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果自卑依然伴随着你,那我会推荐你看这部片子。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如果自卑依然伴随着你,那我会推荐你看这部片子。

2019-10-06 23:15:09 作者:Rango 来源:我要WhatYouNeed 阅读:载入中…

如果自卑依然伴随着你,那我会推荐你看这部片子。

  晚上好。假期过得如何? 这段时间,我抽空回了一趟家。在一个不起眼角落,又看到了那把闲置已久的木吉他。 年少时,我曾出于喜欢学过一段时间。 几堂课下来,身边的同学们都已能熟练弹奏入门曲《兰花草》,而我却依旧卡在练习和弦上。 因为手法拙劣老师抽查的时候,我甚至紧张地连谱都一起忘了。 当时,很多人都笑了。 说真的,那么多年后重新见到这把吉他,我还是无法忘记当时的自卑。 这把一度喜欢到抱着一起睡过的吉他,早已变成了“标本”般的存在。 小时候,你有没有因为别人的否定而自卑过?甚至放弃过什么? 别着急回答。在假期的最后一天,不如先看看这部我为你推荐纪录片——《他乡的童年》。本片的记录者周轶君曾是一位战地记者。这部片子神奇。你不仅可以发现不同社会历史文化而衍生出来的教育方式差异,还能完成一趟 “成年人的自我审视之旅”。  下面,我将以截图形式,为你简述其中一部 —— 芬兰的核心内容,以及一些自我思考。 纪录片,确实是拍给有心人看的。静下来,才能从中获得属于自己东西。就用一首我很喜欢的老歌,来陪你一起看这篇文章。谈论芬兰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在北极区域坐船追逐极光?保持距离但不缺信任人际关系?还是为很多人所羡慕的社会福利? 看了这集纪录片后,我才明白,这个在 18 年、19 年连续被联合国排为世界上最幸福国家,还领跑着全球的教育。 只有 500 万人口的北欧小国,为何能号称“教育最强国”呢? 不如,我们先来看看一位芬兰老师拉妮的清晨。与中国一样,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房价较高。因此,很多老师不得不每日搭乘早班火车往返位于首都的学校。 在周五的这一天,拉妮老师将要到学校教授一门名为“现象教育”的课程。她将带领班里孩子,通过跨学科的方式了解一种“神奇现象”。 今天的主题是关于:时间、年龄和我。 时间怎么显示在脸上皮肤为何会皱褶?人为什么会变老?这三个贯穿一生哲学问题,似乎从来没有任何老师耐心地与我们讲解过。 但在芬兰,这却变成了一门涵盖着数学生物艺术作品、以及本国语言的课程。 孩子们现实生活中学习知识。并且,一直到四年级,他们都不需要参加任何形式的考试。据说,这是为了避免任何形式的竞争。 在我们这些中国学生眼里,学校早已与残酷的考试、排名互相绑定。这样的观念历久弥新。 没有考试与竞争的校园会变成什么样?会不会变得有失威严失去秩序? 拉妮老师指着教室后面黑板上张贴着的单词卡片,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芬兰的老师们并不会因为孩子在某门课程上的缺陷便否定他们。而这些代表着“公正毅力好奇心同情心...... ”的单词,便是比成绩更为重要品格。 片中,周轶君曾指着 “ RAKKAUS ”问到具体意思。 这个单词在芬兰语里代表着 “ LOVE ”。爱,是芬兰最重要的东西。 看到这,我很感慨,甚至有些难过。 关于爱,幼年的我们似乎都只在晦涩难读的必读书目《爱的教育》中略识一二,但又有哪个小孩会喜欢这样一本正经儿童书呢? 我对于爱的初衷理解,恰巧来自另一本书 —— 属于彭浩翔导演的《爱的地下教育》。 这本稍稍有点俗粗直接的书,内容涉及了爱情辅导、性教育、心理治疗,我至今还偶尔翻阅。 关于爱,我们都在自学成才。 芬兰 69 % 的国土面积均被大片森林覆盖,而自然环境也成了孩子们最天然、直观的教室。 他们在森林里寻找答案,任何课程似乎都能被放到森林里。 社会性自然性保持着难得的平衡。 显然,这是按照芬兰本国特色所延展出的教育模式。尽管我们不免对此羡慕,但又明白着其中的不可复制性。 正如周轶君所说:“教育让我们思考,娱乐让我们呼吸。” 也只有在自己最熟悉舒适环境成长,才是最好的方式。社会历史与教育氛围确实是互相影响着的。 学校,便是社会的缩影。 芬兰的气候条件严峻,历史上还曾遭受过外敌侵略。这样的背景,使芬兰人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民族性格,他们多数内敛低调,但不缺自豪感。 孩子们没有考试,不需刻意竞争,而成人的世界也秉承着不攀比消费主张。在街上,甚至很少有奢侈品店。 片中,还引入了旁观者视角进行叙事,这使内容更为立体了。 常驻芬兰的新华社记者李骥志在纪录片中特别提到了上世纪 70 年代中芬兰的教育改革。 在那之后,所有的私立学校都纳入了政府管理范围,九年制综合学校取代了传统学校体系。 我好奇去查了查芬兰的教育史。原来在新一轮的改革中,之前提过的“跨学科现象式教学”正是最新理念所在。 在教育资源相当丰富的芬兰,学校确实可以倾向培养孩子的天性喜好。 毕竟,已经实行了 70 年之久的免费教育和免费午餐就像是芬兰人的基本权利。 而在资源相对薄弱地区,教育只能被用于选拔。 这是不得已的现实。在芬兰这集 55 分钟的片子里,很多观众都哭了。甚至,连周轶君都落下了眼泪。看到这位记录过中东战火的女记者在镜头前的潸然泪下,我有些触景生情。为了更好教授“现象教育课程”,小学生们还被带进了老年人常来的康复服务中心。从这个发生在康复中心的故事里,我才发现就连最资深的国际记者都自卑过。小时候,周轶君曾因自己画画不好而不敢画。而在他乡,她终于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张画。

“谁没有几个自卑的点?” 但很多东西原本就不必去比较。不竞争,反而进步更多。一位中心的芬兰老人也在画画。她说,自己并没有学习过,只是出于喜欢而已。

  画画,其实代表着看世界的方式。个人爱好,为什么不能进行自由表达

  个性重要,多元与包容同样重要。

  可惜的是,我们从小就承受着“优劣之分”所带来的负担与自卑,直到他乡土地,这种情绪才得到了应有的疗愈。

  在这里,芬兰课堂的教育理念似乎被更好地诠释了。成长,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一些来自于芬兰教师们的话,同样使我感动。拉妮老师说:“教师,其实更应该扮演学习者角色。” 因此,她放弃了漫长的带薪产假,为了更好地教授课程,她进行了全面的自我学习。 师范学院讲师玛丽说:“面对不擅长某门学科的孩子,他们更趋向于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出了问题,而不会认为是孩子自身有问题。”  伊娃校长则说:“在芬兰的每间学校,都有来自不同国家与家庭背景的孩子。但这里不存在只给富人孩子的学校。” 我们理想中的好老师,并不一定都要像《死亡诗社》里那位老师,要站在台上激情朗诵鼓励学生把握生命。 或许,能让学生为了生活而学习,让他们能在多年后依旧记得课本外的一些启发,已足够伟大。 毕竟,答案与未来都不只一种。芬兰的故事,是非常值得看的一集。但另外几集中:日本、印度、英国、以色列的故事同样精彩。 而在 10 月 9 日零点更新的最后一集里,被记录讲述主体终于回到了中国课堂。 兜兜转转看了一圈别国风光,也是时候凝视回自己。 你还在为年少的那个“我”而自卑吗?或者说,你爱我们的教育模式吗 ? 这些问题,我很想问。 别心虚迟钝笨拙,都是可爱的。本文影片截图来源:优酷视频 《他乡的童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