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飞奔的物种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飞奔的物种读后感精选10篇

2019-09-05 23: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飞奔的物种读后感精选10篇

  《飞奔的物种》是一本由[美]大卫·伊格曼(David Eagleman) / [美]安著作,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90,页数:34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飞奔的物种》读后感(一):《飞奔的物种》——大卫·伊格曼、安东尼·布兰德

  看标题以为是本生物学的书,万万没想到是说创造力的——人类运用创造实现飞奔,因此飞奔的物种其实就是指人类,而实现飞奔的关键是创造力。

  一直以来,很多书都说创造力是天生的,但脑科学表明,事实上个人都具有创造力,每个人都可以创造。而创造力产生机制包含两点:一是创造力的基础是博闻强记的知识;二是创造力发生动机来源于“希望不平凡并引起别人的注意”和“what if假设模式”。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激发自身创造力,作者提出了激发创造力的“3B原则”和3个禁忌:(1)3B原则:bending(扭曲)、breaking(打破)、blending(融合),所以创造力既要博识强记,也要守正出奇;(2)3个禁忌:不要和传统玩笑、不要和错误人群过分地谈论艺术、不要和实用性发生冲突

  《飞奔的物种》读后感(二):创新突破核心法则

  看到书名的第一眼,大多数人可能会和我一样,认为这是一本讲进化的书,不然,为啥要扯上物种呢?但作者其实是从更高的层面进行思考,纵观整个生物发展史,为什么奶牛不会编曲?为什么松鼠不能设计通往树顶的电梯? 而只有人类拥有各种发明创造,实现物种的飞奔?

  作者认为,这正是因为在人类大脑运作的程序中,产生了一种进化调节,这使我们不仅可以认识这个世界,还可以进行创造。《飞奔的物种》这本书正是在讲人脑创造性程序是如何运作的?它有何规律可言,又将把人类带向何方。

  这本书由两位作者合著完成,一位是脑科学家、《西部世界》的科学顾问大卫·伊格曼,另一位是知名音乐家安东尼·布兰德,两位不同领域专家的跨界之作,使得书中对创造力的研究拥有了科学和艺术的双重视角

  伊格曼教授从他擅长的脑科学角度讲述了大脑进行创新思考的独特方式,并从中提炼了创造力突破的核心——“3B”法则:扭曲(Bending)、打破(Breaking)、融合(Blending)。通过运用创造力的“3B”法则,无论组织或个人,都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虽然书中有脑科学的部分,但是你完全不用担心看不懂,不好读。书中有近200个来自商业科技、艺术、建筑等不同领域的创新案例,你能从中清晰的看到“3B”法则的应用,既好读又有趣,完全可以当成一本人类创新史来看。你可以从中了解到如何运用“3B”法则来进行创新,同时,作者还讲述了什么样的创新才能大众接受,成为流行

  世界正在飞速发展,我们每一天都要面对以前没出现过的难题,而解决这样的难题正需要我们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如果你想拥有这种决胜未来能力,就来读读这本书吧。

  《飞奔的物种》读后感(三):关于创造力,《飞奔的物种》隐含了什么没明说?

  我们先看一段演讲,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845836/,这家伙酷吧。他的名字叫David Eagleman(大卫·伊格曼),美国作家神经学家。他在社会科学的许多方面使用了神经科学方法,并提出了许多重要思维方法。他赢得了美国著名神经科学家的名声。David Eagleman于1971年出生于美国新墨西哥州。他的父亲Arthur Eagleman是一名医生母亲Cirel Eagleman是一名生物老师。David Eagleman是HBO的科学顾问,《飞奔的物种》就是他最新作品

  我在作者简介里特地提到了其父母,这是为什么呢?神经科学可能受其父亲的影响,母亲给他的礼物大家一猜应该就会知道——近两百年来生物学最伟大成果进化论。可你翻遍整本书,《飞奔的物种》里关于进化论最明显例子是在其前言部分:这本书是讲创造力的,如果把创造力看做是头脑运行算法,这种算法源于进化。

  那为什么David Eagleman不明说进化论呢?在第七章有一段讲到了两届普利策奖得主爱德华威尔逊,大卫·伊格曼在表达了的尊敬之余,也明确说爱德华威尔逊处于危险境界。可能对于国内的读者会感到奇怪,不就是进化论吗,中学就学过,干嘛要遮遮掩掩。实际在现代西方国家,进化论既反叛了传统宗教的神创论,又因为社会达尔文主义臭名昭著。取个例子,主张保守的美国共和党,目前明确承认自己相信进化论的只有一人,他的名字是乔治布什,就是打海湾战争的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说句笑话,如果布什不是出生于有两届总统的家族,他怕也不敢说他相信进化论。

  你肯定会说,瞧你吹的那么玄乎,拿出证据来!

  古典达尔文理论——创造性的世界观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非常简单

  1)变异:同一代兄弟姐妹个体虽然长得很像,但细细分辨之下,没有两个是完全一样的;

  2)自然选择:他们的差异往往会对生存和繁殖产生影响;

  3)遗传:后代长得类似于他们的父母。

  鉴于这三个条件,物种将随时间变化。有助于生存和繁殖的特征将变得更加普遍。。物种将很好地适应他们的环境

  这点中学内容介绍到这,现在我们来看看《飞奔的物种》重点提到的艺术家毕加索。

  差不多一百年前,身无分文的毕加索在巴黎的小画室里,用了九年时间创作出了一副了叫《亚威农的妓女》的画,在展出时,主办方把这幅画的名字改成了《亚威农的少女》。这幅被认为具有划时代变革意义的作品是毕加索走向立体主义的第一步,这不仅是他个人艺术上的突破,更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突破,它标志着立体主义的诞生。画我放在了文末。

  遗传:《亚威农的少女》创作灵感来源于十七世纪的一副关于世界末日祭坛画。当毕加索在创作过程中,他附近的博物馆展出了一批非洲面具。他被非洲土著人艺术,特别黑人雕刻的那种简练朴素怪异粗犷造型吸引。这张画中有2个面孔就直接来自于这些西非黑人面具。

  变异:毕加索为了创作《亚威农的少女》,在那九年里画了多少草稿我不知道,但他在拉斯梅尼纳斯创作的58幅画作,其中的五福我也放在了文末。大家也可以感受一下这种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的味道

  自然选择:《亚威农的少女》是毕加索的突破,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的突破。突破的到底是什么?以往西方古典油画主要是写实风格,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就是要画得像。随着1839年相机的诞生,你画得再像也没有照片像。十九世纪末,油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画家不在如实描绘,以选择以想象幻想等方法构造作品。换句话说,照相机逼出了像毕加索、梵高、莫奈这样一批大师

  大卫·伊格曼的第一身份是神经科学家,他对于创造性的自然选择很自然会用神经科学解释一番。他用的名词高大上——重复抑制,简单说就是见怪不怪。我们越是了解某样东西,我们对它投入注意力就越少。大脑喜欢事物,它总是寻求新奇。可是越是新奇,大脑要理解这东西消耗能量也越大。如果耗能太多,我们会因为太烧脑而停下来不再用脑。大脑必须在利用以前学到的知识和探索新的可能性之间寻求平衡

  我总结了一下大卫·伊格曼的创造观就是在熟悉中找到新奇。

  《飞奔的物种》读后感(四):近代的基因突变理论——打造创造力的方法

  在第一部分我们说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你也许会说“或许你说的有那么一点点道理,但你是从不同的章节里挑出来的内容。这个套路实在太Low,怎么看你都像在骗我。你能把那本书的一部分完美匹配,我才觉得在概率上有点可信度。”

  完美匹配,你也觉得这是在开玩笑吧。

  现在我们就来尝试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还记得我们在开头提到了目前的进化论大牛爱德华威尔逊。老爷子今年90岁,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出版了最新的一本书,希望这不是威尔逊的最后著作。打开这本叫《创世纪》的书,在第一章对基因突变有这么一段描述

  “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首先,它可以通过改变染色体的碱基顺序;其次,改变染色体中基因数目;第三,改变基因的位置来发生。”

  我们现在按照高中生物学的内容来翻译一下上面这段话。

  先看第一个,高中教材管这叫做碱基置换。这种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某一个碱基为另一种碱基置换,导致DNA碱基序列异常。举个例子,原DNA的序列是GAA,现在变成GTA。

  第二种情况缺失突变。这种情况是指较长片段的DNA的缺失而发生突变,严格地讲,缺失属于染色体畸变。你可以把这种突变看做是基因丢了一段。

  第三种情况叫插入突变。这种情况是指基因的DNA中插入了一段外来的DNA,那么它的结构便被破坏而导致突变。简单说,就是混入了其他物种的基因。

  你可能长时间不接触生物学内容,一下记不住这么多细节没关系,我们现在就用《飞奔的物种》第二部分——创造力“3B”法则,来再讲述一遍。

  法则1:扭曲

  扭曲是改变原有事物的尺寸形状材料速度,时间等属性来开辟新的可能性。如果把这些属性看做是DNA的碱基对,那扭曲就可以看做是碱基置换。

  柔性机器人就是应用了扭曲法则。柔性机器人由柔软橡胶构成,靠气压驱动。传统机器人的钢铁材质,钢铁的基本属性是坚硬。柔性机器人改变了改变了这个属性,然后就能拿起玻璃之类的易碎品。视频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空间柔性机器人-资讯-高清正版视频在线观看–爱奇艺

  那怎么培养扭曲的能力呢?

  专业说法是带着脚镣跳舞。自己先做限制,然后尽力探索其他的可能性。借用摄影中的镜头训练法来举例,只用一只50mm的标准定焦镜头拍你遇到的所有题材坚决不换镜头。想改变照片中物体大小,只能靠两条腿走。

  法则2:打破

  打破是把坚实或连续的东西,将其打破成可控制的部分,然后重建。打破的主要手法是拆分和丢弃。切换成生物学视角,把一条染色体看做是一个连续的整体,这个整体能分成若干个基因片段,如果某个片段丢失了,就发生了缺失突变。这不,打破这条法则又和缺失突变对上了。

  乔布斯与iphone手机故事就是打破这条法则的完美诠释。以前的手机都有个键盘,拨号、打字都是用键盘完成。乔布斯认为键盘太丑,不方便,坚决不接受键盘。他就叫工程师触摸屏用在了新开发的手机上,于是“一个改变世界的产品”诞生了,这就是iphone。现在我们点击这个链接,来感受下2007年iphone发布会疯狂。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4662581

  法则3:融合

  融合就是两种或更多种来源的东西重新结合起来,融合是一种强大的创新引擎。现在向上翻动一下,找到插入突变那段。现在你是什么感觉

  网飞(Netflix)公司曾经搞过一个竞赛,悬赏100万美元,给能把他的推荐引擎准确度提高10%的队伍。当时有两万多只队伍参赛,其中有一只父女两人组成的队伍很特别。女儿提供数学支持,父亲没专业背景,却有一个见解。如果先看了一部烂片,会让他给随后看的第二部电影打个低分,所以应该根据前一部片子的评分数据调整后一部电影的打分。就凭这一点,他把推荐引擎的准确度提高了9.06%。

  这事很有意思。一个外行,把两个完全不在一个领域的东西融合起来,解决专业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复杂问题需要用到很多不同领域的知识共同完成。融合这条法则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吗?做个“斜杠青年”,成为通才而不是只精通某领域的专才。

  扭曲,打破和融合是我们将经验转化新鲜感工具,是创造的基本方法。知识、经验、概念以及我们积累的每一个记忆,都是通过进化一步一步演化而成。

  最后我们以威尔逊老爷子在《创世纪》中的那段话作为今天的结尾。

  “Mutations are random changes in the genes of a population. They can occur either, first, by an alteration in the sequence of DNA letters of the genes, or second, by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copies of the genes in the chromosomes, or third, by a shift in the location of the genes in the chromosomes.(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首先,它可以通过改变染色体的碱基顺序;其次,改变染色体中基因数目;第三,改变基因的位置来发生。) ”

  《飞奔的物种》读后感(五):那些与众不同的好点子,都是这么想出来的

  

如何激发自己的创新力?

  我们都知道创新力很重要,小到向领导提出一个新方案,大到做出改变世界的创新,比如发明GPS,都离不开它。

  但关于创新力,我们常有一个误区:要么把它神秘化,认为创新只是某些聪明人的专利;要么把它庸俗化,把创新等同于投机取巧,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其实,脑科学的新研究表明:每个人天生都有创新力。它既不是聪明人的天赋,也跟灵感没什么关系。所谓创新不过是有方法、有流程的绝地突围。

  最近,湛庐文化刚出了一本新书, 大卫·伊格曼和安东尼·布兰德合著的《飞奔的物种》,名字挺逗, 这本书主要从脑科学的角度切入,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套完整、实用的创新方法论。

创新方法论

  1. 创新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对现有想法和经验的延伸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创新是去做前人从未做过的事,但关于大脑的研究表明:大脑的确需要惊喜,但也排斥彻底的颠覆。比如我们手机里很多图标,就是模仿旧事物设计出来的:电话图标是传统电话听筒的样子;拍照图标是传统相机的样子,甚至还在拍照时保留了传统相机的快门声。这其实都是对现有经验的延伸。

  2.创新不是一个人埋头苦想,它来自集体智慧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创新就是一个人闷头苦干,然后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爆发。但其实创新的背后,往往是多人协作的结果。我们都知道,计算机科学之父艾伦·图灵在二战时成功破解了德军的密码系统。但背后其实是密码学家、数学家、国际象棋冠军、填字游戏冠军等专家们,通过集体智慧实现的。下次当你陷入瓶颈时,不妨试着向身边的同事和朋友求助。在这个过程中,你大脑的神经介质会调动更多的奖励机制,帮你创造更多的可能。

  3.放弃头脑中的第一个想法,试着多问自己“除了……还能怎样”

  出于对效率的考虑,当大脑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会首选最常规的答案。所以,你在构思策划案或者参加创意会时,脑中冒出的第一个答案很可能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常规答案。这时候你不妨大胆舍弃这个想法,试着问自己“除了这个思路外,还可以怎么办”。这样的思考方式,往往能帮你避免陈旧思路,离创新更进一步。

  4.跨界学习,从不同领域寻找经验

  创新需要调动整个大脑的神经网络活动,通过不断吸收、融合周围的知识,创造新的思路。如果你想激发创新力,不妨多去学习不同领域的技能,让大脑组合不同的知识,更容易产生有趣的想法。像我们现在看到的婴儿恒温箱,原型就来自动物园中的小鸡孵化器;电影放映机,则来源于缝纫机。

  5.像积木一样,把问题重新分拆和组装

  当一件事情很复杂时,你可以尝试把它拆分,删除冗余的部分再重新组装,就能有新的想法。比如,最初的拖拉机和汽车一样,有结实的外壳。但这导致拖拉机十分笨重,会把土壤压得太实,破坏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后来人们想,干脆丢弃了起落架和外壳,直接把座椅安装到发动机上,不就轻了吗?你看,只保留核心结构、丢弃冗余部分,促进了现代拖拉机的诞生。

△ 一台19世纪的拖拉机

  6.重视积累和记录,随时随地收集灵感

  创新不是凭空就有的,你有了想法就要赶紧记下,它们可能会是你后面灵感的来源。著名作家纳博科夫有个习惯——随身携带卡片,有了灵感就随时记录。他在创作时,会把不同卡片上的内容混搭,这看似随意,往往却能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7.定期改变工作环境

  通常我们认为,开放式的办公环境会更能激发人的创造力,谷歌、脸书等公司都是这样的。但真正的创造力,其实不取决于办公环境开放或封闭,而是看环境会不会改变。一成不变、过于僵化的形式,都不利于创新。你可以定期改变办公桌物品的位置,或是偶尔换到休息区、小会议室办公。改变你周围的工作环境,没准能带来不一样的想法。

  8.最后,你还需要有面对失败的勇气。大多数的创新,都不是一次就能成功,往往要经过反复尝试。就像戴森发明出第一款无尘吸尘器,就经历了5127台原型机和15年的时间,才确定了最终上市的模型。所以,想成功创新,还要拥有一颗能够容忍失败的大心脏。

  《飞奔的物种》读后感(六):飞奔的物种

  《飞奔的物种》主要讲创造力,作者是著名的脑科学家大卫·伊格曼和音乐学院教授安东尼·布兰德,由于作者的学科背景,书里提供了大量工程、科学、绘画、音乐等科技和艺术领域的创新实例,配有大量相关插图。纵观人类创新史,重大创新发生的时间间隔正在不断缩短,人类这个物种利用自身的创造力,在重塑世界的道路上飞奔得越来越快。 本书的主要内容有创造力的诞生、创造力突破的3B法则、创新者的思维特征和如何培养组织的创造力。解读主要分三个方面:为什么人类的创造力与生俱来?创造力的核心驱动力是什么?如何培养创造力? 一、人人都有创新潜能 相比其它动物,人类特有的创造力具有脑神经基础,人脑拥有巨大数量优势的神经元和独特的脑组织结构。大脑中负责感知(周围有什么)和行为(我要做)的神经区域之间,拥有大量“随时待命”的神经元,人类思考时,神经元能灵活敏捷地连接起大脑的不同区域,帮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新路径,产生创造性的新想法。人脑这种深思熟虑的行为作者称为中介行为,人呢,还有一种行为,叫自动行为。 当大脑第一次接触到新事物时会反应强烈,看习惯后,大脑对重复刺激的反应越来越弱,这种效应被称为重复抑制。达到重复抑制状态的行为,如吃饭走路、老司机开车、根深蒂固的习惯、情绪,这些都是自动行为。自动行为是不能创新的,中介行为才是我们创新的原因,两种行为类似于《思考:快与慢》中的大脑快思考系统(本能)和慢思考系统(深思熟虑)。 为了保存能量和享受舒适,人类需要一定的熟悉度和可预见性,但太熟悉会使我们对事情变得冷漠,而太多的意外,又会使我们不知所措。人类的大脑就在这种利用已知和探索未知的平衡中,世世代代地向前进化,而创造力就产生于利用和探索的拉锯战中。 人类总是利用已知去探索未知,用新观念去打破旧想法。大脑会改造所有已知的东西,所以我们的创造力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社会化的,只有吸收了世界上最好的想法,那些科学和艺术领域的“天才”,才能取得突破性的成就。没人关心,没人注意,没人提供支持或鼓励,对创新者来说,那将是最坏的境地。 二、创造力突破核心:3B法则 既然人人都有创造潜能,为什么杰出创新者仍是少数呢?既然毕加索和他的同辈人接触到的资源是相同的,为什么只有他一人融合了那些因素,创作出《亚威农少女》这种跨时代的艺术作品?因为这些杰出创新者,都有意或无意地使用了创造力的核心法则——3B法则(扭曲Bending、打破Breaking、融合Blending),3B法则可以看作是大脑运行创新思维的认知方式。 1、扭曲 扭曲是对现存原型或原版的调整、改造或重塑。扭曲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改变原型的角度、大小、形状、材料、速度、时间、顺序等。扭曲的程度从轻微到强烈。 法国艺术家莫奈,两年里,站在鲁昂大教堂的同一个角度,创作了30多幅不同光线下的大教堂。日本画家葛饰北斋在不同的季节,从不同的距离,采用不同的视觉风格,对同一座富士山创作了40多幅画作。 纵观历史,文化一直在用不同的方式对人类的形态进行扭曲。 美国发明家,将水晶缩小镶嵌入玻璃,制造了汽车防眩光挡风玻璃。电视机诞生之初,为了避免人们蹭看节目,把来源信号扭曲到不付费就无法识别来解决了问题。 人们对经典艺术作品不断的改编和翻新,刀、雨伞、发型的设计永远没有终点,人类文化永远都在进行中,而扭曲将持续伴随其间,为它打开充满各种可能性的源泉。 2、打破 打破是把一个主题或完整的事物分开,把它分解、拆成一个个碎片。通过重组、压缩、拆分与丢弃碎片,一些新东西出现了。 在毕加索的杰作《格尔尼卡》中,他用打破来展现战争的恐怖:平民、动物和士兵都变成七零八落的碎片,躯干、腿、头...没有完整的形象,对残酷和痛苦的呈现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生物化学家桑格在实验室中使用了类似的打破方法,将分子太大的胰岛素分子切割成更易管理的碎片,再分割成较短的序列。最终成功测定胰岛素分子的序列,这一技术今天依然被用于揭示蛋白质的构造,桑格因此在1958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他将DNA长螺旋打破为可操作的块状,这种简化法极大地加速了测序过程,让人类基因组工程和其他数以百计的生物体分析成为可能。为此,桑格于1980年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我们通过压缩、省略掉一些词,组成省略词,比如CCTV、NBC,来加快交流。通过压缩听不见的声音频率,能够在不损失音质的情况下,建立今天网络音乐mp3格式的存储基础。 通过拆分或丢弃碎片,更是出现了许多极具创造性、飞跃性的研究方法。比如,通过清除死鼠脑中的不透明脂质,脑组织结构变得可以观察了,神经学家也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来研究脑结构中大量的神经元了。 3、融合 融合是将两个或更多的素材或信息源结合在一起。它是人脑不受约束的创造力源泉。 大脑会以神奇的方式融合生命与生命、生命与非生命,融合数码世界与模拟世界、现在与过去,还能融合不同语言、不同源信息,浅层融合与深度融合。融合使得不同想法以奇特的方式滋长,从而成为创新的强大引擎。 女人与鱼,融合成童话里的美人鱼,人与狮子融合成金字塔上的狮身人面像。现代超级英雄:蝙蝠侠、蜘蛛侠、金刚狼...,都是融合的新形象。 日本子弹头高速列车的头部,通过融合模仿翠鸟的锥形嘴,降低了高速行驶时的刺耳噪音。微生物与混凝土的独特融合创造了神奇的建筑材料自修复水泥。 数码世界与模拟世界的融合,解决了计算机的图像识别难题,将人与计算机连接,人类识别,然后计算机作记录。人机融合,创造了在网络中给大量图片贴标签的基本方法。当下的大数据更是引起大规模的融合,比如你常用的谷歌翻译。 单词的融合催生了大量的复合词。不同乐曲、歌词、旋律的融合再创作,形成了新歌曲。 一些将融合进行得更彻底的深度融合,还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跃进。比如铜与锡的融合,拉开了铜器时代的序幕。天然香精合成的香水造就了世界上最有名的香水香奈儿5号。 4、3B法则取决于环境 并非所有的创意都能找到观众。简单的3B法则并不能保证,大众会欣赏最终的创新结果。 伦敦和东京盛行的表演是不会出现在巴黎的,因为文化习俗差别太大了。创作者和民众都会受到文化的制约和捆绑,一个地方的想法不一定会成功转移到另一个地方。 创造力是无限的,但大脑及其产出物是由社会背景塑造的。科学真理也可能因为地域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接纳。纳粹为什么没能赢得核竞赛?主要原因是纳粹分子和美国人对科学真相的了解截然不同。纳粹认为“犹太科学”不值得追求。这种偏见容不下爱因斯坦式的杰出科学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晶体管同时在美国和法国被发明出来。但这个发明在法国没有得到政府的资源支持,半途夭折了。而美国发明家能够把握住发明,让晶体管成为了数字革命的基础。 由于历史的特质,从根本上来说,创造性的工作依赖于周围的环境。 创新要有度。创造力本质上是社会行为,人们对任何创新的接收程度取决于他之前发生的事,以及他与这个创新的距离。即使是贝多芬创作的《大赋格》,由于整篇演奏时间史上最长,长期未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接受。 原地徘徊,会被抛弃。走得太快,又没人跟随。究竟该坚持创造熟悉的事物,还是去进行一些开天辟地的尝试,这种选择上的困境一直在上演,一直在平衡。 那些曾经大胆创新的公司,因为自身无法适应变化,最终落后。黑莓手机的键盘设计曾经获得了巨大成功,但短短几年间就被iPhone的触摸屏淘汰了。柯达公司曾经是胶卷和相机的销售王者,却由于对数码技术的反应太过迟缓,2012年申请破产。 走得太快也有麻烦。倍普电动车公司在以色列这个最适合的理想试验场,在政府的支持下,采用了最新颖的解决方案:置换电池,建立了便利的1800个换电服务站。然而即便有大量的宣传,汽车买家还是没有做好改变的准备,克服公众的惯性是很难的。最后公司没有售出能够维持服务站运转的电动车数量,开张6年后,公司申请了破产。 小结 无论以单独的方式还是结合的方式,扭曲、打破、融合,是大脑用来将经验转化为创新的工具,是一项发明的基本认知过程。一切文明都是从衍生、重新装配和重新组合的曲折道路开始的。 三、如何培养创造力? 虽然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创造力的种子,但是真的要使它发芽、成长,适宜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这需要我们每个人、社会的每个层面都去努力。作者将个人的创造力培养方法,放在了组织这个结构里进行说明。书中选择了两种创新型组织:企业和学校。 创造力的培养以3B法则和创新者的四种思维特征为指导,演变出具体的训练方法。 1、创新者的四种思维特征:打破传统、增加可选项、从原点发散和容忍风险。 打破传统,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新可能。参考传统,而不是遵守传统。在推翻自我中找到新大陆。 为什么汽车制造商会不断推出不会批量生产的概念车?为什么高档女子时装前卫得即使没人会穿,还是年年推出新设计?因为一切总在变化,打破传统,跨越可能性边界,才能找到新大陆。 增加可选项,就是在新层面创造突破性可能。生成多种选择是创新的基石。更多的内容和选择进入到大脑网络中,大脑将经验库中的内容扭曲、打破、融合,想象“如果...会怎样”来思考并创造更多的可能,而不是仅仅运行设定好的算法。 毕加索经常会模仿其他画家的名画,来画变体画。比如对于马奈的名画《草地上的午餐》,毕加索就画了27张变体画。而贝多芬根据作曲家迪亚贝里的圆舞曲,编写了整整33首变奏曲。海明威的著名小说《永别了,武器》,设计了47种不同的结尾。在读这本书的结尾时,人们可能不会想到,它的背后曾经出现过那么多的可能性。 从原点发散,在可控范围内创造有价值的可能,向不同方向、不同程度探索,还必须在意大众的接受能力。爱因斯坦除了研究相对论,也常常忙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做一些新奇设计,像电冰箱、飞机零件设计等。爱迪生、著名婚纱设计师、达芬奇...他们都是不断向外探索的人。 创新充满了风险,创造性的输出通常需要许多次失败的尝试,因此在人类历史上,新的想法扎根并生长于容忍风险的环境中。 想想爱迪生所面临的挑战。他并不是第1个想到电灯泡的人,但是爱迪生不知疲倦的尝试了3000多种可能,还有他面对困难和错误的勇气,才使他成为批量生产电灯泡的第1人。 一个发明家的一生中会有无数次想要放弃某个想法的时刻,这些都是艰难的时光,但是每次失败都将创新者带到离答案更近的地方。 2、打造创新型企业 创新的道路上尸横遍野。任何想引领创新的企业都要面对三个问题:未来很难预测,大多数创意都会失败,即使是伟大的创新也可能不会持久。 那么创新型公司应该怎么做呢? 跨越可能性边界,打破传统、广泛播种至关重要,通过支持多样化的想法,做出的小投资也能结出硕果来。施乐公司最成功的产品之一,激光打印机,正是公司小额投资跨越了可能性边界的新想法而获得成功的范例。 别把增加可选项当作浪费。在创意思考中错误是必须的。那些优秀的创新公司、成功的设计靠的就是创意的扩散。创新团队的成员拥有了无数探索的选项,但他们也做好了放弃其中大部分的选择。为了找到最后的冠军,他们需要提供足够多的竞争者,预测哪种方案会取得胜利并不容易,但因此对提供的大量备选方案加以选择是可取的。产生创意并放弃其中的大多数,我们可能感觉很浪费,但这是创造过程的核心。真正的创新型公司,并不把创意的激增看作是浪费时间或精力。谷歌的成功创意背后,是无数失败的创意。 保持灵活性。一家名叫诺基亚的造纸厂,却生产了第一部面向大众的手机。灵活是有风险的,并不是每次转变都能成功,亚马逊成功进军云计算领域,但它设计的手机却惨遭失败。世界在无法预测地变化着,只有那些保持灵活性,对新的需求和机会做出及时反应的人才能够存活下来。 3、构建创新型学校 让孩子在自由玩耍与模仿学习中找到平衡。创造力发生的最佳模式是,既能提供给学生参考学习的先例,又不限制他们的选择以重塑他们的目标。 通过挖掘过去来产生新可能有很多种方法。让孩子从不同角色的角度去理解现有的故事,让学生收集世界各地的神话和寓言,将它们扭曲、打破、融合成新故事。想象历史的其他可能性,描述历史事件如果按照不同的方向发展会怎么样。用这些方法可以创造性地开采学生已经学到的知识。 将创造力与科学教育结合的一种方式是科幻小说的原型设计,即设计不存在的产品。学生们被鼓励去思考,新科技的出现会解决哪些问题,又会产生哪些新问题?这是可以用来培养技能和想象力的方式。 培养孩子多向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的最佳实践应该是就一个创造性的问题,要求学生想出多个解决方法,而不仅只是一个。从文学到科学再到编程,学生经常把自己提前限制在单一答案中,因此需要鼓励或督促引导学生去做更广泛的探索,这个训练需要尽早开始,增加可选项,给学生提供了欣赏大自然多样性的能力。 鼓励孩子进行有风险的创新。活跃他们的想象力。学生们需要亲自探索,自己练习体会扭曲、打破及融合的过程。 总结 新想法、新点子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我们通过对经验的原材料进行扭曲、打破和融合而来的。人类的创造力需要庞大的、相互连接的知识,需要不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信息网络时代激发了越来越成熟的创新条件,通往明天的路就在脚下,我们加油吧!

  《飞奔的物种》读后感(七):200多个创新相关故事,和提升创造力的战略战术:3.5星|《飞奔的物种》

  “为了舒适,人们需要保证一定水平的熟悉度,我们希望世界是可预测的,但不要太容易预测:我们生活在创新与熟悉的“拉锯”之中。这就是发型的发展变化没有终结的原因,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自行车、体育场、字体、文学、时尚、电影、厨房或汽车。它们和以前的样子看起来很像,但还是有变化的。P14”

  01

  —

  书中讲了许多创新故事,这些故事属于音乐、绘画、科学、工程、商业等多个领域。故事都比较有趣,不过都有点旧。

  作者总结了一些提高创新力的具体措施,我概括为战略与战术两个方面:

  战略方面:没有神仙,多思考,多尝试,保持开放和好奇的心态;

  战术方面:扭曲(Bending)、打破(Breaking)、和融合(Blending);人类对略有变化的事物最容易接受。

  这些战略战术看起来都不新鲜。比较之下重点是书中整理出来的创新故事,大部分比较有意思。

  英文版版权是2017年的,不算旧。不过书中的创造力故事基本都比较旧。

  总体评价3.5星,还不错。

  02

  —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

  1:1969年,在阿波罗13号发射两天后,船体的氧气罐发生爆炸。因爆炸产生的碎屑散布在太空,船体也遭到损坏。“休斯敦,我们刚刚有麻烦了。”宇航员杰克·斯威格特(Jack Swigert)用军人般淡定的语气向控制中心汇报。当时,数百人聚集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休斯敦地面指挥中心,力争解救被困在外太空的3个人。P引言1

  2:以上种种都指向下面的问题:为什么发型、自行车和体育场都在不断变化?为什么我们不能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并坚持下去?答案是:人类的革新永不停止。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相对于知道正确的事情是什么,人类更关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人类向往未来,从不拘泥于现状。那到底是什么促使人类的大脑不停运转? P3

  3:为什么人类可以迅速地适应周围的一切?这是因为存在着一种叫作重复抑制(repetition suppression)的现象。当大脑习惯了某样东西,之后每次看到它时,大脑对它的反应会越来越弱。P8

  4:事实上,这与我们大脑内同奖赏有关的神经递质系统的活动密切相关:相比可预测的奖励,随机的、不可预测的奖励会使大脑的活动活跃得多。也就是说,只有意外之事才能使大脑感到满足。P12

  5:所以,实际上存在着一种平衡:大脑一方面试着用预测世界的方式来节省能量;另一方面,它又沉浸在寻求意外之事中不能自拔。我们既不想生活在无限循环之中,也不想一直生活在意外之中。这是一种利用已知和探索未知之间的平衡。P13

  6:为了舒适,人们需要保证一定水平的熟悉度,我们希望世界是可预测的,但不要太容易预测:我们生活在创新与熟悉的“拉锯”之中。这就是发型的发展变化没有终结的原因,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自行车、体育场、字体、文学、时尚、电影、厨房或汽车。它们和以前的样子看起来很像,但还是有变化的。P14

  7:这种模拟未来的能力是我们作为现代人类的主要标志。我们很擅长在脑海中生成各种可能的现实:从“是什么”转化成许多“如果……会怎样”的假设性情景。P22

  8: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创造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行为。没有谁能比荷兰画家凡·高更能代表孤独的艺术家了。他生活在艺术圈的阴影下,生前只卖出了几幅画。但是,当近距离了解他的生活后,你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入世的人:在他与许多年轻艺术家往来的书信中,不仅有与工作相关的内容,还有不加任何修饰的对其他画家的批评。P25

  9:顺便说一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电脑的创造力很有限。无论输入的是电话号码、文件还是照片,在记忆这些事情上,电脑要比人类厉害。但是,计算机的精确性恰恰也成了它们的局限:它们不会开有趣的玩笑、不会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表现得乖巧,更不用说导演一部电影、做一场TED演讲,又或者创作一本催人泪下的小说了。P26

  10:事实上,创新并非凭空而来:它们是发明族谱上的最新分支。研究员比尔·巴克斯顿(Bill Buxton)几十年来一直在收集技术设备,从这些收藏品中,他可以看到一条长长的DNA系谱指向现代的各种物件和发明。回想一下1984年上市的卡西欧AT-550-7腕表,它的特点之一就是,有着用户可以直接用手指在表面上滑动并进行调整的触摸屏。P29

  11:苹果电脑的工程师们紧紧抓住了克雷默这个富有前瞻性的想法。2001年,即克雷默最初的点子诞生的22年后,苹果公司首次推出了一个带有环形滚动轮、外壳材料更光滑、内存和软件都更先进的iPod. P34

  12:就像iPhone一样,我们也可以追溯福特流水线创新的漫长发展脉络。发明家伊莱·惠特尼(Eli Whitney)在19世纪早期为美军提供了可互换零件的概念:其他武器上的零件也可以用来修复受损的来复枪。P38

  13:但如果某个点子或发明创造是700年来绝无仅有的飞跃呢?无论一个作品多么具有开创性,我们也可以追溯它的发展脉络。理查森当时就是这样描述毕加索的《亚维农少女》的。P39

  14:朗尼·苏无法回忆起她的婚姻,何时离婚,甚至是当天早些时候遇到的人。她的大部分记忆都被清空了,创造力也枯竭了。她不得不停止作画。为什么?因为她想不到要画些什么,脑海中没有任何内在的模型,也没有任何将以前的知识组合的新点子。当她面对白纸时,大脑中什么也没有,一片空白。她需要过去才能创造未来。P42

  15:但我们还是理出了一个框架,提取出认知操作的3个基本法则:扭曲(Bending)、打破(Breaking)、和融合(Blending).我们把这些看作是创新思维发展的方式。扭曲,原版会被调整或扭曲到变形。打破,指的是一个整体被拆开。融合,两个或者更多的素材会结合在一起。P46

  16:很多人都见过边界清晰的大脑模型。上面标清了每个分区需要处理的任务。但是,这种模型忽略了人类大脑最重要的方面:神经元是交错连接在一起的,并没有哪个大脑分区是单独工作的;相反,它像一个社会,这些分区是在不断交流、协商和合作中进行作业的。P48

  17:多次试验之后,弗雷泽和科恩发现,调节流速可以防止血液凝块形成。他们通过精确调节无脉心脏血流的速度,攻克了一个潜在的致命问题。在电影《斯巴达300勇士》中,调节速度放大了暴力;而把扭曲速度运用到人造心脏上,却起到了维持生命的作用。P67

  18: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扭曲是对现存原型的改造,通过对大小、形状、材料、速度、顺序等方面进行改变,它打开了充满各种可能性的源泉。由于持续的神经操控,人类文化与越来越多的、代代相传的一系列主题变化相融合。P81

  19:在澳大利亚的一个偏远小村庄里,年纪大的人普遍说三种语言:瓦尔皮瑞语(Warlpiri,土著语言)科里欧语(Kriol,一种基于英语的克里奥尔语)和英语。父母跟婴儿交流时,在这些语言之间自由地进行切换,孩子们融合了父母的这些话,并形成了他们自己的语言。结果就是,轻瓦尔皮瑞语(Light Warlpiri)形成了,它作为一种新语言,其创新部分不是源语言的一部分。P113

  20:贝多芬陷入了一个常见的创造性困境:当谈及当下的作品时,不存在不容错过的想法。创造力本质上是社会行为,是公众实验室的一个实验。新作品是被放在文化背景下进行评估的:人们对任何创新的接受程度,取决于它之前发生的事,以及它与这个谱系的距离。我们一直在试着判别到底是严格按照大众标准行事,还是不顾界限阻挠,即总是在寻求熟悉和新颖之间的最佳切入点。P134

  21:从1865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为了创造出全球通用的一种语言,人们进行了数百次尝试。这些尝试的目的就是创造出一种易于学习、铲平任何自然语言中的难点的“完美”语言。包括埃莉诺·罗斯福(Eleanor Roosevelt)在内的很多显要人物都公开支持这种行为,他们相信,创造出一种全球通用的语言会促进世界和平。P139

  22:还有很多类似的过激的“修复”,最终也都以失败告终。以历法(calendar system)为例。自从波普·格雷戈里(Pope Gregory)于1582发明了“戈里历”(Gregorian calendar),很多思想家都在呼吁一种可以更好地记录时间和季节的方法。毕竟,能有一种每个月都一样长,每一年都可以重复使用的历法,不失为一个好办法。P141

  23:改变“戈里历”要比“戈里历”本身造成的问题更麻烦。虽然现在为了吸引消费者,日历上有各种各样的装饰画,但是来自文艺复兴时期的“戈里历”依然存在。P142

  24:这场竞争持续了数十年,最终,哈里森取得了重大突破。他意识到,在他那个时代,所有的钟表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钟摆幅度的大小太容易受到船摇动的影响。他认为,为了设计出适于航海的钟表,唯一的办法就是取消钟摆。1761年,哈里森向委员会提出了H-4“航海钟表(SeaWatch)”方案。这个直径不到15厘米的小器物是世上第一块怀表。P190

  25:地球上有一万亿种不同的物种,而大自然巨大的成功却可归到一条原则:增加可选项。谁能在新的生态系统中成功,大自然是无法预知的,因此她用大量的突变来测试谁可以胜任。地球上现有的物种只是所有曾经存在过、尝试过的物种的1%。还有一些预测认为,到2100年,地球上现存的50%动植物会灭绝。从渡渡鸟到蛇颈龙,再到猛犸象,有太多的好“点子”就是没能成功。P193

  26:爱迪生并不是第一个想到电灯泡的人,汉弗莱·戴维(HumphryDavy)早在79年前就想出过。但是,爱迪生不知疲倦地想出的各种可能,还有他面对困难和错误的勇气,才使他成为批量生产电灯泡的第一人。P212

  27:但这种努力与付出在动物王国里是不可能出现的:鲨鱼、白鹭和犰狳不会让自己投入到10年的项目中,它们时间有限。怀尔斯努力的特质只有人类才具备,这需要几十年的“延迟满足”:一种抽象的、想象出来的奖励,来激励人们不断努力向前。P221

  28:将创造性思维仔细剖析,我们会发现,对于创新来说,打破自己的成就十分重要。创新者不会在复制自己的作品上花费太多时间,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艺术家的生涯都用阶段来划分。贝多芬和毕加索即使老去,他们仍在不断地创新、实验。还有爱迪生,他以留声机和电灯泡发家,又以合成橡胶结束事业。P223

  29:在任何一个时刻,数十亿个大脑都在“消化”着这个世界,并创造出新的版本,因而我们的创造性带来了不断的惊喜。因此,未来是很难预测的,世间也并没有什么事情是确定的。这也是许多好的想法会失败的原因。P230

  30:一名法国飞行员利用博尔顿的发明建造了一架滑翔机。仅仅在10年之内,莱特兄弟的发明已经成了过去时,而所有现代航空公司使用的副翼则被证明更加稳定和可靠。莱特兄弟的“正确”创新在开创不久之后就消失了。P232

  31:增加选项只是创新的一半,而丢弃其中大部分选项,是创新的另一半。英国生物学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曾经说道:“一个危险的人只相信一种理论,并为此奋战到死。”更强有力的方式,克里克说道,是有很多想法,然后再排除大部分想法。P246

  32:2000年,一位新首席执行官上任,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他把生产环节的效率要求应用到了研发部门。研究人员必须定期报告他们的进展情况,并且公司不支持研究环节的任何变化。可衡量的收益高于一切。结果呢?在之后的5年内,新产品的销量下降了20%。当这个首席执行官卸任后,继任者解除了对研发部门的一切束缚:“3M”公司产品1/3的销量再次落到了新产品上. P249

  33:开放办公计划广泛流行有其充分理由,但开放式的办公空间并不是在任何时间都是最佳选择。反而,一个正确的计划似乎应该建立一种变化的文化。过于僵化的习惯和惯例,无论考虑多么周到或用心良苦,都会威胁创新。P253

  34:同样地,菲利普·K.迪克(Philip K. Dick)的小说《高城堡里的人》(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有另一层故事:一个活在纳粹统治下的小说家,创作了他自己的一本架空历史小说《蝗虫成灾》(The Grasshopper Lies Heavy),这本书的设定与《高城堡里的人》完全相反,即盟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抓住了希特勒,并审判了他。P269

  35:那些因付出努力而受到表扬的学生接受了挑战,而那些因成绩受到表扬的人放弃了,因为他们不想置他们的成绩于危险之中。德韦克总结道,在表扬孩子的成就时,教师无意中会束缚孩子的冒险和创新精神。她最后说道:表扬孩子们的努力和付出,而不是他们的成绩。P279

  36: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画家都画过狮子,但是他们画的狮子看起来大都很奇怪,这一点不容忽视。为什么?因为这些画家都没有见过真正的狮子。毕竟,这些画家都来自欧洲,而狮子却生活在非洲。因此,他们在画狮子的时候都是参考他人画中的狮子,因此,这些欧洲画家画布上的狮子离真正的“丛林之王”相差就越来越大了。P301

  全文完

  相关链接:

  创新相关12本书

  2019左其盛好书榜,没见过更好的榜单(截至5月31日)

  2019左其盛差评榜,罕见的差书榜(截至5月31日)

  2019年读过评过的169本书(截至5月31日)

  本号979篇书评的索引与书单

  想跟小编讨论请移步知识星球

  搜索本号的最优方法

  更多毒舌书评参见我的公众号:左其盛经管新书点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