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精致的独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精致的独处读后感10篇

2019-09-15 23: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精致的独处读后感10篇

  《精致独处》是一本由[美]斯蒂芬妮·罗森布鲁姆著作,未读·文艺家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7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精致的独处》读后感(一):独处的美

  “最理想的独处并不是为了逃避这个世界,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参与其中。” 今天读完《精致的独处》,才发现作者的独处会让我更加享受特别她独自旅行,让我特别喜欢。当她独自走在一座陌生城市行走,她会独自在街角小巷闲逛;她会随着自己内心去她想去的地方,就如一次因为迷路,她同一本书偶遇;她会更容易融入这座城市,同陌生的他们进行交流谈笑风生,她会在陌生的城市遇到善良人们,使她感受到善良的美好! 就如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言:独自“去旅行或无所事事,去思考这个世界的过去和未来,一边读书或在街角闲逛,一边心怀梦想深深地陷入思想长河。”伍尔夫说的这些好处都是独处带来的。 当我读到“最理想的独处并不是为了逃避这个世界,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参与其中。”这句话时,才发现过去的我错误地理解“独处”二字。我一直喜欢独处,喜欢同自己呆着,并且乐在其中,这个时候的自己是最放松和自在的状态,这个时候想读书就读书。想写日记就在日记本记录自己的所想所思,这个时候,我的思绪会随着文字飘向远方,飘向未知,飘向远方一个未知的国度。有时我会独自一人坐在室外望向夜空,黑黢黢的天空会给我一种神秘感,又会使我的内心感到震撼,这种感受只能独自一人,才能感受到的。这是我喜欢和非常享受独处的时光。这个时候我真的感觉到一种幸福,一种说不出来的幸福。此时忽然想起达尔文那句话:“幸福的真谛在于宁静和大量独处的时光。”达尔文这句话说到我的内心深处。 2019.07.21 凌晨简单记录

  《精致的独处》读后感(二):帕斯卡尔:我们所有的痛苦,皆源于不善独处

  01.

  如果你问我,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独处的?

  大概童年的时候吧。

  喜欢独处和从小爱看书密切相关。上小学开始,我就经常一个人晚上趴在被窝里看各种课外书,周末作业完成之后,也都是在读课外书中度过的;

  中学课业压力大了之后,很少有时间无拘无束地读书。但每次放月假依然会执着地买上一本《读者》或者《青年文摘》,回到家之后迫不及待地读上一个下午。

  因为阅读,所以习惯了独处。

  如今,作为一名写作者,每天都需要读书写作,独处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但我并不孤僻,相反,不少认识我的人甚至评价热情开朗

  喜欢独处只不过因为,我认为人本身需要一定的独立空间思考和梳理自己关于工作和生活一些思考和计划,然后才能更好地重新出发,处理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

  正如《精致的独处》这本书的封面上的一句话:独处不是逃避这个世界,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参与其中。

  因工作关系,《纽约时报》资深专栏作家斯蒂芬妮•罗森布鲁姆曾在一年的时间里分别在巴黎、伊斯坦布尔、佛罗伦萨、纽约独自生活,这段经历使她发现,独自旅行时的自己比平时更具洞察力,对世界的体验也更为丰富细腻

  于是她开始反思独处与个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并从文学心理学社会学角度完成了《精致的独处》的写作。为独自生活的人或者渴望享有独处时光的人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方法建议

  02.

  人们为什么避免独处?

  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愿意无人陪同情况下,独自去餐厅吃饭,或者看电影,总之,人们通常会避免独自一人出现在公共场合

  《科学期刊研究发现:很多参加实验的被试者宁可选择电击,也不愿意独处15分钟来进行思考。

  不可否认,有些人性格天生属于外向型,喜欢热闹比较需要朋友或者家人陪伴,独处会让这类人群内心很崩溃。

  我曾经有个女同学就属于典型的这种,吃饭、买东西、上厕所、上课、去吃个饭,买个东西,几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一定要拉上另外一个人。否则她宁愿放弃做那件事,也不愿意独自一人。

  弗洛伊德曾说,"处于黑暗之中或独自一人是儿童最早感受到恐惧的两个情境。"一个性格极度外向的人,对独处的恐惧和对陪伴的高需求,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其次,很多人之所以避免独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书中提到的"焦点效应"。即总认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被他人注意到,因此,他们认为,如果自己经常独自行事,会被人认为是性格孤僻、人缘差、没朋友之类的。为避免他人的异样眼光他们会避免独处。

  此外,人们不喜欢独处还有一种原因:即我们常常分不清"独处"与"孤独"的概念。看到某个人经常独处,就会判定他一定很孤独

  关于何为"孤独",林语堂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quot;孤独两个字拆开,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孩童水果猫狗飞蝇当然热闹,但都与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

  所以说,独处不等于孤独。喜欢独处的人,未必是孤独的人,恰恰相反,他的内在很可能是丰富的。而喜爱喧闹的人,即便身处繁华,内心依然可能空虚寂寞。这才是真正的孤独。

  懂得享受独处的人,生活更幸福,对生活的满意度也更高。

  科学家达尔文曾说,"幸福的真谛在于宁静和大量独处的时光。"

  婚后的达尔文与妻子感情和谐家庭生活温馨幸福,他会时常和孩子们院子里嬉闹。但尽管如此,他依然会给自己留出独处的时间,回到无人打扰的书房,每天呆上近6个小时

  女神奥黛丽•赫本则说,"如果从周六晚上到周一早上都能独自待在我的公寓里,我会非常开心。那是我给自己充电的方式。"

  生活难免喧嚣嘈杂的,独处则会让人格珍惜享受生活的美好。可实际上,很多人却并不善于独处。

  02.

  如何通过独处提升生活幸福感

  有研究人员发现:幸福最重要指标之一,就是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当下。

  相比较身处一个喧嚣的环境中,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注意力更为集中,因此也更能真切体会和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那么,如何通过独处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1. 做自己喜欢的事

  作者在书中提到"每日假期"品味练习意思是说,连续一周,每天安排20分钟或者更长的时间做喜欢的事,比如,散步、读书、观影等。整个过程全情投入努力让自己进入到"心流"的状态,专注当下,享受每一刻。

  曾经有一段时间,因为工作上的压力,整个人找不到生活的价值意义。为了重新振作起来,我开始自学手工制作。每天下班回来,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做手工,内心真的能体会到那种专注地幸福感,而且,每完成一个小物件,内心的成就感也是无法形容的。

  虽然只是微不足道小事,但这样的独处经历提醒着我:自己其实并非一无是处,努力生活,人生依然是美好有意义的。

  所以,如果某段时间觉得情绪低落,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不妨每天给自己留出独处的时间,关掉所有的通信设备,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小事,让自己的心灵重归平静,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

  2.走出舒适

  quot;持续幸福感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做喜欢的事情,还需要舒适区以外的成长与冒险。"

  通过独处提升幸福感,还需要我们敢于跨出舒适区,去做一些从未做过,但却更有挑战性的事。比如,独自旅行。

  我有一个朋友职场打拼了七八年,高强度的工作一度让她觉得生活幸福感极低,为此,去年的时候,她辞去了高薪工作,给自己任性地放了两个月的假。

  那段时间,她独自一人去了泰国、澳大利亚旅行,和走马观花的旅行不同,每去一个地方,她都会深入地参与到当地的一些活动中。

  在泰国,她报名了当地的烹饪班,学了几道泰国菜;去澳大利亚,她学习了浮潜、甚至还体验了很多人不敢玩的滑翔伞……

  旅行回来,听她眉飞色舞分享旅行趣闻,真的比以前快乐多了。而且休完假之后,她很快就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咨询工作,生活和工作状态都比以前更好了。

  很多时候,幸福其实来源于我们的主动创造,努力跨出熟悉的生活圈,主动拥抱未知的美好,在一个人的旅行中,我们将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发现生活的美好。

  04

  在刘若英新书《我敢在你的怀里孤独》中,她曾写道:

  quot;从我有记忆以来,独处就是我的生活样态。甚至一直到结婚后的现在,除了中学时期一小段住校外,独自一个人拥有一个空间,对我来说,依然是一种生活的必要条件。"

  真正懂得独处的人,人淡如菊,内心却温暖强大波澜不惊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几乎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是来自我们不善于在房间里独处。

  quot;孤独的感觉总是很糟,但独处的感觉往往很棒。"如何掌握二者平衡艺术答案就在这本《精致的独处》中。

  当我们学会了独处,也就找到了通往幸福人生钥匙

  《精致的独处》读后感(三):书评 ||《精致的独处》懂得独处的人,没空孤独。

  文/谢风绮

  大学毕业的第一年,我去了一家房地产公司做销售

  穿西装套裙,踩着高跟鞋,在售楼部和样板房之间跑来跑去,接待不同的买房客,一遍又一遍地讲还是毛胚的楼盘10年后的发展

  每逢节假日,还有整车整车的看房团扎堆来,大爷大妈齐聚一堂。我拿着扩音器声嘶力竭地讲话,声音依然瞬息淹没在菜市场般的声浪中。

  那一年我讲过的话,可能比过去10年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

  但是,孤独感却比过去10年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强

  同事们都已相处熟稔,他们下班后会互相约着做facial,喝酒,唱K,吃夜宵,热热闹闹地讲我听不懂的粤语。

  而不懂交际的我,跟同事融不到一块,像只没朋友的游魂,一个人应对生活中的大小事项,把世界上最孤独的事情做了个遍。

  那时的我非常困惑

  为什么别人都那么会社交,不管做什么都有人陪,而我却学不来?

  为什么我总是一个人,这样是不是混得非常惨啊?

  转眼间,已经过去了很多年。

  后来的我,随着在一个城市待的时间变长,有了一些很好的朋友,孤独感已经消失。但仍旧空闲的时候仍旧倾向于独处。那些与自己相处的时刻,令我感到快乐。以前的困惑并没有消失,只是渐渐会选择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不再执着于找到答案了。

  不过,我最近在西西书店翻到《精致的独处》这本书,作者斯蒂芬妮·罗森布鲁姆在书中的观点,竟然很凑巧地为我之前的疑惑给出了答案。

  1, 独处只是一种偏好,既不孤独,也不抑郁

  我们正处在一个对细微差别毫不在意时代。社交和独处,常被视为非此即彼命题大部分人都会避免独处,因为大家觉得独处总是和孤独或抑郁等问题联系在一起。

  实际上,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人可以同时很乐于与人相处,但有时一个人待着。只是和其他人相比,他们更能通过独处来自省,或是平复情绪。

  2,独处时,人会进入省电模式

  人在独处的时候,就自动进入省电模式了。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可以摘掉公众场合中带的面具,做回自己,管理我们的想法,思考过去的行为和以后的计划,为未来可能遇到的人或事做准备

  3, 独处可以收获亲友一起时难以获得的经历

  一个人看展览,不必迁就别人,可以花更长时间欣赏自己喜欢作品

  一个人旅游,更容易遇到趣味相投的旅行者朋友;

  与亲友一起的时候,不论做什么事情,我们的注意力往往更多放在亲友身上,而当自己独处时,更容易尝试事物建立新联系。

  这些沉浸的时光,也是独处带来的一种快乐回报。敢于独自前行,就能够拥有静思的机会拓展思想的边界,丰富生活的经历,还能扩展我们的社交网络。

  4, 独处使我们正视日常的珍贵

  热闹的时候,我们通常很难注意到一天中的普通时刻。即便记录,也只倾向记录生活中的重要事件,而不是平常生活。只是把这些时刻随意地随时间流走了。

  实际上,现在看上去很平常的事物,在未来的某一个回想起来时会变得很不同寻常

  一个人独处时,时间全由自己掌控感官会比与他人相处时更敏锐,更容易从微小的事物中获得愉悦感,也更容易领悟到平常的珍贵。。

  5, 有意义的时刻,常在独处时发生

  对有些人而言,譬如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时刻,就是获得新领悟、发现新 事物的那些瞬间。而它们即便不总是。也多半是独处时发生的。

  这些观点和我内心深处隐隐的想法不谋而合,只是,在看到斯蒂芬妮·罗森布鲁姆的文字之前,我完全没有想过我喜欢独处,竟然是因为这些有意思的缘由。

  既然,独处只是生命中的一种常态,那么,我们怎么做,可以令独处变得独特又美好呢?斯蒂芬妮·罗森布鲁姆也在《精致的孤独》中给出了一些方法:

  一,专心,把关注力缩小到此刻

  在十九世纪,法国每一餐的第一道菜是在寂静中食用的。

  在法餐的要义里,品尝不仅仅是为了果腹,还是一项需要想象力,时间,专注力的活动,甚至要沉迷于咬下或喝第一口前那一瞬间的安静无声。

  这其实是有道理的。

  试想一下,即便不是法餐,只是普通的食物,在品尝的时候,不玩手机不看电视,把全部的注意里集中在当下的食物中,享受用餐的时光,感受四下的环境,任思绪飘去味蕾打开的记忆中去。这顿饭给人带来的心灵体验一定比玩着手机随便狼吞虎咽完的一餐更精彩。

  二,保持好奇

  这个世界是通过某些物件或陌生人的机缘巧合与我们交流的。但是我们必须处于倾听的状态。而这些机缘巧合不一定是侥幸,我们可以创造一些有利于这种事件发生的情境。

  哪怕手中只是有一罐便利店买的的几块钱的酸奶,保持心态开放,好奇心会驱使享用的过程变成一项调研,彻底改变赏味的体验,深知带我们开启一段新的冒险旅程。

  三,制造期待

  期待是快乐的一种自由形式,而且是一种最不容易受事态发展影响的形式。

  作者在书中写了一个叫邓恩的人,她曾花几个月的时间计划并幻想去夏威夷旅行。然而到夏威夷后却遇到意外,在海上被鲨鱼袭击,差点残疾。

  当她结束旅程再回顾那段经历,她说,即使被鲨鱼袭击,也没有让她在旅行前几个月拥有的快乐和兴奋消失殆尽,因为旅程开始前几个月的期待,那份旅行的快乐已经储存在回忆的“银行“里了。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着他人的陪伴,这是作为人类共同的基本情感需求。但是,这并不是我们的生活寻求幸福喜悦满足感的唯一途径。当你面对的不是他人时,你面对的是整个世界。

  今日将我偶然遇到的一本书也推荐给你们,愿亲爱的你读完此书,也能够找到自己的思考之路,找到你想从独处中获得东西。

  《精致的独处》读后感(四):独处,让你品味生命不一样的美好

  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喜欢群居。

  正如《心流》一书中写到:“只有女巫和萨满才会觉得独处令人愉快”。

  大部分人都会避免独处:吃饭想有个伴;旅游、逛街想有个伴;甚至就连上厕所,都会问问办公室同事有一起去的吗。

  确实,研究表明,积极的社会关系对我们的生存、对于人类的健康、进步和快乐,有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群居重要,但是这并不说明独处没有存在的意义。

  叔本华曾经说过:“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

  有益的独处对人类来说必不可少。

  那么什么是有益的独处,独处的意义有哪些?如何让独处更有价值呢?这是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把独处跟孤独、抑郁等问题联系在一起。比如在优雅的的西餐厅,人们都是相约结伴共进大餐,而你总是独自一人大快朵颐,不免引人注目,惹人猜疑。

  人们害怕孤独,所以总是逃避独处,也看不到独处的好处。一项研究表明,人们宁愿忍受电击,也不愿意独处15分钟进行思考。其研究的负责人更宣传:“孤独是杀手。”

  为了给独处正名,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认识独处、发现独处的价值、借鉴到独处的方法,《纽约时报》资深专栏作家,斯蒂芬妮•罗森布鲁姆为大家带来了呕心之作《精致的独处》。

  因为工作原因,她经常独自外出,去往世界各地旅游。她的有着丰富的关于独自旅行、设计,以及科技如何提升我们的旅行体验。她深谙独处的乐趣和幸福。

  《精致的独处》中斯蒂芬妮•罗森布鲁姆用优美而用轻松的语言,通过记录自己一年当中的旅游足迹,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经过亲身的体验和思考,向人们揭示了独处的意义,回答了什么是有益的独处,如何让独处更有有价值。

  《精致的独处》为《纽约时报》畅销好书,获《时代周刊》盛赞:“孤独的感觉总是很糟,但独处的感觉往往很棒。这两者或多或少有所交叉,如何保持其间平衡才是精妙所在,而这便是罗森布鲁姆所捕捉到的。”

  如果你对独处还不了解,如果你想开启自己的独处之旅,《精致的独处》也许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有益的独处?

  独处是一种积极的体验,它和形单影只、孤苦伶仃是完全不一样的,

  有益的独处是自愿的、主动的,能够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体验的。

  这里的所谓主动是指你主动选择了想要独处一段时间,而不是因为找不到人陪伴你或其它原因造成的被动独处。

  至于,独处多长时间合适,那就依人而定。你喜欢独处多长时间、你能得到多长时间的独处等因素都会影响独处的时间。这个决定权往往在自己手中。

  独处又有哪些益处呢?

  研究表明,短暂的独处有益身心健康。在一段免受他人影响的环境中,我们可以探索和发现自己可以更深入独立的进行思考。

  对于从事创作的人来说,独处非常重要。

  歌德曾说过:灵感却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

  英国首屈一指的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和作家安东尼·斯托尔在他的《孤独:回归自我》一书中写道:“他人生中最有意义的时刻,就是获得新领悟、发现新事物的那些瞬间,而它们即便不总是,也多半是在独处时发生的。”

  独处除了对于创作者来说非常重要,它对于心理健康的恢复也同样重要。

  研究表明在没有社交和电子设备的情况下独处时,独处能缓和我们的紧张情绪,减少焦虑和愤怒,让我们的心情变得更加平和,还可以让我们做回自我,静下心来进行自我反思。

  另外作者认为,独处还能让我们在对待他人时,更加坦诚和富有同情心,让我们能够更加敏感的感受到别人所承受的痛苦。

  总之独处不管是对个人的成长,个人心理健康,个人的创作,还是个人与世界的关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既然独处的好处这么多,那我们就接着进一步来探讨一下,如何使独处更精致、更有价值?

  首先就是要学会“品味”。

  品味一种积极体验的新模式,《品味:一种积极体验的新模式》一书中指出:“品味是对当下令人愉悦的美味的,几乎是纯味觉感受的一种追求。”

  这里的品位并不是被动的从某些事物中获取愉悦感,而是“主动的去寻求某一时刻所能获得的最优的愉悦体验。”是一个人管理或留意,包括味觉感受但不只限于味觉在内的一切积极体验方式。

  比方说一份美味的牛排上来之后,你不必急着马上吃,你可以先闭上眼睛深嗅一下它混合着酱汁味的浓郁肉香,然后再看一下它诱人的色泽和滋滋地冒着的热气,最后切一块,慢慢咀嚼肉的鲜嫩和体验肉嚼劲和美味,一边吃一边想象草原的广袤和美丽,是大草原孕育了牛肉的美味,并心生感恩。

  品味是一项需要想象力,时间和专注力的活动。

  我们要善于抓住当下,在我们吃东西的时候,不要再思考其他别的事情,只专注于调动各种感官体会食物的美妙。

  其次,独自外出吃饭或野餐,并保持好奇心和对新事物的探索欲。

  再者,独自去逛博物馆或步行去街上闲逛发现自己喜爱的东西。

  独自去闲逛的时候,我们可以制定个性化的路线,不用听任何人的摆布,不用等待任何人,也不用照顾任何人的感受,只要依从自己的内心,按照自己的节奏,培养自己的审美爱好偏好就行。

  另外,要想让自己的独处,充满乐趣,还需要期待对独处之旅充满期待和在独处时勇于尝试新鲜事物。

  最后,还要注意学会聆听和欣赏。

  正如书中所说,所有的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声音风景,那是他独一无二的交响曲。我们独自去外出旅游的时候要注意倾听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一切声音,通过声音体会属于这个城市与众不同的美妙。

  同时用欣赏的眼光和心态去看待自己在独处旅游时所看到的一切,尽力去发现他们的美,对他们充满感激和敬意。

  当代著名作家周国平亦赞美:“独处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和最美好的体验。”

  独处,并不是逃避这个世界,而是参与世界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你在喧嚣的人群和生活中呆累了,不放放空自己,给自己留出独处的时间,或送给自己一场说走就走的独行之旅,相信你会开启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精致的独处》读后感(五):每一次独处,都是人生充电的精致时光

  每一次独处,都是人生充电的精致时光

  作者:荣振环

  今天聊一本书《精致的独处》。

  一天,一次聊天中,一个朋友问我:孤独与独处的区别是什么?

  这一问,一下子还把我难住了。

  什么是孤独,什么是独处?

  此时,你又不能百度,也没有办法查字典。

  我想了想说:

  1、 孤独,是一种内心感受,这种感受偏负能量,常伴有寂寞、空虚、失落等;

  2、 独处,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主观上选择一个人静静。

  独处的人不一定是孤独的,孤独的人不一定是独处的。

  有首歌《叶子》有句歌词: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独处也许并不孤独,一群人也许也会孤独。

  这个时代,有些人总把独处看做孤独,你想自己一个人,总有人关心你还给你配一个人。

  有些人甚至自己都不敢一个人,总想在人群中刷存在感。

  其实,很多情况下,一个人独处更是对时间的尊重,对人生的尊重。

  一个人去餐厅用餐,一个人看一场电影,一个人出门旅行……

  独处,不是逃避这个世界,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参与其中。

  每一天都如同一生,世间一切尽在身边。一个普通成年人的清醒时间中有三分之一是在独处。

  达尔文说,幸福的真谛在于宁静和大量独处的时光。

  当你面对的不是他人时,你面对的便是整个世界。

  举两个人物吧。

  第一个人物是 前前前美国总统克林顿。

  比尔·克林顿说,在他当总统期间,“每天都要安排几小时独处,进行思考、反省、计划,或者什么也不做。”他说,“我经常会少睡一点,就是为了换取更多独处的时间。”

  第二个人物是奥黛丽·赫本。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赫本,那就是“男人心中的完美女神,女人眼里的时尚先锋”。

  她说过:“我当然不会试图摘月,我要月亮奔我而来。”这是她的美丽和魅力,她的美可以让全世界群贤毕至,但是她依然喜欢独处,她是精致独处的典范。

  1953年,她这样告诉《生活》杂志记者,“如果从周六晚上到周一早上都能独自待在我的公寓里,我会非常开心。那是我给自己充电的方式。”

  独处,在一段免受他人影响的时间中,我们可以去探索和发现自己。

  有些哲学家和科学家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独处中度过的,包括笛卡尔、尼采,还有获得诺贝尔奖的遗传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她在84岁前一直坚持不用电话。

  人生中,“待办清单”是无穷无尽的,但时间是有限的。

  独处的时间是一次邀请、一个机会,让你可以去做那些向往已久的事。你可以读书、打代码、绘画、冥想、练习一门语言,或者出去闲逛。这何尝不是人生的一次充电呢?

  最后,推荐一个每日假期疗法:

  每天都安排20分钟,或更长的时间做你喜欢的事情,以此作为“每日假期”。这些“假期”可以是在附近街区散步,也可以是翻阅一本园艺书。目标是在做这些事的时候,享受每一刻,并且带着第一次或者最后一次看到任何事物的心态。

  每一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是那一段时光,选择独处,忍受孤独和寂寞,不抱怨不诉苦,最后渡过了这段感动自己的日子。

  更多精彩书评,敬请关注微信公共平台“荣振环微书评”:这是中国最为睿智的移动互联、营销与品牌、新技术、新思维的微书评。微信号:rongzhenhuan.

  荣振环图书推荐,每日推荐一本好书。让你“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好书活用,智慧伴侣。中间穿插微品牌策略、微营销策略、微文化智慧。让你学到即能用到。每日一书,人生不输。

  欢迎朋友们把好书分享给你的朋友,传递书香,共享智慧。

  《精致的独处》读后感(六):喜欢独处的人,就一定孤独、抑郁?错,它是一种更高级的生活方式

  文/鱼丰徐徐

  当我们独自一人去饭店吃饭、去电影院看电影、到外地旅游等,是否因为害怕无聊,就不乐意出去?又或者,总会有意无意地担心,别人可能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

  其实,这都是因为我们害怕独处。因为,我们下意识地把独处和孤独、社交恐惧症、抑郁等联系在一起了。

  不过,令我们惊讶的是,美国的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大约85%的受访者表示,经常有一段独处的时间对他们来说很重要。

  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退回到孤独的状态中。比如,很多虔诚的佛教徒、基督教徒等。他们都试图通过独处来修行内心,用以重新唤醒生命,寻找生命的意义。

  甚至还有的人,会采取更极端的方式来让自己独处。比如,蹦极、徒步冒险等。

  这说明,人们正逐步认识到独处的好处,越来越倾向于给自己留出一部分时间独处。

  而且很多喜欢独处的人,并不一定是交往能力不行的人,也不一定是内向或者和别人难相处的人。相反,正常的情况是,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和他人相处,只是比起和他人相处,他们更喜欢独处。

  说到底,真正的独处是一种主动选择。

  那么,这种主动选择的独处,到底有哪些好处呢?

  1. 独处可以舒缓情绪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表明:当我们仅仅暂停网络上的各种社交互动15分钟,就能舒缓我们的情绪,让我们变得更加随和。

  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大脑进入了“省电模式”。也就是说,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大脑可以得到休息。

  这时候,无论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情绪都会在休息后,开始平息。我们的心情也开始变得安定而平和。

  2.有利于深入思考

  当我们的大脑得到休息后,它就能更好地进行深入思考。

  历史上很多的伟大人物,如笛卡尔、莎士比亚、雨果等。他们很多的创造灵感,都是在独处的时候涌现出来的。

  3.可以让我们更加坦诚和富有同情心

  美国的一些学者通过研究显示:当我们独处时可以更敏锐的感受到,他人所承受的痛苦。

  由此可见,适当的独处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好处的,我们应该适当地留一段时间让自己独处。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进行主动独处?

  斯蒂芬妮·罗森布鲁姆在《精致的独处》中告诉我们,只需要做到以下四点就可以了。

  一、活在当下

  要想活在当下,最好的方法就是放下。

  “放下”并不仅仅指放下过去的回忆和痛苦,还包括放下对未来的期待。只有这样,你才不会被痛苦、焦虑围绕,可以一心一意地来感受当下。

  具体我们如何做呢?

  1.感知增强

  也就是说,专注于某一感官来增强体验。

  比如,闭上眼睛,感受下自己均匀的呼吸;细细地咀嚼,感受下美味的食物在唇齿之间的亲密接触;静静地聆听窗外小鸟的歌唱,等等。这些都可以让我们专注当下。

  2.记忆建设

  什么叫记忆建设呢?就是仔细观察,并在脑海中“拍”下某一个时刻周围的场景。

  比如,蔚蓝的天空、美丽的沙滩、嬉戏的儿童等。除了这种视觉的记录,你还可以调用其他器官来记录。

  比如,香甜可口的西瓜、酸酸甜甜的葡萄、散发出诱人香味的蛋糕等。

  通过这样一段记忆建设后,你的全身的各处器官都会被唤醒,它们一起来和你感受当时当刻。

  二、不在意他人的眼光

  生活中,我们对于他人的眼光,经常会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焦虑。因为我们担心别人对我们做出不好的评价。

  比如,如果哪天我们在饭店吃饭,不小心把衣服弄脏了。当时,又没有其他衣服可换。那么,接下来的那顿饭,我们肯定吃得特别不自在。

  因为我们总感觉别人会注意我们的脏衣服,并且笑话我们。

  事实上,这样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因为他人并不会对我们特别在意。

  美国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和他的同事们,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把参加实验的人分为两组。一组人穿着带有好看图案的衣服,另外一组人穿着尴尬图案的衣服。然后还要求他们在街上行走。

  实验结果显示,行人并没有对这两组人给与特别的关注。

  所以,生活中,我们并不需要特别在意他人的眼光,而是要摆正心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真正的独处。

  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当我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就会越来越专注当下。而且这又反过来促进我们发现事情本身的乐趣,并增加我们的好运气。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当你专注于做某事时,就会花时间去研究,并且还能做出一些成绩。同时,你的热情和激情就会更强。

  这样,你就容易吸引到更多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当吸引到更多的共同志向的人后,大家就会通过你,联结成一张超级人脉网。

  其实,这就是那个著名的指数理论。它的意思是:当你有一个消息告诉别人时,别人可能会告诉10个人,那10个人就会分别告诉自己熟识的10个人。

  这样,要不了多久,你的消息就会一传十,十传百了。 而且,这种基于信任的口口相传,比做广告的效果还好。

  当这么多人被你的积极情绪吸引后,大家就会非常乐意帮助你,自然好运也会常来的。

四、不局限在某个固定区域,而走出去尝试新事物

  社会学家发现,新的体验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快乐。主要是因为新体验可以避免我们产生“享乐适应”的心理现象。

  啥叫“享乐适应”呢?就是当我们新买了一件物品,如衣服、鞋子、首饰等,刚开始会很开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这种快乐感就会慢慢消失。

  所以,我们要想获得更多的快乐,就要多去尝试新事物。

  比如,我们可以尝试上下班走不同的路线,或者独自一人去散步、去骑行、或者旅行等。

  在独自走出的过程中,我们还可能有机会和陌生人交流。当我们与陌生人交流时,就有可能发现一个与之前不同的生活和世界。这样,我们就容易获得新的体验,新的视角。

  可能有的人会担心自己不善交流,与陌生人搭讪时会产生焦虑。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担心。

  因为,我们和陌生人之间并没有什么交集,而且之后也不会再见面。

  所以,这样的交流反而会更坦诚。我们也更容易和对方分享一些无法告诉家人或者朋友的秘密。这其实也是一种帮助我们减压的一种方式。

  所以,我们不妨试给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一个微笑,和偶遇的小宝宝来一段对话;和乘坐的滴滴车司机来个短暂的交流等。这些都可以让我们获得新的体验。

  说不定,我们还可以找到兴趣爱好相同的朋友。这也不失为一种意外的收获。

  这就是独处的乐趣所在。

所以,独处是一种更高级的生活体验。它不是逃避这个世界,而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参与其中。

  因此,我们不妨从现在开始,跟着斯蒂芬妮·罗森布鲁姆的脚步,学习《精致的独处》教给我们的方法:每天或者每周给自己安排个固定的独处时间。让我们更好地来感受世界,感受生活,并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精致的独处》读后感(七):一个人的四季,摘掉虚伪的社交面具,重新找回内心那个精致的自己

1

  在《云雀叫了一整天》这本诗集里,木心先生用质朴典雅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满优雅格调和生活意趣的旧日场景,而诗中所描述的那种自在悠闲的慢生活,更是让我们这些被工作和生活压榨到疲惫不堪的现代人心生向往: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并不缺少这些隐藏在日常生活当中的点滴美好,只是由于我们的好奇心变得迟钝,因此,我们不能从身边那些已经熟视无睹的事物当中,发现其中蕴藏着的新奇与美好。

  想一想,你有多久,没有停下脚步,驻足欣赏漫天的晚霞了?你有多久,没有俯下身子,轻嗅花坛中玫瑰的芬芳了?每一天都被疲惫和焦虑追赶着的你,又有多久,没有让自己的身心彻底放松一次了呢?

  由于职业的原因,《纽约时报》的资深专栏作家斯蒂芬妮·罗森布鲁姆经常处于独处的状态,而她惊讶地发现,在这些独处的时光中,自己的洞察力变得更加敏锐,对周围世界的体验也变得比平时更加丰富和细腻。基于这样的体验,她开始思考独处与个人心灵成长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

  在《精致的独处》这本书中,罗森布鲁姆将她一年来独身旅行的足迹,以及她对自己独处状态的观察和思考,用优雅的笔触记录下来。在书中,她通过对独处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反思和剖析,向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独处,让自己的内心归零和重启,从而让我们找回自己的本源,重新融入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2

  在很多文化当中,独处,曾被普遍认为是一种难以接受的行为。

  根据《消费者研究》调研发现,如果在独自一人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倾向于避免出现在向电影院或餐厅这样的公共场合中。因为,与电影和美食所带来的愉悦感相比,人们更在意独行会不会无聊,当然,还有旁人投来的异样眼光。

  例如,前段时间很多网友纷纷发帖吐槽,如果你一个人到海底捞吃火锅的话,贴心的服务员还会在你对面摆上一个巨大的熊熊玩偶,虽然这项服务很暖心,但是也实在太尴尬了。

  自亚里士多德所在的古希腊时代开始,哲学家们就发现,人类是一种社会动物,而积极的社会关系对于人类的生存,以及人类创造的知识、进步和快乐,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近年来的许多研究结果也显示,与自己的朋友、同事、邻居保持良好的关系,是自己能过上健康快乐生活的一个重要基础。

  因此,心理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他那本《心流》中这样写道:“只有女巫和萨满只会觉得独处令人愉快。”

  但是,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罗森布鲁姆认为,他人的陪伴确实是我们的一项基本需求,但是,那并不是我们在生活中寻求满足感的唯一途径。

  在国外学者做过的一次调研当中,有超过8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很需要拥有一段完全独处的时间。在这样一段免受他人影响的时间里,我们可以更好地探索和发现自己的内心,以及周围的世界。

  当我们独处的时候,就像是把自己从正常模式切换到“省电模式”一样,在这个状态下,我们完全可以摘掉自己的面具,内观自己的本真,自我反省、自我评估,清点自己的收获,思考下一步的计划。正如艾伦所说的那样:“私下里,我们能够深入、独立地思考,也会拥有解决问题、进行试验和想象的空间。”

  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人尝试让自己远离喧嚣,退回到孤独的状态中去,为了修行、内省、激发创造力、焕发新生,以及寻找人生意义。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作家梭罗。

  在梭罗那本著名的《瓦尔登湖》中,梭罗对瓦尔登湖四季循环更替的过程进行了忠实的记录,而那些泛着迷雾的柔和的线条,在他眼前缓缓流动,如同时光留下的印记。

  可以说,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能够让他独处的栖身之所,更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让他在那里找到了灵感,并最终创造出瓦尔登湖这样“一个在物质和精神上介于纯洁的自然界和污秽的人类世界之间更为纯洁的形象”。

3

  为了像柴可夫斯基、罗丹、米开朗琪罗、达尔文,乃至于奥黛丽·赫本等在文艺界享有盛名的人一样,通过独处的时光找到灵感的源泉,罗森布鲁姆选择了巴黎、伊斯坦布尔、佛罗伦萨和纽约这四座城市,作为自己独自旅行的目的地,开始了一段属于自己的旅途。

  在她看来,独自旅行其实并没有自己最初想象的那样孤独。虽然没有朋友或家人的陪伴,但在旅途中,她每天都会遇到新的同伴,例如能做出美味点心的烘焙师、和蔼可亲的餐厅经理,还有渊博而健谈的博物馆接待员等等。同时,旅途中的每段时光都完全属于自己,大可以从容不迫地慢慢浏览,而不必迁就别人的速度——每一天都如同一生,世间一切尽在身边。

  独自旅行还让她发现了许多过去从未注意过的“日常生活中的美好”:比如,在巴黎某个天气清凉的下午,坐在咖啡馆里细细品尝一份放着番茄、火腿以及一层烤成金棕色奶酪的普罗旺斯法式三明治;在一家巧克力店,意外发现一种非常美味、松软可口的黑加仑口味的焦糖巧克力;再比如,在巴黎街头闲逛的时候,邂逅一只目不转睛地盯着咖啡馆前面那块黑板,似乎在阅读上面挂着的“每日推荐”的金毛寻回犬。

  当她完全沉浸在那段值得珍惜的独处时光中的时候,她的心看见了黎明与微风携来的快乐。当大城市的居民们从睡梦中苏醒,并开始喧嚣的一天的时候,她却有机会在清晨的小街上漫步和思考。她听到轮船上的号角声和海鸥的鸣叫声;她听到博物馆里时间流逝的滴答声,和纷飞的雪花在脚下嘎吱作响的声音;她听到春雨落入敞开的窗户,佛罗伦萨广场上孩子们围绕着喷泉嬉戏。

  其实,我们身边并不缺少这些动听的声音和温馨的场景,但钝感的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将它们忽略掉。我们通常不会把这些看起来普普通通的时刻,当做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美好经历,但实际上,当你进入暮年之后,某一个冬夜,靠在火炉边取暖的你,头脑中闪过的,也许就是那些看似寻常的往事——纳兰容若在那首充满忧伤的《浣溪沙》中写道:“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难道不是么?

  每一天,你都匆匆忙忙,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越而过,身后的影子被夕阳拖得老长,而只顾赶路的你,却没有看到,前面那个小区的门口,几个淘气的孩子正在堆起一个大大的雪人,路旁新开的快餐店,墙上画着一幅很棒的涂鸦,而假如你此刻抬起头的话,将会看到,天光云影,晴空一鹤,光阴悠悠,万物俱寂……

  通过讲述那段独自旅行的经历,罗森布鲁姆希望我们能够体会到,她所试图呈现给我们的那种令人着迷的孤独感——不是走马观花一般的无趣人生,而是由林间黄鹂婉转的鸣叫声、天边夕阳余晖变幻莫测的光影,以及街市上水果散发的香气,所共同塑造出来的、一个丰富细腻的人生。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蔡尔德女士当年曾旅居巴黎,在那期间,她由于整天忙于写作,而忽略了自己的家人和生活,于是,她的丈夫给她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的丈夫温情地问道:“你什么时候能暂停一下?什么时候能作作画或者喘息一会儿?什么时候能写写家庭的事情,或者懒洋洋地倒在苔藓上,听听莫扎特、看看闪光的海水?”

  罗森布鲁姆替蔡尔德女士给出了最好的回答:当你独处的时候!

  《精致的独处》读后感(八):谁说独处的人不太正常?3个独处方法能让你获得精神滋养

你喜欢一个人外出用餐吗? 你愿意独自去看演出吗? 当别人对你的形单影只投来同情或者异样的眼光时,你能坦然面对吗?

  虽然传统观念认为,如果一个人大部分时间在独处很可能不太正常——逃避社交是因为他们患有抑郁症或者焦虑症。但是根据心理学家观察,其实还是有很多人在独处时感到心身放松而愉悦。另外马斯洛也说过:成熟的、达到自我实现阶层的人尤其喜欢隐秘、超然和静思冥想的感觉。

  现代人因为生活节奏加快,再加上信息爆炸,常常感到身不由己、身心俱疲。什么时候可以暂停一下?喘息一会儿?做做自己喜欢的事?听听风声雨声或者对着夜空发呆?答案正是:独处的时候。

  史蒂芬妮·罗森布鲁姆是《纽约时报》的资深专栏作家,在完成了一次名为“独行巴黎”的任务之后,她仍然对巴黎念念不忘。她想念的不是巴黎的风景、美食,而是在巴黎的另一个自己——到底是什么让自己在巴黎的时候能够更好地掌控时间,感官变得更加敏锐,内心更加充盈?

  罗森布鲁姆百思不得其解,为了找到答案,她决定重新回到巴黎。此外她还选了其他三座城市,伊斯坦布尔、佛罗伦萨和纽约。前两者是作者非常喜欢的城市,而纽约正是她的家。罗森布鲁姆认为只要通过这次旅行能够找到独处快乐的答案,那么她就可以在今后的生活里也采用类似的方法,是她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获得同样美好的感受。

  后来罗森布鲁姆将这4段旅程的感想成书,书名就叫《精致的独处》。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仅分享了旅行的感受,同时还引入了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一些前沿研究结果,并加入了自己关于独处以及幸福的思考。罗森布鲁姆说,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旅行的感想之作,同时也是一封情书,专门写给那些喜好独处,并且愿意在独处时思考、创造、学习技能和解决问题的人们。她希望这本书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展开“思考之路”,明确独处之于自己的乐趣,并且找到自己想在独处中获得的东西。

  《精致的独处》主要包含三部分的内容:

1、 什么才称得上是“精致的独处” 2、 如何品味“精致的独处” 3、 获得“精致独处”的简单方法

1、 什么才称得上是“精致的独处”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打发时间变得特别容易——随便上上网、追追剧、刷刷微信、微博,看看抖音视频,几个小时就没了,所以人们感觉自己越来越愿意独处了。

  可是这样的独处还是在被信息牵着鼻子走,而且长时间面对电脑或者手机,难免会腰酸背痛,头晕眼花……所以这样的独处不但算不上是“精致的独处”,还常常被冠以“杀时间”的罪名,让人不能安心。

  那么“精致的独处”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呢?

  1.1、自愿

  独处是否出于自愿,似乎是它能否带来快乐的一个关键因素。

  因为被放鸽子或者被社交关系抛弃的被动独处,往往心有怨念,呈现出孤苦伶仃的境况,和快乐根本搭不上边儿。而主动选择就不一样了,在自己希望并且努力创造条件去独处的情况下,对于别人质疑的目光你能坦然地迎视,甚至无视,因为此时的你注意力完全在自身,而非他人。

  说起来很有趣,达尔文曾经发表过人类厌恶孤独感的著名观点。但其实他自己却非常喜欢独处。他每天会独自在书房里待6个小时,此外还很喜欢围绕着附近的一片小树林散步。在散步的途中,他为很多问题找到了解决方法,因此他称这条路为“思考之路”。正是在“思考之路”和书房里,达尔文完成了《物种起源》》一书。可见积极的独处体验,不但不会让人感到难过,反而容易获得更多的有益思考和杰出创作。

  1.2、专注

  近些年来,出现了很多关于如何获得幸福的科学研究。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心流”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当人们全身心沉浸在当下所做的事情当中,浑然忘我,并实现目标时(这个目标可大可小,可能是登上一座山峰,也可能只是完成一个插花作品)就有产生幸福感。而要达到这种状态,独处就是其中的主要方式之一。

  所以,现在你应该明白为什么有些人明明手头一大堆待办事宜,仍然刷着手机看搞笑视频却非常焦虑,因为那些任务搅得他根本无法专注的去享受当前的快乐。而当一个人专心致志地烘烤面包时,她闻到了酵母的香味儿,体会到了面团儿的细滑柔软,感受到了黄油的质感,以及鸡蛋打入面粉时呈现的美感,正是专注使人体会到了独处时的喜悦。

  1.3、品味

  研究表明,要想在专注的独处中获得更多美好体验,“品味”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品位”绝不仅仅指的是纯味觉享受,而是指一个人管理或者留意包括味觉在内的一切积极体验方式。比如:调动嗅觉去体会法棍的香气,调动聆听海浪拍打岩石,调动触觉体验咖啡的丝滑感受……等等

  好了,现在我们终于明白“精致的独处”是指我们出于自愿地专注于当下,并且积极调动所有感官去细心体会,最终收获幸福美好的体验。它有时只是一种感受,使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更爱自己,也有时会通过思考和努力取得一些成就,比如完成一篇文章,一幅画,一首歌……

  这听起来真不错,对吗?可是问题来了,道理人人都懂,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啊——研究表明大部分人在近47%的清醒时间里,都在想和自己手头上事情无关的东西——由此看来,要想获得专注,学会品味当下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2、 如何品味“精致的独处”

  几个小技巧可以帮助你:

  2.1,时间意识

  当你正在独处时,提醒自己这一切稍纵即逝。比如:很棒的一道美食马上就要吃完了;这趟难忘的旅行即将结束了——这种提醒会让你意识到眼前的美好时光即将逝去,这会让你倍感珍惜,产生很强的愉悦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因为时间越稀缺,人就越有积极性,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为什么我们总会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

  所以,为了防止失去之后的惋惜,诀窍就是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正如乔布斯所说:“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中最后一天,你就会轻松自在。”

  作者也有同样的感受,当她6月份独自坐在圣日耳曼德佩区人行道上的一张桌子旁时,一场大雨刚过,听着周围法语低沉的嗡鸣声,闻着咖啡的香气,同时还有微风轻轻撩动自己的头发,当时罗森布鲁姆曾想:这暴雨初歇的美妙时刻将永不复在。于是她将这些感受铭记于心,并写入书中,使这段精力不但当时美好,而且回忆起来也依然分外鲜活。

  2.2,感知增强

  这是指专注于某一感官的感受来加强对当前事物的体验,窍门是关闭其中某一感官。比如说:闭上双眼深嗅花的芬芳(嗅觉),聆听雨滴敲打在屋檐上的叮咚声(听觉),体验溪水浸润双脚的清凉(触觉)……等等

  2.3,自我祝贺

  “自我祝贺”就是让我们在终于达到目标时,去回顾在期望和努力过程中的感受,让心中的喜悦加倍增长。

  罗森布鲁姆说对于巴黎的旅行她期待已久,所以当她把房间钥匙交到前台,离开酒店,走上空无一人的街道时,回想起曾经为这次旅行所付出的努力、遭遇的困难,顿时感觉整个巴黎都在张开手迎接她,这正是“自我祝贺”带来的喜悦。

  2.4,记忆建设

  这实际上是一种头脑快照——把一些美好场景的细节在脑海记录下来(不拘限于视觉),并不断回放。对于罗森布鲁姆来说:巴黎咖啡馆外的蓝白相间的阳伞,佛罗伦萨教堂的尖顶,伊斯坦布尔空气中雨水的味道,纽约餐厅里瓷器杯碟相碰时的清脆响动,就是她独自旅行的记忆建设,在她书写本书时不断在眼前浮现。

  无可否认,现实生活中确实有的人天生敏锐,而另外一些人则神经大条。但以上的几种方法可以让你渐渐变得细腻起来,在独处时越来越体会到幸福和恬淡。

3、 获得“精致独处”的简单方法

  不论我们多么爱好旅游,它终究不是生活的常态。所以为了获得如旅行般的日常生活独处体验,罗森布鲁姆在游历过三个城市之后,最终回到了自己的家——纽约,开始了对身边生活的挖掘。最终,她提出了几种简单易行的独处方式,供我们体验和尝试。

  3.1、独自用餐

  很多人可以自己独用快餐,却不能独享大餐,他们总担心别人异样的眼光。事实证明人们对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表现出来的是超乎寻常的焦虑。

  曾经有人做了一个实验:分别把一人用餐以及两人共同用餐的几组照片出示给被访者,并请他们评论。原以为单独用餐者会得到更多负面的评价,却不曾想结伴者同样会被贬低。两者根本没有任何差异,所以,大可不必因为独自用餐而妄自菲薄。

  正如罗森布鲁姆所说:独自外出吃饭正是体验本地生活的一种方式,而如果能够坐在窗边那就更好了。你可以一边享受美食,一边观察餐厅内的客人,还可以扭头望向窗外,说不定还会发现一个自己心仪的小店,成为你用餐之后的漫步之地。作者坦言其实自己也是一个有点害羞的人,尽管她也有点担心别人的看法,但相比之下,她更看重自己。

  原来世人都一样,无法脱掉旁人眼光的影响。只不过,有时候你需要为了自己有所取舍。找一家自己心仪已久的餐厅,换上喜欢的衣服,独自去享用大餐吧!当你面对的不是其他人时,你面对的便是整个世界。

  3.2、独自逛博物馆

  这比独自用餐要容易得多,毕竟不管别人是不是独自去,他的注意力更多地是集中在展品身上,而不是独行者身上。

  而对于独自逛展的你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自己掌握参观的节奏,并且沉浸其中,与吸引你的艺术品彼此注视交流,而不用分心去顾忌同伴的喜好。研究者指出:博物馆高贵、朴素,甚至是魔法般的氛围,能让人“反思、平静、自由,可以让参观者在摆脱社会约束的情况下,增加自我认知。

  所以当你情绪低落无处可去时,不妨到博物馆来一次独处疗愈,空旷安静的环境能够让你平静下来,而沉默的展品因为承载着时光的记忆或者创作者的心绪不但会引起你的关注,进而产生共鸣,让你暂时忘掉痛苦,甚至还能让你受到启发,打开自我,放下过去,迎接未来……

  3.3、独自漫步

  巴尔扎克曾经说:“步行只是活着,漫步才是生活”。所以上班路上的行走并不是体会独处的最佳时机,因为有时间和目的地的限制,你无法保证毫无负担地欣赏风景。

  相比较而言,漫步才是体验独处的最好方式。人们在关于幸福的研究中发现,期待是快乐的一种自由形式,而且是一种最不容易受事态发展影响的形势。要想获得这种期待的快乐,就不能固守某个行程,因为那样期望就会和实际情况有落差,而且没有机会发生机缘巧合。

  漫步刚好完全符合上述的要素,你只是沿街四处张望,并不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常常有可能发现意外的惊喜。

  话说作者在巴黎旅行时,因为那里从无淡季,所以到处人山人海,难以找到安静的独处之地。于是她索性随意拐进一条人少的小路,不想在那个过程中她竟然发现了一本漂流的图书(“图书漂流”是藏书爱好者的一个活动,人们把书在某处“放生”,以便其他人发现和阅读它们);而在佛罗伦萨时,作者在旅行团匆匆走过的途中留意到了街头艺术家克莱·亚伯拉罕修改过的街头标志——后者特别善于巧妙的利用贴纸把箭头变成天使,使一个普普通通的标志变得有趣。

  诗人加里·斯奈德说,孤独赋予了我们一种“超级视觉”,让感官更为敏锐,提升了对平时容易忽视的日常事物的敏感度——熙熙攘攘的人流无视独具匠心的街头艺术创作,而作者却像挖到宝藏一样,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找到了一种在人群中独处的美妙状态,并乐此不疲。

  这种自发的游戏并不是作者的独创,达·芬奇就常常在漫步时寻找独特的男女进行尾随,之后将他们画出来。无独有偶,行为艺术家托·阿孔奇也会跟踪陌生人,并在他们进入私人空间之后,用笔记和照片记录自己的经历。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一样可以锁定自己有兴趣的形式,发明全新的游戏,开启自己的漫步探索之旅。想在漫步之中获得快乐的诀窍是:对于意料之外的事保持开放的态度,放下期待,让我们的内心为不可预知的事情留出足够的空间。

  前面说到的漫步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外部,是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探索,通常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未曾到过的地方。另外还有一种形式,则是更加关注我们的内在,通常这种情形对于环境要求不高,我们只是让自己融入自然,得到放松,真正的目标是思考,就像前文中提到的达尔文,虽然只是在同样的小径上漫步,依然不会妨碍思想迸出智慧的火花。

  研究表明,步行的确能够显著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许多成功人士深谙此道,比如乔布斯常常在遇到难题时采用漫步的方式方式去思考,并找到解决办法。另外,思想家、艺术家,甚至很多普通人在大街上巡行时,灵感迸发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所以当你思路混乱、头晕脑胀时不妨到户外漫步,这样不但可以放松的心情,调整节奏,同时还能够引发思考,激发创意。

  罗森布鲁姆通过对三个城市的独自旅行,找到了一些非常好的独处方法。之后她重回纽约,并且为重新认识自己生活的城市确定了具体的方案。她把每周的星期二定为“观光日”,强迫自己怀着像外出旅行一样的心情和态度,每周去尝试一次新事物,并在这个过程中重新找到了对纽约的热爱。

  对于我们生活的城市,每天两点一线的固定生活常常令我们对于自己所拥有的美好熟视无睹。为了获得更多的幸福感,罗森布鲁姆号召我们学习“精致的独处”,首先从熟悉自己的家乡做起。然而对于普通人来讲,惯性最难打破。为此作者提出了一个好建议,她让我们尝试做“每日假期”的品味练习——连续一周每天20分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用时间太长,但要天天坚持,从中体会出独处的快乐,最终把它变成是生活的常态。

  《精致的独处》使我们明白:生活中并不缺乏美好,只是缺乏发现美好的眼睛和心灵。当你学会了“精致的独处”,就寻找到了一把全新的钥匙,它可以带领你摘下公共场合的面具,做回自己,调整心理状态,激发更多创意思维,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绝佳方法——总之,它会让你获得生活中的更多喜悦和幸福,并使自己得到滋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