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务必远离这几种人
这篇文章,本来我是不想写的,因为写了,就很容易被扣上「鸡汤文」的帽子。
但我经常在公众号后台,还有在留言区里,看到大家遇到各种各样「感情」困惑,这些困惑,绝大部分都是周围的朋友造成的。
查理·芒格有句话说得特别好:如果我知道坟墓在哪里,我就会主动避开它。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感情困惑,往往都是我们主动造成的。
我们为了追求他们的认可,我们为了获得融入群体之后的安全感,或者更深入地说,我们的认知层次不够,不知道如何正确地辨识哪些人,是无论如何都应该远离的,致使自己的眼睛被蒙蔽,从而,一步步走向深渊。
今天分享我在成长的过程中,踩过的一些坑,希望大家可以借助我的经验,再结合自己的独立判断,及时远离这几种人。
1,远离借钱不还的人
生活中,你肯定会遇到这种人:当他向你借钱的时候,你是他的大爷;但当你把钱一打入他的银行卡之后,他就摇身一变,成了你的大爷!
他会像患上失忆症一样,忘记向你借钱这回事;他还有可能,因为有了这次成功经验,隔三差五向你伸手借钱;更可怕的是,当你拒绝借钱给他的时候,他还会给你补上一句:
不就是5000块钱吗?你都这么有钱了,为什么不能借给我呢?
越成长,读的书越多,我就越发现,即使是面对同样一件事物,因为每个人的立场不同,这件事物在每个人心中占据的分量,是完全不同的。
同样都是5000块,对于出借的人来说,这笔钱,可是他辛辛苦苦工作得来的,一提起这笔钱,他就会想起早早起来挤地铁的艰难;就会想起无数个熬夜改策划方案的无奈;就会想起......
而对于借钱的人来说,这笔钱,很多时候,只要自己张张嘴,再使用一些道德绑架,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
那些借钱不还的人,因为感受不到赚钱的艰难,所以,他就把自己这种感受,迁移到了别人身上,也非常天真的认为,别人的钱,也是大风刮来的,只要有大风,就会有钱。
于是,当他们借不到钱的时候,就会说出这样的一句风凉话:
不就是5000块钱吗?你都这么有钱了,为什么不能借我呢?
我以前一直以为,借钱不还的人,终究是少数,毕竟我很少和别人借钱,即使借钱了,也一定会按照约定,把钱及时归还。
所以啊,当你遇到借钱不换的人的时候,一定要提醒自己,还好自己及时认清了这种所谓朋友,然后,再也不要把钱借给他!
2,远离只会嫉妒你的人
我之前在文章中,就已经提到,想要心智成熟,就必须摆脱「只要...就...」这种思维方式。
在很多人固有的认知里,只要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变得更好,身边的朋友,就会替自己感到开心,甚至,只要自己一进步,他们就会开香槟庆祝。
但实际上,这种「只要...就...」的思维方式,骗骗小孩子还是可以的,但如果你到现在还是相信的话,你很有可能会吃大亏。
人对于自己,或者对于其他事物的认知,其实是不清晰的,正因为不清晰,所以需要借助参照物来进行辅助判断。
这就好比你在网上买手机,当你看完过万元的苹果手机之后,再去看看蓝绿大厂出的手机,你就会觉得,蓝绿大厂的手机,怎么这么便宜!!!
同样的,你的某些只会嫉妒于你的朋友,看到你正在努力改变自己,本来他不觉得自己的生活,有任何问题,身边也不存在任何参照物,但随着你这个参照物的出现,他就会开始慌了。
真正的朋友,看到你的改变,是真心替你感到高兴,但这种真朋友是非常少的,很多所谓的朋友,看到你变好,内心是很不开心的。
只会嫉妒你的人,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时时刻刻对你的行为,进行贬低。
看到你去学习,就贬低你学习这个行为;看到你准备去跑步,就贬低你跑步这个行为;看到你准备考研,就贬低你考研这个行为。
他们不想改变,不愿意改变,就只能通过这种贬低他人行为的方式,来「投射」自己内心最为真实的想法。
也就是说,你正在变好的事实,就是他们内心真正想要成为的样子。
遇到只会嫉妒你的人,就尽早远离吧,因为他们都是懦夫,想要的,仅仅是嫉妒这种情绪而已,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变。
3,远离只会抱怨的人
我之前遇到过这样一位粉丝。
他说自己喜欢写作,于是我叫他试试在知乎上进行创作,他说知乎的红利期,早就过去了,现在才开始写,根本就来不及。
然后,他和我说自己身体素质很差,经常感到疲惫,于是我叫他要建立起自己的SOP,一个星期无论多忙,都要挤出时间去运动,他说自己每天上班,就已经很累了,周末只想各种死躺。
再然后,他和我说。。。
我就再也没有回复他了。
只会抱怨的人,通常喜欢别人来帮他做决定,接着,他还喜欢戴充满「负面」的眼镜,来审视、批判别人好心好意替他提出的决定。
归根结底,他是无法面对最为真实的自己。
这种人一辈子都在咨询别人的意见,再从别人的意见中,挑刺,即使好不容易,他听从了别人的意见,成功了,那就好,不成功,那责任,又全部落在了帮他提出意见的人身上。
如果你不远离这种人,那很有可能,你也会成为他那样的人,别忘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吉凶生矣」。
希望今天的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
这是曾少最近写的干货:
正经说4件事
豆瓣8.2分,这本书看得我浑身发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