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之所想
昨天,我去街上办事。在一家超市看到了这样的一幕——一个女客户因为买得东西不合心意要求退换,而超市老板不答应,为此吵嚷不休。开始,双方言语平和,几分钟后,女客户用粗俗的言语叫骂,超市老板也用同样的语言以牙还牙,当时,周围好几位顾客议论“如何说话水准,还做什么生意?”“女客户的言语不堪入耳,哦?遇上这样的女人,有理也说不清呀。”
我稍稍看了一会,匆匆走出超市门口。脑子里总在想:言语可是辩论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一场精彩而令人信服的辩论,其语言必须具备哪些要求呢?
1.比喻除形象、生动之外,还要贴切。一个恰当的引用,常包含了许多句话的表达,
甚至在某种“模糊感觉”中塑造美好的意境。但如果不加咀嚼,拿来用上,那只会东施效颦,
贻人话柄。
2.形容词不宜过多,更不可堆砌词藻。辩论是理性和知识的较量,是思想和学识的角逐,
辩论词不是散文诗,更不是抒情诗,过多的形容词只能流于媚俗。辩论词应以轻巧灵动为上,注意以朴素、自然、俏皮的语句来阐述自己认定的思想。有的辩论场次上,个别队员似乎把辩论理解为一种文学活动,动辄出口诗词赋,造句讲究抒情、浪漫,未免使人牙根发酸,大倒胃口。辩论的语言需要优美,但辩论的语言绝不是文学语言。
3.要实现辩论语言和平时习惯语言的分离。辩论语言的特殊性是辩论的特有程式和时空界定所安排的,它不同于我们日常的生活语言,所以初学乍练辩论的朋友往往未能很好地根据情景变更,迅速实现语言风格的转化。(来自百度)
最近,好几位老师各自展开了网络辩论,我虽说没有在他们的文字下面留言,但是,每天我几乎是一字不落地认真阅读,认真思考,认真辨析。我总感觉有的老师使用的语言有些粗俗,本该自己辩论的很有水准,结果,就那么几句粗话,让围观者看后感觉很糟糕,有的老师的语言处处逼人,给对方不留半寸余地,这种语言的使用根本不能说就是上乘的言语功底,反倒使用了“言语压力”,这在辩论上是最大忌讳之处。别人的辩论,其里有好多可学之处,为此,乐意辩论的双方,首先要规范、文明、严谨地使用语言,不要把好端端的一场辩论搞成一场“叫骂赛”,美国一位辩论大师说过:“粗俗的辩论等同于野兽之间的嗜好厮杀。”
目前好多辩论赛,最明显的一个弱势就是辩论者缺乏一个好心态。即辩论之前,双方各自彬彬有礼,开始几分钟后,言语变质变味,接着,几分钟后,情绪暴躁,甚至显出一棒子要置对方于死地之势。
这种情况的发生,也不只是辩论者缺乏一种论说的素质,而是如今的这个社会,致使好多人的情感浮躁,素质浅薄,从而使很多人难以静下心来好好说。情感的缺失导致辩论难以正常化开展,这也是当前从事辩论赛承办方最感头疼的地方。
辩论赛是心理素质的一种较量,古人云“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以勇为主,以气为决”“战以气为主,气勇则胜”,历来军事家十分注重勇、气在决胜中所起的作用,所谓“两军相抗勇者胜”。而这“勇、气”二字正是对各级指战员心理素质和心理状况的高度概括。辩论赛进行的是一场融知识、智慧、语言、应变能力为一体的激烈角逐,其难度不下一场攻城拔寨的战役,所以,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用超常的速度收集、分析、处理来自各方(本方战友、对方辩友、评委、观众)的信息(包括反馈信息),并做出最快、最恰当的反应,没有稳定良好的心理状况,就没有正常发挥水平的保障。当然取胜也只能是难于上青天,所以说辩论赛同时也是双方辨友进行的一场心理大战。(来自百度)
我认为辩论双方必须首先建立在一种良好心态之下的心平气和的论说,最近几位老师的辩论不乏一种“打斗”的形态,比如,辩论本是正方和反方之间的论说,但,事实呈现的却是反方和另外又一方的言语调戏,这种似乎形成“集体围攻”的辩论并不是我们围观者索要真正看到的。这里,我表明自己的一种看法:辩论绝不是量化的一种压倒,而是理性揉感性的一种自然物。
□素养问题
素养是辩论者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核心因子。如果,一个辩论者抛却了基本素养却跑去和别人辩论,这岂不是泼妇刁男和人家胡搅蛮缠?依我之见,辩论者的基本素养应该包括以下几种:
1、品质纯正。一个品质有问题的人很难提出令人信服的命题,品质的品,有三口合成,意为“多人公认”之意,也就是大家所敬佩的人。品质不必有过高的要求,但,必须要有过正之先决条件。正只是其一,其二必须纯,不含杂质,无污秽之嫌。一个出色的辩论者,必然是一个品质优先的贤士。
2、豁达文雅。我经常看大学生辩论赛,也看国际某某辩论赛,参赛者总给我一个感觉就是豁达文雅。豁达则突出表现在意和气两方面,即不拘泥于小节,不苟婵于死结,总是给对方让出一方尽量说理的空间。文雅不只是凸显在言语上,从参赛者的气质、举止总让人感觉到文质彬彬,毫无一丝一毫的刁野。
3、谦逊犀利。我曾经看过鲁迅和胡适之间的文字对决,从文字中我充分嗅到了他两谦逊而又犀利的风格。犀利的真正威力绝不是独立的文字彰显,而是蕴含在谦逊中的一把软刀子,莫非鲁迅的“人血馒头”为何那么有力?最近,我看到了好几位的文字表现力特别犀利,可惜缺乏了一种谦逊。这点也是部分老师需要改进的。
□尺度问题
尺度很难把握,有人动不动就采取一种猜测之法非把毫无相干的人和事牵扯进来,这绝不是辩论之高招。侮辱诽谤是辩论的大敌。其方式有多种多样,言语的、行为的、含沙射影的、直截了当的,不论哪一种,这种做法是卑鄙的。一个人想要驳斥他人的观点,首先,自己想想——有没有驳倒他人的一把尺度,不是人人都可以被打败的。聪明的人量力而行,愚蠢的人中途贼溜。驳倒有多种,有人喜欢高叫,有人始终沉默,沉默也是一种反击的方法,不一定声音叫的大就得力。越来越多的人总是采取一种沉默回避不必要的麻烦,依我看,这是一种极其消极的方式。
对于辩论尺度,古人早有论述。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298年,阴阳家学派创始者邹衍到了赵国,平原君请他和名家学者公孙龙辩论“白马非马”之说,却遭到邹衍的断然拒绝。邹衍说:“夫辩者,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乱。舒意通指,明其所谓,使人与知焉,不务相迷也。故胜者不失其所,不胜者得其所求。若是,则辩可为也。”随后,他针对公孙龙的辩论风格说:“乃至烦文以相假,饰词以相悖,巧譬以相移,引人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他这番话一说完,“座皆称善,公孙龙由此遂黜。”
尽管时间过去了两千多年,邹衍对于辩论尺度的阐述,仍然值得我们深思。首先,无论辩论内容和形式如何,“舒意通指,明其所谓”都是辩论应有的基本尺度。说白了,辩论就是大家聚在一起讲事实、说观点、摆道理、明是非、求共识。辩论中,无论双方立场差异有多大,都应该秉持客观、平等的态度,坚持以事实为准绳,在此基础上阐述观点,证明己方对在何处,对方错在哪里。说理要遵循基本的逻辑,层层递进,因果有序,相互印证,以求达到“使人与知,不务相迷”的目的。辩论最忌讳的,当属以感性思维替代理性探讨,以立场之分替代观点正误,破坏正常辩论的前提。这种现象,在网络辩论中尤为突出。比如,只要是对方阵营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由分说,先蔑视之,谩骂之,搞人身攻击、地域歧视。二则断章取义。不看对方说得有没有道理,反思己方事实、观点有无完善之处,而是从文章里找纰漏,从表述里寻“雷语”,然后以此为据,断定对方一无是处,反证己方正确无误。
细读邹衍所论,结合当今“网情”,以上在网络辩论中较为常见的不良现象,并不是危害最大者。谩骂和曲解,往往是因为水平低、素质差使然,稍有理性的网友一眼便可辨出,也不会参与其中。但是,网络上那些类似公孙龙的人,实际上危害更大,因为他们有意歪曲了辩论的尺度。这些人的言辞,看上去有事实,有论述,有结论,但追究其事实,拨开其表象,分析其逻辑,就会发现这些人的言辞,往往充斥着“烦文,饰词,巧譬”,他们试图通过“相假、相悖、相移”的方式,混淆视听,目的在“引人使不得及其意”,阻碍公众了解真相,辨清是非,提高认识。这样的辩论参与者,需要大家格外警惕,不轻信,多存疑,广求证。
归根到底,辩论只是一种思想交流的形式,关键不在胜负、对错,而在“胜者不失其所,不胜者得其所求”。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评论员”的时代已经到来。辩论的尺度,也由此更具时代意义,良性的辩论环境,也因此显得格外珍贵。(参考有关资料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