪会这么随随便便?
现在的人越发的喜欢问一些似乎很扎心,但没有任何营养的问题。或者发一些类似的感慨。
“你的人生里有没有失去过这样一个人?”
“你觉得怎样的去爱一个人,人生才有意义?”
……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其实,爱真的很简单。如果你是真的爱一个人,那就先花点时间,去适应孤独吧!用最真诚的心,去守护它。挖空心思的扮演愤青去捉摸那海市蜃楼般的人生,何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