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裸奔,不用俯卧撑……看看原来的老牌艺术家都是咋火起来的
比如,一个艺术家做了个人物雕塑参展,不小心把雕塑的脸部摔平了,索性改了个名字叫《挤地铁》,就这么着得了一等奖。
▼
还有一个叫葛宇路的年轻艺术家,一天看到自家门口的马路没有名字,突发奇想,用自己的名字命名马路,竟然被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收录,最后路牌被相关部门拆除……
▼
比较轰动一时的还属厉槟源,这哥们儿凭借在夜晚裸奔出道,被群众亲切的称为“望京裸奔哥”,随着知名度的扩大,裸奔的装备也一路升级,有一次全身涂成阿凡达色,在每个十字路口带着他的充气娃娃疾风奔跑。
▼
▼
一个叫韩冰的行为艺术家在2000年开始遛白菜。从北京街头,一路遛到天安门广场,最后冲出亚洲遛向世界,登上了美国的《新闻周刊》封面。
▼
这个举动莫名戳中了都市人的空虚内心,一时间全球溜白菜之风盛行,白菜也不再是白菜,白菜就是寂寞。
▼
相较于现在流行的出位走红,过去的老牌艺术家出名方式则更为含蓄和偏实战。下面扒一扒不同年代艺术家都是咋火起来的,只是典型方式,不能以偏概全。
1
在20世纪初,拜入名师门下很重要,因为名师挑选徒弟的标准极为严格,名师肯收为徒弟本身就证明了自己的潜力,再经过师傅调教熏陶,日后更容易在艺术界站住脚。
就拿享誉画坛的几位名家——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吴昌硕、潘天寿、黄宾虹、林风眠、李苦禅、李可染、黄胄为例:
齐白石收徒上千,其中李可染、李苦禅都是齐白石的徒弟。林风眠培养出李可染、吴冠中、王朝闻、艾青、赵无极等一大批艺术名家。徐悲鸿发现并推举了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又为吴昌硕的弟子……
师徒相传,流派交融、当时的画坛呈现出开放兼收的良好风气,其中最有名的是徐悲鸿和齐白石这段横跨25年的情谊。
齐白石可以说是徐悲鸿推举的。徐悲鸿十分敬重齐白石的为人和画德,极为赞赏齐白石的画风和画技。同样,齐白石对徐悲鸿也信任有加,视他为德艺双馨的画坛英才。▲ 徐悲鸿和齐白石1928年,徐悲鸿为旧京艺术院长,欲聘齐白石为教授,三过借山馆,齐白石始应其请,成就艺坛的一段美谈。这两位相差30多岁的艺术家,自20世纪20年代末一见如故之后,因共同的艺术旨趣,从此结为互为尊敬与支持的莫逆之交。二人的情谊真挚深厚,传为佳话。2
在60-70年代,出现了《连环画报》这样最专业,最具影响力的通俗美术刊物,只有最优秀的艺术家,最优秀的作品才能登上《连环画报》。1951年5月,第一期《连环画报》正式出版发行。20开的小方本,10页彩页,20页黑白页,半月刊。由潘崮绘制的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上挥手的油画成为创刊号的封面,茅盾先生为封面题写“连环画报”四个字。《连环画报》上刊登过大量出色画家所绘的经典连环画,让人百看不厌、经得起咀嚼回味。▲ 83-2月号《贝多芬之死》汪晓曙 绘▲ 83-2月号《雏凤凌空》董辰生 绘▲ 83-5月号《贵妇还乡》高 燕 绘▲ 83-8月号《龙女牧羊》卢延光 绘在83年6月号的《连环画报》上,刊登了连环画《罗伦赶考》,篇幅所占版面之大,前所未有,还获得了主编的亲笔褒奖,发表后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 83-6月号《罗伦赶考》高云 绘《罗伦赶考》的作者是高云,天赋极高,18岁就发表了第一件绘画作品,到28岁就凭借《罗伦赶考》掀起“白描热潮”,获得全国美展金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跻身当代十大连环画家之列。高云的连环画清新脱俗,一幕幕场景活灵活现,简单的线条将人物刻画地十分饱满。那些抖动的衣、须、翎在翻转中变化出令人眼花缭乱的造型和线条,许多美术高校都采用《罗伦赶考》这套连环画作为线描教材。为了把连环画画得栩栩如生,高云做了大量前期考察。以《长生殿》为例,高云从3月-10月走了半个中国,在敦煌、西安、山西、河南、苏州、扬州等地寻找素材灵感,一帧小小连环画里的人物造型、建筑、服饰、甚至是布幔、屏风也有据可靠。高云将连环画从民间读物推向了艺术殿堂。▲ 《长生殿》,高云 绘当时还有一个知名连环画家大家可能想不到,就是陈丹青。从很小的时候,陈丹青就十分痴迷看连环画,《陈宫与曹操》、《吕布与貂蝉》《林冲夜奔》、《桃花扇》……大抵是翻烂的宝贝。九岁那年,在少年宫的头一份功课就是临摹《铁道游击队》。▲ 陈丹青创作的连环画封面《边防线上》20岁那年,在农村插队的陈丹青被调到江西出版社参加连环画学习班,天天画连环画,他非常开心不用种地了,就想从此做个连环画家。1973年,陈丹青竟然出了《边防线上》《飞雪迎春》等三四本连环画。▲ 陈丹青创作的连环画封面《飞雪迎春》高云和陈丹青同连环画密不可分的缘分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他们曾在一个美术创作班上创作、交流与学习。▲ 图为上大学前 在第四次江苏省美术创作班上 陈丹青为高云画像在改革开放后,进入新兴美术阶段,各种画展开始涌现,不仅有省级美展,还有国家级美展。艺术家有了更为官方和学术的平台来打响自己的名声,只要有真才实学,就可以跨越年龄和阶段,得到美术界的认可。其实,当今也有很多年轻艺术家是通过参加美展打出声望的,而很多原来通过参加比赛出名的老牌艺术家,现在又多了评委的身份,比如,靳尚谊、冯远、范迪安、何家英等都在其中,前面提到的高云已连续担任了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美展的评委,时间跨度达20年。
如今,这些老牌艺术名家们从起初的获奖者已经成功的转换为了甄选和推举青年画家的评委,以确保从海量作品中选出真正有潜力的优秀者,不断地为艺术界选拔更多优秀人才。
2
3
全国美展被称为中国美术界的“奥林匹克”,每五年举办一届,作为国家级的最具权威性、最具学术性的综合性大展,成为了优秀艺术家涌现的重要推手。全国美术人才趋之若鹜,视其为心中的圣殿,期望通过入选这个大展走向成功。
全国美展早期设“金、银、铜奖”,现统一为“ 中国美术奖”,是中国美术界的全国最高奖,在全国美展中评选产生。迄今已成功举办十二届,第十三届的评审刚刚结束。1984年的第六届全国美展,更是一届星光熠熠的展览。吴作人、刘海粟、李可染、叶浅予、林风眠、黄胄、关山月、吴冠中等众多名家悉数参展,各路画坛新秀也争奇斗艳。▲ 《太行铁壁》 杨力舟 王迎春 绘 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金质奖▲ 《大唐伎乐图》 谢振欧 第六届全国美展金质奖▲ 《罗伦赶考》高云 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靳尚谊是1955年第二届全国美展的参与者,当时他刚从中央美院毕业,留校任教,与年轻同事伍必端合作了水粉画《毛主席和亚非拉人民在一起》。这幅画入选美展后,人民美术出版社将其印制成单张宣传画,靳尚谊的这幅获奖作品那一年因此成了全国众多家庭装饰房间的时髦贴画。▲ 《毛主席和亚非拉人民在一起》 靳尚谊、伍必端 绘同样走进千家万户的,还有高云的《罗伦赶考》、岑学恭的《木筏》、汤文选的《婆媳上冬学》等。那时候,参展作品画册还是黑白印刷,相当简陋。每一页上要排列七八幅作品,远没有今天办画展这样讲究。但对艺术充满渴求的年轻人,就在这样的小册子边缘,一笔一画记上每一幅画作的特色和细节,拿回去再慢慢研究学习。同样具有时代意义的还有全国青年美展,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罗中立的油画金奖作品《父亲》因具有探索精神颇受好评和关注。▲ 《父亲》 罗中立 绘然而,随着展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前是稀缺资源的美术展览越来越多。如今的展览含金量也受到了稀释。但依然不妨碍艺术家们充满期待的涌向这扇“艺术大门”,因为无可否认,参加全国美展,入选并且获奖,依然是艺术家快速成名的途径。当年参加80年代美展一举成名的艺术家如今大多已经是艺术界的中流砥柱,希望现在的艺术家,尤其是年轻的艺术家们多一点冒险精神,少一点功利心,向前辈们对艺术的一腔热血学习,让学术面貌真正年轻起来!4
关于艺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解读。这个时代对艺术的态度和艺术家如何在艺术圈立足其实渊源颇深。和前辈相比,现在的青年艺术家确实出生在一个更好的年代,全民对艺术的关注度比以往大幅度提升,还拥有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更充分的成名渠道,不管是策展人力捧,拍卖会举牌,各大艺博会、双年展的盛行,媒体追踪,或是网络推送。只要敢想敢做,就能博得机遇。▲ 2016上海艺博会现场但其实,不管在哪个年代,一个真正艺术家的道路都是艰难的。那些能留在中国艺术史上的艺术家依旧凤毛麟角,他们不仅有扎实的艺术功底,还有真诚关怀当下的情怀。
艺术是一个不断流动、变化的过程。而艺术的创作核心在于自我不可抑制的表达冲动,成名与否不过是“天时地利人和”的衍生产物。
年轻艺术家当以老一辈艺术家为标杆,在现在的良好氛围下,勤奋踏实地走好每一步,不管是否成名,都能实现自我价值,为中国的艺术界做出自己的贡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