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大山深处的小学
今天无意中看到了一篇写一所四川大山深处小学的文章,感触挺深。
从文章配的两幅图可以看出,这所学校在大山深处,三层教学楼,塑胶操场,基本的各种场地标准,完善。比如篮球场、足球场等。这比在我们紧邻首都平原地区的学校强多了。另一幅图是课堂场景。图片展示的课堂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学生正襟危坐,小手背后,严肃、庄重。而是随意的不能再随意,有站着的,有坐着的,有说话的,有看书的……自由的课堂场面。
据文中介绍,这所小学一共有28名幼儿园孩子,43名小学生,12名老师。学生来自周围五个村。在开学典礼上,老师给孩子整理衣冠,孩子给老师敬茶。大孩子全都站起来,向老师三鞠躬。幼儿班的孩子虽然不知道啥意思,但是也都站起来有样学样。这使我想起了某些书上记录的封建时的学堂的样子。这个场面,感觉才是真正的学校,或者叫学堂吧。
上课的时候,班容量大的班六七个人,小的只有四五个学生。教室里有沙发、图书角。黑板上有液晶显示器、投影仪等。上课不需要打铃,低年级的孩子上大概20分钟左右下课休息,高年级的学生一节课四五十分钟。有外人去听课,不需要提前几个星期准备课,不需要什么课件,不需要先试讲,不需要先给孩子们说好,哪个问题该怎么回答……有一节推门课,老师在带领着孩子们做水果沙拉。其实就是把酸奶浇到切好的水果上。孩子做的开心、认真。下课后就把做好的沙拉分给其他班的学生,遇到来的客人,孩子们都落落大方的送上自己亲手做的沙拉。学生们学会的是平等的分享。别的教室是老师领着孩子们做酸菜鱼,做好后,师生直接吃掉。在一堂美术课上,老师让画青花瓷,而学生们画什么的都有,老师却是笑眯眯的注视着每一个投入画画的学生。
记者问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干什么。他们都说,只要孩子快乐就好。想不想让他们上大学?家长说,当然想,蛋得考得上呀。正是家长对“高考改变命运”没有太深的执念,反而能够让学生深入体验素质教育,体验什么是童年。
学校的布告栏里有办学目标:办美丽乡村学校,育阳光自信少年。学校对孩子的要求是:学生要有阅读的习惯,能写一手漂亮的字,能流利地朗诵,能当众表达自己的想法,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形成爱清洁的卫生习惯,有两项体育爱好。一项艺术爱好,最后才是课业发展良好。
对了,这里的孩子大多来自残破的家庭。但他们平等、包容、自信、乐观。
这里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补习班,什么是名牌,不会有写不完的作业……
身边的孩子,从只考试语文、数学两门课程的时候就开始减负,减到现在要考试五门课程,一个八岁的孩子要考试五门课程。六岁就要上补习班,各种兴趣班。
到底哪一种教育算是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