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走出孤独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走出孤独读后感10篇

2019-11-06 23: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走出孤独读后感10篇

  《走出孤独》是一本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2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走出孤独》读后感(一):和世界心意相通,即使孤独也能面对世事艰难

  最近阅读了《走出孤独:阿德勒孤独十五讲》这本书,它让我改变了对孤独的看法。我从来没有想过孤独有这样深层次内涵,我一直认为孤独只是一种内心活动,一种情感状态一种生命中必须经历阶段。但是,通过这本书我明白重要的不是孤独,而是如何走出孤独。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就被它深深吸引了。白色背景,中间有一条蓝色鲸鱼,看着既简洁引人入胜。 这本书的作者是奥地利精神学家阿德勒,他在这本书里,集中探讨了人作为个体如何在群体的世界里更好的生活。阿德勒的观点是,每个人都可以独来独往,在自己的世界里闲庭信步。但是,不能将自己的内心彻底封闭,而是需要和这个世界心意相通。他认为,所有在人格实现独立的人,都是能够和他人和谐相处,在群体的世界中也能自如的生存的人。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在人的一生必然需要和他人相处。所有独立的人格,都是从人际关系建立的。只有真正打开自己的心,愿意和他人相处,从中发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即使独来独往,在面对纷繁人事时也能处变不惊。 每个人对孤独都有不同定义曾经有人做过一个调查,在调查中列举了许多一个人所做的事情,让人们排列孤独程度。其中一个人上班,一个人打车,一个人看病,一个人吃饭,这些是每一个孤独的人都曾经体会过的事。或许孤独,就是一个人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不论是挫折还是快乐。即使晚上回到家,面对的也是冰冷的墙壁。或许孤独是,你永远没法拥有安心,永远不能摆脱的孤单,永远不能停止的忧虑,永远不可琢磨的未来。这些,让我们感受到了无穷无尽的孤独。 或许有人会问,应该怎样走出孤独? 在《走出孤独:阿德勒的孤独十五讲》这本书里,阿德勒对孤独提出了自我的看法,他认为人类大部分烦恼都源于社会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如果没有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很容易遭遇烦恼时感受到强烈的孤独。而想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需要对人性进行深入理解。每个人从一出生,都会受到来自他的环境父母行为影响。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自卑心。所以,必须尝试接纳完美的自己。在接纳自我的同时学会谅解他人、尊重他人。信任,是每个人赖以需求的精神养料,也每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所必须的。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信任和认可,这是人们建立自我价值观基础。摆脱孤独,就需要看清自我,找出自我的真正价值。而价值并不体现于自我判断,而是体现于对他人的奉献、体现于对社会的贡献。只有在社会共同体中为他人付出,只有给予他人光和热,才能真正感受到自我生命的价值,才会真正感受到快乐,从孤独中走出来。只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们才能消弭社交和孤独的冲突,真正享受一个人的从容,面对群体也不会感觉恐惧。 《走出孤独》这本书的篇幅不长,但是却集中体现了阿德勒的诸多心理学思想,通过作者对孤独、对人际关系、对社会共同体的阐述,人们能够对个体从幼年时期产生的诸多困惑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才会真正明白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带给每个人的影响,让人们理解人际关系中必须面对的困境和相对的解决措施,让每个人在阅读这本书以后和世界握手言和,真正和世界和平相处。

  《走出孤独》读后感(二):从被需要到有贡献 阿德勒助你走出孤独

  网上流传着“十大孤独排行榜”,你中过几个?

  第一级:一个人逛超市

  第二级:一个人去餐厅吃饭,

  第三级:一个人去咖啡厅

  第四级:一个人看电影

  第五级:一个人吃火锅

  第六级:一个人去练歌房唱歌,

  第七级:一个人去看海,

  第八级:一个人去游乐园

  第九级:一个人搬家,

  第十级:一个人去做手术

  相信不少同学都有过这样一个人做某件事的经历。

  如果你不喜欢这样的境况。如何才能走出这样的尴尬与困境?

  想要了解和解决一件事情,我们必须走近他,感受他,熟悉他,清楚他的来龙去脉之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

  孤独的人心里有着一个错误信念猛兽独行,牛羊成群。

  他们整日以网络为伴,以手游为友,以追剧为趣,以快餐为食,以宅为荣。

  只要卡里有钱手机有网,他们就可以足不出户的宅到地老天荒

  可是这样的人生有意义吗?

  答案否定的。

  这样的人生不仅是消极的,更是不负责的。

  《走出孤独 : 阿德勒孤独十五讲》帮助你从心理行动,从被需要到有贡献,实现幸福美满的人生。

  简而言之,实现走出孤独大体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人非独立,

  从最早到元谋人到北京人,再到山顶洞人,如果说原始人类简单的过着群居的生活,是为了共同抵御险恶的生存环境以及野生动物的袭扰,不得不与他(她)人组成群居生活。而后演变为氏族、部落国家等,最后,成为家。

  在奴隶社会时期,在生产力落后生产工具简单的情况下,人们更是为了实现某项个人货少数人协作无法完成工作时,便会出现团体的协作。

  那么,文明社会的家天下,则是随着人们征服大自然之后,丰衣足食便有了精神层面的需求,渴望人和人之间精神的的交流,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家庭和家族是两个概念,家庭是家族的组成部分,是细胞;而家族是姓氏血缘,由婚姻带来的社会关系群体,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二、做被需要,找存在感

  马斯洛提出过一个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又被称为金字塔理论。该理论把需求分成了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被需要”是由人的性质决定的,人是社会性动物,有自身的需要,同时也需要他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离开他人孤立存在。而一个人渴望被他人需要,除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之外,还有一个感恩因素存在,因为我们自身也享受过或正在享受他人的恩荫。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孩子幼儿园阶段,每天都离不开你、缠着你的时候,你也会很高兴,逢人便说:“这孩子就找我,不找别人”。虽然累,但也是甜蜜负担

  当我们的爸爸妈妈过了花甲之年,仍然能够有条件为你做一日三餐、替你取个快递,虽然麻烦,但是他们也会很高兴,觉得自己对于别人还有用处。

  三、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人情冷漠,有很多人都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心态对待别人的事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漠不关心,毕竟害怕惹祸上身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当你的一个微笑、一句赞美、一次举手之劳善举就可以改变别人的心情

  当你的乐善好施、博施济众、救困扶危的慈善行为却可以改变别人的一生。

  屡次荣登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首的比尔·盖茨,早早地将自己580亿美元财产全数捐给自己和夫人名下的慈善基金会,致力于救助贫穷减少疾病

  著名的“巴菲特午餐”曾拍出“一顿饭”300余万美元的慈善捐款,可见知名慈善家的社会影响力和价值。

  众所周知的香港大慈善家邵逸夫,他在生命的最后20余年捐赠巨款,为内地建设各类教育教学设施,遍布中华大地的“逸夫楼”有近3万座,惠及后代

  传递实力,需要一点一滴逐渐积累,或许是你觉得不经意东西却能带给别人莫大的温暖

  《左传》提出了为人处世最高标准,即“立德立功立言”,并称“此之谓不朽”。

  幸福不是索取,而是付出。

  真正完美的人生或许就是看他帮助了多少人,拯救了多少人,懂得共享、快乐、会爱。

  《走出孤独》读后感(三):《走出孤独》:合作是人类发展的最基础

走出孤独8.8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 2019 / 天地出版社

  如果我们想要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从根本上了解这个问题的根源

  曾几何时,孤独成了人们无法避开的一个词。

  和朋友们聚会归来,拖着一身疲惫,回到空荡荡的房子

  半夜加完班,一个人回到住处

  想找个人聊聊天,一时又无从说起,

  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默默放下手机,迟迟无法睡去。

  《走出孤独》这本书帮我们从根本上认识孤独的形成原因,人的内心成长规律童年记忆会对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辨别影响我们行为习惯的内心想法,和内心真实的想法与现实行为中的差异。应该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现代心理学和心理疗法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因有关自卑情结论述而知名于世。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终其一生致力于培训教师、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医生的工作。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力量决定的。人天生注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进行交往,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在社会活动成就独立的自我,对现代年轻人的自我成长有着巨大 的影响力。

  译者胡慎之,著名关系心理学家,向日葵心理创始人。中国心理学影响力人物top50之一。重量级别不言而喻

  《走出孤独》作者和译者的搭档,堪称完美。我一直觉得一些专业学术书籍,应该由同行来翻译相同的专业背景,会让一些学科内的专业术语,更精准无误。而不是像普通的无专业背景的译者,只能根据字面意思或者流行语句翻译过来。导致理解上出现误差

  “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只能算是一种低等的生物潜意识里就有一种根深蒂固自卑感和不安全感,在这两种因素的刺激下,人类无时无刻不在思索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方法技巧”,以改变生存状况,太多的未知因素让我们心生恐惧。而人类的成长又是如此漫长孩童需要被成人照料时间远多于其它物种,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影响着每个人的成长轨迹

  个体心理学的定义:一种将个人作为一个不可分割整体、一个统一体、目标导向的自我,在正常健康状态下是社会的完整一员和人类关系的参与者研究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是背负着三大约束

  第一,职业,为了整个生存环境更好的工作。

  第二,社会感,更好更好的适应群居生活,与他们合作。

  第三,两性关系,为了物种的繁衍建立的夫妻关系。

  每个独立的个体,通过面对这三类问题的反应,对自已的生命意义进行解读。而每一个人性格的形成,都是在这三个问题中逐步发展。

  影响一个人性格的因素,都和与他人的关系有重大关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

  在童年时期的家庭氛围中,父亲角色母亲的角色,父亲之间的亲密关系,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或者其它照料者的关系,比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我们最早接触到的社会小团体,这些人的示范作用,和每个人之间的合作进展,是以后发贼展的基础。“5岁的孩子在面对问题时,已经有一套固定独特的行为模式”,很多成年后的心理问题都是从这时候埋下了种子,心理咨询中,童年回忆成了绕不过去的一个坎。早期的家庭影响,分量最重。育儿神书《正面管教》的理论基础,应该是来源于这部分,对育儿,对夫妻关系指导意义非常实用

  2,学校

  到进入学校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从家庭的小范围中,步入到更多人,更大范围的学校。这个阶段持续时间更长,并且会经历性格上的快速发展,包括身体力量的增强,青春期的到来,想要超越更多,想要体现更多自已的价值。身边有很多人经常会记得小时候的一些场景,或家人,或老师,或同学,很早说过的一句话,对我们影响深远。在一些报道中也时常看到,一些未成年人,性格出现极端案例,多数是因为在于周边的人关系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因为他人一句话,造成无法挽回伤害

  3,社会

  而家庭和学校的关系,都是在一个完整的社会背景之下。社会背景一直贯穿一生。无论在哪儿,无论遇到什么人,都会产生微妙的波动。就像蝴蝶效应一样,任谁的一句话,在一个人的心里都会发生改变。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性格千差万别的原因。

  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人类的自卑情绪推动社会进步,不断超越历史的源动力。影响我们行为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每件事,如何被解读是真正的根源。这些信念会不自觉的影响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他们的反馈激发我们的改变。有的人可以一步步超越自已,超越过去,有的人却一直在原地打转。

  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周围每一个。朋友间的争执,同事间的分歧,夫妻间的吵闹,都可以解决。阿德勒说 :只有合作,奉献,是唯一的方式。与他人的合作,为他们奉献,才更好的体现自已的社会价值。

  《走出孤独》读后感(四):阿德勒《孤独十五讲》:就算孤身一人,也能抵御世事艰难

  你是否曾在众人皆乐的社交场合深陷孤独?是否曾在失意难眠的夜晚,盯着手机却不知向谁倾诉?人民智库2018年公众孤独感状况调查发现,个体越来越多地体验到孤独,公众孤独感呈普遍弥漫态势。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走出孤独:孤独十五讲》,从性格的形成,儿童期的三种困境及自卑的根源讲起,帮助读者理性客观地审视自我及与他人的关系,找出改进之道,拥有自在从容的人生。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深蕴心理学三大奠基人。主要著作有《自卑与超越》、《生活的科学》、《理解人性》等。

  心理学定义里,当人的某种社会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对社会关系的渴望与实际拥有的水平产生差距,就会感到孤独。因此,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而非客观状态。孤独感来自内心信任感、安全感和存在感匮乏,弥补这些缺失,需要从解决人生的三大问题开始,通过健全自己的人格,找到真正的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看清和远离虚荣、自卑等困扰。

  一、撑起一个人的三种关系

  人的现实生活是由职业、社交和亲密关系这三种重要关系构成的。人生的大部分问题都可以归结到这三个问题。

  1、职业

  家庭的引导与学校的训练对每个人的职业选择有着巨大影响。一个三四岁的女孩,想给娃娃做顶帽子。如果母亲鼓励她几句,再教她怎样做,她多半会干劲十足地好好做出来。但如果妈妈大叫‘别做了,针会扎到手,买一顶多简单!’女孩就觉得自己做的永远没有买的好,失去了培养兴趣爱好的机会。有多少本应在游戏中培养的职业倾向因无用和麻烦而被忽略?

  书中写道“如果一个人到了十四五岁,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还没有一丝半点的想法,那他未来的人生道路恐怕就不那么好走了”。当今社会的现实是,高考报志愿时,大多数人还在迷茫。把热门和高薪当成指导专业和择业标准的结果,是陷入长期找不到合适位置和职业的困境。

  当你对任何职业都不满意,则需要问问自己是否“关注点根本不在工作上,而在获得优越感上。”

  2、社交

  和自己喜欢的人交朋友,是人类一个古老的奋斗目标。“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显示了友情的重要。如今,因读书、就业等,人们从一地到另一地迁徙的情况越来越多且频繁,长期稳定的友谊也日益稀有和珍贵,社交就更加必要和重要。从身边有共同兴趣的小群体开始,走出家门,积极与他人互动,找到自己喜欢的人,也能感受到他人的喜欢,世界对于我们而言因此温暖而充满希望。

  如果太宅,懒于社交,就应当反思是否“希望受人注目,只关心自己的感受和身体的舒适情况,对他人缺乏兴趣。”封闭自己会导致心理障碍。

  3、亲密关系

  随着都市里不婚族和离婚族不断上升,让人不禁思索亲密关系和婚姻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德国的某一地区曾有个古老风俗,测试年轻男女在将来的婚姻中能否融洽相处。即将结婚的新人会被带到广场上一棵被砍倒的树面前,用一把两端都有把手的锯子一起锯断那棵树。只有协调合作的新人完成得又快又好。而今,婚恋成了学历、收入、家庭、房子的相互匹配,过于强调物质与外在条件,只想索取不想付出,是婚姻感情越来越让人失望的主要原因。

爱情和婚姻的本质是对伴侣最诚挚的奉献。它表现在心灵的共鸣、身体的相互吸引,以及共同抚养子女的愿望和行动上。幸福的婚姻会让人有这样的感受:我在这段婚姻中有着独一无二的价值,我的爱人需要我,我做得很好,我和伴侣之间除了爱情,还有友情和亲情。

  你为什么结婚?为了改善经济条件,找人照顾自己,看对方可怜?有问题的动机,让我们错把挑战当成了避风港。回归本质,找到“爱他胜过爱自己”的那个人,才是走出困境之道。

  每个人对职业、社交和亲密关系问题的反应,显示了他对人生意义最深层次的理解,唯有健全的人格才能给予人承担责任的勇气。

  二、完善自己的人格,找到真正的人生意义

  人格,是人为了适应环境而发展起来的独特的身心状态,是人处理人生问题的习惯方式。强调竞争的今天,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超越他人的愿望,但对整个社会有益才是个人价值的最好体现。柏拉图说,只有从社会感中获得了安全感的人,才是真正学会了生活的,否则即使是哲学家,也只是徒有其名。磨练自己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合作技能,才能拥有健全的人格。

  生活顺遂的人,不会思考意义。事实上,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言行解释着人生的意义。真正的人生意义,必须是别人能够分享,也能被别人认可的意义。把人生意义过度局限在自己身上,视线很少离开自己,完全建立在个人成就感之上的人生意义是虚幻的。体弱多病或有先天残疾、被宠爱和被忽视,是导致错误人生意义的三大原因。

  三、看清并远离虚荣、感伤和自卑

  书的第六讲《虚荣,会架空你自己》中,详细阐述了虚荣的各种表现及危害。当得到他人肯定的愿望过于强烈,除了自己的名声,什么都不关心,虚荣就成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虚荣的人很容易与人起争执,总是把错误推给他人。过度的虚荣会使人在能力面临考验的关键时刻,形成逃避退缩的习惯。

  第八讲《为何你如此感伤》,分析了疏离性情感,如愤怒、悲伤、厌恶等情绪情感。对于醉心于权力的人来说,任何威胁其权力的行为,即使十分微小,都会引起他们的雷霆之怒。敏感多疑易怒,虽然能在小圈子里凑效,但很快会和整个世界发生冲突。

  悲伤是当失去或被剥夺某样东西在无法安慰自己时产生的情绪。悲伤的人因抱怨使自己站到伙伴的对立面。过度悲伤是对社会怀有敌意的表现。

  自卑指在遇到困难时无法做出正确反应,也不相信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些自卑感,决定它是通向自我封闭,还是与人合作的,是自己。摆脱自卑的办法是以坚定的信念,合理的方法,战胜困难,改善环境。

  阿德勒的《走出孤独:孤独十五讲》,以严谨的论述,解释了生活中常常提及却并不确知的心理情绪相关词汇。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强者,能以平常心对待自身的问题和他人的评价,驱策他行动的不是虚荣与个人得失,而是更大范围与意义上的目标实现和自我完善。

  村上春树说“没有人喜欢孤独,只是不喜欢失望。”放下对别人的期待,从自己能为别人做些什么出发,努力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而不是过于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参与,才能有“就算孤身一人,也能抵御世事艰难”的勇气与淡定。

  《走出孤独》读后感(五):《走出孤独》浅析孤独产生的四大原因及带给我们的现实思考

孤独和自卑紧密相连,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孤独,《走出孤独》带我们找寻孤独背后的真正原因。

  前言:阿德勒《走出孤独》这本新书中,从孤独与自卑的联系,自自卑的心理根源谈起,抽丝剥茧的,把人格形成的过程一一展现在眼前,教会我们如何平衡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如何建立足够的信任感、安全感和存在感,走出孤独。

  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之父,现代心理学和心理疗法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因有关自卑情结的论述而知名于世,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童年的阿德勒患过佝偻病,无法进行强烈的体育活动,上学时表现不佳,被老师预示:成年后最多只能成为鞋匠。他的父亲鼓励说“你必须不相信任何事。即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束缚了自己,也不要相信当下的困境就是人的一生,而是要勇于突破,大胆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这种坚强的信念造就了阿德勒一生的功名。

  阿德勒写出了《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被讨厌的勇气》等经典。很多朋友说,阿德勒的书很枯燥,读不下去。但是当你耐着性子读完,会有拨云见日的感觉,一切就那么清晰明了了。

  生活在大千世界之中,每个内心深处或多或少都会有孤独感。人类身上都有一条主线,会竭尽所能地从自卑走向优越、从失败走向成功,这也是人类生命的主旋律。只有不断地和社会多联结,更多的参与到社会生活与活动中,具有社会感,才能最终摆脱孤独。

  今天就先分析分析:什么是孤独?与孤独紧密相连的自卑是什么?如何找出孤独背后的原因,摆脱孤独。在我看来,孤独是受外界因素和内在因素的双重影响的。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会重点分析走出孤独的方法,现实生活中,怎样做才是走出孤独最有效的方法。

01什么是孤独?与孤独紧密相连的自卑是什么?为什么孤独让我们害怕,了解了孤独和自卑,才能更好地理解积极与消极作用。

  孤独:就是不得不一个人应付的人生。寻不到的安慰、戒不掉的依赖、停不住地寂寞、摆不脱的焦虑、定不了的未来……所有这些,都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孤独感。

  阿德勒认为,人的孤独感源自深层的自卑。那么,什么是自卑?阿德勒在书中给出的定义是,“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他认为,由于身体缺陷、骄纵、忽略所引起的自卑,有可能摧毁一个人,使人或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异常。但另一方面,自卑也有可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

  自卑是我们心灵的一个黑洞,需要向外界索取很多东西,比如爱、存在感和安全感。一旦索取不到或不足以应对,就会引起过度的自我保护,从而封闭内心,切断与他人的联结,滋生出寂寞、空虚的感觉。

  在我看来,自卑有其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可以引导人们,努力拼搏,创造更好的人生。在身处危险境地时,积极作用会带给我们力量,使我们镇定自若,相信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相信“深山必有路,绝处总逢生”;而消极作用则可能摧毁我们,从而走上抑郁的不归路。也就是说,任何一件小事,都会使我们联想起小时候悲观的人生,使我们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02 孤独的产生既然和自卑紧密相连,理解自卑产生的原因,可以把自卑引导向积极作用,从而使人们具有更多的社会性。

  以下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自卑产生的根源:

  ①解读生命的意义。人生想要产生真正的意义,就必须跟别人建立关系,而群居生活是建立关系的核心基础。

  作者阿德勒说过“没有一项生命的意义能够适用于所有人,生命的意义是每个人赋予自己的人生的。”在人类文明史上,没有人能够完全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人类在群居生活中,发展出了人格。在人格发展过程中,人类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人类生活在“意义”之中,每个人为自己构建的“生活意义”各不相同。但是,思考生活的意义,却不能忽略三个基本事实:

  ☛人类生活在资源贫瘠、物少人多、竞争激烈的地球上;

  ☛个人很脆弱,受到种种条件限制,在多数情况下无法单独地完成自己的目标。假如一个人孤零零地活着,并且想只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应付一切问题,他只能面对失败和灭亡;

  ☛人类有两种性别,个体和人类集体生命的存续都必须依赖于这一事实。由于这一事实的存在,人类社会才产生了爱情和婚姻这两种联系。

  由此可以归纳出,人类在生活中遇到的大部分问题都可归为三个类别:职业、社会合作、亲密关系。而这三种类别都脱离不了社会性,而在群居生活中,特别需要树立为他人作贡献的思想。也就是说,人生的意义,只有在他为社会群体所做的贡献基础上才能体现出来。

  ②三类儿童容易出现问题,这会促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人生意义,从而陷入自卑境地。这些问题的出现其实也是有解决方法的,这会在文章的第三部分详加叙述。

  ☛器官缺陷的儿童:由于外界的压力和身体上的痛苦,他们活在自己的不幸中,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却意识不到,奉献才是人生的意义,而他们的生活只有与外界联结起来,才不会在自卑中越陷越深。

  ☛受宠的儿童:这类儿童认为自己天生就与众不同,他们只想索取,不想付出,如果别人没有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他就会认为世界亏待了他。

  ☛被怱视的儿童:这类儿童不知爱与合作是什么,他们不相信别人,也不相信自己。,常常对别人的善意产生怀疑。

  我个人认为,这三种情况的发生均是由于身边没有成人给予正确的引导,我们不知道这些孩子会面临的真正困难是什么 ,如果能给予恰当的帮助,会使他们选择正确的人生意义,从而走出自卑带来的消极影响。

  ③ 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因为孩子的成长环境是由家庭中的父母决定的,家庭才是心灵和外界接触的第一站。

  孩子的生活方式,在四五岁时就已经建立起来,所以一定要在这个时间点,培养起孩子的社会感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简而言之,一个孩子身上所有发生的事情都可以从所处的环境中找到诱因。如果母亲过于勤快,孩子可能会懒惰;父亲太过严厉,孩子会不敢讲真话;孩子越吹牛说他有什么,恰恰证明他缺乏的就是这个;家长会斥责孩子笨、丑、不懂事,这些都会给孩子带上沉重的枷锁,使孩子失去勇气和自信……

  家庭的影响囊括很多内容,包括:家庭中孩子的数量及大小排序、重男轻女的思想、孩子为什么调皮捣蛋、母亲的关键作用(在第三部分内容中会祥加描述)、父亲对孩子的重要影响以及家庭中的成员互动,家庭是否温馨……

  我个人认为:家庭影响不可小觑。孩子生长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孩子性格的养成、孩子的自信等都来自于家庭。孩子一生奋斗目标的建立,最初也是在家庭中建立起来的。父母给予的积极引导更是不可忽视,家庭是一个小社会,孩子在家庭中能与家庭成员和谐相处,到了社会的大家庭才能如鱼得水,自在畅游。

  ④自卑感和优越感是互补关系,每个人都在追求优越感,而正是因为对现状的不满意,才有了对成功和优越感的追求。

  自卑感和优越感会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在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过于虚荣、自大,不惜一切代价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逐渐走入自卑的境地。

  我们带着天生的优越感来到这个世界,看谁都没有自己强。有一个寓言故事是这样的:一位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上京赶考,路上遇到形形色色的秀才。看到身材矮小的,就嘲笑道:“看我身高八尺,这等身材怎么跟我比?”看到说话结巴的,心里暗讽:看我口齿伶俐,这哪里是我对手?看到相貌不佳的,又沾沾自喜:像我气宇轩昂,癞蛤蟆怎能和我同日而语?路过一个村庄,一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正在磨刀砍柴做饭,他更是满脸不屑:“万般皆下品,唯有考取功名才是人上人。”就这样,一路对比,仿佛只有自己是最优秀的,别人都是失败者。

  这个寓言讽刺了那些有着无比优越感的人。优越感没有错,错就错在优越感也是需要具体化的。人生所走出的每一步都含着对优越感的追求,我们想成功,不想失败;我们想解决人生路上遇到的困难;我们不想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想着一蹴而就;我们达不到目的时,把责任推在别人的身上……

  在我看来:我们需要清楚的认识到,合作才是衡量成功和价值的标准,社会分工才可以使目标具体化。简而言之,有人从数学知识中获得优越感;有人从艺术创作中获得优越感;有人从渊博的知识中获得优越感等等,通过这些优越感的体现,才能唤起社会感及人类的安全感。只有优越感中饱含有足够的社会感时,优越感就转化成了优势。

03走出孤独的几种方法中,尤为应该引起重视的是母亲的力量及行为模式,母亲这个角色奠定了人一生的发展,并成为他情绪、沟通模式、人格发展的基础。

  走出孤独的方法就在于他人的关系里。能在与别人的关系中获得成长的人,才能真正超越自卑,走出孤独。阿德勒通篇强调“合作”,以达到一种利人利己的普世价值。合作体现的就是社会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通过积极心态的驱使改造环境、改善自己,从而获得安全感、建立优越感,这是人类生存和进步的主线。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为了摆脱自卑选择了错误的方式和目标,问题就随之而来。当人们在职业、社会合作、亲密关系这三个方面频频遭遇问题,人就会表现出一种自卑的人格气质。

  在孩子自卑原因中,阿德勒更多地强调了母亲在养育孩子的关键作用,而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我们需要给孩子完整充分的爱,经常指责辱骂孩子、大喊大叫、把不良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导致孩子的自尊水平降低,产生自卑,对有些事特别敏感、缺乏安全感等等,都说明了好的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母亲尤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母亲要爱护孩子,让孩子与外界建立一种初步的、积极的联系。要善待那些由自卑而表现出的各种不良行为,如捣乱、消极、挑剔的,尤其是孩子或年轻人,也许他们都有着痛苦的童年,也许他们内心都受过极大的伤害,不要轻意指责他们,更不要轻意放弃他们。要理解他们,亲近他们,走近他们的内心去关爱他们。

  其次,母亲要将孩子的兴趣逐步转移到父亲身上,引入另外一个合作的角色。家庭生活中,父母扮演的角色同样重要,如果母亲 没有及时引导孩子注意父亲,对父亲产生兴趣,孩子社会感的发展就会受阻,从而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最后,母亲需要引导孩子进一步扩大社会接触,对他人产生兴趣,让孩子多和其他孩子、亲人甚至是陌生人接触。简单地说,就是母亲在和孩子建立起亲密关系,赢得孩子信任后,才能将这种信任和亲密扩展到社活动的方方面面。

  个人认为,由自卑情绪产生的四种原因,全社会都应该更关注儿童时期的心理健康,而不是吃什么、穿什么,考多少分。无论是家长、老师、社会组织都有此责任。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建立与社会的联结,把个人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充分联结在一起,这不仅是为了社会,也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价值感和存在感。三是对自己的自卑情结要有客观的认识,不回避,不纠结,使其成为自我提升的动力。

  我们或许能力不够强大,不足以撼动整个社会,但我们能通过学习,不断的完善自己,影响下一代,这也就是是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联系在一起了。

  结语:人人都会孤独与自卑,人人都需要安全感、优越感,但是实现的方式各有不同。走出孤独、克服自卑可以通过不断强化积极的心理行为模式,积累成功经验,让自己的感到更愉悦,更有效地达成自己的意愿。当自己的某种习惯已经造成困扰,不妨问问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能不能通过别的方式来解决,相信自己,相信善意,然后去做,去不断地和社会联结,摆脱孤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走出孤独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