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问“知行合一”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问“知行合一”

2019-09-16 11:30:14 作者:勺布斯啊 勺布斯 勺布 来源:勺布斯 阅读:载入中…

问“知行合一”

  记得去年去朋友公司喝茶,在他办公室里挂着一副写有“知行合一”的书法牌匾。因为心中对阳明先生的景仰追随,所以每每见人触及先生哲学,心中便会涌起一阵热流。随口谈及,和朋友聊起对于这四个字的理解,却不禁愕然。因为朋友对我说,在他心中,知行合一,就是“学以致用”,又或是“实践真知”的涵义真实情况自然大相径庭。学以致用也好,实践出真知也罢,固然都是没错的。但即使细究其内涵,也还不足以称之为可以“照耀千古的哲学”的分量。那是可以贯穿一个人一生里,度过的每个瞬间的哲学。一年,一月,一日,一时。乃至刻,秒,忽,微。无时不在,片刻不离其身。所谓“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正是如此。当一个人,真正理解了“知行合一”,那么在他的人生之中,目之所见,心之所及,无不是道,处处皆是进德修业之资。他于日常生活遇见的每件事中去修行,以此而抵达那先天就存在永恒。若要解释原意,不妨引用先生的原话:「问“知行合一”。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要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翻译白话文就是:「有学生问阳明先生,“什么是知行合一”。先生说,“这就要知道我为什么要为这四个字立言。是因为如今人们做学问,把‘知’与‘行’分成了两件事,所以心中生出意念思虑时候,虽然明明知道那是不好的,然而却没有做,就以为万事大吉,而不去禁止自己不去想那恶的意念思虑。我如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要让人明白,心中的念想才有所动作,就已经是做了。发动的时候,心中知道那是不好的,就将这念头从心中打消掉,而且要彻根彻底,不使那念头在心中有一丝一毫的潜伏。这就是我立言的宗旨。”」知行合一的重点,在一个“知”字。因为这是最容易在当下时代语境里,被误解的一个字。如果认为“知”,讲的是知识,那么它的确看上去就是“学以致用”,就是“实践出真知”。但至少在这里,“知”所指的,是“良知”。用最简单方式去解释,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对于“善恶”的强烈直觉天赋。所谓“不学而知,是谓良知”,“知善知恶是良知”。如此你就能够知道,“知行合一”,指的就是“良知”与“良行”的合而为一。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那是一个人,内在与外在完整一致性。也是几千年来,一直都未曾衰败的,甚至历史弥新的,中国传统哲学里,对于如何才能够称之为一个人的追求。亦可被称之为“光明之学”——光可普照万物,然而却未有半分照心。那是彻头彻尾的“至诚”。因为当一个人能够做到“知行合一”的时候,他的内心必然是纤毫不染的。不会过,亦不会不及。因为若是不及,便会如同漆黑深夜,落入深渊。若是稍过,便是午时烈日,刺目灼人。在过与不及之间,又或者在黑夜与烈日之间,还有一抹朝阳。汩汩然,沛沛然。温暖和煦,光而不耀。以此光去责人之短而人不怨,以此光去爱人至深而人持敬。知行合一,就是格物致知,就是中庸之道。落于日常之中,也无非就是“前念起妄,后念即止。前念有著,后念即离。”譬如读书一事,你若信得良知过,觉读书时的不耐不是,便克倒这份不耐;觉读书时的欲速不是,便克倒这份欲速;觉提前对作者有个意见在不是,便克倒这份意见。以此类推,以至于万事,无非如此。然而,前念后念,皆是一念。说克倒,又何尝不是转换。恶转为善,幽而复明。功夫不在留,只在舍。但求息妄,更莫觅真。妄息则真自见尔。舍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简便易行,何等洒脱自在。<END>

  文/勺布斯

  微博@勺布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问“知行合一”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