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包裹》读后感10篇
《快递包裹》是一本由[德] 塞巴斯蒂安·菲茨克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快递包裹》读后感(一):消夏利器,看完就“凉爽”二字!
谁都可能是凶手,丈夫、好友、邻居,一看到封底文字,就心里默念着,封底文字不要剧透,不要剧透,果真内容简介是点到即止,有了悬念,而且环环相扣,在这种炎热的夏天读来,浑身舒坦,太凉爽了!太好看了,烧脑神作,本来以为自己已经找到凶手,结果凶手又冒出一个新的可疑对象,看完感觉想去当警察了。
《快递包裹》读后感(二):评分改了好几次了我
看的时候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定义这本书。
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一本推理小说,看着看着我发现太多的内容是女主的独角戏,她的幻觉,她和自己的斗争。
然后我又以为这是一部精神病患者的自我斗争史,但是后面又有破案情节。
主要来说,这本书是利用心理盲区来写作的。如果切入视角换个人的话,就很平淡无奇了。
所以这本书的亮点在于,从女主切入。
综合来说,回到介绍上面说的“推理小说”的话,就不算多么优秀。但是作为一部悬疑惊悚小说的话,还是可圈可点——亮点很显著,缺点也很显著。
《快递包裹》读后感(三):看不见,不代表不存在
或许每个人的童年都存有一些令人不愉快的回忆,而这些回忆多多少少都构成了人物内心的痛点和潜意识中的一部分。BBC英剧《神探夏洛克》中,夏洛克便曾为了选择忘却自己去世的童年玩伴,在记忆中把其修改成一个虚构的宠物狗“红胡子”,而彼得·潘这个不想长大的小男孩所生活的极乐园便为缺少母亲关怀的小男孩所臆想出的理想国度。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人的意识只是所有记忆的冰山一角,而潜意识却如水下冰山一样巨大。
这也是为什么希区柯克的电影能在20世纪如此闻名的原因:电影中的每帧影像,每段音乐,所有的颜色设计和拍摄角度都极富象征意义,不仅影射了主人公内心的恐惧和焦虑,也在某种程度上操控了观众的潜意识。
这部作品关于“意识”的叙述和对情节急促的铺陈和《蝴蝶梦》非常相似,但和《蝴蝶梦》不一样的地方便在于,《快递包裹》花了大量笔墨叙述女主人公理智和潜意识互相搏斗的过程:女主角似乎从头到尾都是清醒的,超乎常人地“冷静”和“客观”,但又比任何人多疑,甚至似乎有些疯魔。这部颇具德国特色的小说虽被归为悬疑惊悚类小说,却并不过度戏剧化,语言不繁琐,情节不拖沓,快速、有力、精准。
这部作品不长,读快一点两到三个小时便能读完,作者塞巴斯蒂安·菲茨克还调皮地在最后一章中附上了二十多年来读者来信中比较有意思的信件,虽然和《快递包裹》故事本身关系并不大,但读者仍然能通过德国读者的信件看出其特有“嘲笑理智”的德式黑色幽默。或许和希区柯克的电影一样,《快递包裹》更加适合在一个安静的夜晚里阅读,如果害怕的话缩在沙发里盖上毯子,茶几上放把菜刀随时用来防身。
优秀的小说家都是操控作品时间线的大师,塞巴斯提案·菲茨克便是这样的一位作家,而他之所以能随心所欲地撩拨时间的琴弦,便缘于“记忆”和“意识”本身的弹性,既然“黄粱一梦”扭曲和折叠了时间,那记忆又有什么可能没有被“作者”和“编剧”修改和杜撰过呢?
《快递包裹》读后感(四):一本很适合拍成电影的书
打卡读这本据说是德国推理天王的最新作品,看资料说是作者一出手就把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从畅销书排行榜首位给挤下去了,是一个悬疑小说的天才。所以特意在这炎热的夏天买来读一读,期待着让自己汗毛竖起来,也就是当读悬疑小说过炎热夏天了。一口气读完,是有些凉飕飕的感觉,情节很紧凑,不能停顿,停了感觉就错过了一个关键部分,一边读一边就在那想象,似乎这本书很适合拍成电影:
--------主人公的形象都很立体、丰满:
埃玛:女主人公,心理医生。一头柚木棕色的浓密长发,身形苗条。
康拉德:埃玛的男闺蜜,刑事诉讼律师。拥有运动员素质的58岁的男人,喜欢穿深蓝色量身定制的带双排纽扣的西装,搭配纯手工制皮鞋。头发微卷,络腮胡子精心打理,深受贵妇们的青睐。
菲利普:埃玛的丈夫,联邦刑事调查局下属的案件分析战略组的领头侦察员。拥有完善凶犯的侧写的出众能力。出身富裕家庭,比较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
帕兰特:埃玛的邻居,年轻时是马戏团演员,绰号“长腿叔叔”。光头、瘦骨如柴、疾病缠身,一个人住在放满假发的人头模型的阴暗屋子里,看样子还受到什么人的恐吓。
希尔维亚:埃玛的闺蜜,在私人诊所工作,一头棕发,体型高大,经常来看埃玛,总是穿着时髦的连衣裙。
罗特:埃玛的心理医生,帕克精神病院院长、首席主任医师,擅长利用一名病人的妄想对她进行治疗,在业界享有盛誉。
约尔戈:埃玛丈夫的同事,联邦刑事调查局下属的案件分析战略组侦察员。身材魁梧高大,善良警觉。
--------女主人公的内心戏丰富,整本书描绘的案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就是她或借助外力或靠自己不断挣脱心魔、冲破心理壁障的过程:
埃玛,
成长在缺乏温暖的家庭,
唯一的朋友就是衣橱里的“亚瑟”,
长大后成为心理医生,
某天晚上在酒店遭遇了恶性事件,
从此,蜷缩在家中不与外界接触,
直到她不得已要去给自己的邻居送一个快递包裹,
从此噩梦一个接着一个……
一天之内她完全在被逼到疯狂的情况下连杀了两个人,
但她在配合心理医生治疗的过程中,
突然意识到是一个假的场景布置,
以此让真凶浮出水面。
-------全书的情节可以说是围绕着一段单方面的虐恋、罪恶之恋展开,符合心理电影的情感线设定。
图书的最后结局让谁都猜不到,他竟然会是凶手,更想不到的是给这么多人带来伤害、死亡的连环案件,当埃玛去监狱看他的时候,在凶手的嘴里会吐出这么一个理由——“因为爱”,对埃玛的爱!从埃玛很小的时候开始……只不过这种爱很畸形,很诡异,也很罪恶。诡异到他会出现在埃玛家的后院偷包裹,畸形到他可以感受到埃玛自己都不明了的情感上的伤害,凶手以爱为名展开了一段令人难以想象的、曲折的罪恶之恋,很是匪夷所思。此处不忍剧透,看官自赏。
《快递包裹》读后感(五):真病人还是假病人?《快递包裹》剖析,妄想症患者的报警是真是假
去年6月,澎湃新闻发表了一篇题为《德国人有多爱推理小说?度假胜地通通写成犯罪现场……》的文章,读完之后我搜肠刮肚想要回忆自己读过哪些德国作家的推理小说,竟一本都没有想起来。
说不上狂爱,但对推理小说我还是比较喜欢的,源头大概是中学生时期看过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听过广播剧《希腊棺材之谜》。喜欢波洛和埃勒里·奎恩调动知识储备通过缜密的推理寻找出真凶的过程,所以,推理小说始终是我书单里的一个种类。出版人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后,我又陆陆续续读到了类型各异的推理小说,像被称为硬推理小说的美国人钱德勒的作品、布洛克的作品,被称为间谍作家的英国人约翰·勒卡雷的作品,等等。说到英国人写作的推理小说,阿加莎·克里斯蒂在中国的粉丝数量大概是最大量的了。我没有读完被中国读者亲昵地称为阿婆的全部作品,却读完了阿婆的同胞约瑟芬·铁伊的作品。铁伊的作品数量远远及不上阿婆,这是重要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铁伊存世的8部推理小说,一部是一部的模样,对好奇心极强的读者来说,只要接触过一次铁伊的小说,就一定会欲罢不能。
约瑟芬·铁伊,在中国算是一个小众推理作家了吧?所以,我觉得自己没有读过德国推理小说,是出版社的错。
慕尼黑一家专卖推理小说的黑冰书店此感叹发出一年后,上海译文出版社就推出了德国推理小说《快递包裹》。一口气读完译成中文达350页的德国著名悬疑小说、心理惊悚小说作家塞巴斯蒂安·菲茨克的这部作品,假如要去平台写个短评,我会怎么写?茶杯里翻腾出惊涛骇浪的故事情节,硬核解开心理死扣的推理过程,等待得过于漫长而变态的爱情悲剧……总之,这是一部非常德国的推理小说。
一、茶杯里翻腾出惊涛骇浪的故事情节
茶杯里云云,文学爱好者都能领会,我借用了我们论定简·奥斯丁小说格局的用词。不过,我的借用并非说《快递包裹》的情节很家长里短,而是,塞巴斯蒂安·菲茨克先生只给小说两个重要场景,且都很封闭。一是名叫禅宗的酒店1904房间,还有一处是小说的女主角诺玛在柏林托伊费尔斯湖大道赫尔街小区的家里。一间酒店的客房,一处居民住宅,在里头上演的剧目怎么可能有惊涛骇浪之势?菲茨克先生就是写出了茶杯里的惊涛骇浪。
故事是这样的:
埃玛是一个有着自己诊所的心理医生,这一天,她在一个学术交流会议上做的报告受到了学界一位一言九鼎的大人物质疑,埃玛沮丧地住进了主办方提供的禅宗酒店1904房间。嗣后,埃玛为自己那晚的选择后悔不迭:既然就在柏林,为什么不回家?在1904房间,埃玛被强奸,被剪去了一头浓密的柚木棕色秀发。后一犯罪特征,让警察局将埃玛强奸案与已成为悬案的“理发师”连环谋杀案并案调查。可是,埃玛的丈夫菲利普和搭档约尔戈以及警察局仔细分析了埃玛的陈述后,又发现埃玛的案情与“理发师”连环谋杀案有着较大不同。埃玛之前的受害者虽统统有着与埃玛同样的柚木棕色浓密长发,但她们都是妓女。最大的区别是,妓女们被剪去长发后又统统被杀害了,埃玛却活了下来。不过,埃玛主诉的强奸案最终像是被警察局挂了起来,主要是,禅宗酒店根本就没有1904房间,且埃玛曾经是妄想症患者。埃玛在报告会上曾经播放过一段视频,她想用这段视频证明有一些完全健康的人被当做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患者遭遇了精神病院强行治疗,却被学界大人物指责证据不清晰。无奈之下,埃玛言之凿凿地断定,视频中那位被强行治疗的黑发女人,就是自己。后来,埃玛被实锤举证,在视频这件事上她撒谎了。
禅宗酒店没有1904房间。 埃玛自己曾经患有妄想症。 埃玛在学术报告会上当中撒谎了。警察局还能指望她报警的强奸案成立吗?哪怕她的丈夫是警察名叫菲利普。
关闭诊所,回家养病,埃玛困在风景优美人口稀疏的赫尔街小区可爱的房子里已经半年了,这半年里,她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陪伴她的狗狗误食了快递员给的巧克力食物中毒后,埃玛用雪橇拉着狗狗去300米以外的兽医站,都走得她几近虚脱。在经过门口写着安·帕兰特住宅时,埃玛想起快递员委托她转交的一件快递包裹,就是这个安·帕兰特的。好奇心驱使下,埃玛走进了破败的宅子,谁能想到惊悚也随之而来。一浪紧接一浪的茶杯里的惊涛骇浪,逼迫埃玛杀死了安·帕兰特,最后,丈夫菲利普也成了埃玛的刀下鬼。
菲利普的死不足惜。依靠父母遗产变成阔人的他,寻花问柳不断也就罢了,还勾搭上的埃玛的闺蜜。闺蜜想让菲利普与埃玛离婚与她结婚,好色之徒却不舍得被埃玛分走一半财产,就步步为营地设计想让埃玛自己提出去精神病院。
那么,发生在禅宗酒店1904房间里的强奸案,是埃玛臆想出来的,还是菲利普布下的迷魂计?请稍等。
二、硬核解开心理死结的推理过程
解开死结之前,我们得知道,埃玛的心理死结是怎么慢慢扣上的。
那还得从头说起。
那一年,埃玛6岁,爸爸44岁,是一个得养家糊口的律师。得靠爸爸的饭卡养活的缘故?妈妈一直非常软弱,显得爸爸脾气愈加暴躁。
6岁的埃玛总觉得她卧室里的大衣橱里藏着一个戴头盔的男人名叫亚瑟,深更半夜,埃玛见到他时,他通常手拿闪着银光的注射器。被亚瑟吓醒的埃玛,只有跑到父母卧室里求助,也是,埃玛卧室里的衣橱里怎么会藏着人呢?还不就是埃玛臆想出来幽灵?睡眠被打搅了的爸爸非常生气,“马上滚出去,否则我打你!”妈妈倒是想帮助埃玛来着,但是妈妈惧怕爸爸,再说妈妈肚子里有小宝宝了,埃玛只好胆战心惊地会自己的卧室,幽灵亚瑟还在那里,他用戴着手套的手指摸摸埃玛的头发,“放心回床上吧,埃玛。”
一个6岁的小女孩,被爸爸呵斥了,满脑子里又都是举着银色注射器的幽灵……从此,认识埃玛的人们都知道,脑子里住着幽灵亚瑟的埃玛,是个妄想症患者。
多年以后,成功治愈了妄想症的埃玛,成了心理医生。菲利普理解妻子的职业,“他理解为什么埃玛和么多年一直努力去改善那些接受心理治疗的病人的法律地位。比起其他病人,比如牙疼病人,人们面对这些患有心理疾病的病人通常更加多疑”。假如说,还爱着埃玛时这种理解会让菲利普谅解埃玛,一旦与妻子的闺蜜勾搭成奸又不想离婚从而失去一半家产,菲利普会不会利用别人对心理疾病病人更加多疑的特性,制造埃玛又一次深陷病痛从而达到将其送进精神病院的目的?
当然。
《快递包裹》荣获2016年德国“读者奖”,我喜欢原版封面警察菲利普早就知道所谓禅宗酒店没有1904房间这件事有猫腻,菲利普就是不告诉埃玛从而让埃玛怀疑自己是否妄想症再度发作。还不够?菲利普放纵埃玛网购各种用不着且重复购买的物品,让埃玛怀疑自己精神出了问题。菲利普总是将埃玛随手放在家里的快递包裹趁其不备移到他处,制造出埃玛因为妄想症记忆里受损的假象。那只快递员让埃玛帮忙转交的安·帕兰特快递包裹,如果不是菲利普从中作梗让埃玛找不到了,埃玛怎么会在经过安·帕兰特家门口时想到私闯民宅去确认快递员有没有让自己转交快递包裹,从而导致埃玛的生活出现多米诺骨牌现象。第260页,无意中闯入菲利普在家里地下室安排的实验室,埃玛发现了菲利普种种劣迹的蛛丝马迹,“‘是你!’埃玛冲着菲利普的脸吼起来:‘原来你才是理发师!’”。读者我也跟埃玛一样,觉得菲利普就是连环杀手理发师,所以,拖着病躯的埃玛与身体强健的警察菲利普的打斗,读得我手心里都沁出了汗水,还好,无意中藏在浴衣里的手术刀帮了埃玛大忙。
因为当事人患有妄想症又当众撒过弥天大谎,理发师连环杀人案显得更加迷雾重重,我们在跟着作者菲茨克先生的虚构在死胡同里走过几个来回后,终于等到了真相大白,是吗?真相真的大白了吗?菲茨克先生觉得,到菲利普死,解开埃玛心理死结的推理过程还不够硬核,就请出了埃玛打小就认识的康拉德。
埃玛6岁时康拉德就是埃玛家的好友了,后来更成了埃玛的异性闺蜜。强奸案发生后,风度翩翩的康拉德就成了埃玛的律师,他本来就是刑事案诉讼律师嘛。因为一个快递包裹埃玛失手杀死了两个男人,帕兰特和菲利普,原本就深陷妄想症困扰的埃玛,不得需要心理医生的救治吗?
埃玛的心理医生罗特求到了康拉德的门上,说已在帕克精神病院的埃玛,只有身处熟悉的环境才能倾吐心声。接触过心理治疗的人都知道,心理治疗的第一步,得让病人开口说话。
于是,硬核来了:他们在帕克精神病院临时搭建出个康拉德办公室,又将康拉德办公室的家具运过去……
如此兴师动众地营造出一个硬核,真的只为救治埃玛吗?
三、等待得过于漫长而变态的爱情
罗特医生摆出这么个大阵势,救治埃玛是带带过的,主要还是要揪出理发师。
怎么?菲利普不是理发师?
不是!康拉德才是理发师。
埃玛6岁时就喜欢上埃玛,那时,康拉德觉得自己比埃玛年长太多,无法将这种爱说出口,就化身为躲在埃玛卧室衣橱里的亚瑟……
他一定没有想到此举会让埃玛患上妄想症吧?(与埃玛在学术报告上的论点相呼应:很多精神病患者其实是健康人)从此以后,康拉德就开始暗中帮助埃玛。
埃玛的妈妈是怎么流产的?埃玛送给闺蜜的保胎药怎么会变成避孕药的?没有1904房间的禅宗酒店怎么会在埃玛入住的当晚多出一间1904的?等等等等。
至于,成了“理发师”的康拉德杀死的为什么都是妓女?她们跟埃玛一样柚木棕色的长发怎么会在菲利普安在家里的实验室里的——剧透已太多,不便再说。
只是,在禅宗酒店凭空捏造出一间1904房间来的举动,显示爱情在康拉德的心里经过漫长的等待后,已经变态了。
塞巴斯蒂安·菲茨克塞巴斯蒂安·菲茨克写了一本非常德国的推理小说。他让埃玛困守在自己的家里后,埃玛因为一个快递包裹不得已走出离家300米距离间的所作所为,菲茨克先生做到了每一步都与埃玛的妄想症密切勾连,所以,小说的前半部作家利用埃玛的妄想症将故事的情节打成了一个又一个死结。随后,还是用心理学知识,作家又一一解开了阻滞情节向前发展的一个个死结——喜欢徜徉在知识的迷宫里并为能走出迷宫而得意,这不就是德国嘛!再说爱情,假如故事发生在法国,等到埃玛长大成人后,康拉德会跑去问埃玛能不能在一起,爱就在一起不爱就分道扬镳;假如故事发生在美国,美国佬康拉德一等埃玛可以谈情说爱了,强问埃玛要爱情也是可能的。大概只有德国人,为了爱情会这么处心积虑地搭上自己30年的最好年华,最后还搭上了自己的卿卿性命。假如塞巴斯蒂安的虚构有来处,《快递包裹》不啻是了解当下德国的一个窗口,且了解的过程会让读者觉得时间稍纵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